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路径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81442362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路径作者:方弟丽来源:新教育科研版2019年第9期方弟丽【摘要】中学劳动教育的再发展有赖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充分利用。在探析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内涵的基础上,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方向、培育劳动素养为内容、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课程设置为依据的原则导向,形成从目标、主体、范围和方式上逐步推进的实践路径。【关键词】中学劳动教育;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实践路径从中学教育现状而言,劳动教育的地位缺失、作用缺位使得其逐渐淡化在教育体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而要想实现劳动教育再发展的目标,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繁荣的局面,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关键。一、中学劳动教育资源内涵解析劳动教育资源就是在劳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的所有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等的总和。依据具体内容不同,笔者从人力、课程、物质、文化和实践资源的划分上探究劳动教育资源的丰富内涵。1. 人力资源(1)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关键主体。教师既是劳动教育的资源之一,即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等转化为直接教育资源,把个人人格魅力渗透到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于无形之中影响学生。教师也是促进资源合理开发与充分利用的能动力量,因为从根本而言,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质量的重要因素。其次,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个性独特、思维活跃。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掌握的丰富社会生活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以拓宽教学思路,善于利用学生多样化的探索成果以激发教学探索。”1学生在课堂上给出的回应、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的问题和困惑、学生的错误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争论等都是可特别关注的教学资源,它们根据学生实际生成,是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实践的重要资源。(2)社会人力资源。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助力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延伸。首先,家长自身具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家长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具有的劳动观念与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此外,家长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配合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反馈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其次,社会人士开展的弘扬劳动精神、宣传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的讲座、报告是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了解相关信息,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模范、树立劳动意识的重要途径。2. 课程资源课程实施是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课程资源是劳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学校课程规划内的劳动教育课程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制定完整的课程教学计划,配备好专职教师和教学设施。另外,与实际劳动课相近的课程如劳动与技术、通用技术课,也是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课程渠道。其次,融合、渗透在其他科目教学中的内容是可开发的课程资源。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中加强对劳动情感的熏陶感染,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在历史课教学中加强对劳动观念和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思考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物理、化学等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劳动思维的锻炼,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反思的习惯和批判思维能力,做一个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劳动者。各科目教学关注重点不同,综合成一个庞大的学校课程体系,聚集各类教育资源。在各科目教学中适当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既扩充了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范围,也丰富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内涵。3. 物质资源中学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基本教学条件的保障。劳动教育教材和教辅材料是第一手教学资料,是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而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设施是劳动课程开展的物质保障,学校必须配备安全、完备的基本教学设施,让学生有条件在校内区域进行充分的劳动活动。此外,实践基地建设也有助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从校内拓展延伸到校外,凸显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4. 文化资源学校的宣传栏、文化墙、校内标志标语以及校风校纪等都可以融入劳动教育的因素,成为隐形的劳动教育资源。文化氛围的创设于无形之中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和热爱劳动。此外,值日制度、定期大扫除及卫生评选等制度建设以及雷锋日和植树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的劳动实践,都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渠道和载体。5. 实践资源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功能践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学进行劳动教育的方式之一。在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社会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如进入社会参观、调查和访问、到当地的养老院、博物馆、农村等地进行志愿服务劳动等。通过亲身实践,帮助学生深化劳动情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二、中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也是原则要求,中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追求定位于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方向、培育劳动素养为内容、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课程设置为依据,从而达成劳动教育的发展目标。1. 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方向。劳动教育旨在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综合的育人功能,即通过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依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回应学生追求全面性发展与卓越进步的要求。这是中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首要原则。劳动育人是挖掘劳动教育资源的首要目的,而实现从劳动育人到全面育人的转化是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认识到劳动教育具有普通教育的特征,要通过劳动培育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全面发展的人。2. 契合劳动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培育劳动素养要从七个方面全面发力,即“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思维”。