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立引导和规范农旅融合发展公司策划书(模板范本)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20239809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64 大小:13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成立引导和规范农旅融合发展公司策划书(模板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关于成立引导和规范农旅融合发展公司策划书(模板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关于成立引导和规范农旅融合发展公司策划书(模板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关于成立引导和规范农旅融合发展公司策划书报告说明农旅融合是指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发挥双方优势,形成一种新型产业形态。这种模式下,农业资源作为旅游开发的载体,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乡村体验;旅游业则为农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农旅融合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乡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并且能够满足市民对品质生活的需求。因此,农旅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持续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407.46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966.6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7.71%;建设期利息24.0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70%;流动资金1416.8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1.58%。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150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11606.85万元,净利润2490.42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60.44%,财务净现值8080.48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3.06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同时项目的技术含量较高,其建设是必要的;该项目市场前景较好;该项目外部配套条件齐备,可以满足生产要求;财务分析表明,该项目具有一定盈利能力。综上,该项目建设条件具备,经济效益较好,其建设是可行的。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目录第一章 项目绪论7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7二、 项目承办单位7三、 项目提出的理由7四、 项目建设选址10五、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10六、 资金筹措方案11七、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1八、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12九、 项目综合评价12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2第二章 发展规划14一、 公司发展规划14二、 保障措施19第三章 市场营销分析21一、 农旅融合产业链分析21二、 农旅融合可行性及必要性22三、 概述22四、 产业发展23五、 政策环境23六、 市场需求23七、 资源共享24八、 总结24九、 农旅融合基本原则24十、 农旅融合发展方向26十一、 农旅融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8十二、 农旅融合发展趋势29第四章 企业文化32一、 企业文化的整合32二、 品牌文化的基本内容37三、 企业文化的完善与创新55四、 培养名牌员工56五、 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探索62六、 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81七、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与内容91第五章 公司治理分析97一、 决策机制97二、 股东大会的召集及议事程序101三、 公司治理的特征102四、 独立董事及其职责105五、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109六、 监事113第六章 人力资源方案117一、 岗位薪酬体系设计117二、 企业劳动分工122三、 员工福利的概念124四、 企业组织结构与组织机构的关系125五、 审核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基本要求127六、 岗位评价的特点128七、 岗位评价的基本功能129第七章 项目投资计划132一、 建设投资估算132建设投资估算表133二、 建设期利息13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34三、 流动资金135流动资金估算表135四、 项目总投资13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36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3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7第八章 财务管理分析139一、 应收款项的日常管理139二、 计划与预算142三、 短期融资的分类143四、 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145五、 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147六、 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因素分析148第九章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151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51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51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52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53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54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55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5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58三、 偿债能力分析159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60第一章 项目绪论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一)项目名称关于成立引导和规范农旅融合发展公司(二)项目建设性质本项目属于扩建项目二、 项目承办单位(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二)项目联系人林xx三、 项目提出的理由农旅融合是当前各地探索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开发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产业,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同时,农旅融合还能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等多方面因素的提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农旅融合是指将农业和旅游两个产业有机结合,形成互利共赢的模式。