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二:社会文化研究new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9087622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山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二:社会文化研究new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佛山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二:社会文化研究new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佛山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二:社会文化研究new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佛山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研究 专题研究二佛山市人口、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佛山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二: 佛山市人口、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1. 佛山市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7711人口现状与发展特点7712人力资源8113社会阶层结构832佛山市人口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8421人口规模预测8422城市化进程8823城市社会发展战略883佛山的文化特征及其演进8931概述8932岭南文化的特点8933佛山的文化特征9034 佛山城市文化的发展战略92佛山市人口、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1. 佛山市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11人口现状与发展特点(1)人口概况据“五普”数据,2000年底,佛山全市共有常住人口533.77万人,户籍人口为328.35万人。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为240.29万人,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达45.02。而按照常住人口统计,2000年佛山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75.06。各区的人口情况见表1。表1:2000年佛山市各区、县的人概况表 数据来源: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佛山市常住人口(万人)户籍人口(万人)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佛山市区(77.4km2)76.8747.1761.4%顺德市169.42107.9563.7%南海市213.37107.5450.4%三水市44.0137.3384.8%高明市30.1028.3694.2%总计533.77328.3561.5%常住人口中非农业户籍人口比例较高,而外来人口中的非农业户籍比例很低,仅为8.4%,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山市的外来人口素质不高。就区级城区的“户籍人口”规模而言 以上各城区的人口统计范围不严格按照行政界限,而是按照各县、市中心城区规划以及空间上构成连绵的主城建成区范围情况为准。,2000年佛山有47.17万人;顺德主城(容桂、大良、伦教)有42.09万人;南海(桂城、平洲、大沥、盐步、黃歧、三山港)有39.20万人;三水(西南、河口、金本、青歧)有17.95万人;高明(荷城、西安、三洲)有14.41万人(图1、2)。(2)人口变动建国以来,佛山市人口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图3、4)。1980年全市户籍人口为237.6万,到2000年达328.4万,二十年净增90.8万。从常住人口的情况看,1990年全市四普统计得常住人口数为300.3万人,而2000年五普的常住人口数为533.8万人,十年间净增加了233.5万人 因四普与五普对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不同,此数据仅为参考。佛山市历年户籍人口发展变化情况如表2。表2:建国以来佛山市历年户籍人口情况表 数据来源: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佛山市);佛山市主要年份统计资料提要(1949-1988);佛山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91);佛山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96);佛山市统计年鉴(2001)。19521962197019801985199119962000总计(万人)137.86170.96204.61237.64254.69284.42316.12332.46佛山市区13.5820.8722.6627.5631.2737.6145.1848.86顺德45.856.7368.8779.3484.7793.27102.46108.17南海48.6558.0470.1680.4485.0295.00104.32109.50三水17.4420.5525.1329.3230.9633.7037.1737.92高明12.3914.7717.7920.9822.6724.8426.9928.01总体来说,佛山市的人口增长有如下特征:l 户籍人口稳步增长,增长率逐渐下降1990年代,佛山市的户籍人口平稳增长,增长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992年为23.7,1995年为17.6,2000年为9.8,2001年为1.02。平均年增长率为16.7。l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但仍然是户籍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佛山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0佛山市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2.68,1995年为10.05,1998年为8.27,2000年为5.70。但总体来看,佛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于机械增长率,这是户籍人口增加的主要成因。l 户籍人口机械增长率在1990年代上半期达到高峰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长率由1991年的5.29,激增到1992年11.16的最高值,后逐渐回落,1995年为7.52,1997年为5.24,2000年为4.11,2001年为5.72。l 流动人口数量快速增加1990年常住外来人口为24.94万人,2000为240.29万人,占2000年常住人口总数的45.02,以上数据还未包括居留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流动人口。