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调查——以淮阴工学院为例.doc

上传人:ca****in 文档编号:178781080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153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调查——以淮阴工学院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调查——以淮阴工学院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调查——以淮阴工学院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调查以淮阴工学院为例1、相关定义1.1、企业培训项目活动定义 培训项目活动是指,学院要确定完成 ERP 培训项目所必须进行的各项培训准 备具体工作。培训活动定义的主要依据是培训目标、培训项目范围的界定和培训 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等方面。培训项目定义过程主要包含培训活动的输入、培训 活动定义的工具和技术以及培训活动定义的输出三部分。 在培训活动输入环节中包含有培训工作分解结构、培训范围说明、培训约束 条件等项目。培训工作分解结构是活动定义的依据,它将学院 ERP 培训工作细化 为更小的单元,在实际操作时能够按照预定目标完成培训工作。培训项目范围说 明,是将 ERP 培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都考虑在内,从培训教学计划的修订到培训 的评估等内容。在培训过程中同样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约束条件,例如企业对培训 时间的要求,这将成为培训活动定义的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在活动输入几个环 节中,活动分解技术作为较大型、复杂性项目的一个有效活动定义手段,在 ERP 培训中同样也有重要作用。活动分解类似于建立工作分解结构的工作分解,但活 23 动分解的最后成果是活动,用活动清单描述。 在培训过程中,为了使得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培训教师、培训组织者、企 业组织者、员工、实验室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都在其中担任不可或缺的角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安排。以下,笔者根据学院培训的实际状况,用工作 分解结构的图表模式(见图 4-1),对培训项目进行分析。 24 1.2、核心概念的界定 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是指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 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毕业生一般是指完成大学学业,取得大学毕 业证的大学生。本科毕业生和大专毕业生都可以称为大学毕业生,但是人们意识里 还是倾向于本科毕业生叫做大学毕业生。本文所称的大学毕业生是指本科毕业生。 就业。国际劳工组织(WLO)定义为一:就业是指定年龄段的人所从事的为了获 取劳动报酬或为了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同时WLO规定,凡是在有关劳动法规 规定的年龄之内,符合下列情况的人都属于就业者:第一,正在工作中的人,指在 4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规定的时间内从事有报酬或有收入的工作的人:第二,有职业,但是临时没有工作 的人。第三,雇主或自营人员,或正在协助家庭经营企业而不领取劳动报酬并且劳 动时间达到正常工作时间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属工人等?。 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有关大学 生就业问题理论研究及实践总结中,很少对”大学生就业”给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界 定气本文在查阅、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是指学生在大 学毕业后从事的可以获取一定劳动报酬或赚取利润的社会经济活动。所以只要是大 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不管是公有制单位的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 企业,还是非公有制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单位;不管是大中城市、小城镇,还是 西部边远贫困地区;无论是固定性职业,还是临时性、流动较大职业;不管是从事 一份工作,还是同时兼任几份工作;不管是从事收入较高的工作,还是从事收入一 般的工作;不管是在高端劳动力市场,还是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不管是进入别人公 司工作,还是自己的家庭经营和自主创业,只要是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都属于 就业。 较之于一般的社会成员就业,大学生就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体现 在:(1)层次性。经过大学时期的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 的工作能力,这一特点使大学生在就业中倾向于选择社会结构中层次较高的职业和 岗位。(2)时效性。时效性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过渡期。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在离 校时应落实工作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的择业时间在延长,有的甚至可到毕业后两年之内。 大学生就业难。在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理论研究及实践总结中,讨论大学生就 业难问题的不在少数,但基本没有对”大学生就业难”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 多数是从相对及统计的意义上得出的结论。在大学生的”统招统分”阶段,所有大 学生基本上都可就业,大学生就业率接近100%,而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后 出现的”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就业率在降低, 如2008年、2009年、2010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分别为85. 5%、86. 6%和89. 6%气 概括地说,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状态,状态中很多大学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在毕业 后的一定时期不能顺利进入就业岗位而无法取得报酬。 尽管”大学生就业难”的概念并不清晰,本文认为这并不影响其相对及统计上 的意义,以及背后各种角度的成因探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看法有多种, 5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比较集中的说法有:(1)供求原因。