该模式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业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农旅融合模式下,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相互渗透,农产品和农村景观成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消费者则通过旅游体验了解农业生产和乡村文化,增强对乡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农旅融合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一)农旅融合的概念与意义1、农旅融合的定义农旅融合是指将旅游业与农业相融合,以实现多种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优势互补、产业协同的发展模式。2、农旅融合的意义(1)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旅融合能够促进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升级,提高农业附加值,改善农民收入。(2)增强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农村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优美,通过农旅融合,能够打造出更加吸引人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3)实现城乡互利共赢。农旅融合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给城市居民提供新鲜的农产品和体验式的休闲旅游服务。(二)引导农旅融合的措施1、政策引导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开展农旅融合,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如提供优惠税收、金融贷款等多种扶持措施。2、优化资源配置在推进农旅融合中,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综合效益。3、打造品牌产品充分挖掘农村地区的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农家乐、采摘等旅游产品,培育出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服务能力和吸引力,为推进农旅融合提供基础保障。(三)规范农旅融合的发展1、遵循市场规律在推进农旅融合中,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客户角度出发,注重旅游服务的品质和体验,提高旅游消费者的满意度。2、加强监管加强对农旅融合中的环境保护、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监管,防止因追求经济效益而影响到旅游服务的质量和安全。3、推动标准化建设制定农旅融合发展的标准规范,统一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4、促进产业协同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和合作,实现多种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综上所述,要引导和规范农旅融合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共同努力,形成政策、资源、市场、管理的完整支撑体系,实现农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四、 项目建设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待定),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五、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407.46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966.6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7.71%;建设期利息24.0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70%;流动资金1416.8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1.58%。(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1966.60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105.22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836.81万元,预备费24.57万元。六、 资金筹措方案本期项目总投资3407.46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980.24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七、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一)经济效益目标值(正常经营年份)1、营业收入(SP):15000.00万元。2、综合总成本费用(TC):11606.85万元。3、净利润(NP):2490.42万元。(二)经济效益评价目标1、全部投资回收期(Pt):3.06年。2、财务内部收益率:60.44%。3、财务净现值:8080.48万元。八、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九、 项目综合评价该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建设有着较好的社会效益,建设单位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建议各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使其早日建成发挥效益。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3407.461.1建设投资万元1966.601.1.1工程费用万元1105.221.1.2其他费用万元836.811.1.3预备费万元24.571.2建设期利息万元24.021.3流动资金万元1416.842资金筹措万元3407.462.1自筹资金万元2427.222.2银行贷款万元980.243营业收入万元150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11606.855利润总额万元3320.566净利润万元2490.427所得税万元830.148增值税万元604.909税金及附加万元72.5910纳税总额万元1507.6311盈亏平衡点万元3724.28产值12回收期年3.0613内部收益率60.44%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8080.48所得税后第二章 发展规划一、 公司发展规划农旅融合是指将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打造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农旅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和突破口之一。通过深入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旅游等举措,实现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在实际落地中,农旅融合能够增强当地产业的造血功能,同步提升旅游配套带动乡村振兴。通过营造更好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游客来到农村旅游,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一)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公司秉承“不断超越、追求完美、诚信为本、创新为魂”的经营理念,贯彻“安全、现代、可靠、稳定”的核心价值观,为客户提供高性能、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致力于发展成为行业内领先的供应商。未来公司将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公司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公司将紧密契合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展公司产品类别,加大研发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实力以及市场地位。