尽管两次普查对常住人口的口径有所不同,还是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佛山市的流动人口快速增加的原因。(3)人口结构l 人口年龄构成呈劳动力密集型人口结构据“五普”统计,2000年佛山市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仅为4.94。(按联合国标准,在5以下,为年轻型结构)劳动年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比重为74.1,明显高于我国60左右的平均水平,呈劳动力密集型人口结构(图5)。l 人口性别构成中男性比例偏高2000年,佛山市常住人口的性别比是109.91,男性比例偏高。与“二普”(1964年)时的93.91,“三普”(1982年)的100.00,“四普”(1990年)时的99.29相比较,近十年来,佛山市的男性人口比重明显提高了。男性人口增加的年龄段集中在26-39岁之间,这反映了年轻男性劳动力在佛山的集聚。l 职业构成中第二产业在业人口比重相当高根据佛山市“五普”,2000年佛山市劳动人口参与率 15岁以上人口中参与劳动人口的百分比。为80.4%,失业率 参与劳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所占百分比。为4.7%。相对于全国水平而言,就业形势较好。人口就业的非农化比重较高,为87%。其中,第二产业在业人口比重相当高,为59.3,并且绝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28.0,第一产业为12.7。常住人口是由常住户籍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人群的职业构成存在不同特征:外来人口就业以工业为主,服务业、农业等行业的分布较少。而户籍人口三次产业的就业分布情况分别为21、44、35。可见,佛山市第一、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以本地户籍人口为主,而第二产业中外来人口占有约三分之二的比例(图6)。(4)外来人口情况l 外来人口数量十年增长了近9倍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佛山市成为一个外来人口大量、快速聚集的城市。1990年外来人口数为24.94万人 此处指已连续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一年以上,而户籍在本本乡镇街道以外的人口。;2000年佛山市533.77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数为240.29万人 此处指已连续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而户籍在本本乡镇街道以外的人口。,占常住人口数的45.02,十年增长了近9倍。l 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较集中2000年佛山各市的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如表3。从总量上来看,外来人口在南海市数量最多,比例近半;顺德、佛山市区次之;而三水、高明两市相对很少。从外来人口分布密度来看,佛山市区最为集中;南海、顺德密度相当;而三水、高明两市相对很小。表3:2000年佛山市外来人口空间分布情况表外来人口数比例()分布密度(人/平方公里)合计2402863100621佛山市区40152116.75188顺德市67719828.2840南海市113209647.1984三水市1124304.7129高明市796183.383l 省外外来人口居多2000年,佛山市的外来人口中,来自本省其他县市的人口占27.92,来自广东省外的人口占64.12。这些移入人口必然使佛山的社会阶层结构及社会文化发生变化,特别是近65的广东省外的人口的流入,使佛山市在传统的闽南文化基础上,增添了多元的外来文化因素,对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l 外来人口呈年轻化特征通过1995年后迁入佛山的人口的年龄构成来看,劳动年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比例达到92.1,特别是年轻人口比重很高,16-34岁人口的比重高达77.4。迁入佛山的人口带有明显的年轻化的特点。l 外来人口多无自有居所限于资料,仅以佛山市区为例。通过图7可以看出,大部分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在工作单位,住所在单位内部和工地现场的比例达到65;租赁房屋居住的人数为23 数据来源:佛山主城流动人员统计情况季度报表(1999年第四季度)。l 外来人口的行业以务工为主据“五普”统计,佛山外来人口主要从事工业生产。由于资料有限,在此仅以佛山市区和顺德市为例 数据来源:佛山市1999年暂住人员统计报表;顺德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两地区外来人口均以就业为主要目的,探亲、旅游等其它目的比例很少;并且就业方向以工业生产为主,其比例均在70以上,而从事务农、经商等其它行业的人数较少。外来人口的行业分布情况表明,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图8、9)。l 外来人口的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佛山市的外来人口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概括地说,具有“流动性强,总量平衡”的特点 以佛山主城为例,1999年纳入暂住人口管理统计的27.08万人口中,居住时间一年以上的仅为8507人,仅占流动人员总数的3,绝大多数在佛山的居留时间在一年以下。以季度为时间单位考察佛山市外来人口的流动状况,1999年第二至第三季度,佛山市域登记流动人口数由131万人变为140万人,在此过程中流出人口33万人,流入人口43万人,绝对流动数接近30。也就是说,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很强 数据来源:佛山市1999年第四季度流动人员流入情况统计报表。,并以春节期间为峰值。12人力资源(1)劳动力结构类型人力资源呈典型的“制造型”城市的特征,就业结构呈“二三一”结构,大量就业人口集中在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则略显不足。(2)专业技术人员对佛山市2000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情况与其它城市及进行比较,可见佛山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大大低于广州、上海,同时也低于苏州、无锡等城市。从专业技术人员的构成来看,以初级人才居多,高级人才少(图10、表4)。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的不足,可能成为制约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从佛山市专业技术人员的空间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顺德、南海和佛山市区,顺德占有近42的比例。然而,就高级专业人才的分布看,佛山市区的比例最高,而顺德最低,反映了顺德的专业人才总量大,但初级人才居多(表5)。