观陋室铭有感

上传人:枕*** 文档编号:21501679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陋室铭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观陋室铭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观陋室铭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观陋室铭有感 本次研修观看了三位老师的优质课,但我更喜欢冀景荣老师的陋室铭。通过观课,真的是受益匪浅。似乎自己也被冀老师带进了刘禹锡的陋室,感受陋室的环境美,感悟鸿儒的交流方式及不俗的内容,让人流连忘返。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感受最深。 一、朗读贯穿整个课堂 朗读是学习古文的关键,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感。冀老师在本节课中首先设计了听经典传唱这一环节真的是一大亮点。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们灌输了爱国情愫其次是听读,让学生再一次的感悟诗的整体性,及朗读者的语调语速等等;第三是自由读,这是在听读的基础上的模拟与锻炼;第四是整体读,我认为这一环节其实是对经典的致敬,同时也是朗读的升华。 二、把握教材方面 纵观本课,冀老师通过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把人文精神融入其中,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并通过大量的听读,朗读,让学生从中感悟诗人的其人其事及其生活态度。冀老师还把本课中出现的修辞,也在恰当的时机做了讲解,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理解的更详细、更深入。 三、促使学生发展个性 当今新的教学理念促使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的,多元反应有机结合。学生是一堂课中的主体,怎样让主体从被动的听、记到主动的接受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彻底思考的一点,那冀老师在这方面就非常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让学生这一主体得以充分的发挥。当然这和教师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当今教育变革的严峻形式下,怎样“创学生喜欢的课堂,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是迫在眉睫的事。我认为,冀老师用本节课做了最好的诠释。当然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才是更有效的课堂。冀老师的课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得以借鉴和学习。 第二篇:读陋室铭有感10字读陋室铭有感1000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是目前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典课文的原文。我认为,选择这篇古文入选中学课本,除了进行古文语法字义教学之外,更在于文章本身的奇短精博之处。 首先说“奇”。“奇”在之一是作者本人,作者刘禹锡(公元77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着名诗人、哲学家。他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着,他的诗现存800余首。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他与同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为苏州“三杰”。 他虽才学横溢,却官运坎坷,虽屡遭被贬,却矢志不移。 “奇”在之二是作品体裁,铭文,是铜器研究中的术语。本指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原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后来就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但用铭文贬弊明志却鲜为所有。 “奇”在之三是成文之因,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之诗多是豪壮之诗;杜浦生不逢时,杜浦之诗多是愤闷之诗;司马迁蒙冤入狱,所着史记乃发奋传世之作。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是一气之下挥毫出来的。 其次说其“短”。是说此文只有一段文字,区区八十一个字。 再其次说其“精”。是说此文虽然只有一段区区的八十一个字,却条分理析,文采沛然,思路清晰,简洁晓畅,结构严谨,字字玑珠,含蓄中不乏寓意,讽刺而不露痕迹,语言优美简洁,文风典雅飘逸,可谓短小精悍。 最后说其“博”。虽说此文只有一段文字,区区八十一个字,但却寓意深刻、博大精深、回味无穷。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正所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是金子放在那里都会发光的”。 从作品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和分析,证明“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撮,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俭以养德、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生活在简朴的环境中,但也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简朴的生活并不能改变人的志向,反而,我们要以简陋的生活锻炼自己,使自己的品质更加高尚。 第三篇:陋室铭陋室铭 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陋室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篇:陋室铭八年级语文上陋室铭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5.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学法点悟 整体感知 “陋室”,简陋的房子。“铭”,本是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解惑。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质疑。文中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解惑。用山、水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和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耐人寻味。既然山之 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室主人的品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质疑。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请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译为:这是简陋的屋子,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质疑。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 解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然而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这样的陋室,试想主人还会觉得“陋“吗。 质疑。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解惑。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语言揣摩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怎样理解丝竹乱耳。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在陋室中谈谈古琴,心无旁骛,作自娱自乐,享受自己创造的音乐氛围,不失为一种清净的世外生活。丝竹,借代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作者来说是很嘈杂的。 研究课题 1、相关链接。刘禹锡(77243),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他和同时代的柳宗元交谊深厚,曾受柳宗元遗托,编就河东先生集,为柳河东全集的古本。同时,他和白居易都是造贬,有很多唱和的诗篇。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呢。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学习本文,首先应把握“铭”这种文体的特征;其次要反复朗读、背诵,读时要读准字音;最后还应掌握重点字词、语句的含义。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陋室铭的作者是,代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本文作者和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二、字音字义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鸿牍蜀苔调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 三、语言积累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翻译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 四、朗读背诵 .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答: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什么。答: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下列句子停顿标错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问题探究 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作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德馨”的: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六、欣赏评价 1.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赏析。 提示:(1)从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从陋室主人的情趣上:“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从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引用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和引证,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2.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提示。