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绪论讲稿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203798948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绪论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微观经济学绪论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微观经济学绪论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绪论.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经济学可以是“经世济民”的学问。也可以是教人赚钱的“经济实惠”的学问。但是诸多人往往觉得经济学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专家学者们的游戏,事实上,经济学存在于每一种人的生活中,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故意无意的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选择和取舍而不自知。而让人谈及经济学就望而却步的因素,也许是经济学有太多的数学模型,有太多的理论假设,没有数学工具的辅助,盼望看懂经济学理论实为不易。经济学家之因此是经济学家,就是她们可以用专业、深奥的模型来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事实上,我们可以抛开数学公式和理论推演,从我们身边的生活经验入手学习经济学,一步步的进一步。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可以拥有诸多的物品、资源和时间,但是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自己拥有的东西太少了。每一种人都感觉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富或者时间,才干使自己更加幸福,虽然她已经拥有了诸多。可以说,每一种人的生存需要和生活需求都是无止境的。不知足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清胡澹庵解人颐收录这首诗阐明一种道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解释人们无限的欲望。相对于人们的欲望,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却是相对稀缺的。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也许生产人们但愿拥有的所有物品和服务。我们可以想象存在这样一种社会:住房是统一分派的,医疗和养老是社会负责的,没有任何环境污染,生活资料是按需取用的,每个人都拥有抱负中的工作,这是一种美好的社会乌托邦。在这样一种社会中,经济学是毫无用处的。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这样。稀缺性是人们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固然这里的稀缺并不是说资源或者物品在数量上真的稀少 资源稀缺的因素:一定期期内,物品自身是有限的,运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欲望是无限的。,而是说我们一般所需要的物品和资源是不可以免费得到的,这种物品我们称为经济物品。想得到经济物品我们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那么如何运用有限的物品和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就成为了经济学永恒的主题。经济学是指研究稀缺资源配备与运用,在有限资源的多种可供运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这也决定了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资源配备和资源运用。稀缺性使得经济学要找到一种合理分派稀缺资源的有效途径(体现为三个方面: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同步要使的资源一方面满足最需要的用途即实现经济效率。因此在当今这样一种物品稀缺而人们欲望无穷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物品,而是要懂得如何合理的配备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这里的利益不仅仅是指物质利益,还涉及精神利益和感情利益等等。经济学就是有效地管理自己所拥有的稀缺的资源,做出最对的的决策,学会通过交易谋取个人利益的最大,做出理性的选择,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与否可以对的的估价自己周边的世界。我们要懂得在房价节节攀升的条件下,采用何种方略,购买还是等待,付全款还是按揭贷款?我们也要懂得,经济体系中的税收制度的调节是“劫富济贫”还是“劫贫济富”,与否体现了社会公平和正义?我们也要懂得,那些经济政策是富国强民的,哪些政策是急功近利、危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我们同样要懂得,我们毕业后是应当考研,还是应当工作?如果工作,我们盼望拿到多少工资,而凭借我们自身的价值应当拿到多少工资?淮南子说林训中有一句话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我们身边的生活做起,去体会经济学,去运用经济学,把经济学变为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与放弃人的毕生,除了自己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其她的一切均有多种各样的选择。因此,人们为了得到同样东西,往往就放弃了此外的选择的机会。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例如说你周六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可以去网吧打游戏,可以在宿舍睡懒觉,可以到海边去游泳,也可以去肯德基去打工。