(二)扩产计划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在相关领域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优势,随着公司业务规模逐年增长,产能瓶颈日益显现。因此,产能提升计划是实现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公司将以全球行业持续发展及逐渐向中国转移为依托,提高公司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巩固并扩大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公司影响力。在产品拓展方面,公司计划在扩宽现有产品应用领域的同时,不断丰富产品类型,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保持公司产品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三)技术研发计划公司未来将继续加大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力度,在现有技术研发资源的基础上完善技术中心功能,规范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流程,引进先进的设计、测试等软硬件设备,提高公司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和产品开发效率,提升公司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竞争实力,为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公司将本着中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前瞻性技术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研发中心为平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从人、财、物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确保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公司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持续开发。(四)技术研发计划公司将以新建研发中心为契机,在对现有产品的技术和工艺进行持续改进、提高公司的研发设计能力、满足客户对产品差异化需求的同时,顺应行业技术发展,不断研发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自动化程度,在充分满足下游领域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强化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公司技术的行业先进地位,强化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积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是公司今后持续发展的关键。自主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保障,公司未来三年将重点关注专利的保护,依靠自主创新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盈利水平。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大量引进或培养技术研发、技术管理等专业人才,以培养技术骨干为重点建设内容,建立一支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搭配的人才队伍,满足公司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公司将采用各种形式吸引优秀的科技人员。包括:提高技术人才的待遇;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实行对口培训等形式,强化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实行就地取才、内部挖掘和面向社会广揽人才相结合。确保公司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公司将加强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整合产、学、研资源优势,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并举的方式,持续提升公司技术研发水平,提升公司对重大项目的攻克能力,提高自身研发技术水平,进一步强化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五)市场开发规划公司根据自身技术特点与销售经验,制定了如下市场开发规划:首先,公司将以现有客户为基础,在努力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各个方面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以求充分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从而不断增加现有客户订单;其次,公司将在稳定与现有客户合作关系的同时,凭借公司成熟的业务能力及优质的产品质量逐步向新的客户群体拓展,挖掘新的销售市场;最后,公司将不断完善营销网络建设,提升公司售后服务能力,从而提升公司整体服务水平,实现整体业务的协同及平衡发展。(六)人才发展规划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核心资源,为了实现公司总体战略目标,公司将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培训、薪酬、绩效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潜力,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公司将立足于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人才引进。通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和评估机制,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公司将根据不同部门职能,有针对性的招聘专业化人才:管理方面,公司将建立规范化的内部控制体系,根据需要招聘行业内专业的管理人才,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技术方面,公司将引进行业内优秀人才,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加公司核心技术储备,并加速成果转化,确保公司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公司将建立人才梯队,以培养管理和技术骨干为重点,有计划地吸纳各类专业人才进入公司,形成高、中、初级人才的塔式人才结构,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未来公司将强化现有培训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并根据公司的发展要求及员工的发展意愿,制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司将采用内部交流课程、外聘专家授课及先进企业考察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员工技能。人才培训的强化将大幅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员工队伍进一步适应公司的快速发展步伐。公司将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结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潜力挖掘的激励政策。根据员工的服务年限及贡献,逐步提高员工待遇,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力打造团结协作、拼搏进取、敬业爱岗、开拓创新的员工队伍,从而有效提高公司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二、 保障措施(一)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自媒体等各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科普教育,普及产业发展理念。通过现场会、论坛、展会、专题报道等形式,积极宣传产业发展优势、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增强公众对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技术、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营造推广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产业发展。