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题

上传人:dao****ing 文档编号:168695331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理学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理学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1。新陈代谢不包括A.物质交换 B.能量交换 C.自我更新D。自我复制 E.合成代谢2.关于刺激的定义,正确的是A。外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的变化C.能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D.环境的一切变化。3.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指标是A.静息电位值 B。动作电位幅度C。阈值(阈强度) D。局部电位 E。 阈电位4。机体功能调节中起主导地位的是A.神经-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 C。反馈调节D。体液调节 E.自身调节5.下列生理过程属负反馈调节的是A。排尿反馈 B.排便反射C。体温调节(或降压反馈) D.血液凝固 E.分娩6.机体内环境是指A。血液 B.细胞外液 C.体液 D.细胞内液7。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是A。血液 B.淋巴液 C.房水D.组织液 E。脑脊液8。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A。单位膜 B。神经肌肉接头 C。反射弧D。三联管 E。终池9.不属于反射弧五个环节之一的是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反射中枢D.突触 E.效应器10.神经系统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作用是通过A.反应 B。适应 C。负反馈D。正反馈 E。反射11.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稳态(相对稳定)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D。负反馈 E.正反馈调节12。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调节幅度小 B.调节敏感性差C。作用范围广泛且持久 D.作用范围局限且缓慢E.反应迅速,局限.准确13。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 D。自身调节 E。以上都不是 14。可兴奋细胞包括A.神经细胞,肌细胞 ,腺细胞B.骨细胞,肌细胞 C。神经细胞,腺细胞D.腺细胞,肌细胞 E。神经细胞,肌细胞15。食物进入口腔后,引起唾液腺、胃腺和胰腺分泌属于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 D.自身调节 E.反馈调节16. Na+离子通过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过程属于A。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 D。出胞作用 E。入胞作用17. O2 和 CO2 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是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 D。入胞作用 E.出胞作用18. 形成 Na,K在细胞内外不均衡分布的原因是A。 安静时 K比 Na更易穿透过细胞膜B。 兴奋时 Na比 K更易穿透过细胞膜C。 K的不断外流和 Na的不断内流D。 膜上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共同作用E。 膜上 NaK依赖式 ATP 酶的活动(钠泵)19.引起动作电位上升支 Na内流的跨膜转运方式是A。单纯扩散 B。载体易化扩散C。通道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20.维持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差的转运方式是A.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C。易化扩散 D。入、出胞作用21.非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是通过A.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C.易化扩散 D。出、入胞作用22.细胞膜内外正常 Na和 K+浓度差的形成与维持是由于A.膜在安静时对 K+通透性大B.膜在兴奋时对 Na通透性增加C.Na K易化扩散的结果D。细胞膜上 NaK泵的作用E。细胞膜 ATP 的作用23.一细胞的静息电位时70mv,当变80mv 时称为A.去极化 B.复极化C。 超极化 D。反极化 E。极化24.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为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局部电位 D.阈电位25。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A。 K B。 Na C。 CLD。 Ca E。 H26.根据 Nernst 公式 K平衡电位与细胞内外 K浓度比值有关。 在实验中改变神经细胞外 液中哪一项因素不会对静息电位大小产生影响A。 K浓度 B. CL浓度 C.温度D。 PH E。缺氧27。细胞膜静息情况下,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最大A。 Na B。 K C. Mg2D. Ca2 E. CL28。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是A。 K B. NaC。 Mg2 D。 CL E。 Fe229.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A. Na B。 K C. CLD. Ca2 E. Mg230.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A. K平衡电位 B. Na平衡电位C.静息电位绝对值与局部电位之和D。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差E。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单位之和31.促使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离子是A。 K B。 Na C。 CLD。 Ca2 E. H32.影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度的主要因素A。 刺激强度 B。刺激时间 C. 阈电位水平 D。细胞内。外的 Na浓度 E。神经纤维直径33.动作电位的峰值相当于A。 Na的平衡单电位 B. K的平衡电位C. Ca+的平衡电位 D。 Mg+的平衡电位34。