表4:佛山市与其它城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比例比较(2000年)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各市统计年鉴;上海市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专业技术人员中的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比例()专业技术人员中的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比例()专业技术人员中的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比例()佛山23.9北京38.8无锡30.6广州39.0深圳35.6全国平均水平34.5上海42.0苏州28.2表5:佛山市专业技术人员县市分布情况表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各市统计年鉴。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比例()佛山市区2.7715.433.6顺德7.5341.819.7南海4.8426.925.0三水1.669.226.5高明1.26.720.0合计18.0010023.9(3)受教育程度近10年来,佛山受高等教育的绝对人数增加了;但与其它地区相对比较则在比例上大大降低了,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大学程度人口的比例不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的一半(表6),这与佛山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很不相称 根据1990年弟四次人口普查,佛山市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大学生141人,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根据2000年弟五次人口普查,佛山市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大学生362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如何把佛山由一个“人口大市”变为“人才强市”是佛山未来的城市发展战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表6:佛山市与其它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2000年,单位:人/万人) 数据来源: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佛山市);特区经济2002年第二期第56页;中国统计年鉴2002(全国五普基本情况);上海市五普公报。受教育程度佛山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上海全国平均大学(指大专以上)3629318067502221094361高中和中专146620442234214096323021115初中4266370752173792284336803396小学2881239712032262433618933570表7:佛山市各类学校基本情况一览表(2001年) 数据来源:佛山统计年鉴2002;佛山教育基本情况总表;顺德市统计资料2001。学校数在校学生数(万人)普通高校21.06成人高校121.55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农,职高中475.12成人中专231.70(4)教育事业截至2001年,佛山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两所,分别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与顺德大学。另外,成人教育也具有相当的规模(表7)。与其它城市相比较而言,佛山具有一定的办学规模,但相比之下,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不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周边城市以及无锡等规模相当的城市。13社会阶层结构 所谓社会结构,是指个人相对于他人的位置或地位。每一个特定的社会都有它自身特定的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个社会也会依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发生结构的变迁。(1)社会阶层结构的含义与特征一般而言,对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定性,标准有二:一是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来分析;二是从社会的阶层结构来分析。相对而言,第二种分析在社会分析方面更为贴切。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期,必然会出现社会分化的景象,即整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部分人的生活水平相对下降而成为相对贫困人口。以下着重从职业因素和制度结构来分析佛山的社会阶层结构。职业因素表现为:第一,社会科技进步,使得体力劳动者与非体力劳动者由于投入要素(即智力投入)的附加价值之间比差很大,导致经济差距拉大。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趋势比较明显;第二,由于科层组织的发展,导致管理者与非管理者的经济社会差距在拉大。一般而言,职位越高,收入越高;第三,部门差异的影响,一般而言,工业行业低收入人员的比例最高,金融保险业高收入人员的比例最高,党政机关中等收入人员的比例最高,教科文行业紧跟其后。制度性结构的影响:如所有制、户籍制、政府资源配置权力等,都对社会阶层分化有着显著的影响。表现为:第一,单位所有制性质的影响,一般集体企业低收入人员比例最高、行政机关中等收入人员比例最高、三资企业高收入人员比例最高;第二,户籍制度的影响,一般本地的在职人员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较高,而外来人口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尤其是外来流动人口,“农民工”即使从事同样的工作,但在工资、劳保和福利等方面明显不如城市工人。(2)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呈典型“制造型”城市特征如果把工业化发展型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作“橄榄形”,那么佛山的“橄榄形”就业结构比较臃肿,呈典型“制造型”城市特征,第二产业非常发达,而第三产业的发育程度则略显不足(表8、9)。表8:佛山市在业人口中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数据来源: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佛山市);佛山市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2000年12.759.328.01990年35.044.420.6表9:就业结构类型划分标准 数据来源: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佛山市)就业结构类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传统型50%以上25%左右25%以上发展型16%49%26%49%26%49%现代型15%以下35%左右50%以上(3)社会阶层基本构成:中下层人员比例偏高的“金字塔”型目前根据社会阶层划分的一般标准,对佛山市就业人口作阶层划分,其特征为上层人员比例相对其他地区而言偏低,而中下层人员比例偏高,呈现“金字塔”型(表10)。