(二)加强政策支持和协调,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划认定的项目,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市场竞争激烈和投资多元化的条件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对投资商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要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实施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按程序对规划目标进行调整。(三)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面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产业有序转移的需求发现和对接服务机制,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措施和创新性政策。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主体市场化合作,协同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工程,联合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升级转移,合作搭建区域服务业融合创新和展示交易平台,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开展合作。(四)厚植人才队伍推动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专业院所的合作。推动重点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定向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从行业龙头骨干、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中遴选企业主要负责人,组建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库,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五)加快新型产业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共同编制新型产业应用技术标准、为新型产业的广泛应用提供支撑。(六)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产业资金规模,设立产业工作专项资金。加大产业战略实施资金投入,重点用于实施转化、构建支撑体系、加强宣传培训、加大奖励力度等方面。引导企业增加产业投入。大力发展产业质押融资、产业保险等金融创新,形成多渠道的产业投入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业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第三章 市场营销分析一、 农旅融合产业链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农业是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农村地区也具备众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农旅融合产业链就应运而生。(一)农业环节农业环节是整个农旅融合产业链的起点。在这一环节中,农民种植各类经济作物、养殖各类家禽家畜,为后续环节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和废弃物。通过技术手段的加工和转化,这些副产品和废弃物也可以被开发利用,并成为产业链下游环节的原材料。(二)初级加工环节初级加工环节是指将农产品进行基本处理后,制成半成品或成品。例如,将麦子加工成面粉,将玉米加工成玉米面等。这一环节的加工规模较小,但是对于农民和当地经济的贡献也非常重要。(三)中间加工环节中间加工环节是指那些将初级加工的农产品进一步精加工或转化为其他产品的企业。例如,将麦子加工成方便面,将玉米加工成淀粉等。这一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并且对于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四)旅游服务环节旅游服务环节是整个农旅融合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包括了各类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等。在这一环节中,农村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乡土风情等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给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旅游体验。(五)旅游商品销售环节在旅游服务环节之后,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旅游商品销售环节。这一环节包括了农村特色产品、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等产品的销售。这些产品不仅可以丰富旅游者的消费选择,也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新的收入来源。综上所述,农旅融合产业链是一条从农业环节到旅游商品销售环节的完整生产流程。通过高效运作和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可以实现农旅融合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二、 农旅融合可行性及必要性三、 概述农业和旅游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重要产业,二者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以及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城乡资源的共享,有助于解决一些现代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本文将从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市场需求与资源共享等方面来论述农旅融合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四、 产业发展当前中国农业已经转向生态农业,注重运用绿色、有机等新技术生产农产品,而旅游业在服务和体验方面不断创新,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农旅融合相互发挥各自的优势,相得益彰,可以提高农业和旅游业的附加值,增加劳动就业及收入,也有利于实现城乡资源的平衡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五、 政策环境国家政策给予了大力支持,相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农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鼓励旅游企业参与农业生产,扶持农村民宿、农家乐等;鼓励农民加入休闲农业、采摘游等,提高农业的附加值等。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为农旅融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六、 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和乡村的向往越来越强烈,这也推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旅融合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放松、休闲、度假等需求,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健康、安全、有机等优质农产品。七、 资源共享农旅融合可以实现农村旅游资源与农业生产资源的共享,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通过农家乐、民宿等方式,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服务结合起来,既体验了田园生活的乐趣,也能品尝到农村美食,同时还可以上手采摘、体验种植,以达到互动、参与的效果。