2前三者构成劳动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后四者是劳动能力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中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劳动素养内涵的多维性决定开发应用资源的视野具有广泛性,层次性。七个方面就是七个着力点,不同的素养目标可以由不同的教育资源达成。但劳动教育不单是劳动情感的教育、也不局限于劳动知识的传授和劳动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劳动素养内涵的丰富性也意味着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既要重点突破,也要统筹兼顾。基于此,劳动教育资源需要体系化建构并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此,中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契合劳动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3. 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劳动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关联的学科,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中学生的认知行为包括文化认知、自我认知和社会化认知三方面内容。步入中学阶段,经过前期学习过程的积累,学生基本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思维水平向抽象思维层次发展。有关劳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大,但中学生自我意识相对强烈,社会参与的意向和能力才开始发展。因此,中学阶段的劳动实践应突出发展服务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注重引导学生逐步开展创造性劳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依据中学课程安排跟进劳动教育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国家规定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在中学可将其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根据地区和本校教育发展实际,开发适当的校本课程,着眼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特别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各地各校大放异彩、各显神通,旨在不断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动性的发展。而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研制也应随着学校课程体系的发展完善得以实施推进。三、中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路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项复杂工作,其中涉及到多主体、宽范围下的抉择,也关系到劳动教育目标达成、教育方式优化问题,对实践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战。笔者结合上述基本问题,提出了旨在能够指导和推进中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实践路径。1. 依据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确定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方向方向是指引前进的导向标。中学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契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这是由劳动教育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决定的。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构建了指导中学生成长发展的素养体系,“劳动意识”置于其中,成为发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核心素养指向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新时期中学劳动教育要由“体力教育”转变为“能力素养培育”,这是适应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的必然转向。因此,在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时,以素养培育为导向,不仅关注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更加注重劳动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培育,提升中学生的劳动素养。2. 通过家、校和社会三方合作强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力量学校是资源开发的主导力量,是劳动教育教学的主要平台。学校集合了各科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等丰富人力资源,其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校内各类型资源的凝聚、融合,并为校外资源开发提供引导、支持和协作力量。家长是协调校内外资源有效对接的中间力量。家长的配合、对学生的鼓励和监督以及和学校进行的沟通反馈,都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助力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二者对于把劳动教育从校内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大环境是挖掘校外劳动教育资源的广阔舞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学生素质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目标。社会信息交流活跃、各类资源丰富多样,劳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需要资源内容不断更新、形式不断创新,必然要求由学校扩展至校外。家庭、学校和社会是贯通学生生活的三大场域,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家长、学校和社会人员是参与到学生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三方力量,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三大场域、三方力量不是孤立存在,通过学生及其活动,三者有效联通并构成学生充足的发展资源和完整的生活、成长环境。3. 兼顾校园内外以拓展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从资源分布的空间范围而言,校内和校外是两个不同的环境。但是,二者在空间上的划分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化地把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割裂开来,二者也是紧密相关的统一整体。校内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校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要场域。校外资源灵活多变,有效沟通了学校和社会,是校内教育教学活动意义和价值的有效应证和补充。因此,兼顾校园内外进行资源开发,既保证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有效引导、素养得以提升,也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乐趣,逐渐明白劳动塑造人的意义。兼顾校园内外进行资源开发要求学校充分发挥主体力量,协调内外,既使学校教育功能得以发挥,又保证校外实践有序展开。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与校外力量保持顺畅沟通和良好协作关系,通过细致化的教学组织工作使得丰富的劳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校内外有效推进。4. 凭借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融通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从资源的存在方式划分,主要有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直接的教学活动为载体的显性教育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但借助隐性教育资源如校园文化、社会氛围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化、感染学生,也具有可观的教育效果。因此,要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以此融通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在显性教育方式和活动上开发思维、创新思路和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新的资源充实教育、用新的方法展开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乐学、好学的态度。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着力开发身边隐形资源,推动其挖掘、转化和利用的发展过程。隐性教育有效地缓解了显性教育亲和力不足的困境,为资源开发不断开拓出新的探究场域,教育资源得以不断更新和完善。【参考文献】1黄英姿简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3).2卓晴君劳动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工程J创新人才教育,201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