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论文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8062112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论文摘要 自20 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 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 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 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 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 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关键词 经济、现阶段、环境资源问题、西北地区【一】众多的环境问题。1943 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 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 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 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 1970 年洛杉矶又两度发 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 400 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 患病。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 年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 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 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 影都不见了。1956 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 名命名。1991 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 人,其中1004 人死亡。美国和日本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是真 正的发展吗?从科学的定义上讲,美日的发展模式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 续发展。【二】真正的经济(1) 何谓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即国民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提高;它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认为经济 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是国民幸福的象征。(2) 何谓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改进,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通过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产 出,构成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 口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协调和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水平、社会和个人的福利水平、居民实际 生活质量、经济稳定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是经济 发展的最终标志;(3)何谓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 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它的六条原则分别为公平性原则(资源占有、产品分配)、可持续 原则(资源和环境利用)、和谐性原则(人与人、人与自然)、需求性原则(满足生存基本需 求)、高效性原则(资源利用效率)、节约性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总的来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和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的结果和目的;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 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三】现阶段世界所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二战之前,地球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允许经济发展;二战之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第三 世界国家纷纷走到独立的发展轨道,资本主义国家也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如前例中 的美日已进入高度工业化阶段)。到了六七十年代,人类面临的一些问题就出来了,比如资 源匮乏、生态危机等等。当今世界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1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2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4水荒制约发展,影响生活;5臭氧层破坏,威胁地球生命;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生物资源急剧减少; 7人口爆炸,危及自然生态及环境;8有害人工化合物泛滥,贻害人间; 9有害废弃物的转移,贻害世界;10残留物质,伤害环境。就拿我国的西北地区来讲。(一)自然环境格局。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 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 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 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 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 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 了初步基础。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 环境恶化。(三)水资源概况。1.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 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 的 5.84。2. 人均水资源量。2000 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 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 资源量的80.5。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 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 流域618 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 严重缺水的地区。3. 用水量和耗水量。2000 年全区总用水量 817 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 89.3。扣除 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 年全区净耗水总量 547 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 与用水量之比)为 62.8。4. 用水效率。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 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农田平均每亩实灌定额617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40;万 元GDP用水1736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1.85倍。5.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目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 20,西北地区为 53.3。其中甘肃的河西走廊各河、新疆的塔里木河和天山北坡各河都超过 70,有的甚至超过 100。四)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出现种种问题,如干旱缺水、河湖干涸、水土流 失、植被退化等等。研究认为,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土地荒漠化。1. 土地荒漠化的界定。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公布的数据表明,1999 年全国荒漠化 土地总面积为267.4 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本项目研究范围的约218.3万平方公里。研究认为,为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工作,应着重研究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由于人类不 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有耕地、草地、林地退化的情况。在西北地区,应主要研究在干旱化 的气候背景条件下,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两种原因引起而又有条件 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据此粗略估计,本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在60 万平方公里左右。2. 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在内陆干旱区,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过 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2)在沙漠边缘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造 成土地沙化。