毕业生数量增长过快与相应岗位需求不足,根 本原因是近年来的大学”扩招”制度。(2)经济发展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不 足,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了对大学生需求的总体岗位不足,并且岗位分 布的不均衡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果。(3)教育体制原因。 经济发展极大地需求各种人才,但这种需求是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而目前高等教 育的体制存在弊端,尤其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上没有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 了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4)社会原因。主要是社会风俗、家庭观念和毕业生自 己的原因,如大学属”精英教育”论、”学而仕则优”论等,使毕业生更愿意选择 层次较高的岗位而不愿选择其它岗位,或更钟情于某一地域的工作而忽略其它地区 的工作,而造成自愿性失业现象。 1.3、核心概念界定 HASS课程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Requirement) 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简称HASS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叫做学院公共必修课程 (GIRs: General Institute Requirements)其中包括自然科学课程(Science Requirement)和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学院课程(HASS Requirement)。HASS 课程是麻省理工学院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院学院学生都必修的。作为 一所世界顶尖的理工院校,HASS课程也是麻省理工学院幵展其一流人文教育的 重要桥梁。是人文教育在课程上的具体体现。 HASS课程必须修满八门课程。必修限定的只是课程数量。然而具体到每一 门课程则是以选修的形式,在几百门课程中按照一定的要求选修八门。 2 麻省理工学院HASS课程体系研究 HASS课程包括三大类,分配课程(Distribution Component),集中课程 (Concentration Component)和任意选修课程(Elective Component)。每一 类课程下面都有几十到几百们课程不等供同学们选择。每一位希望获得学士学位 的学生都必须完成包括分配课程和集中课程在内的至少八门MSS课程。其中三 门分配课程,三到四门集中课程,一到两门任意选修课程。 分配课程2009年做过一次修改,修改前后分别分为五个类别和三个类别的 课程,两套体现针对不同入学年份的学生现在都在使用。集中课程有29个领域, 每个类别和每个领域下有很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每学期至少要修一门课程,直 到八门全部选修完成。 HASS课程共要求学习8门,每门课程至少9个学分。这些课程是为了使学生 能够对人类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和思维系统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并初步培养语言 和写作技能以及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3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文献综述 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领跑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简称 MI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创建于 1861 年,并于 1865 年首 次招生。作为世界一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受到了国内一部分学者的关注。研宄 主要着重在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办学特色、课程体系几个方面。作为世界一 流的理工大学,其”人文化”的教育及对人文教育的重视更是被许多学者关注和 研宄。研究主要着重在HASS课程设置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特点。通过研 究分析这几些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诸多建议和启示。 1.4、项目风险管理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1) 风险规划(Risk Planning)。风险规划是指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 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辨 识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 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 (2) 风险事件(Risk Event)。风险事件是指可能导致某个项目或系统发生问 题,需要作为项目要素加以评估以确定风险水平的大事。对风险事件所下的定 21 义应使人们易于理解其潜在影响和致因。例如,涡轮发动机的潜在风险事件有 可能是叶片振动。当然,也可能会有一系列潜在的风险事件,需由有关专家进 行筛选、考察和评估。 (3)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评估是指对项目各个方面的风险和关 键性技术过程的风险进行辨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项目更有把握地实 现其性能、进度和费用目标。风险辨识指对项目各个方面和各个关键性技术过 程进行考察研究,从而辨识并记录有关风险的过程。风险分析则指对辨识出的 风险区或风险技术过程进行考察研究,以进一步细化风险描述,从而找出风险 致因并确定影响。风险大小的次序按风险的发生概率、后果以及与其他风险区 或技术过程的相互关系确定。 (4) 风险处理(Risk Handling)。风险处理是指对风险进行辨识、评价、选定 并实施应对方案的过程,目的是在给定项目约束条件和目标下使风险保持在可 接受水平上。风险处理包括确定应当做些什么,应于何时完成,由谁负责,需 要多少费用这样一些具体问题。要从应对方案中选取最恰当的策略。风险处理 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术语,而风险缓解和风险控制则是它的子集。 (5) 风险监控(Risk Monitoring)。风险监控是指在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按既 定的衡量标准对风险处理活动进行系统跟踪和评价的过程,必要时还包括进一 步提出风险处理备选方案。 (6) 风险文档(Risk Documentation)。风险文档是指记录、维护和报告风险的 评估、处理分析方案以及监控结果的文件,包括所有的计划、给项目主管和决 策者的报告以及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内部报表。 毕星、翟丽主编的项目管理一书把项目风险管理的阶段划分为风险识 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理、风险监视四个阶段,并对风险管理的方法进 行了总结,如下所示。 