八、 总结综上所述,农旅融合可以促进农业以及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城乡资源的共享,有助于解决一些现代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政策扶持、市场需求以及资源共享的机制使得农旅融合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因此,加强对于农旅融合相关领域的投入,从人才、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将会有力地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九、 农旅融合基本原则随着全球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推动经济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已成为一个趋势。农旅融合是指通过农业与旅游业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实现共赢的方式。在实践中,农旅融合的目标是提高农村地区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扩大旅游市场规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那么,农旅融合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建议:(一)生态环境优先原则农旅融合应该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旅游开发应该合理规划,科学设计,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同时,要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只有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二)资源共享原则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融合应该基于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具体而言,农村地区应该充分发掘其自然和人文资源,挖掘特色小镇和农家乐的魅力,提高其吸引力,在这些基础上开展旅游业。旅游业也应该有意识地回馈农村,支持当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活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三)文化传承原则农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在推进农旅融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同时,要以旅游为契机,积极推广当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特色,增强农村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四)市场导向原则农旅融合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因此需要遵循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不断优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旅游形象和口碑,不断增强其竞争力和持续性。总之,农旅融合的基本原则是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共享、文化传承和市场导向。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旅游业蓬勃发展。十、 农旅融合发展方向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农旅融合也逐渐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农旅融合是指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通过开展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农事活动等形式,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农业和农村文化,同时也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旅融合的发展,以下是几个方向供参考:(一)优化农产品品质农产品是农旅融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农产品品质的提高也是关键所在。从品种的角度来看,推广高端农产品对于提高品质非常重要,例如有机蔬菜、有机水果等。从生产技术角度来看,则需要加强农业技术咨询,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二)丰富旅游产品形式旅游产品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形式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和参与程度。因此,在推动农旅融合中,应该创新旅游产品形式,例如开发特色住宿、主题体验等,使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农业文化和生活方式。(三)推广品牌营销品牌营销是现代营销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广农旅融合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农村景区进行品牌营销,例如引导农民打造休闲农庄、美丽乡村等品牌,可以提升区域内农业产品、特色美食及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带动当地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四)加强环境保护农旅融合的发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因此,在推动农旅融合的同时,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针对农业生产中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应该加强农业环境监测,防止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总之,推动农旅融合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合作。通过优化农产品品质、丰富旅游产品形式、推广品牌营销、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可以为农旅融合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支撑。十一、 农旅融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之一。同时,农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了当前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即农旅融合。然而,农旅融合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机遇1、增加农民收入农旅融合将农业与旅游业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将较为贫困的农村地区转变成美丽宜居的休闲度假胜地,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2、提升品牌形象农旅融合可以让农业产品在旅游消费市场中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推广,从而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增强竞争力和附加值。3、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农旅融合不仅可以带来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本,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挑战1、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如交通、餐饮、住宿等,限制了农旅产业的发展。2、人员素质不高农村地区的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无法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引起游客的不满。