你毕业了找工作,面对国有公司,民营公司,外资公司,机关事业单位,既想稳定,又想高薪,还想工作清闲、有发展前程。工作之后,准备找对象了,又要考虑家庭背景、性格长相、学历工作等等。准备结婚买房了,需要考虑地段、位置、价格、户型、交通、生活便利等等。个人面临选择,同样社会也面临选择。社会经济的高增长和生态承载力、环境污染之间的选择;工资上涨和通货膨胀之间的选择;大学扩招与教学质量下降之间的选择等等。人们做出一种选择,必然会放弃其她的所有可供选择的机会。选择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例如:你在这里上大学,四年的本科的费用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假设每年学费600,每月你的生活费是0元,这样算下来四年的成本就是:6000+10048=元如果不上大学,找份工作,假设一种月工资300,四年下来30008=44000元。由此可见,上大学的成本是如此之高,但是人们还是乐意上大学,我们可以从人毕生的角度来计算。假设A和B都是8岁,选择上大学,选择工作。A大学毕业后,每月工资可以达到000,则直到退休,总的收益为:0(02)-=175万元B不上大学,直接工作到退休,工资平均300元,则总的收益为:042151.万元可见,上学与否与收入水平是有关系的,因此每个人与否选择上学,直接受到其收入的影响,同步还需要考虑学历的提高带来的名誉、社会地位、心理满足感等精神利益。固然如果B可以通过提前工作,提高个人能力,而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则其选择不上学也是合情合理的。在经济学家看来,人们做出一种选择所付出的成本,并不是其直接付出的成本,而是为了该项选择而放弃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就是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来,所放弃的在其她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从理论上说,机会成本是面临多种方案选择时,某资源改作它用的多种也许中最优的选择,亦即舍弃的所有选项中所能获得的最高价值。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农村的孩子为什么早早的辍学,把上大学的时间用于打工;而家境优裕的孩子不惜重金也要出国留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明星运动员,往往是退役之后才去学校读书或者主线就不读大学,一切都是由于机会成本。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抑或社会,都在”权衡取舍“,做出多种各样的选择或者说决策,而选择与决策的核心就在于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善于运用机会成本分析利弊做出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选择就是理性人的选择。而理性人恰恰就是微观经济理论建立的前提之一,理性人(也称为经济人)是指每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用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使得自己用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里人们要注意,理性人做出决策的时候要考虑她所付出的代价也就是所付出的成本,此处的成本是指她做出选择所面对的机会成本,而并非做某件事情已经付出的并且不可收回的成本。一般我们把已经付出的并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叫做沉没成本。如何来理解沉没成本?举个例子。有一天你花了10元钱买了一种西瓜,吃了一半就吃撑了,剩余的怎么办?诸多人会想,我花了10块钱买的,不吃的话,不就挥霍了吗,吃撑了也得吃下去。成果是什么呢?你不禁花了10块钱卖西瓜,还由于吃多了西瓜第二天拉肚子。一般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最容易对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过度注重,而不去做变化,继续本来的错误想法,成果给自己制造了更大的损失。10元钱的成本已经发生了,不应当再次干扰你得决策。就犹如很近年轻人谈恋爱,明明两个人已经不适合了,还是纠缠不休,因素是什么呢?我已经付出了那么多感情,凭什么让我放手!成果就是两个人闹得连朋友也做不成了。因此,诸多时候恋爱的时候,约会吃饭都是男生买单,男生就会形成“沉没成本”,沉没成本的存在其实也是导致恋爱关系不稳定的一种重要诱因。诸多时候,电话诈骗也是运用人们注重“沉没成本”的心理,一般她们都让你一开始交一点小钱,等你转账之后,继续找其她理由让你越交越多,这个时候诸多人特别是老年人往往会觉得如果背面不交的话,前面花的钱就全亏了,因此一步步地被引入了陷阱,一而再,再而三的追加投入,最懊悔之晚矣。其实诸多投资公司也是采用这种方略,让你一开始存个1万2万的,然后一步步的引诱你越投越多,想着一旦投资成功了,就可以拿到越来越丰厚的回报,就坚持投资下去,成果可想而知。因此,建议人们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不要过度关注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就是打翻的牛奶,泼出去的水,就让它过去吧。以上是有关理性人如何做出决策。3.交易与互利共赢从上面的分析,我们懂得理性人力图用最小的代价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说人们都是自利的。在现实中,每一种人都但愿用自己拥有的资源获得利益最大化,然而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不也许满足所有的需要,此时就需要交易。通过交易,人们可以发现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人们也许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在宿舍中,A同窗买了一份两份好菜,B同窗正好尚有几瓶啤酒,于是两个人一合计就凑到一起吃饭,于是就感觉生活还是蛮美好的。这在经济学上叫做帕累托改善。我们假设经济社会中存在两个家庭:一种是牧民,一种是农民。牧民家里养了诸多牛,农民家里种了诸多粮食和土豆。开始的时候,她们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每天都要辛勤快作维持生计。