(3)在大中型灌区,由于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3. 由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草原牧区由于严重超载过牧,造成大 面积退化甚至沙化。(2)在农牧交错区,由于滥垦、滥牧、滥樵、滥采,造成大面积土地退 化甚至沙化。(3)在农区,由于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造成一些地方的土地退化甚 至沙化。(4)在有些山区,由于滥伐滥垦,造成林地的退化。(5)在黄土高原区,由于边治理、 边破坏,土壤侵蚀总面积仍有所增加。4. 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加重的重要原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 沙尘暴是不可能被消灭的。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一些地方的地表覆盖,助长或促 进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沙尘暴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沙尘暴高发区的下垫面除地质历史形成的因素外, 都属于土地荒漠化的范围。因此,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的扩大是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强度增加 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立足于全面保护沙尘暴源地的生态环境,大力防治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 化,不能寄希望于一些局部性的应急措施。(五)城镇工矿区的生态环境危机水环境污染。据 2002 年资料,西北地区的污染情况可分为严重污染、中度污染和尚未明显污染 3 种类型。 严重污染地区和中度污染地区相加,其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9.1,其中渭河流域已成为全国污 染最严重区域之一。内陆河流域没有排污入海的出路,黄河流域的排污不但危害当地,而且 威胁黄河中下游的水环境安全。【四】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所谓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即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主 体, 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 “主 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 ,人与自 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是有范围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 人与自然界 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一是从存在论(事实)的角度看,人与自然 界中其他存在 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样,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份子或一个 组成部分,人与 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其他自然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 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价值)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 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而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 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 用、为人服务。同时,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觉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 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 自然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改造。“自觉地”改造自身与“积极地”改造自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 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与互利。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但是,人 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证明,即使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类的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 的主体性,“由于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 成为生物生态系统中的主导性生态因子” 1(P43)。概而言之,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 体地位的内涵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实现主体客体化;(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 自身,实现客体主体化;(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而 言,人具有目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和评 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即自然界 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但是,自然界的存在 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 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 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 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 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正是人的主体地位 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具体到可持续反战问题上,人有该如何做。【五】人的主体地位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和 处理 好以下几个关系,这几个关系可以分为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1.在认识的层面上。第一,正确认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这里的目的和手段的含义是 指可 持续发展(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及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的目 的和对 达到此目的具有价值意义的手段。那么,人与自然关系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与手段关 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终极、抽象的意义上,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 的,可持续 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自然界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 条件;从当下、 具体的角度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则表现为互 为目的手段的关系, 即人们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或认识和改造自身)的目的所指,有的 是为了人的某种利益需 要而改造和利用自然,也有的是为了保护自然以维护生态平衡而 转变人的某些观念或对人 的某些物质欲求进行限制。正是人与自然之间在具体时空中的 互为目的手段的相互作用, 使人类得到发展,也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进而实现自然界 演化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持续。 正是人对自然在具体时空中的互为目的手段关系,构成 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是人对自 然物负有道德责任的现实基础,也是“环境伦理”的 存在根据及其作用范围和限度。必须 指出,当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作为目的时,这 个“目的”仍然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 个终极目的的“手段”,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必 然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第二,正确认识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发展观,既 是工业 文明的观念基础,又是它的意识产物。其基本特征是把人类理性“分化”、“片 面化”,在 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中夸大理性作用,蔑视非理性的地位;在理性自身中片 面强调科学理 性作用而忽略价值理性的意义,而且又把人的科学理性过度“工具化”, 看不到理性的价 值性一面。这种过分相信理性特别是工具化了的理性作用的结果,就是 把人变成自然界的 “主人”和“统治者”,自然界则成为理性任意“征服”的对象。而 “非人类中心主义” 则把人的理性和非理性人为地、无原则的“泛化”,把本属于人的 理性和非理性人为地“推 广”到整个自然界,进而又把本属于自然物的固有属性加以“ 人性化”描述和理解,再“强 加”给人类,这是对人的理性的另一种歪曲。因此,坚持 可持续发展观,必须科学、全面 地理解人的理性,把理性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人的意识 中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就是要从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统一上认识问题、评价事 物。