3、文化传承不足农旅融合需要传承地方文化,但许多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消失或没落,无法体现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4、环境保护难度大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问题,而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农旅融合有利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也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注重建设农旅融合相关配套设施和培训人员,推动农旅融合产业发展,实现双赢。十二、 农旅融合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在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的途径。因此,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即农旅融合,成为当前一个热门的话题。(一)产业融合促进区域发展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两大产业的优势,形成复合型的新兴产业,并将产业链和价值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地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新的服务。这种融合产业模式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品牌效应,还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新型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二)多元化的消费市场需求近年来,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景点和酒店式旅游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相比之下,具有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底蕴的乡村旅游更受欢迎,而此时传统农业作为农家乐、采摘园等类型的乡村旅游也逐渐增多。因此,通过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不仅能够创造新的消费市场需求,也能够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三)推动产业升级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也能够有效推动相关企业和农户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例如,一个普通的农民可以通过农家乐、民宿等形式将农业资源变现,同时还能够实现产业的延伸和差异化发展,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对于旅游企业来说,也能够通过与农民的合作,更好地将区域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效应。总之,农旅融合将成为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第四章 企业文化一、 企业文化的整合(一)企业文化整合的含义企业文化在发展中不仅具有排异性,也具有整合性。企业文化整合是指企业内部或来源于企业外部的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当不同特质的企业文化共处于某一时空环境中,经过传播、冲突、选择的过程,必然发生内容、形式上的变化,以原有的企业文化特质为基础,吸收异质文化,构成新的体系。企业文化整合实际上就是不同文化的重新组合与融合。企业文化整合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文化传播,企业文化整合的直接条件是企业文化冲突与选择。没有异质文化之间的传播和相互冲突以及选择,就谈不上企业文化整合。企业文化整合不仅受企业内部不同特质文化本身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环境,如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若干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整合的过程是不同文化彼此协调、相互适应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与来自于企业内部或外部的异质文化经过一定时期的接触、交流、传播而不断调整、修正原来的性质、内容和模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运动的。经过整合,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既失去了一些特质,又从某些异质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新的特质,从而融合为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体系。这种经过整合以后的新文化体系在价值追求、传统、惯例、行为规范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个企业文化体系融合的异质文化越多,其内容越丰富、体系越完善,也就越具有适应性和生命力。(二)企业文化整合的方式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整合是分层次进行的,或者说,企业文化整合事实上是在不同层。次上展开和完成的。概括起来,企业文化整合有五种方式。1、同化式整合即企业主流文化对企业内新生或外来的文化特质加以同化。例如,海尔通过对中国企业管理特点与传统、美国科学管理思想和日本团队精神的研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成功地剔除外国管理学说和管理文化中不适应于中国企业实际的一面,吸收其有益的一面,创立了体现海尔文化特点、适合海尔生产需要的OEC管理法。2、综合式整合即企业对内生的或引进的文化特质进行重组、再造后,形成企业某一方面文化的综合。例如,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麦克阿瑟将军的参与和干预下,解散财团,分割大企业,引进西方的市场自由竞争文化和科学管理文化。但日本企业在引进这种文化时,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进行了适于自身的改造,融进了家族精神和“和”的文化,因而形成了,自身的团队文化特色。3、改造式整合即企业结合自身文化优势,对外来的趋于成熟的企业文化风格与规范进行的改造与加工完善。例如,企业质量管理文化源自美国,后迅速传入日本,经过日本企业的整合达到某种近乎至美至善的境界,然后开始在全球流行。4、变革式整合即企业伴随着企业管理革命,对企业文化特质进行较为彻底的吐故纳新、多方位的整治和变革。例如,19世纪40年代美国铁路企业在不懂技术的老板管理下发生了列车对撞事件,从而引发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管理革命,导致了经理体制的确立。从此,便开始了企业组织文化、决策文化、动力文化及管理文化的一系列新的文化变革与整合。5、创新式整合即企业内部剧烈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危机,促使企业根据新的背景和起点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整合。例如,洛克菲勒在其合伙的石油企业正欲乘势扩大规模之时,原最高决策层的“三驾马车”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分歧,最后只好约定把企业卖给出价最高的人。老洛克菲勒与另一位合伙人买下了企业后,按其经营意向和宗旨对企业进行了改造,创新了经营哲学。(三)企业文化整合的规律企业文化整合既有具体地、个别地体现在企业各个层次上的文化整合,也有抽象地、一般地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的企业文化整体整合。前者表现出来的多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富有主观选择性的文化整合,后者本质上则更像一种无意识的社会自然历史过程。显然,无论是主动的企业文化整合,还是被动的企业文化整合,都遵循着择优趋善的规,律,整合的总趋势是积极的、进步的,结果多半具有明显的进步色彩。企业文化整合过程具有择优趋善规律,绝不意味着任何时期、任何层次、任何一次企业文化整合都具有进步意义。正像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时所发生的民族文化的同化和整合总是包容一些落后的成分一样,先进企业文化与落后企业文化共处一体,在整合时也时常发生先进文化特质同落后文化特质拉平的现象。例如,中国有些企业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文化,同自身长期奉行的计划思想和自上而下层层控制、监督的管理文化相结合,不但没有整合出一种更先进的文化,反而使引进的先进文化中有关参与管理、主动管理、结果管理等优秀文化成分黯然失色,甚至经过不正确的整合,被淘汰掉了。