表10:2000年佛山常住就业人口社会阶层情况分析表 数据来源: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佛山市),注:本表等级结构主要分析对象为佛山市范围内18岁以上年龄常住就业人口。(不包括在校学生、料理家务人员及丧失工作能力的人员)。阶层构成比重(%)上层单位负责人3.4中上层领导、科技骨干或高级职员11.3中下层普通职工68.2第一产业人口12.4下层失业人口4.7表现在工资水平上,2001年,佛山全市在岗职工的平人均工资为13845元(图11)。工资水平与周边城市比较而言,不仅远远低于深圳、广州的工资水平,也落后与珠海、中山等市 数据来源:2001佛山统计年鉴。2佛山市人口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21人口规模预测目前,佛山市的可建设用地比率约为36 除去区域生态绿地、水域、不可建设用地等。,总量约为1370平方公里,用地不是未来佛山人口发展规模的瓶颈。在人口规模预测中主要考虑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迁移的规律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因素。(1)已有城市规划的人口规模预测综合现有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顺德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南海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三水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高明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可获佛山市2010、2020的人口预测数(表11)。表11:各县市已有规划人口预测情况一览表 数据来源: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顺德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南海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三水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高明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2005年总人口(万人)2010年总人口(万人)2020年总人口(万人)佛山市区67-77顺德市182-185200-210230-245南海市200-300三水市5060高明市40-4446-5257-64合计约530-590约620-680约700-760(2)“就业规模”取向的人口预测佛山作为制造业城市,“就业规模约束” 是影响城市人口规模的首要因素。随着人口政策转变,在自由的经济空间中,人口的流动将日渐趋于平常,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城市的人口是否增长,将取决于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目前,佛山市的常住人口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目前占常住人口总数55的户籍人口(本地人口),历年的户籍人口变动情况显示,户籍人口呈平稳增长的态势。因而,对于这部分人群的未来规模,是可以通过统计外推法进行预测的。另一部分则是目前占常住人口总数45的外来人口,具有“大进大出,流动性强,总量平衡”的特点,这部分人口受产业发展的“就业空间约束”非常强烈。可见,未来佛山的人口规模主要取决于市域的产业发展情况。在此对佛山市的人口规模预测分为两部分户籍人口(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在人口测算中,将现有户籍人口作为本地人口来考虑,未来户籍制度对外来人口数量的影响通过外来人口带眷系数的变化来反映,而不拘泥于外来人口是否拥有户籍的问题。l 现状户籍人口(本地人口)的发展规模预测a.一元回归法Pt=a+bt 其中t为年数,Pt为t年的人口数,a,b均为常数。根据1990至2001年佛山市的人口变动情况,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相关系数R2=0.991,显著度0.000,说明人口数与年份高度相关。回归方程为Pt=9907.675.121*t。得出:近期2005年户籍人口(本地人口)359.94万人;中期2010年户籍人口(本地人口)385.54万人;远期2020年户籍人口(本地人口)436.75万人。b. 综合平衡法以国民经济为依据,对人口增长采用自然增长规律和机械增长规律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公式为:Pt=Pt0*(1+a+b)t-t0其中t为规划年数,t0为规划基年,Pt为t年的人口数,Pt0为规划基年人口数, a为年自然增长率,b为机械增长率。近10年来,佛山市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由于受1962-1978年生育高峰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可能大幅下降。1998,1999,2000,2001年佛山市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分别为8.27,8.46,5.70,4.48;机械增长率分别为4.26,4.62,4.1,5.72。预计至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0左右,机械增长率在5.5左右。则:2005年户籍人口(本地人口)350.18万人;佛山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进入“后期高增长阶段低位静止阶段”的过渡期,并且先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 2001年全国平均自然增长率为6.95。在此,预计2005-2010年佛山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5左右,机械增长率在5.5左右;2010-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5左右,机械增长率在5.0左右 一个国家的人口再生产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位静止阶段,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相伴,自然增长率约为6;第二阶段为初期高增长阶段,死亡率有所下降,自然增长率约为14;第三阶段为后期高增长阶段,出生率与死亡率都降低,但自然增长率仍较高,约为12;第四阶段为低位静止阶段,出生率与死亡率都降到极低的水平,自然增长率约为3。则:2010年户籍人口(本地人口)368.04万人; 2020年户籍人口(本地人口)404.54万人。