终于有一天,她们烦透了年复一年的牛奶加牛肉和面包加土豆,很羡慕邻居家的美味,于是就来到对方家里蹭饭,于是就有了牛奶面包和土豆炖牛肉,生活顿时无比的美好。于是不断的物品互换形成了商品交易,由于需求的增长也提高了商品的生产规模,生产成本下降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对于国家而言,但是是无数的家庭构成的庞大的社会组织,国家与国家的贸易往来,使得整个经济社会互利共赢。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了全社会的乃至全世界的资源配备优化,提高了资源运用效率。每个国家和地区均有自身的绝对优势或者比较优势,优势互补使得国家在贸易中可以利益最大化,贸易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世界上的经济制度有筹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历经考验,极大的增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这样论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她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她们利她心的话,而说唤起她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她们有好处。她也提到:市场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往往使她能比在真正处在本意的状况下更有效的增进社会的利益。因此,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不断的调节人们在市场中的经济行为,人们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步,也在无意间增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这一点值得商榷。无数的社会个体的决策通过交易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备,进而实现了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善。固然,看不见的手尽管可以调节市场,但是也会导致资源配备无效,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如环境污染、信息不对称、垄断、公共物品等。 可以理解搭便车、公共地悲剧、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柠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等此时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干预市场。4经济是如何运转的我们理解了个人是如何决策的以及市场的交易原理,接下来我们来看整体经济是如何运营的。假设整个社会中只有两个主体,一种是家庭(消费者),一种是公司(生产者)。家庭是商品的消费者,同步也是生产要素的供应者;公司是商品的供应者,也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市场主体,都是在市场机制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而在市场中形成了供求均衡(市场出清)。在此基本上,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如下:需要注意的是,微观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有效率的资源配备,这一观点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值得商榷的。.历史上的经济学家及其思想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我们需要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公元前9世纪左右,古希腊盲诗人荷马著作有长篇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篇著作记述了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前后社会情景。在这个时代,社会经济体的基本是家庭,地主和奴隶共同劳作发明财富,此时也有贸易商人和手工艺者,希腊士兵用战利品互换粮食,手工艺者被带到某处土地上从事生产。固然,在这个时代,与农业和军事掠夺相比,贸易是低档的致富手段。公元前四世纪左右,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和哲学家柏拉图(她们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她们的著作都是借苏格拉底与她人对话的方式著述)分别著有经济论和抱负国。色诺芬在经济论中最早提出了“经济”的概念,经济在古希腊原意是 “家政管理”,引用来表达奴隶主对生产对经营和财产的管理。总体来说,色诺芬结识到了财富具有使用和互换功能,注重自然经济,反对商品经济,觉得农业是人民生存的基本,同步又承认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柏拉图在抱负国中注重社会分工和生产互换,主张财产公有,实行共产制。柏拉图的抱负国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乌托邦,正义与善事柏拉图抱负国的主题。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五卷和政治学第一卷分别论述了“公正”和“家庭与国家的性质”。亚里士多德论述了物品交易和分派的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她意识到赚钱是生活中的“经济的”活动,但是并没把这个方面作为重要构成部分,同步并不觉得市场和营利会形成或者提供某种社会机制。威廉配第(英)是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最早提出了古典财政学说,其著作有赋税论、政治算术等。在其著作中初次把财富的来源归结为劳动(最早提出了劳动价值说),觉得商品的价值是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得时间,但是她没有把价值、互换价值和价格明确辨别开来,同步提出劳动和土地共同发明价值。