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参赛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 王军

上传人:jkl****17 文档编号:172581333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部参赛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 王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部参赛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 王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部参赛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 王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以及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社会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的表达形式也与学生的现实语言交际之间存在着隔膜,增加了学生理解认知的难度。学生因此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而且初中阶段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文言文也只有几十篇,内容简短,学习要求也比较低,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人能收到实效,大多数学生对学过的古文依旧陌生,对其中的诗文名句也不会灵活应用。这样就使得文言文的教学更不受学生欢迎了。关于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新课标的要求是:“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的同时,也要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案例描述:小石潭记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内容大屏幕出示学习内容: 1、学习课文语言,积累词汇。2、赏析课文,学用赏析性语言。二、读通课文(大屏幕显示:读通 1、读准字音。2、读顺句子。)师: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就两个: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互相交流疑难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师:下面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朗读课文给大家听听?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参差披拂。师:读得很好,字音很准确,句子的停顿也很恰当。生: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生:怡然不动的“怡”读错了。生:俶尔远逝的“俶”读错了。师:大家听得很认真,好,再把这两个四字短语读一遍。生:怡然不动,俶尔远逝生:潭西南而望,曰奉壹。师:有的字读得不准,谁听出来了?生:“悄怆幽邃”的“怆”,“差互”的差。师:很好,看这个句子的停顿。听老师读:其岸势/犬牙/差互师:大家齐读一遍课文。生:齐读课文。师:好,读到现在,按照目标,我们已读通了课文,下面提高要求,看我们能不能读懂课文。三、读懂课文。师:现在大家看大屏幕,看清要求。(大屏幕显示:读懂1、读课文注释,翻译课文。2、对照译文,读出原文。)师:下面我们先进行第一步,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如有疑难,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大家共同解决。生:独自翻译课文,组内交流讨论。老师巡视,解答个别学生的提问。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学习的结果,哪个小组在翻译中有困难,可以提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不是我们个人的疑难问题。生:“伐竹取道”是什么意思?师:你觉得是哪个词导致了你翻译中的困难?生:“取”师:哪个小组愿意帮他?生:“伐竹取道”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小路”的意思,取,就是开出的意思。师:说得很好。生:我们小组还有一句:其岸势犬牙差互。生:这一句的意思是: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师:翻译的不错,是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但是你注意到了吗?这一句中有一个词的用法跟平时的用法不太一样,是哪个词?生:犬牙。师:对,犬牙,在这儿译为“象狗的牙齿”。这种用法叫名词作状语,是文言里一种常见的用法。在这篇文章里这样的词还有好几个,大家找找看看,能找到吗?生:快速读课文,寻找答案。生:我找到了,是“斗折蛇行”的“斗”。生:还有“斗折蛇行”的“蛇”。师:找的对,把它们解释一下。生:“斗”是“像北斗星那样”,“蛇”是“像蛇那样”。师:蛇,可以解释为,也可以解释为“像蛇爬行那样”。其实这种用法,我们在初一时就学过,如蒲松龄的狼里就有这样的句子:其一犬坐于前。知道这一句里哪个词是名词作状语吗?生:犬。师:很好,看来大家是弄明白了名词作状语这种文言现象了。课文里还有这种用法的词,再找找看。生:“潭西南而望”的“西”。师:还有一个与这个一模一样的。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的“西”。师:还有吗?再找找看。生:还有,是“日光下彻”的“下”。师:非常正确。大家还有疑问吗?如果没有了,老师就要向你们提问了。师:下面老师开始提问,提问前先说一下要求:老师先读句子,然生点一名同学来翻译这个句子,大家准备好了。师:全石以为底。生:以整块的石头作底。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生: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师:潭中鱼可百许头。生: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师:记住这一句中的“可”的意思。注意与其它句中的“可”的意思的比较。如:“不可知其源”中的“可”。生;这里的“可”是“大约”的意思,“不可知其源”中的“可”是“能”的意思。生:还有“不可久居”的“可”,“明灭可见”的“可”。师;好,学会比较记忆也是掌握文言词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下面把这几个“可”的用法记一下。生:自由记诵这几个“可”的意思。师:我们继续我们的翻译提问。下一句是:坐潭上,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生: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人来往,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忧愁悲伤的情感也更深了。师:这一句中也有两个词的用法有点特殊,大家注意到了吗?看凄和寒,它们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儿该怎样解释它们呢?生:“凄”是“凄凉”,“寒”是“寒冷”的意思。师:确切地说,是该这样解释:使凄,使寒。这叫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师:这一步的学习就进行到这儿,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准备时间,我们进入下面的学习:对照译文,读出原文。生准备。大屏幕显示译文。生:分段读出原文,个别地方实在读不来就看看课本,或者老师给以提示。师:课文读到这里,看看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到什么程度了。四、读深课文师: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大屏幕显示:读深1、课文写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得知的?2、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呢?如果你来到了小石潭边,也会有作者这样的感受吗?)师;这几个问题,还需要我们合作解决。生:思考,小组内交流。然后发言。生:水清。如水尤清洌。生:还有全石以为底。师:对呀,全石以为底,潭底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可见潭水的清澈透明。