l 外来人口发展规模预测在此所指的外来人口是社会意义上的,尽管这部分人口可能因为户籍制度的改革而拥有当地户籍。目前佛山市有大量外来人口,2000年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数的45,其中,以就业为目的的约占总量的90-95%,鉴于佛山一、三产业以本地人口为主,外来人口以务工为主,通过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外来人口的相关性对外来人口规模进行预测,适当考虑第三产业规模扩大以及户籍制度改革对外来人口规模的影响。外来人口预测模型如下:规划年外来人口(基年产业外来人口吸引系数规划年产业增加值(1-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t(1外来人口带眷系数增量)其中t=规划年基年。三次产业的外来人口吸引系数:是指产业每万元增加值与外来人口的对应关系。2000年佛山市常住外来人口数为240.29万人,第一、二、三产业国内增加值分别为624578、5057536、3349417万元,外来人口在三次产业的分布按5、80、15的比例分布,则外来人口吸引系数为:每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对应的外来人口0.1924人、0.3785人、0.1076人。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是指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万元产业增加值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劳动力系数)的年均递减率。通过无锡、上海、佛山三市劳动力系数1990、2000年的变动情况,得出三市的劳动力影响系数值(表12)。十年间,无锡与上海市的劳动生产率是逐渐提高的,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的佛山,则降低了。但是,未来随着佛山的产业不断升级,高新产业的培育,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应会有一定提高。预测至2005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为7,第二产业为3,第三产业为3;2005-2010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为10,第二产业为15,第三产业为10;2010-2020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为5,第二产业为10,第三产业为5。表12:佛山、无锡、上海、三市劳动力系数与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比较 数据来源:1991,2001佛山统计年鉴;1991,2001无锡统计年鉴;1991,2001上海统计年鉴;佛山市四普、五普统计资料。佛山市无锡市上海市199020001990200019902000劳动力系数:第一产业(人/万元)1.26630.76663.10841.04183.03221.1122劳动力系数:第二产业(人/万元)0.25730.44011.33280.15290.95620.1696劳动力系数:第三产业(人/万元)0.18970.31511.33350.13760.48810.1902劳动生产率系数:第一产业4.9%10.4%9.5%劳动生产率系数:第二产业-5.5%19.5%15.9%劳动生产率系数:第三产业-5.2%20.3%9.0%外来人口带眷系数增量:目前外来人口的带眷系数约为0.282,未来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更多外来人口将转为户籍人口,外来人口的家庭数量、规模会增大。同时产业升级会带来人口素质的提高、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关系的稳定,从而带眷系数有所增加。预测:2005年,外来人口带眷系数为0.29,增量为0.008;2010年,外来人口带眷系数为0.34,增量为0.058;2020年,外来人口带眷系数为0.39,增量为0.108。GDP年均增长率:过去四年即1998-2001年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分别为8.00、6.55、14.80、11.09。根据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左右。预计至2005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10;借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的发展历程,预计20052010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6-7;2010-2020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6。产业结构:2000年佛山的三次产业比重为6.952.640.5。根据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至2005年佛山的三次产业比重为64648;预计2010年佛山的三次产业比重为54055;预计2020年佛山的三次产业比重为53758。预计至2005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393-1458亿元;2005-2010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553-2604亿元;2010-2020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约为4571-5021亿元。则预测未来佛山市外来人口规模为:2005年外来人口283.46-296.70万人; 2010年外来人口239.88-271.88万人; 2020年外来人口202.19-222.10万人。l 人口综合预测综合以上,对预测结果进行汇总。总的原则是以就业规模取向的人口预测结果为主,已有的规划作为参考。可以看出已有规划对2005年人口规模的预测偏低,事实上“五普”常住人口总数已达到534万人,超过了2005年预测结果的低值530万人。未来佛山的人口规模发展走势可以概括为,“总量增长平稳,结构趋向优化”。随着佛山的产业发展由单一的“劳动密集型”逐渐向集约化,技术含量逐渐提高,外来人口的素质将逐步提高。而鉴于产业升级需要一个过程来实现,因而,外来劳动力将依然有增加的惯性。未来佛山的人口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表13):第一阶段,惯性扩张期(至2005)。产业升级战略开始实施,低文化素质劳动力大量进入依然是人口的主导增长因素。2005年人口规模约为620-640万人;第二阶段,过渡期(2005-2010)。产业升级战略初见成效,外来人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人口规模略有升高。2010年人口规模约为630-650万人;第二阶段,稳定期(2010-2020)。新兴产业具有较为稳固的基础,人口规模较为稳定。2020年人口规模约为640-660万人。表13:人口预测汇总 其中户籍人口的低值为综合平衡法预测结果,高值为一元回归法预测结果。