因此,在主动进行企业文化整合时,企业必须遵循择优趋善的规律和原则,避免拉平式整合现象的发生。企业文化管理不只是表现在企业文化特质的创造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效途径,对各种异质的、不同形态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达到合意的、理想的文化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观、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传统的企业文化特质不再具有新质文化属性,企业文化整合就愈加困难。福特汽车公司在享利福特时代,企业文化还普遍停留在对员工的管理依靠棍棒、饥饿加金钱引诱的水平上,当时公司吸收流水线作业规范这一很具先进性的企业技术与管理新质文化,对自身文化进行整合并不困难。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企业文化背景、员工文化心态已远非从前。这时企业生产流水线作业建立在现代半自动化、自动化柔性生产体系和充满人情味、人性化的作业环境的基础之上。因此,福特公司这时进行企业文化整合就不那么顺利,企业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企业在文化整合时吸收更为先进的文化特质。企业文化整合的结果就是形成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企业文化体系。如果把企业文化特质比作是企业文化的原料、元素,那么企业文化整合的结果就是企业文化的成品、半成品,就是企业文化的组合件、系统件,甚至就是企业文化体系本身。然而,由于受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企业文化整合的结果,达不到上述的理想状态,仅仅具有局部的意义。因此,企业文化整合就像企业文化特质的创造一样,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和正确的原则,需要智慧和技巧。同任何管理一样,企业文化整合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二、 品牌文化的基本内容品牌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犹如枝繁叶茂的大树与其赖以生长的肥沃土地之间的关系一样,只有肥沃的企业文化土壤,才能孕育享誉中外的品牌,或者说,一个知名的品牌背后一定有深厚的企业文化根基;当然,品牌一旦得到市场认可以后,也以它巨大的扩散效应传播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品牌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融合,形成特有的品牌文化现象。(一)品牌文化的民族性1、品牌文化民族性的根源品牌中具有深刻的民族性文化内涵,它源于品牌制造者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尽管各国市场紧密相连,很多公司的业务跨越国界,但品牌还是有国籍的。传播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品牌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融合,形成特有的品牌文化现象。当今国际的竞争已不再是军事实力的竞争,而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企业作为经济主体,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企业效益好,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就高。一个国家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优秀企业、优秀产品在世界上的形象树立起来的。品牌是优秀企业形象的集中体现,一国的国际品牌则更是该国国家形象的体现。奔驰、西门子代表德国的形象,丰田、索尼代表日本的形象,三星、现代代表韩国的形象。当越来越多的人开着福特、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抽着万宝路、用着IBM的时候,谁又能否认这意味着美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呢?日本著名经济学者中谷岩男,对品牌的民族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日本企业具有一种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来源于日本文化,这就给日本企业赋予了重要的宝贵的独特性。如果在生产时不珍惜这种独特性,冷落了民族文化,便会削弱“产品籍别”。日本人重视“产品籍别”,原因在于他们更看重品牌产品所代表的国家形象和国家荣誉,体现了他们内心世界对产品寄托的浓重的民族“情结”。这种“情结”促使他们多出优质品牌产品,不断涌现的品牌产品又加强了民族的自尊,促进了民族的进步。这种“情结”无论在哪个民族,都是弥足珍贵的。中谷岩男提醒日本企业家,要使自己的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树立起强有力的产品籍别,使人联想到日本的形象,必须创立一种教义文化理念,它就“像灿烂的北极星那样为世界各地的经营活动指明方向”。日本松下公司有“产业报国”等七种文化观念,并随历史发展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加深它的意义,扩大它的内涵,并用它鼓励遍及世界的一代又一代松下员工,松下电器才在各国消费者的心中,牢固树立了日本的品牌形象。2、中国品牌文化民族性的体现爱国主义是中国品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中国品牌文化民族性的集中体现。中国的品牌发展始终同中华民族经济的振兴、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旧中国,“工业报国”、“实业救国”只能成为众多民族企业家的一枕黄粱;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又长期闭关自守,错过了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好时机;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面对展现在国人面前的中国与世界日益拉大的差距,无数有着强烈民族责任感的企业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响亮的回答:振兴民族品牌,争创国际品牌。海尔、长虹等企业明确提出了“敬业报国”、“产业报国”的创品牌理念,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创立有中国籍别的国际品牌。这些企业深知,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外品牌之间的竞争表面看是产品竞争,资金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竞争。品牌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产业基础和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更是物化的国家形象。如果中国企业没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不能在对外开放中创造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何谈树立国家形象、增强国际竞争力,又何谈弘扬中华品牌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自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呼唤着中国的国际品牌。人们欣喜地看到,一批民族企业已在激烈的国内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中国优秀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国际市场上印有“Made in China”标签的已不仅是矿物、棉花等初级产品,更有家电、机械、医药、服装等行业的中国品牌产品。纽约广场上竖立起的第一块中文广告牌三九胃泰广告,海尔集团电冰箱在德国销量位居德国进口同类产品第一的信息,传递的绝不仅仅是商业信息,它传递的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决心和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国际品牌,而中国企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树立起产业报国的信念,把企业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可能真正成长为世界级的品牌企业。爱国主义带给企业家的是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无尽的力量源泉。