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理风险监督 风险识别询问法 风险的概率分布 风险控制与对策 保险经纪人 财务报表法 历史资料统计 损失控制 项目风险经理 流程分析法 理论分布分析 分离 项目风险机构 现场勘察法 外推方法 分散 项目风险管理制度 相关部门配合法 项目风险量确定 转移 索赔统计记录法 项目风险费用分析 风险财务对策 22 环境分析法 项目风险评价准则 自留 SAVE 方法成 转移(有偿) AHP 方法 保险 回避 根据我国项目管理的情况,特别是结合大型高风险项目管理的实践,将项 目风险管理过程分为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应对、 风险监控六个阶段和环节,如下所示。 风险规划 项目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识别 风险来自何方 有哪几类风险 风险估计 风险事件的后果有多大 项目哪些部分会遭受到风险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确定风险的先后顺序 风险评价 评价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 评价风险损害的程度 评价风险转化的条件 确定项目整体风险水平 风险应对 应对风险的计划 应对风险的措施 风险监控 风险监视 风险控制 确定循环的时机 2.1.2.7 项目风险管理的几个基本原则 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项目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避免或减少项目损失的 发生,进行项目风险管理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经济性原则。风险管理人员在制订风险管理计划时应以总成本最低为总 目标,即风险管理也要考虑成本。以最合理、经济的处置方式把控制损失的费 用降到最低,通过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项目的安全保障目标,这就要求风险 管理人员对各种效益和费用进行科学的分析和严格核算。 23 (2) 战略上蔑视而战术上重视的原则。对于一些风险较大的项目,在风险发 生之前,对风险的恐惧往往会造成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紧张不安,这种忧虑心 理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并阻碍积极性,这时应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让大家确 信项目虽然具有一定的风险,但风险管理部门已经识别了全部不确定因素,并 且已经妥善地做出了安排和处理,这是战略上蔑视。而作为项目风险管理部门, 则要坚持战术上重视的原则,即认真对待每一个风险因素,杜绝松懈麻痹。 (3) 满意原则。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投人多少资源,项目的不确定性是绝对 的,而确定性是相对的。因此,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允许一定的不确定性,只 要能达到要求,满意就行了。 (4) 社会性原则。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和措施必须考虑周围地区及一切与项目 有关并受其影响的单位、个人等对该项目风险影响的要求;同时风险管理还应 充分注意有关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使项目风险管理的每一步骤都具有合法 性。 2.1.3 项目风险管理与项目管理2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的是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 现。风险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如下: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种手段。风险管理应是整个项目管理的有机组成 部分。项目主管必须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保证其所采用的管理方 法能够均衡利用项目资源,反映其整体管理思路。传统上,一般是把风险管理 作为系统工程、费用估算技术处理,有的也作为一项独立的工作处理。以有别 于项目的其他职能。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风险管理是项目综合管理的一种 极其重要的手段,其任务是要明确费用风险、进度风险和性能风险的相互关系, 其目的是使参与项目工作的一切人员都能建立风险意识,在设计、研制和部署 系统时考虑风险问题,人人都应负起处理风险的责任。 风险管理是一个正式的过程。正规风险管理是使风险识别、分析和控制活 动系统化的一个有组织的系统过程。一个有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一旦得到及 早、持续而严格的执行,就会给决策和有效地使用项目资源创造一种秩序井然 的环境。通过这个有序的过程,项目主管就可能发现那些不易发现的风险以及 2 沈建民 项目风险管理 24 较低层级上的风险,以免它们累积成为重大风险。 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日益需要采用正式的风险管理过程。项目的许多风 险往往相互关联,不易弄清,而且将随项目进展而发生变化。只有采用正式的 管理过程,才能有效划分风险类别,辨识这些风险及其相互关系并从中找出关 键风险,找到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方法并始终保持与整个项目目标一致。 风险管理要有前瞻性。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是项目主管必须远在 潜在问题(风险事件)可能发生前就能辨识它们并制定应对策略,提高其向有利方 面转化的概率。实现这一原则的基本点是利用系统分析技术以得到前瞻性的评 估结果。 早期辨识潜在问题一般涉及两类事件:一类是与当前项目阶段有关的事件, 如怎样满足下一个里程碑审查的技术放行准则;另一类是涉及项目未来阶段的 事件,如与系统从研制向生产过渡有关的风险事件。通过分析关键事件,一些 风险即可以确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考虑未来潜在结果的范围以及决定这些 结果的因素。通过风险处理,项目经理就可以找到尽量减少风险因素的途径。 风险管理的目标性。从项目的成本、时间和质量目标来看,风险管理与项 目管理目标一致。只有通过风险管理降低项目的风险成本,项目的总成本才能 降下来。项目风险管理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正符合项目 各有关方在时间和质量方面的要求。 风险的范围管理。项目范围管理主要内容之一是审查项目和项目变更的必 要性。一个项目之所以必要、被批准并付诸实施,无非是市场和社会对项目的 产品和服务有需求。通过风险分析,对这种需求进行预测,指出市场和社会需 求的可能变动范围,并计算出需要变动时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变更之后,会带来某些新 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正是通过风险分析来识别、估计和评价这些不确定性, 为项目范围管理提出任务。 风险管理的计划性。从项目管理的计划职能来看,风险管理为项目计划的 制定提供了依据。项目计划考虑的是未来,而未来充满着不确定因索。项目风 险管理的职能之一恰恰是减少项目整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这一工作显然对提 高项目计划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有极大的帮助。 风险管理的经济性。