看看还有写水清的句子吗?生:潭中鱼可百许头。师:这不是写水中鱼吗?生:正因为水清,才能看清水中的鱼的有多少条。师:很好,这看似写水中鱼,实际上也是在写水,这叫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正如画家画画,要画风,只画树叶和小草,我们就会知道有没有风,还有风力的大小。小石潭还有什么特点?从题目入手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不用“石潭记”,而是写了“小石潭记”,或者是为什么不用“小潭记”,而是写了“小石潭记”呢?生:我知道了,小石谭的特点是“小”,还有“石头”。师:对呀,看看哪些句子写了小石潭的“小”和“石”?生:全石以为底。生: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师:是呀,石潭以整块石头以底,这石头再大,又能大到哪儿去呢?而且正因为是石潭,才会看到潭底,才会有水的清,还有潭边的石,也是形态各异。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生:思考,有点迷惑。师:其实,这很好解释,因为小石潭就是这个样子啊。这就叫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景。好了,下面我们思考第二个问题。生: 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生: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师:看来这个同学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的确是这样的,那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生:作者被贬官了,处境不好。师:想得比较深刻。此时的柳宗元确实处境不怎么样。下面我们看大屏幕。(大屏幕显示:课文背景:柳宗元与小石潭记) 师:可见,在文学作品里景物描写与人的感情有着密切了联系,同样的景物,心情不同的人看后会有不同的描述,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读过的刘禹锡的秋词吗?一块背一下。生:齐背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师:现在,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下面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这时要求读出感情。并试着背诵课文。生: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柳宗元的理解,重新读课文。师:好,下面我们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能背诵的尽量背诵。生:背课文。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写在作者被贬失意之时,着力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但文中对于景物的描写,却又是那样的幽雅与清静,给人一种清新怡人的感觉。对于现代人来说,能拥有这样的幽静之处,该是如何的惬意与舒适啊!可作者却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要想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确实是难点,但对于一篇游记散文来说,这也是重点。而且文章又是用文言写成的,领会意思也是一个重点。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遵循文言文的教学原则,先解决语言、文字方面的阅读障碍,指导学生认读文字,掌握并积累词汇。这篇文章在词汇方面,除了一般的一词多义现象外,主要的就是词类的活用,如名词作状语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另外就是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的教学。因此,让学生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景物之美、品味语言之美、探寻生活之美等,并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去体会文章融情于景的写法也占用了不少时间。同时,这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去写,要融进自己的感情去写,才能把景写好。最后,背诵与积累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良好习惯,因此,课堂上也有意识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培养。对策与建议: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自身的文化内涵,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地感知传统文化,吸收有益的营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一、解读词句中隐含的文化信息文言文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形式,体现了语言的民族风格特点,也体现了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个性。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入手,是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新的语文教育理论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感性的积累,而不是理性的指导或机械的接受。在文言字词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字词的使用及变化规律,既能给学生以更感性的信息,帮助他们准确地理解词句,又能让学生在接受语文基础知识教育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引导学生了解词义变化发展的规律,认识词语发展的特点,灵活理解文言词语。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交流的广泛深入,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表现在词汇方面,新词不断产生,一词多义也不断增加。引导学生了解词语使用的规律,了解古人使用语言的习惯,特别是文言句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二、感悟意象中寄寓的民族文化积淀“美的内容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式,美的内容也就失去了从感情上打动人、感染人的力量。”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选取了借景抒情的景为“清、静”的小石潭,文中的景具有了特定的意义,一是自然之景的清与静,二是内心的清与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又是内心的一种表达。自然人格化,情感对象化,借景抒情,托物明志。本文如此,走进中国文学的殿堂,也俯拾皆是。古人高度重视主观情志和客观事物的结合,重视思想情感要借助具体生动的形象来传达的道理。今天,但愿我们能引领学生去领略这其中的美妙。三、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来认识文人思想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千百年人,一直是有志之士的追求。小石潭记是作者的这一理想不能实现之时的心声,让我们听见了其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引导学生解析字词句,了解古今汉语语言习惯认识语言运用规律,这是求真;借助形象思维,引导学生找寻物象,探索物外之意,真正理解作品,这是审美;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志存高远,将个人理想社会化,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也为社会创财富,这是向善。追求真善美,是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在教学中,随文就篇,精选切入点,质疑、讨论与探索,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并最终实现语文工相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