(二)品牌文化的人本性1、品牌文化人本性的内涵品牌文化的人本性,即品牌中蕴涵着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性化意识。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对外体现为企业一切以顾客为本,把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作为生产和服务的基本出发点。人类生活的最高满意度,是企业追求的最佳目标,也是创造品牌的动力。那种企业利益第一、经济利益至上的经营意识,创造不出品牌,因为它违反了人本性原则;那些偷工减料、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更是一种反人本性的行为。对内体现为企业以员工为本,在创造品牌过程中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创造性,通过对员工充满人性化的管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品牌不单纯是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的产物,其中也凝结着员工的崇高理想和自觉愿望。2、提高品牌文化人本性含量的必要性提高品牌文化人本性含量,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英国剑桥管理学院管理专家查尔斯汉普登特纳和荷兰著名企业顾问阿尔方斯特龙佩纳斯指出:“现代经济的基本趋势是,从简单走向复杂,从财货走向知识,从大规模市场走向区隔市场,愈来愈多的产品正走向差异化和顾客化。”他们所预见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产品发展趋势,对企业惯于向顾客提供千篇一律模式化产品的做法和以企业为导向控制市场的惯例,提出了严峻挑战。企业必须研究顾客的不同需要,以顾客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强化创造产品的人性化意识,增强产品的人本性含量。而作为品牌,更应顺应这一潮流,接受这一挑战。提高品牌文化人本性含量,也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客观需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人性的觉醒,对于创造品牌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必须改“物本”管理为“人本”管理。管理中的人本化水平,直接影响品牌人本性含量,从而进一步影响品牌的品级。在传统的理性主义管理方式中,人员、资本、原材料被视为无差异性的资源,人力资源可以无限制地被切割、买进、卖出,资本和自动化似乎是提高生产率的最主要的源泉。然而,在信息化社会,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在工业社会中,战略资源是资本。在新的信息社会中,关键的战略资源已转变为信息、知识和创造性。公司可以开发的有价值的新资源的唯一对象,是它的雇员,这就意味着整个的重点在于人力资源。墨守于早期工业化时代过时的经营文化的公司,无视信息化社会这一明显特征,不可能创造出人性化含量高的品牌。日本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指出:现代产业日益智慧集约化。但是切切不可忘记,机器也好,牲口也好,都无法胜任智慧集约型的工作,一切均求助于人。可见,品牌的人本化,须由管理的人本化实现,管理的人本化,乃“产业日益集约化”使然。3、品牌文化人本性的表现品牌文化人本性的主要表现是产品与服务的人本性与管理的人本性。(1)产品与服务的人本性。在人本化意识的驱使下,企业在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时,将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成分融为一体,使顾客最大限度地体会到自尊、方便、舒适和享受。例如,近年来,美国一些公司成立了“人性设计中心”,深入了解消费者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不断开发、创造出符合人性和适应人类需求倾向的产品。同时,品牌标志着顾客的忠诚度和信任度,要赢得顾客对品牌的忠诚,企业就应该把对顾客的责任感放在首位,真正把顾客当上帝。日本企业家西武集团前董事长堤义明认为,对企业最重要的“一是顾客,二是职员、从业员,三是股东”,工作时应“按顾客的分析去做”。他经常教育员工任何事情都应以顾客为第一优先,要求全公司上下都要遵循“顾客至上”和“现场第一主义”。正是这种对顾客的人性化态度,才使这家著名企业成为世界品牌。麦当劳公司创始人克洛克是将人性化融进产品和服务的艺术家。他非常关注产品的品质和清洁,他能把这些问题人性化,会让顾客觉得品质不是身外之物,而是时时与我同在。传统的经济学将产品生产者的关注点只定位于偏于物质的所谓“有效需求上”,对人类需要的实质内涵美和人性不感兴趣。如果现代企业不能摆脱传统经济学的束缚,生产就会出问题。现代人的观点是,任何一种具有令人满意特质的产品,均能超越“有效需,求”,使消费者得到更多方面的满足,尤其是人性化需求的满足。当代是流行品的时代,大机器的生产线创造出的产品往往是雷同的,与现代人的个性化、情感化和多元化需求相冲突。因此,以顾客为本,使产品体现品质、流行与个性等“多元效应”,是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的艰巨任务。与产品的人本性相适应,其服务也具有显著的人本性特征。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同顾客的关系是一卖一买,服务是一种“情分”,不是责任。这种服务观与品牌文化所坚持的人本性是格格不入的。人性化的服务,以顾客不同需求为导向,把为顾客服务当成责任,向顾客服务不讲条件,不设边界。海尔集团的员工到顾客家中维修产品时,先在地板上铺一块布,工作完毕后擦净地面,从一件一件小事做起,创造了享誉海内外的海尔服务模式。品牌服务的人性化,给顾客以超值的回报,给商家带来可信赖的形象和无尽的财富。品牌文化的人本性,其内涵是利他主义的。浙江好来西服装公司产品畅销海内外,首先在于这个企业有着“利他的”人性化意识,好来西的当家人认为,创品牌就是做人哲理的企业化,好来西品牌是一种高尚精神的凝结,是消费者希望的寄托,是对人的尊重。他认为,企业要服务于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企业才能得到回报。松下幸之助也曾指出,为了促使企业能合理经营,利益的确不可或缺。然而最终目的在于以事业提升共同生活的水准。从这个角度看来,经营事业非私人之事,乃公众之事,企业是社会的公器。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的公司,认为只要自己赚钱就好的公司,都足以危害社会。这样的公司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2)管理的人本性。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人才能将生产力的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许多事例证明,大凡品牌企业,都是把员工而不是把资本和自动化技术作为创造品牌和提高生产率的最主要源泉。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米勒在批评美国缺少人性化管理特征时指出:“公司运转并不取决于机器运转情况,而是取决于人的创造力。经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公司真正赖以谋生的,是人的才智,能否创造和管理人的才智是对经济能力的检验。”管理的人本性,强调职业的同质性,强调联结企业与员工、企业上下级关系的是人的纽带而非资本的力量,企业不是依靠一种规定职务的体制而组织起来的,而是通过协作组织起来的;主张通过建立一套人本化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以抵消容易滋生的阶层意识和地位观念。日本经济学家松本厚治把美国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理念比喻为“砌砖型”,把日本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理念比喻为“砌石型”。前者将组织结构看做先固定好的架构,然后按架构要求去选择“砖块”工人;而后者认为,工人的性格、能力、思维方式各有不同,就像形状各异的“石块”,企业要善于分析他们各自的长短利弊,扬长避短,合理组合。这是一种更重视人性、利用人性、发展人性的组织理念。管理的人本性,主张在把人视为管理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地尊重人、相信人,发挥人的创造性。美国学者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引用通用汽车公司一位经理的话,说美国有些公司的员工没有士气,是因为他们的“控制制度显然是按这样一种假设制定出来的,就是认为90%的员工都是二流子、懒鬼、饭桶和废物,一有机会就撒谎骗人、偷鸡摸狗,再不就是想出别的什么花招来糊弄我们。我们搞的各种制度是想不让那5%的真正捣蛋鬼来钻空子,但这样一来,却挫伤了95%循规蹈矩、自觉工作的人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