从项目的成本管理职能来看,通过风险分析,指出有 哪些可能的意外费用,并估计意外费用的多少。对于不能避免但能够接受的损 25 失也计算出数量,列为一项成本,这就为在项目预算中列入必要的应急费用提 供了重要依据,从而增强了项目成本预算的准确性和现实性,能够避免因项目 超支而造成项目各有关方的不安,有利于坚定人们对项目的信心。因此,风险 管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一部分,没有风险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就不完整。 风险的可管理性。从项目的实施过程来看,许多风险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由潜在变成现实,无论是机会还是威胁,都在实施中见分晓。风险管理就是在 认真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拟定出各种具体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备风险事件发 生时采用;项目风险管理的另一项内容是对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 实行风险管理有诸多的益处,主要体现在: (1) 通过风险分析,加深对项目和风险的认识和理解,权衡各备选方案的利 弊,了解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以便减少或分散风险。 (2) 通过检查和考虑所有现有的信息、数据和资料,可明确项目的各有关前 提和假设。 (3) 通过风险分析不仅可提高项目各种计划的可信度,还有利于改善项目执 行组织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沟通。 (4) 编制应急计划时更有针对性。 (5) 能够将处理风险后果的各种方式更灵活地组合起来,在项目管理中减少 被动,增加主动。 (6) 有利于抓住机会,利用机会。 (7) 为以后规划和设计工作提供反馈,以便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就采取措 施.防止和避免风险损失。 (8) 即使是无法避免的风险,也能够明确项目到底应该承受多大损失或损 害。 (9) 为项目施工、运营选择合同形式和制定应急计划提供依据。 (10) 通过深人的研究,使决策更有把握,更符合项目的方针和目标,从总 体上使项目减少风险,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11) 可推动项目执行组织和管理班子积累有关风险的资料和数据,以便改 进将来的项目管理。 综上所述,项目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由于项目的一次性决定了各项目所 面临的风险不可能完全相同。为了研究卷烟行业建设的相同风险,提出建设性 意见,我们充分分析卷烟行业的特点,认为技术安全风险具有共性。因此在淮 26 阴卷烟厂”十五后期规划调整项目中,应用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在可行性研究的 基础上进行技术安全风险研究。由于需要定性和尽可能定量研究,而安全评价 的方法作为研究的主要应用依据。 2.2. 安全评价3 1.5、风险的定义 风险的定义:风险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损失或伤害的可能性”,通常人们 对风险的理解是”可能发生的问题”。一般而言,风险的基本含义是损失的不确定 性,但对这一基本概念,在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决策理论家和保险学者中尚 无一个适用于他们各个领域的、一致公认的定义。风险一词包括了两方面的内 含:一是指风险意味着出现了损失,或者是未实现预期的目标;二是指这种损 失出现与否是一种不确定性随机现象,可以用概率表示出现的可能程度,但不 能对出现与否做出确定性判断。 (1)美国人 Chicken 和 Posner 在 1998 年提出,风险应是损害(Hazard)和损害 暴露度(Exposure)两种因素的综合,并给出了表达式:风险=损害暴露度。式中, 暴露度是指风险承受者对风险的暴露程度,它内含了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可能性 。 (2)我国杜端甫教授认为,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是人们因对未来 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 离的综合,并给出了如下数学公式: R=f (P,C)。式中 R 指风险;P 指不利 事件发生的概率;C 指不利事件发生的后果。 风险的这些不同形式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对风险进行了描述,要全面理解 风险的含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风险是与人们的行为相联系的,这种行为既包括个人的行为,也包 括群体或组织的行为。不与行为联系的风险只是一种危险。而行为受决策左右, 因此风险与人们的决策有关。 第二,客观条件的变化是风险的重要成因,尽管人们无力控制客观状态, 却可以认识并掌握客观状态变化的规律性,对相关的客观状态做出科学的预测, 这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 1 沈建民 项目风险管理 15 第三,风险是指可能的后果与目标发生的负偏离,负偏离是多种多样的, 且重要程度不同,而在复杂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好”与”坏”有时很难截然分开,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 第四,尽管风险强调负偏离,但实际中也存在正偏离。由于正偏离是人们 渴求的.属于风险收益的范畴,因此在风险管理中也应予以重视,它激励人们 勇于承担风险,获得高风险收益。 1.6、安全评价的基本概念 1) 安全和危险:安全和危险是一对互为存在前提的术语。 安全是指不会发生损失或伤害的一种状态。安全的实质就是防止事故,消 除导致死亡、伤害、急性职业危害及各种财产损失发生的条件。例如,在生产 32 过程中,导致灾害性事故的原因有人的误判断、误操作、违章作业,设备缺陷, 安全装置失效,防护器具故障,作业方法及作业环境不良等,所有这些又涉及 设计、施工、操作、维修、贮存、运输以及经营管理等许多方面。因此,必须 从系统的角度观察、分析,并采取综合方法消除危险,才能达到安全的目的。 危险是指易于受到损害或伤害的一种状态。系统危险性由系统中的危险因 素决定,危险因素与危险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 事故:事故的含义可用意外事件对行动过程的影响或对人员和财产的影 响后果来定义,即: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 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 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事件的发生可能造成事故,也可能并未造成任何损失。对于没有造成职业 病、死亡、伤害、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事件称之为”未遂事件”或”未遂过失” 或”近事故”(near misses)。因此,事件包括事故事件和未遂事件。 事故是由危险因素导致的,导致人员死亡、伤害、职业危害及各种财产损 失的事件都属于事故。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管理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 安全状态及环境因素等造成的。 3) 风险:风险是危险、危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害事故所造成损 失的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风险大小可以用风险率(尺)来衡量。