已有规划预测“就业规模”取向的预测户籍人口(本地人口)外来人口总人口近期2005年(万人)530-590350-360283-297633-657中期2010年(万人)620-680368-386240-272608-658远期2020年(万人)700-760405-437202-222607-659总人口在各佛山地区的分布,依然具有一定的弹性,与未来佛山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空间扩展政策等因素都有关系。在此,仅作粗略的预测(表14):表14:分区人口预测汇总表 其中户籍人口的低值为综合平衡法预测结果,高值为一元回归法预测结果。全市总人口禅城顺德南海三水高明近期2005年(万人)620-64080-90185-200230-25050-5540-45中期2010年(万人)630-65090-100190-205240-25055-6045-50远期2020年(万人)640-660100-110190-210240-26060-6550-5522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水平据“五普”统计,佛山市按常住人口统计的城市化水平为75.06,高于全国水平(约37%),已达相当高的程度。人口非农化率更是达到了87.33 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表15)。实际上许多农业人口居住在城镇里。有大量农村户籍的外来人口在佛山城镇中工作、生活,成为事实上的城镇人口。表15:2001年佛山各县市城市化水平(按户籍人口计)户籍人口数(万人)城市化率%佛山市区(77.4km2)49.486.9顺德市109.4833.8南海市110.2236.8三水市38.5844.0高明市28.1745.9合计335.8544.8(2)城市化特征:不完全的“就地城市化”据五普统计,2000年在业人口中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比重达59.3,而1990年只有39.7。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一方面集中农村资源发展乡镇经济,另一方面,也让农民成为股民,享受定期的分红收益。在有固定收入的基础上,许多佛山农民或是务工,或是办厂、经商,做起生意人,而成为了城市人。特别是南海东部、佛山市区与顺德地区,以各级公路为骨架,已经形成了城镇建设的连绵区。城乡界限模糊,呈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尽管目前佛山的许多农民已脱离土地,但在社区管理、文化观念等方面还没有实现城市化,也就是说存在着城市化不完全的现象。在佛山市区、南海、顺德等地区存在着大量“城中村”的现象。23城市社会发展战略(1)战略目标:由“生产型城市”向“家园城市”转变佛山市的社会阶层呈现扁平的“金字塔”型,中下层、下层人员的比例高达84。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中间阶层占大多数。按照佛山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其中下层人员比例过高。并且两极分化严重,户籍职工的平均月工资在700-1000元左右。两极分化现象与84的中下层、下层人员的低工资,很难保证居民的福利与生活水平。同时,上百万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工作地点(约占流动人口的65),收入不高,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可以说,佛山对于大多数的居民来说,是一个“生产型的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决不仅仅是一个“公正”的问题,更反映着产业发展的阶段、产业结构、发展后劲以及社会的进步程度。今后的课题是,要逐步把佛山从一个“生产型的城市”转变为一个安居乐业的“家园城市”;要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使城市的经济发展让大多数人收益。(2)战略措施一:“外引内优”的人力资本积累未来佛山的人力资本积累,应本着“外引内优”的原则,一方面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培养本地的人才,特别是经验丰富的的技术人才。吸引外部人才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转变企业发展与用人观念;更需要以广阔的视野,聘请外来专家、鼓励技术合作与引入外部技术。而对于佛山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城市而言,培养本地人才,特别是熟练经验的技术人才也尤为重要。(3)战略措施二:“内外联合”,构筑学习型城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普及教育,从而建立高质量的终身教育体系,孕育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构筑“学习型城市”。佛山教育事业的发展宜采取 “内外联合”的策略,充分发挥大区域的教育资源。“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发展联合办学,短期培训,兼职聘用,远程教育,函授教育等新型开放的办学模式,实现人才的内部优化,进而培育城市的核心竞争力。3佛山的文化特征及其演进31概述城市、经济与文化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和依存关系,城市所有物质的、非物质的成果,都是由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创造的。而文化正是通过影响和塑造城市人的人格模式而影响着城市发展。当代世界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深一层是经营管理的竞争,而更深一层是体制和制度的竞争,以及文化的竞争 正如美国学者贝尔所言:“为经济提供方向的最终还是养育经济于其中的文化价值系统”。佛山位于广州西南,属于岭南文化体系中的广府文化。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与海南文化三部分,其代表是珠江系文化,而珠江系文化又可进一步分为广府文化、潮汕(福佬)文化与客家文化等。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内涵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而广州与佛山则是广府文化的核心文化区。总体而言,佛山的文化特色可以通过十六个字来概括:“重商务实、开放进取、世俗感性、小城观念”。佛山人具有岭南文化的整体性文化品格,如重商重利、诚信务实、多元开放、勇于进取、世俗感性等,但同时又有一些地方文化特征,如独特的地方历史,小城意识强烈,都市文化欠缺等。32岭南 岭南指我国南岭(五岭)以南的地区,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大部分地区。“马坝人”考古表明,近13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岭南大地生存与发展。周至战国,进入百越文化时期,以岭南土著越组文化为主。秦汉以来,数次有组织的移民,将兵卒、“亡人”“罪人”“贾人”等大量汉人迁入岭南,带来了中原的生产技术与文化,汉文化后来居上,逐渐同化南越文化。宋元时期,特别是南宋移民的高潮使汉文化成为岭南地区文化的主体,形成了岭南文化的大致轮廓。明清时期,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兴盛,并且西方文化的传入逐渐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岭南文化初步形成了。