威廉配第的另一种经济学方面的成就就是运用数量记录措施开展实证研究。亚当斯密(英)是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的重要创立者,其著作国富论是经济学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典型之一,提出了自由市场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国富论的重要奉献之一就是肯定了自由市场,觉得人都是自利的,自由市场促使人们的自利行为有助于社会。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她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她们利她心的话,而说唤起她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她们有好处。亚当斯密国富论大卫李嘉图(英)是19世纪初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派集大成者,于8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以劳动价值论为基本,建立了以分派论为中心的古典经济理论体系。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产生了重要影响。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重要著作经济学原理(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均衡价格理论”,觉得市场中的供应和需求两方共同对市场价格起作用,同步引入了“边际效用”,人为决定商品价值得不是劳动,而是效用。马歇尔同步提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财富,需要关注的重点是人。马歇尔的学生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其著作福利经济学将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系统化,同步提出了“庇古税”以治理外部影响。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的学生,曾在剑桥大学学习),于96年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宏观经济学正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一种独立分支。凯恩斯以193年代经济危机为背景,觉得大萧条产生的因素是有效需求局限性,同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短期内价格具有刚性,从而提出应通过政府干预来扩大有效需求,从而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这是经济学领域的重大变革,称为凯恩斯革命。在凯恩斯之前,古典经济学对国家干预经济是持反对意见的,凯恩斯的理论促使人们接受了国家宏观调控,而使得国家干预成为资源配备方式之一。凯恩斯之后,随着信息革命的浮现及其新的经济形势,浮现了一系列经济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来解释当时的社会经济现象。一方面是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派)和新剑桥学派(后凯恩斯学派)的争论两个剑桥之争。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詹姆斯托宾(美)和保罗A萨缪尔森(美),这一学派是凯恩斯主义之后的主流经济学派,融合了凯恩斯经济思想和古典经济学,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同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和分派论组合为一体。形成了涵盖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皮罗斯拉法(英)和琼罗宾逊(英),该学派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但是试图分离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从而提出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理论观点,试图在否认新古典综合派理论观点,恢复李嘉图以劳动价值论为基本,以分派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在20世纪中后期,浮现了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经济思潮。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在162年出版了资本主义与自由,提出了货币供应理论。弗里德曼觉得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主线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因素。供应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阿瑟拉弗(美),拉弗提出理解释税收和税率之间关系的“拉弗曲线”。该学派的重要强调经济的供应方面,觉得需求会自动适应供应的变化,而生产的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供应与运用。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布坎南(美),于7年出版了公共选择理论一书。该学派提出了市场失灵,觉得市场选择对于公共物品是无效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约翰加尔布雷斯(美)和罗纳德科斯(美)。