风险率等于事故 发生的概率(P)与事故损失严重程度(s)的乘积 : R=PS 由于概率值难于取得,常 用事故频率代替事故概率,这时上式可表示为,风险率=事故次数/单位时间事 故损失/事故次数=事故损失/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系统的运行周期,也 可以是一年或几年;事故损失,可以表示为死亡人数、损失工作日数或经济损 失等;风险率是二者之商,可以定量表示为百万工时事故死亡率、百万工时总 事故率等,对于财产损失可以表示为千人经济损失率等。 4) 系统和系统安全,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的、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具 有独立功能的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对生产系统而言,系统的构成包括人员、 物资、设备、资金、任务指标和信息等要素。 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 系统中的危险源,定性或定量表征其危险性,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 化,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可接受安全程度。 因此,在生产中为了确保系统安全,需要按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进行 33 深人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系统中存在的或潜在的各类危险和危害,提出应采 取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5) 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系统工程是以预测和预防事故为中心,以识别、分 析、评价和控制系统风险为重点,开发、研究出来的安全理论和方法体系。它 将工程和系统的安全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应用科学的方法对构成系统的各个要 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明各种状况下危险因素的特点及其可能导致的灾害性事 故,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系统的安全性做出预测和评价。将系统事故降至最 低的可接受限度。危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是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内容, 其中危险识别是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基础。 安全评价的定义,安全评价(也称为风险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 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 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 安全评价既需要安全评价理论的支撑.又需要理论与实际经验的结合,二 者缺一不可(目前国内安全评价和国外的略有不同,国内尚未建立风险的判别标 准,也缺乏事故发生概率等数据库的支持,量化的 QRA 计算目前尚无法进行。 因此,安全评价更多的是以为政府和管理者提供安全防范措施为主)。 安全评价的目的,安全评价的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存在的危 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 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 全投资效益。 1.7、”食品”的定义 研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解决的什么是”食品”这一概念。在现代汉语词 典中对食品的解释是这样的”商店出售的经过一定加工制作的食物”, 这是对日 常生活中一般人的解释,是比较笼统和模糊的,而作为食品安全这一特殊领域, 对食品一词的界定要严格的多。具体来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法律又有不同的界 定。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和九五年制定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已废止)第五十四条对食品有同样的定义”食品,指各种 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 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三条还规定”表明具有特定保健 功能的食品,不得有害于人体健康。”食品工业基本术语对食品的定义是:”可 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烟草或 只作药品用的物质。”欧盟议会与理事会178/2002法规第2条中对食品的定义是:不 论是否加工、部分加工或者是未加工过的任何用于人类或者可能被人类摄入的物 质或产品。而美国联邦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第2条对食品的定义是:人或动物食 用或饮用的物品;口香糖;用作以上物品构成的材料。除此之外还有人建议应将食品 界定为”用于食用或者饮用的经过加工、半加工或者未经过加工的物质,并且包括 饮料、口香糖和已用于制作、制备或处理食品的物质,但是不包括化妆品、烟草 或者只作为品使用的物质。”1 基于以上食品的定义,本文认为作为食品的物品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首先,食品必须是无毒无害的,这是作为食品的首要性质,也是基本条件,因为 食品是需要给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是人体维护其机能的必需品。所谓无毒无害并 非指食品不能包含任何有毒有害物质,它指不会造成食用者的急、慢性疾病,不 会对人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也就是说食品中允许含有一定成分的有毒 王艳林主编:食品安全法概论,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5 年出版,第 16 页。 3 有害物质,但是其含量必须以在正常的食用情况下不会导致危险;其次,食品应 该达到一定的营养要求,食品是能量供给的最主要渠道,是一般人维持生命体征 的主导方式,而人的健康生存对摄入食品的营养成分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对蛋白 质、脂肪、维生素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配比要求,如果食品的营养元素配比不合格 同样也会影响到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危险。例如几年前在安徽发生的”毒奶粉事件” 就是由于部分营养奶粉中营养成分严重不足从而导致使用这些奶粉的婴幼儿营养 不良,不能摄入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成分,患上营养不良综合症,出现头大身 小、发育不良症状,其中还有十几人死亡;最后,食品应当具备相应的卫生标准。 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一个最重要的领域,卫生涵盖生产、制造、运输、销售的 每一个环节,卫生是食品不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必要条件。