具体地说,对在可持续发展中遇 到的所有问题,都既要进行科学和技术上的分析与 理解,又要进行价值和意义上的判断和 评价,尤其要重视科学技术自身包含的人文意蕴 和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的道德价值。因此, 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 的关系来说,重要的不是“技术选择”问题, 而是“价值判断”问题。2.在实践的层面上。第一,正确处理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 然和 谐同人与人和谐的统一,对可持续发展而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核心”,人与人 的和谐 是“实质”,“核心”是由“实质”决定的。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围 绕“核心”, 更要抓住“实质”,要把改造自然(注:改造自然内含保护自然之意,而 且两者常常是互为 因果的关系。)和改造人联系起来,而且要把改造人放到首位。这是 因为,人作为主体, 而其他自然物是作为人存在发展所必需的“环境”身份而存在并获 得价值意义的,离开人 的纯粹自然物、自然生态的存在及其自身的和谐、平衡,是靠各 种自然力自发地、无意识 地的相互作用中自然生成的,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生态问题” ,一切“问题”都与人相关, 都是人的存在及其活动使然。这里顺便提一下,如果按照 人以外的自然物、自然生态系统 都有自己的“利益”、“权利”和“内在价值”的观点 推论,人类今天面临的“生态问题”、 “环境危机”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人的活动, 其他生命体、自然物也都必须承担不可推 卸的责任。试问,人以外的自然物具备保护和 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能力吗?况且,人的活 动不但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同时也有 自觉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平衡的责任能力和 积极成果。再退一步说,人类今天如此重 视环境、关注生态平衡问题,其根本原因和提出 解决这个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不也是完 全由于人且为了人吗?舍此,绝无其他目的。 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改造人,以实现人与自然界和谐和人与人和谐的一致 性。 首先,人类必须正确对待利益问题:一是人类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关系问题。应该说,人 类的整体利益与自然界演化规律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局部利益往往与整体利益 发生冲突, 因而就出现为了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或个人等局部利益而伤害人类的整体 利益的情况, 这种人类利益之间的冲突,往往表现为人的活动的价值取向与自然规律不 一致而造成种种 “生态问题”。例如在1997 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 约方大会上通过的 京都议定书,不但它获得通过就已十分不易,而且执行起来更是 困难重重,有的国家 从自身利益出发,公开拒绝承诺履行议定书的有关条款。这种 固守局部利益的“本位 主义”,既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又造成不亚于自然生态问题 的“社会生态问题”,如全 球范围内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不公正的发达与不发达和日益 扩大的贪富不均等。二是当代 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问题。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指出: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要真 正实现人的发展的可持续,除了要合 理对待局部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关系外,还要处理 好代际之间的利益关系,既不能做“杀 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蠢事”,也不能干 “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损事”。要把发 展的权利与发展的义务统一起来,既要实 现和维护当代人的发展权,又不能剥夺了后代人 的发展权,必须尊重他们的发展权利, 保护他们的发展能力,为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尽义务、 负责任。实际上,协调当代人与后 代人的利益关系,就是要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的当前利益 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提醒人类不 要为了实现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其次,人类必须创建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人类的生存及其发展过程包括 生产 和生活两个方面。一般地说,生产决定生活而不是相反,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决定 着人们 如何生活,即人们的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尤其是当人类处在生产和生活的直 接目的是 为了解决其基本生存需要时,这种决定与被决定关系就更加明显,而当人类的 基本生存需 要得到满足之后,如何生活反过来主导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活方式决定 生产方式。以 此来观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可见,基于工业文明的传统发展观,把人 类的生存需要特 别是物质生活需要放在首位,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人对物 质财富的占有量成 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忽视人们精神需要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这种对生产和生活 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发展观,是引发极端个人主义、享 乐主义、消费主义和物 质主义、金钱拜物教等不良的生活、生产的观念、方式的根本原 因,也是导致人与自然关 系的错误观念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问题”的祸根。以人为主 体的可持续发展观,以生态 文明为基础,它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但不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 ,它也十分重视自然界的客观 存在及其价值,但从不“无原则”地抬高自然界的地位和 作用,主张通过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使人类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 式和生产方式,其基本内容是:平 等地对待生命,道德地改造自然;科学的精神追求, 合理的物质需要;恰当地发展和运用 科学技术,有限度地从事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 产等。总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 产方式的创建,标志着人类自觉科学地处理生产 和生活中的质与量、技术与价值、物质与 精神的关系,理智道德地处理“生活好”与“ 好生活”的关系。 第二,正确处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马克思在说明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时指 出,动物只能按一种尺度即物的尺度进行生产,而人的生产活动则可以运用两种尺度,“动 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 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2(P97)对人的活动而言,所谓 物的尺度就是指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及其固有的属性、本质、规律 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 人的尺度主要指人的利益需要对人的活动的“决定性”在人的活动中这两种尺度都起作用, 但作用的性质不同。也就是说,在人的活动中物的尺度对人的活动的展开、活动的方式、内 容和结果起制约作用,而人的尺度对人的活动的展开、活动的方式、内容和结果起着决定作 用。换言之,对人的活动来说,物的尺度是它的“必要条件”,人的尺度则是它的“充分条 件”,人的活动中的两种尺度,物的尺度不可无,而人的尺度更根本。因为物的尺度作用也 就是物的价值的体现,它是由人的 需要规定的,如果某物与人的需要无关,则根本谈不到 有无价值的问题,也不可能在人的活动中发挥尺度的作用,同时物的尺度作用发挥到什么程 度,物作为尺度运用得是否合理适度也是由人来把握的。在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发展观,把人的尺度绝对化而忽 视物的尺度作用,把人的利益需要片面化、单一化而取消了人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消极地吸取因人们活动造成的“生态问题”的教训,夸大物 的尺度作用而否定了人的尺度对人的活动所具有的终极规定性,进而模糊了人的活动与动物 活动的本质界限,否定了人的活动的终极目的与价值取向。以上两 种尺度的关系告诫人类,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进而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正视物的 尺度的存在,重视物的尺度 的作用,要善待自然界、珍爱生命,用伦理眼光和道德态度 去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否则 就会受到“大地母亲”的善意惩罚。这就要求人类在衡量 评价自身活动时必须坚持物的尺 度和人的尺度的“双重标准”,比如在评价社会发展进 步水平时,既要有“经济”指标, 又要有“环保”指标,这样才能在认识上把可持续发 展观与“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 心主义”发展观区别开来,在实践上真正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为, 对人的活动来说,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 在坚持人的尺度具有终极意义的前提下,把 两种尺度整合统一于人的活动中,以确保正 确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惠,为人的 全面发展这一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