晚清与民国初年,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岭南文化达到了高潮,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广东最先出现,广东成为革命思想与运动的重要策源地,对整个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林则徐、荣闳、洪秀全、詹天佑、康有为、孙中山等人。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文化开始复兴,伴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许速崛起,岭南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文化的特点(1)重利务实的商业文化广东长期以来发展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历史,形成了岭南文化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重商性。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在经济领域有着“重农轻商”的传统,但是这种文化在广东并未反映出来。广州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重要通商口岸之一。广东有着悠久的对外贸易的历史,自三国时,广州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代已成为世界著名商埠。,明代以来,岭南成为商品性农业区,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大发展、出现专业经济作物种植区,手工业及商品经济也迅速发展,各地商人纷纷“走广”。千百年来,商业精神深深根植于岭南人的心中,造就了岭南人重利务实,以经商为荣,富有商业意识的文化特点。重商求利的文化心态与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繁荣密切相关,也促进了其它文化品格的形成。可以说商业价值观在岭南文化观念体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要求利,就要“讲信用”、“重法制”;要求利就必须“开放、进取”,“务实肯干”。(2)多元开放,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 最先提出“海洋文化”的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把世界文化分为海洋文化和内陆文化,并将东方文化归结为内陆文化,西方文化归结为海洋文化。而事实上,中国沿海居民在漫长的走向大海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海洋文化。“冒险、征服、掠夺、欺诈、霸权”构成了西方海洋文化的特点,而东方海洋文化则以和平、自由、平等、共存、勇敢、开拓精神为特征。岭南位于东亚大陆边缘,南海之滨,历史上与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不断融合,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等海外文化进行广泛的交流。岭南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使岭南的地区文化的多元化特征更为突出。在广泛的对内、对外商业与文化交流过程中,多元文化孕育形成了岭南人开放的文化心态与兼容的文化品格。历史上,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近代西方的科技知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从广东引入。同时岭南人也积极涉足海外,对外来文化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岭南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与超前意识。同时,重利求富的心态也使岭南人开拓进取的的精神有了更大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岭南人积极投入了致富的竞赛,不断拼搏成了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3)直观感性,追求享乐的世俗文化岭南文化虽脱胎与中原文化,但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一直具有相当的独立性。特别是明代以来,通过发达的工商经济与对外贸易、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中原传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不断淡化,岭南文化的自由度、容纳性与再创造性都大大的加强了,使得岭南文化具有相当的“远儒性”。这种远儒性突出地反应在岭南人敢于进行“反传统”性的探索,以及决策与目标取向中的直观感性方法,而较少诉诸抽象的概念与理性的思辨。岭南文化是感性化的世俗文化,没有北方文化那么多理论抽象,却非常重视感性经验。这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在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时代,深入的研究、理性的判断、先进的技术创新实力对于一个地区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岭南人的感性文化使得他们敢打敢拼,但也容易造成“整体无意识”,不利于企业的成长与创新,不利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长远发展战略的施行,从而使区域逐渐丧失竞争优势。33佛山的文化特征(1)独特的地方历史积淀龙狮文化佛山人具有岭南文化所共有的重商重利、多元开放、勇于进取等特征,同时也具有佛山人特有的地方文化特色。佛山大学杨望成副教授等人将佛山文化概括为“龙狮文化” 狮子舞、龙舞、扒龙舟、赛龙舟是佛山极为盛行的传统民俗活动,每逢节日或喜庆均有舞狮子或舞龙表演。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扒龙舟、赛龙舟是民间盛行的传统活动,每逢端午节或盛大节日,都举行扒龙舟或赛龙舟活动。,这一观点在佛山市民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龙狮精神表现为七个字:商、敢、先、实、活、容、信:l 商龙狮精神在佛山集中体现在经济领域。首先,佛山自古以来极为重商,无论作为唐宋时期“四大名镇”的之一,还是明清时期的“四大聚”之一,佛山都是以其商业地位获得殊荣;其次,佛山的各级政府是极具有经营城市观念的政府,始终将经济建设视为头等大事,它们不以经济业绩为“政绩”,而是以本地的富裕繁荣为己任、为动力;此外,在民间,佛山人生下来就是为了“搵钱”,以经商为荣。l 敢人们对佛山精神的最具共识的地方就是佛山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龙、狮分别为海中之王、陆上之王,具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威势,这正是佛山“敢为天下先”精神的精髓。l 先在经济领域,凡事争先,先行一步,争取第一。“宁为鸡头,不为凤尾”、“饮头啖汤”。佛山这块土地上,改革开放以来,产生了无数的国内第一和率先。中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广佛”高速,中国的第一个桥梁收费站佛山大桥收费站。