政府和食品主管部门会 根据食品满足人生存这一要求对食品的卫生做出相应标准,会根据相应的科学研 究对不同功能、不同种类的食品卫生制定不同的技术标准,卫生监管部门按照这 些标准严格执行检验检测的每一道程序以保证食品达到具体的规格。 1.8、食品的定义语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古人曰:”食, 命也”,意思是说,凡是能够延续人体生命的物质,都称之为食品。现代汉语 辞典里食品的概念:”商店出售的经一定加工制作食物,称之为食品。”国际 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定义为”食品(food),指用于人食用或者饮用的经 加工、半加工或者未经加工的物质,并包括饮料和口香糖和已经用于制造、制备 或处理食品的物质,但不包括化妆品、烟或者只作为药品使用的物质。” 1995年 的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的定义为:”指各种供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 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 全法沿用了食品卫生法中关于”食品”的定义,并将其规定于”附则”中。 虽然”食品”概念的外延范围在不断扩大,但其本质属性并没有发生改变,即是 供人食用性(包括饮用)。由此笔者认为前述所列观点中,将”不适合人食用的 物品”纳入”食品”范畴的观点是不妥当的,”不适合人食用的物品”超越了 “食 品”的本质属性,这种解释超越了用语可能含义的范围,超出了国民的期待可能 性,应属于类推解释方法的运用。其实学者将”不适合人食用的物品”纳入”食 品”的概念范畴主要是针对实践中所出现的以非食品原料冒充食品或是在供人食 用动物的饲料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这两种行为。在对”食品”、”非 食品原料”等用语进行解释时,需要首先明确刑法与食品安全法的衔接问题。食 品安全法是规范食品安全问题的专门法律,该法第99条对”食品”、”食品安 2 全”、”食品添加剂”、”食源性疾病”等用语的含义都做了明确规定。那么在 解释本罪罪状用语时是否可以直接适用食品安全法中相关用语含义的规定呢? 在此问题上,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刑法是保障法,刑法中的”食品”等用语 在内涵和外延上应与食品安全法保持一致;1另一种是尽管生产、销售有毒、有 害食品罪为法定犯,一般而言,食品概念应以相关部门法的概念为基础。但这并 不意味着对于食品概念的理解只能限定在相关法律概念的范围内,而不得对其在 刑法意义上的概念做出合理、妥当的解释。2 笔者赞同后种观点。本罪罪状为叙明罪状,对叙明罪状进行解释时,一般不 需要直接借助于其他法律法规或者刑法分则条文(总则的一般规定除外)的规定。 本罪罪状中对于犯罪要素进行了相对详细的描述,且无”参照其他法律、法规” 的明确规定,因而笔者认为在对”食品”、”非食品原料”等用语进行刑法解释 时,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用语含义是解释的基础,具有提示性和参考性的价值, 但不能直接适用之。 刑法理论中对于本罪所规定的”食品”这一用语的内含争议较大,主要存在 如下观点:根据食品安全法第99条的规定,”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 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 的的物品。”它包括经过加工生产的一般性食物、初级农副产品、食品添加剂、 调味品、色素、保鲜剂、酒类、饮料、一些保健食品等。该定义相较通俗意义上 的”食品”而言,其范围更大,除却传统意义上的食品之外,还包括了一些特殊 原料,食品添加物质、配料等等,使食品从”农田”到”餐桌”都囊括在这一定 义之内。刑法中的”食品”包括供人食用的成品及原料、保健食品等,但不包 括”食品添加剂” 3;”食品”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在对刑法第144条中的 “食品”进行解释时,不能直接采用这种普通用语的含义,而必须联系本条的保 护法益对食品进行规范的解释。”食品”不一定要求是商店出售的,”食品”也 不要求是经过加工制作的,”食品”完全可能是活着的动物,”食品”还包括不 3 适合人食用的物品4。上述观点的区别主要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食 品原料”、”非食品原料”这些概念的相互关系。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对刑法 第144条中的”食品”的外延应进行广义理解,无论是在”食品”从原材料到 加工再到销售各个环节,还是传统意义上的食品或是一些特殊原料,都纳入本罪 的规制之下,这样避免犯罪分子利用法律漏洞,规避法律制裁; 1.9、食品、食品质量概念 食品:是指可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它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 食品,不包括烟草或只作药品用的物质8。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为人类活 动提供基本的能量9。 食品质量:食品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总和,反映食品品质的优 劣10。食品质量决定了供给人类活动所需各种营养的水平,一旦食品质量出现不 合格等问题,就可能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11。食品质量体现在多个具 体的质量特性中,常用的食品质量特性包括食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 指标等12。 1.10、劳务派遣的定义 关于”劳务派遣”的定义,众说纷纭,从掌握的资料范围来看,至今还没有 比较统一的意见。学者董保华(2005)认为,劳务派遣是”由派遣机构与派遣员 工签订劳动合同,然后向要派单位派出该员工,使其在要派单位的工作场所内劳 动,接受要派单位的指挥、监督,以完成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一种特殊用工 方式。它是一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也是一种就业形式,一种劳务经济。5” 郑 尚元教授(2005)认为,劳务派遣是”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契约后,由派 遣单位与要派单位通过签订人力资源派遣契约,将劳动者派到(要派单位)第三 方参加职业劳动,要派单位对劳动者行使职业劳动的指挥权与管理权。6”日本劳 动派遣法第 2 条第一款规定,”劳动派遣”是指”将自己雇佣之劳工,于该雇佣关 系下,接受他人之指挥命令,为该他人从事劳动。但不包含与他人约定由其雇佣 该劳工在内。7”学者何晓勇(2007)认为,”劳务派遣是指派遣机构(用人单位) 与派遣劳工(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之后将劳工派遣到要派 单位(用工单位),在要派企业的指挥监督下从事劳动,完成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 结合。8”学者王大奔(2007)认为,”劳动派遣是指派遣机构根据要派单位(即 实际用人单位)的要求,与要派单位签订派遣协议,将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 劳动者派往要派单位,受派劳动者在要派单位的指挥和管理下提供劳动,派遣机 构从要派单位获取派遣费,并向派遣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关系。 