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跨膜电位达到A.局部电位 B。阈电位 C。峰电位D.静息电位35. NaK泵活动在同一时间排出的 Na和摄入的 K数量之比为A。 1:1 B。 3:2 C。 2:3 D。 4:336.活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A.兴奋 B。 抑制 C.兴奋性 D.反射37。 Na+通道的阻断剂是A.河豚毒 B.阿托品 C。酚妥拉明38。 神经纤维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 的最多次数取决于A. 组织的兴奋性 B。 刺激频率C. 绝对不应的长短 D。 动作电位的幅度E。刺激强度39.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化学递质是A。 乙酰胆碱(Ach) B. 去甲肾上腺素C. 肾上腺素 D. 5羟色胺 E. 神经肽40。 形成终板电位 Na+内流的跨膜转运方式是A. 单纯扩散 B。 载体易化扩散 C. 主动转运D. 电压门控通道 E. 化学门控通道41. 组织细胞在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D。四乙基胺A。 为零 B. 小于正常 C。 大于正常D。 无限大 E。 正常42. 应用箭毒后骨骼肌不能收缩其原因是A。 接头前不能释放递质B。接头前不能发放神经冲动C。 递质不能及时失活D. 箭毒能与 Ach 争夺终板膜上的受体通道E。 肌肉结构受到损伤43。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主要是由于A. Ach 释放减少 B. Ach 释放增强C。 它与胆碱脂酶结合使其失效导致 Ach 堆积D。 胆碱脂酶活性增强 E. 终板膜上受体增多44。 在神经肌肉接头中清除 Ach 的酶是A。 ATP 酶 B. 单胺氧化酶C. 胆碱脂酶 D。 腺甘酸环化酶45。 重症肌无力的病变部位在A。 周围神经 B. 横纹肌C. 脊髓前角细胞 D. 神经肌肉接头处E。 大脑皮层运动46。 兴奋收缩偶联的偶联因子是A。 K B. Na C. CLD. Ca2 E. H47。 静息电位相当于何种离子的平衡电位A. Na B。 K C。 CL D。 Ca2 E. Mg2 48.运动神经切断后所支配的肌萎缩是因为失去神经的A。 传导作用 B. 支持作用 C。 允许作用D。 营养作用 E. 支配作用49. 动作电位下降支是-过程A。 去极化 B. 反极化 C. 负极化 D。 超级化 E。 极化 50. 触发骨骼肌收缩的物质是A. Na B. K C。 CLD。 Ca2 E. Mg251. 触发骨骼肌收缩的 Ca2+来源于A. 横小管 B. 细胞外液 C。 细胞丝D。 粗肌丝 E。 终末池52。 局部电位的特点是A. 具有全或无现象 B. 能传导 C。 有不应期D。 呈电紧张性扩布,可总和;幅度随刺激强渡增加而增加53。 静息电位的实测值与 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相比A. 前者大 B。 前者小 C。 两者相等 D。 以上都不对54。 动作电位的特点有A. 无不应期 B。 可以总和C. 呈电紧张性扩布 D。有全或无现象,可传导。第二章 血 液1。 血浆与血清的主要区别后者无A. 红细胞 B. 白细胞 C。 血小板 D。 白蛋白 E。 纤维蛋白 2。50 千克体重的正常人其体液量与血量分别为;A. 30L 与 2L B。 20L 与 2L C。 30L 与 4LD. 20L 与 4L E. 10L 与 4L3。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液中A. 红细胞数量 B。 白细胞数量C。 血浆蛋白含量 D。 NaCl 含量 E. 葡萄糖含量 4.红细胞比容是指A。 红细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B。 红细胞容积与血浆容积之比C. 红细胞数量与全血量之比D。 红细胞容积与白细胞容积之比E。 红细胞容积与血红蛋白容积之比5. 维特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主要因素是A.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B. 红细胞的脆性C. 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D。 血浆胶体渗透压E. 血浆晶体渗透压6。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生产部位是A。 肺 B。 脾 C. 心 D。 肾 E。 肝 7。 红细胞的成熟因子是A。 铁和蛋质 B. 内因子C。 促红细胞生成素 D. 雄激素E. 维生素 B12 和叶酸8.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 产生抗体 B。 产生肝素C。 吞噬外来异物 D。 参与过敏反应E. 产生慢反应物质9。能产生组织胺和肝素的白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C。 嗜碱性粒细胞 D。 单核细胞E. 淋巴细胞10。 无论内、外源性凝血,哪个凝血因子被活化,其后的过程是相同的 A. B. C. D。 E. 11。 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的机理是A。 去掉血浆中的纤维蛋白B。 破坏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激活物C。 使凝血酶失去活性D。与血浆中的 Ca2形成不易电离的络合物E. 使纤维蛋白原不能转变为纤维蛋白12。 在凝血过程中,能促进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的物质是A。 凝血酶原激活物 B。 纤维蛋白原C。 纤维蛋白 D. 5-羟色胺 E。 维生素 K13。 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是A. 给血者红细胞与标准血清相混合B. 给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相混合C.给血者红细胞与给血者的血清相混合D.给血者的血清与标准血清相混合E.给血者的血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相混合14. 供血者为 A 型,在交叉配血试验中,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血型为 A. A 型 B. B 型 C。 O 型D。 AB 型 E。四种血型都有可能15。 关于血浆蛋白的生理作用错误的是A。 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 B. 参与血液凝固C. 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 D。 参与免疫作用E。 参与转运某些物质16。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错误的是A。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B。参与血液凝固C. 参与生理止血 D. 参与某些物质运输17。 肌体细胞内液与血浆通常具有相等的A。 NA浓度 B。 总渗透压 C. K浓度D。 胶体渗透压 E。 Ca2浓度18.血浆蛋白浓度下降时,引起水肿的原因是A。