文章以骈句为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加之文章一韵到底,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可见“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七、拓展阅读 熟读精思(节选) 朱熹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详缓仔细从容。子通“仔”。下同。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漫浪随随便便。急要紧。 、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 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 3、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甲:乙: 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 5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 第五篇:陋室铭陋室铭教学设计 牡丹江市十六中学张帆 一、导语: 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共同感受他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 导语b: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二、课前我知道(包括自问自答和自问他答两个环节,考虑可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热烈的氛围) 1、自问自答:例如 (1)你对刘禹锡了解多少。(介绍作者年代、生平、作品及代表名句等)(2)题目陋室铭什么意思。 解题: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3)字音:惟、馨、案牍、诸葛、蜀 2、自问他答:例如 (4)刘禹锡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本文的呢。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5)本文的文体是什么。 解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授课过程(赏音韵之美贯穿始终)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铭”者(板书:铭),记载也,在器物或碑石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为了便于广泛传诵,牢记不忘,文字简约的铭文都非常讲究修辞,讲究押韵。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运用对偶等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同时通篇协韵(“青”韵通押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之美,乃韵文也(板书:韵)。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随老师来同赏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 (一)欣赏配乐朗诵陋室铭,读出节奏韵律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一要把节奏韵律读好。 复习节奏的概念(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停顿叫做节奏)。这篇铭文不仅押韵而且运用了许多对偶句,请找出对偶句。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 指名同学朗读根据刚才欣赏的配乐朗诵,朗读文中停顿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要求正确停顿。 师生正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明快的节奏韵律之美。 (二)标出韵脚,诵读中体会回环往复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二要把韵脚读好。 复习韵脚的概念(放在句尾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找学生标出韵脚。 再请一生读出文章,要求读得韵味悠长 要读出韵味除了注意押韵之外,还需要注意什么。师指导:还要结合一点,就是陋室铭的文体特点。魏晋时期的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博:内容广博,约:文辞简约。(内容和文笔上的)温:气质温和,润:语调柔顺。(语音和语调上的)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押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三)韵文韵译,创造中领会音韵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三要韵译(针对这篇铭文作为韵文的特点,根据韵文韵译的原则),而不是一般的翻译。一般的翻译只注意求索原文的意蕴美,而韵译还注意不失原文的音韵美。这样翻译后,与原文保持一致的美。翻译时,尽量让上下句的字数相等,结构基本一致,同时注意押韵。 学生利用书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老师点拨,韵译。 学生活动:将全班分成十六个小组,每两组负责翻译一句,依序讨论,生成答案。参考韵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潜藏)则可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庸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比较中鉴别: 韵译后,师出示教参普通的翻译(例如 1、句),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感受韵译的韵致及韵味。 诵读中体味韵味如歌的音乐之美 生伴着音乐诵读陋室铭韵译,体味韵味如歌的音乐之美。 【设想】 扣住铭文用韵的特点,运用诵读这一语文教学的第一教法,既感受了铭文的音韵之美,也通过韵译为接下来的理解情操之美作了铺垫。 (四)辩论中赏意蕴,理解情操之美 师。刚才我们从课题中的“铭”字入手,感受了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下面,从辩论赛入手,我们去理解作者的情操之美。 设置一个小小的辩论赛。 辩题:陋室是否简陋。正方:陋室简陋(男生)反方:陋室不陋(女生) 请同学们仔细推敲课文内容,找出最能支撑你观点的理由辩论原则: 1、每个同学都要从课文里找原话作为理由; 2、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男女生各一句,并按课文先后顺序依次展开; 3、每人只限引用一句,且后面发言的同一方同学不能与前面的雷同。 (准备时间:1分钟)辩论结束后,先让学生点评,再由老师总结归纳:(随时板书) 学生可以选择的理由,例如: 、陋室简陋,陋在何处。(指导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陋室不陋,又在何处。(思维角度:主人、环境、交往、生活)(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环境清幽、交往不俗、生活高雅)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小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等议论性的句子集中地表达了陋室主人甘居陋室,不以为陋,追求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的美好德行。(相机板书: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 (五)研读陋室铭,我看刘禹锡 探究合作:小组讨论 1、刘禹锡是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吗。是真隐还是假隐。消极避世还是积极入世。 解析:生活状态几乎隐居,心态是向往要有一番作为 追问:何以见得。开头:自喻:仙,龙。结尾:自比:诸葛,子云 2、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解析。如果说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那么刘禹锡的隐居就是无奈的选择。 刘禹锡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这样的一个刘禹锡,怎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师小结。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真正读出陋室铭的韵味来啊。 “山不在高,有龙则名;水不在深,有仙则灵”是何等的气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又包含了多少无奈何挣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又充满了豪情,意气风发。 教师总结全文: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在这节课结束时,我想给同学们赠送几句话,以此共勉: 不必因出身贫寒而自卑,也不必因居于豪宅而炫耀。只有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拥有充实的人生。 板书设计:陋室流露安贫乐道情趣,铭文表达高洁傲岸情操 (四)、朗读并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下列生字怎么读。 德馨(xi)苔痕(t)鸿儒()案牍(d)调素琴(t) 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4、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这篇铭文不仅押韵而且运用了许多对偶句,请找出韵脚和对偶句。 、学生同桌结合练习朗读,把握好停顿、语速和语调。 6、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 7、全班齐读。(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好吗。) (五)、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学生先自个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 2、让学生把小组内没有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3、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理解程度。(让学生不看书回答)惟吾德馨: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没什么学问的人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 4、由一名学生口头翻译全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现出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内,显得青葱。(在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无知的庸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草亭。(正如)孔子所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六)、整体感知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七)、总结: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 23 页 共 23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