劳务工是指在企业中从事劳动但没有与实际用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劳动 力派遣的本质特征是雇佣与使用的分离。9”张荣芳教授(2008)认为,劳务派遣 是指劳动者由专门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招聘单位,该单位以雇主的名义向劳 6 动者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将劳动者分派到第三方处,由该第三方负责劳 动者的工作安排和监督劳动者劳动的就业关系10。 学者们的论述大同小异,大多数的定义都是从劳务派遣的法律关系或三方主 体的劳动关系以及操作流程进行定义的,也有部分学者同时指出,劳务派遣是一 种新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一种就业模式,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织形式,三方主 体的存在使劳动者的雇佣和劳动者使用相分离11。 1.11、绿色厨房的概念 厨房每天都在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的油烟废气和垃圾,节约能源,降低厨房能 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是厨房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华人们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所称 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 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 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营造一个好的厨房环境,是现代厨房、绿色厨房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绿色革命” 需要改革的重要一环。所以未来建设的厨房应该具备的特征是多用电、少用气,这样的 话能效会更高,也会更加环保。还有便是所有的餐具要百分之百地用不锈钢制品,这样 会很利于清洁。 1、”能量流动厨房”的设计思路是将洗盘子的废 水引给植物做浇灌;内置的食物残渣回收盒能帮 助分解 40%的厨房垃圾,也设置了蚯蚓堆制处理 器,以便在二周的时间内将食物分解成营养丰富 的肥料。 2、橱柜操作台上层的一个平台栽种新鲜香草以及 蔬菜,可随时取用烹饪以及制作成环保洗洁剂, 菜叶和食物残渣通过循环处理装置转化为绿色肥 料。毫无疑问,设计师们都关注到了厨房中的三 个要素垃圾、水和能量。因此,他们没有制 造复杂的电子设备,而是考虑真正做到能源节约 和资源囤积循环利用。于是,食物在这里生长、 图 3- 3:绿色厨房图片分析 储存、烹调并分解用于培育更多的食物,这就是未来源:http/ 来厨房的绿色力量(图 3-3)。 21 第 3 章 新时期中学食堂功能变化及原因 1.12、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概念的界定 1.3.1 研究内容和对象1.3.1 研究内容和对象 食堂原本是指设立于机关、学校、厂矿等企事业单位,为供应其内部职工、 学生等就餐的非盈利性场所。其特征是:它是非营业性的福利就餐场所;为某集 体所专用,其就餐人数基本固定;供应时间比较集中和固定;供应方式多为自购、 自取,服务人员较少;餐厅有时兼做集会及娱乐场所使用。小学食堂由于服务的 对象是具有特殊生理及心理特点的儿童,其供餐方式、就餐模式、餐厅内部流线 设计、用餐桌椅布置等与高校食堂有较大的不同。并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 小学食堂的趋势为集就餐、娱乐、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建筑空间,不仅能满足学生 的基本用餐需求,还能为学生提供交往活动、营养教育等功能空间。 2、相关背景2.1、康普顿改革麻省理工学院的背景 由于在一战中美国远离大战的主战场,进而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会,使得美国的经 济在战后的十年里(1919-1929)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在 1922-1929 年间,美国主要商品生产量年平均增长 6.4%,消费品平均增长 3.7%。1928 年,美国的 生产总值超过了整个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20 世纪的前 20 年是美国最充满希望 的时期,史学家们将之称作”欢乐的 20 年”、”巨大的欢乐主义时代”。 但是在繁荣的背后潜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终于爆发了世界性 的经济危机,其中美国是最先爆发也是遭受打击最为严重的国家。这场经济危机波及到 美国的金融业、工业、农业、以及商业,据统计,从 1929 年第四季到 1933 年第一季, 连续出现了 14 个季度的经济负增长,美国经济至少倒退了 10 年。在最为严重的 1929-1932 年间,美国的工农业产量下降了 40%以上,失业率超过 20%。持续的经济危机 由于其影响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强,而被称之为”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大萧条”不仅致使联邦政府财政一度窘迫,而且科学也遭到严重的抨击,被很多人认 为是造成社会弊端和国家绝望的根源。而康普顿则成为捍卫科学和技术地位的勇敢的代 言人。 这场经济危机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萧条”期间美国的金融和经 济体系受到严重的冲击,各大学的捐赠收入急剧下降,例如,1929-1933 年来自私人的 捐赠高达 930 万美元,平均每年 232 万美元,而 1933-1934 年只有 172 万元,下降了 80%。 另外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的入学率降低,学生的减少学校的学费必然会减少。与 1931-1932 年相比,1933-1934 年 197 所高校的学费收入减少了 6.7%。大学的发展一度 陷入了困境,高等教育步履维艰。面对严重的财政短缺,许多大学不得不缩减预算,通 过降低教师薪资和提高学费的方式维持学院的正常运作。根据官方估计,1929-1930 年, 11 美国公立大学收入减少 40%,私立大学收入减少 31%,由此导致了大学教师薪金的削减。 根据抽样调查,1932-1933 年,83%的大学削减薪金在 10%以上,有些甚至在 30%以上。 这极大地损害了大学的教学能力与科研实力,阻碍了大学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大学对 社会发展的贡献。即使”大萧条”结束,许多大学仍然有十分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此, 改变旧观念、寻求对大学新的支持以维持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大萧条后许多大学仍 然要面对的痛苦,但又不得不做出选择。尽管大萧条对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一系 列负面影响,但是也促使人们更少去关注传统,从而为高等教育变革提供了契机。 二、”大科学”的出现与发展 D 普赖斯在其所著的小科学与大科学一书中指出:现代科学的巨大规模,面 目一新,强大无比,以至于使人们不得不用”大科学”这一名词誉之。”大科学”是 与”小科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研究和开发需要惊人的资金和巨大的研究组织,它 既具有探求未知领域知识这一”科学”特征,又具有对该社会的工业、经济、军事等方 面带来划时代巨大变革为明确目的的”技术”特征。”