l 实佛山人为人实在、观念务实、干事踏实、讲究现实、实业优先、看重实利。“少说多干,不说苦干”。佛山人不喜欢空谈政治,也不喜欢虚幻的理论。l 活“看见红灯绕着走,见到绿灯赶快走,没有灯摸着走”。讲的是改革开放之初,佛山人如何不断“对付”计划经济种种限制的办法。这反映的是佛山人的灵活变通的精神。l 容外地人在佛山,可能会因为语言不同造成交流的障碍,但是绝对不会因语言不通而带来排斥,外地人在本地致富之后,当地人也不会红眼,或感觉到抢了自己饭碗的狭隘关观念。l 信诚信是佛山人的本质,佛山人做生意特别讲究诚信,这在广东省及全国极具名声 有人认为广东人普遍存在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观念,造成广东企业做不大,可是在佛山,由于有了信任文化、合作观念,佛山在产生了大量的小企业的同时,也诞生了驰名国内外的大企业,例如年销售额超100亿的就有美的、科龙,达到数10亿的就更多。(2)都市文化底蕴不足目前,佛山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都市文化。无论是与北京的“京派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相比,还是与江南古城苏州文化,太湖畔的无锡文化、学习进取型的温州文化相比,佛山的文化似乎都显得底气不足、自信不强。或者说在文化上还是小城市、小胸怀、小气魄,还未走出“四大名镇”的“城镇概念”。2002年,佛山大学的一次电话抽样调查显示,佛山人对自身的思想观念的判断,认为超前的不足四成;对建设第三大城市对自身的影响,认为不大或不清楚的约占43。41的佛山人的理想居住城市在佛山以外。就市民对城市的满意度来看,调查显示,不满意者超过半数,特别是高学历人员对佛山的满意度较低,仅为28.25分。“佛山市民认为:导致佛山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佛山人观念更新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向不明。 该调查通过召开6个有关的座谈会,在广泛听取佛山各地各行各业近200位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由调研专家组集体设计调查问卷。在佛山市电信局的支持下,本次调研以佛山地区居民家庭电话作为样本,采用等距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了680个电话,有效样本523个。调查结果在2002年11月23日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题为三成佛山人向往穗深。资料来源:佛山大学朗智战略与管理研究所,杨望成,2002,佛山城市发展状况专项调查报告。”可见,佛山人对本地的文化观念的先进程度的评价并不高,对城市发展的自信与满意程度并不强。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佛山大都市文化的欠缺。(3)地方意识强烈,整体认同欠缺与全国其它经济规模大体相当的城市相比,目前佛山文化的整体认同感较为欠缺。“佛山市”在更大意义上是一个统计口径的概念或行政上的概念而非文化上的概念。上述电话抽样调查的结果还显示,近三成的受访者认为佛山指的是“小佛山”的概念。同时市民对佛山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强,“绝大多数市民缺少比如宁波人温州人苏州人那样的归属感。佛山地区范围内的城区、石湾、南海、顺德、三水、高明中相当多的人并没有一致的佛山概念,不少人认为佛山就是当年的佛山市(市区),而居住在石湾、南海、顺德、三水、高明的市民则没有佛山的认同感,甚至对此持有拒绝态度。” 文化上缺乏认同,甚至排斥有可能会对地区资源的整合、区域的协调合作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34 佛山城市文化的发展战略(1)从小城文化走向“广佛”大都市文化从小城文化走向“广佛”大都市文化意味着两个层次的文化转变:一是文化类型上的转变,由城镇文化转变为都市文化;二是文化认同上的转变,由“小”变“大”,即由小范围区县文化认同转变为“广佛”大都市区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的文化,只有不断学习与积淀才显得不浅薄,才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根基与丰盛的养分,才能凝聚长久的魅力与生命力。“大都市文化”的文化理念的内涵,一是它的“大区域观”,本着服务于区域、关注于区域、领先于区域的态度立市;二是“包容性”,既十分珍视传统文化又宽容的接受外来文化;三是批判、创新的学习精神。没有谦虚、勇敢的自省胸怀则无以“去腐”,而没用开拓创新的精神则无以“存新” 这也正是文化越为发达的城市的报纸上越是有许多自我批判、暴露不足的文章,而越是落后的地区则越是满纸利好消息、奇闻趣谈之说的原因。只有不断学习,积极地自我更新,才能够长期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四是自律进取的市民意识,高水平的市民素质是都市文化的核心所在。l 培育佛山人的“大都市意识”,树立大区域的发展观。不再仅从小区县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而是在大佛山、“广佛”都市区甚至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内进行自我定位。当然,在此过程中,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发扬也是十分重要的,两种文化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文化内涵,是一个融合、丰富的过程。l 培育自律进取的都市市民意识、提高市民的素质,这是都市文化的核心所在。自我约束、追求成功、诚信守法、具有强列的公德意识、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追求、高雅的文化品味、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能力都是都市市民的重要素质。通过舆论价值取向的引导、文化产品的熏陶、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手段,培育广大市民的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文化审美情趣、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是实现都市文化的关键。(2)缔造佛山的“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物质生产力”主要指人同自然的物质关系,具有实用的、基础的、物质形态的主导品格;而“文化生产力”则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经济的文化性” 和“文化的产业化”。l “经济的文化性”开放进取的文化观念、制度观念、创新意识、行为模式、信息传播、科学技术基础乃至人的心理因素都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实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区域的文化对创新能力、信息环境以及地区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l “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