加尔布雷斯于173年出版了经济学和公共目的,她反对老式经济学所采用的数量分析措施,而将研究的中心转移到社会的权力构造,从制度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科斯主张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本进行经济制度研究,于193年刊登了公司的性质,1960年刊登了社会成本问题,提出了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其理论被命名为科斯定理。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小罗伯特卢卡斯(美),于17年刊登了预期和货币中性,她反对货币主义政策,将理性预期假说成功地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提出宏观经济模型应当具有微观基本。6.像经济学家同样去思考学会运用数学模型与图表。在经济学学习中,数学公式和图表、模型是必要的理论工具而不是必需的。过多的数学公式和图表只能让人对经济学产生厌烦,但是掌握基本的数学工具是学习和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功。让我们回到前面最简朴的经济社会模型,用一张简朴的图,我们一目了然的清晰了整个经济社会是怎么运营的。从科学的视角研究多种经济现象。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需要采用一般的研究措施: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证明或者否认假设得出结论。经济理论源自于对经济现象的观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学理论,20世纪代之前,主流经济学家主张自由市场,觉得市场可以自动的调节资源的配备,然而代末发生了世界经济大萧条,此时凯恩斯刺激有效需求的理论提出,政府干预经济使得罗斯福新政获得成功,从而形成了宏观经济学,这也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也有筹划。学习和运用经济学,需要实事求是,通过观测,使事物简化,而得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结论。用经济理论来影响我们的生活。经济学理论一方面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同步又在描述世界应当如何发展。前者可以用证据和数据来证明或者否认,我们称之为实证分析;后者波及价值判断,应当不应当,对不对,合理不合理等,无法依托数据判断好坏,我们称之为规范分析。如:估计今年机关事业单位将会涨工资0。这是实证分析。如:今年机关事业单位涨工资1%纯正是挥霍纳税人的血汗钱。这是规范分析。我们既要用实证分析来描述我们目前面临的经济问题是什么样子,又要用规范分析来决策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才干增进社会发展,保证社会公平和效率。用事实来论证你得观点。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种经济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比方说,下半年,房价要涨了,一种朋友上半年刚买了房,乐呵呵的说,房价上涨好啊,一转手就可以挣20万,这阐明烟台市的经济还是有发展潜能潜力的。另一种朋友始终观望市场,等着房价下降然后买房,她肯定会说,房价又涨了,目前的经济发展真是不让老百姓活了,这点工资,啥时候才干买到房啊,经济发展没但愿了。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经济现象,有了不同的判断,那么谁的结论是对的的。事实胜于雄辩!证明自己的观点,需要用事实和证据来证明。认清经济学的逻辑谬误。初学经济学,规定初学者具有严谨的逻辑,而我们往往会被高深复杂的数学模型而困惑,被一系列的记录数字所干扰。诸多人在学经济学的时候,有这样一种感受:我这是在学经济学啊,还是在学数学啊!事实上,现代的经济学已经离不开数学工具,似乎没有数学工具,经济学就不再是前沿科学,而不会数学的经济学者,肯定是“假冒伪劣”,没有数学工具的研究成果肯定是“水货”。而在现实中,数学工具往往也会给人误导,在这里我们粗略的简介一点经济学的逻辑: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什么是合成谬误。举个例子,每一种家庭都但愿自己的孩子可以出类拨萃,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胆怯自己的孩子在人生路上掉队,于是人们都拼命的让孩子上特长班,上辅导班,于是孩子的童年始终奔跑在特长的路上,快乐的童年尚有多少,就不懂得了。可是真的孩子长大了,发现所有的家长都在这样做,自己的孩子在同龄人的整体中并没有获得必然的优势。这就是合成谬误,就个体而言,对的的做法,从整体来看,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在经济生活中,每一种人都觉得物价上涨太快了,钱不够花,于是但愿单位涨工资,可是整个社会所有人的工资都涨了,你就会发现,你的收入还是跟不上物价上涨,还不如不涨工资时买的东西多。这也是合成谬误,对个人(个体、局部)来说是对的的东西,对整个社会(整体、全局)来说未必对的。什么是分解谬误。诸多时候,我们假设总体趋向于某种特性,则个体也趋向于某种特性。但是事实上对整个社会(整体、全局)来说对的,对个人(个体、局部)来说未必是对的的。对于例如烟台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平方米,因此每个人的住房条件都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而事实上是有人住10平米的房子,而你却挤在20平米的宿舍里。同样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上涨了10%,于是每个人的消费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事实上,有人本来工资水平是100,成果事实上上涨了100,而你本来工资水平是000,事实上涨300,实际购买力同幅度增长了吗,未必。7.重点难点提示稀缺性效率经济学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理性人(经济人)假设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帕累托改善看不见的手市场失灵市场出清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凯恩斯革命合成谬误分解谬误延伸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