大科学”的特征在乔恩 特尼 (Jon Turney)所著的曼哈顿计划大科学和原子弹(The Manhattan Project-Big Science and the Atom Bomb)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要特征为:巨额的经费投入、 科学与军事和工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跨学科的研究等等。 美国的”大科学”体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形成的,一战后,美国得益于 战争的收益,工业生产大幅上升,这使国家能够支付每四年翻一番的大批科研经费。另 外,还得益于 20 世纪初期大量移民的迁入以及罗斯福”新政”的奠基作用。罗斯福上 任后,提出了”科学研究是国家资源”的论断,并要求卡尔 康普顿主持一个新的科学 顾问委员会(Science Advisory Board)。1933 年,科学咨询委员会成立,康普顿任主席。 二次大战爆发后,美国总统利用国家的力量,首先把联邦实验室、工业实验室、高校实验 室以及非盈利研究机构等四个方面,由联邦政府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直接调控,这实际上 已完成了战时”大科学”体制的改造。二战时期的曼哈顿计划被称为是大科学时代大 12 规模科学研究时期的开始。”大科学”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的潮流,也是在此时开始进入 到大众的视野并受到一些科学研究者的重视。 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将社会上各个领域、各种专业的科技人才聚集在一起,开展跨学 科研究,从而打破了高校与高校的界限,系与系的壁垒,迅速组成新的科研中心,例如: 二战期间设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辐射实验室”。这种组织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弹性,正 是这种机动和灵活性使得美国的基础科学在二战后能够迅速崛起。 美国高校的科研机构,作为科学和教育的结合部,充当了美国”大科学”体制的外围 软组织的作用。大量科学前沿的探索,是在这里启动的,而具有巨大实用价值的项目,后 来又被国家科研机构移植到”大科学”的大田里去培育。近十几年美国兴起的高技术产 业(如旧金山附近的”硅谷”、波士顿市郊 128 号公路的工业园区、北卡罗来纳科研三 角区等),都是依托大学科研中心的科研能力得以实现的。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科学和 教育的结合,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展示了美国现代教育体制的独特优越性,亦成为美国 “大科学”体制巨大的社会力量所在。 三、战时美国科技政策 美国自从建国以来,科学技术在其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的科技政策 也随着国际环境、国内形式的变化而变化。从整体上来看美国的科技政策可以划分为四 个阶段:第一阶段:奠基时期建国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第二阶段:初步形成时 期二战至 20 世纪 60 年代末;第三阶段:调整改革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末;第四阶段:逐步形成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康普顿时期便处于美国 科技政策萌芽及初步形成时期。 在美国科技政策的奠基时期,基本上没有什么系统的科技政策,政府的作用只是体 现在立法上:1787 年将”建立专利制度促进技术进步作为联邦政府的职责”写入宪法; 1790 年通过了第一部保护专利权的法律;1802 年成立了联邦专利局。另外,对科技的 支持也仅局限于个别领域。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渠道有很多种,比如:联邦政府和州以及地方政府的 资助,来自校友、各私人基金会的捐赠收益,收取的学杂费以及企业界的委托研究经费, 学校资产的增值等,而联邦政府对大学的支持很少。二战的爆发,促使美联邦政府对科 13 技的认识开始觉醒。迫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联邦政府开始考虑与大学合作开展科学研究 的必要性,加大了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以期通过立法拨款和科研拨款实现其干预目标。 如联邦政府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从 1940 年的 7,000 万美元增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时的 15.9 亿美元,短短的 5 年间增长到 22.7 倍。一批大学出身的科学家(其中包括 康普顿)意识到需要将科技力量组织起来开展研究,并在罗斯福的组织下成立国防研究 委员会(NDRC,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Committee),其后更名为科学研究发展局 (OSRD,Offi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科学研究发展局成为负责管 理战时军事科研工作的中心。在科学研究发展局的领导下,通过签订军事研究合同,美 国政府在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等著名院校建立了大型的军事研究实验 室。其中于 1942 年在芝加哥大学实施的曼哈顿工程,1940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的雷 达计划,研制出的原子弹结束了战争,雷达赢得了战争,美国政府比任何时候都看的清 楚现代科技在战争中的威力!美国很多大学在这一时期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麻省理 工学院便是其一),也是得益于联邦政府的科研资助。 整个战争期间,美国的一切力量都以军事研究为目的,大规模的联邦政府开支资助 科学研究的模式确立起来,并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实验室和民间企业密切合作的研究生产 体系。在这一期间,美国政府在科技中的作用得到增强。1945 年,布什提交的报告科 学无止境的疆界(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点明了政府应当把科学放于 中心地位的观点,在报告中他提出了”由于繁荣、幸福和安全是政府应当关心的事情, 因此,科学进步和政府有着而且一定有着极其重要的利害关系”。另外,1947 年起草 的科学与公共政策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这两份文件成为战后联邦政府制定科技政 策的基础。l945 年 9 月,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强调:”除非一个国家能够充分发展他的 科学技术资源,否则便无法保持它今天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一个政府,如果不能慷慨 而明智地支持并鼓励大学、工业和政府实验室中的科研工作,就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战后,联邦政府与研究型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得以延续。 四、麻省理工学院的内忧外患 14 罗杰斯(William Barton Rogers,麻省理工学院创始人,1862-1870 年任麻省理工学 院校长)去世之后,麻省理工学院一度陷入困境。当时,工程技术专家和应用科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