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B。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下降D. 淋巴回流量增加 E. 结合水减少,游离水增多19. 内、外源凝血系统的区别在于A. 起初因子不同 B. 最后形成的凝血块不同C。 外源性凝血不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D. 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E。 不能激活因子20. A 型标准血清与 B 型血液混合时引起红细胞发生A. 凝固 B。 凝集 C。 叠连D。 沉淀 E。 聚集21。 输血时主要考虑A. 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B。 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C. 给血者血浆不使受血者血浆发生凝集D. 给血者血浆不使受血者红细胞凝集22。 有关血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血液总量包括循环血量和贮存血量B。 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68C. 男性的血液总量较女性稍多D. 幼儿每公斤体重的血量较成人少E. 血量的多少与血压有关23. 正常血液的 PH 是A. 7。12-7.23 B. 7。357.45 C。 7.307。50D. 6.987。10 E. 7。457.6524。 一次性急性失血超过总量多少就会显著影响人体和生命活动A。 2% B。 5% C。 10D。 15% E。 2025. 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A。葡萄糖 B. 氨基酸 C。 NaclD. NaHco3 E 。 脂质26. 关于血小板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A. 正常血小板总数为(100300)109/LB。 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释放、收缩等特性C. 血小板主要在骨髓生成D. 血小板在肝。脾脏破坏E. 血小板只有参与凝血的功能27。 某人红细胞表面抗原是 A。 B 抗原,该人的血型是A。 A 型 B。 B 型 C. O 型D. AB 型 E。 Rh 血型28. 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A. 1.0的 Nacl B. 10%葡萄糖 C。 5NaclD。 0.9 Nacl 和 5葡萄糖 E. 10%尿素29. 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是A。 铁、维生素 B12 B. 叶酸、维生素 B12C. 蛋白质、叶酸 D. 蛋白质、维生素 B12 E. 铁、蛋白质30. 肝素抗凝血作用的主要机制是A。 肝素与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质结合,增强抗凝蛋白质的活性;并可刺激血管内皮细 胞释放组织途径抑制物(TFPI)等抑制凝血过程。B. 抑制血小板聚集 C。 降低血中钙离子浓度D。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31.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A。 Nacl B。 蛋白质 C. 球蛋白 D。 纤维蛋白 E。 血红细胞32。 下列属于等参张溶液的是A. 0.85Nacl B。 0.85%葡萄糖C。 1.9%尿素 D. 5Nacl E. 10%葡萄糖33。 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起始于A. 组织受伤释放组织因子B。 第因子被激活 C。 凝血酶的形成D。 第因子被激活 E。 血小板第因子的释放34. 血液中重要的抗凝物质是A. 抗凝血酶 B.柠檬酸盐C. 抗凝血酶和肝素 D. 蛋白质35。 能增强抗凝血酶抗凝作用的物质是:A。肝素 B.蛋白质 C。凝血酶调制素D。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E.2 巨球蛋白36。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 A.骨髓造血功能衰竭C。红细胞寿命缩短B.红细胞破坏过多 D.造血原料缺乏E。红细胞内存在缺陷37.成年人因失血致意识模糊,血压测不到,估计失血量:A。800ml B.1000ml C 。1200ml D.1400ml E。1600ml第三章 循环系统1.有关影响心输出量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搏出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静脉回心血量B. 动脉血压是心室收缩射血时所承受的后负荷C. 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强D。 以上都不是2。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2 期(平台期)的离子基础是A。 Na内流 B. K内流 C。 Ca2内流D。 Na内流和 Ca2内流E。 K外流和 Ca2内流3。自律细胞与非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A. O 期去极速度 B。 O 期去极幅度C. 3 期复极速度 D。 1 期复极的速度 E. 4 期是否自动去极化4. 窦房结起搏细胞作为心脏的起搏点是因为A。 兴奋性最高 B. 传导性最高C. 自律性最高 D. 可自动去极化 E。 动作电位幅度最高5. 心脏内传导兴奋速度最慢的部位是A。 心房肌 B. 心室肌 C. 房室交界D. 房室束 E. 浦肯野纤维6。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A. 延长心房收缩时间 B. 延长心室射血时间C. 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收缩D。 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E. 使心率增快7。 在心动周期中, 心室内压力上升最快的阶段是A. 快速射血期 B。 等容收缩期C。 缓慢射血期 D. 等容舒张期 E. 快速充盈期8。 心输出量是指A. 每搏输出量 B。 左、右心室输出的总血液量C. 每分钟左心室所泵出的血量D。 心房进入心室的血量E。 每分钟两心房进入心室的血量9.在家兔动脉血压实验中,夹闭一侧颈动脉引起全身动脉血压升高,其主要原因A。 血管容积减少,相对血容量增多 B. 颈动脉窦收到牵拉刺激C. 颈动脉体受到牵拉刺激 D。 颈动脉窦内压力降低E. 颈动脉体内压力降低10. 心肌兴奋性变化的特点A. 绝对不应期短 B.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C。 相对不应期短 D。 超长期特别长 E。 低长期较长 11。 大动脉弹性降低A. 使收缩压与舒张压都升高B. 使收缩压与舒张压都降低C。 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D. 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无影响E。 只使舒张压升高,收缩压无影响12。 右心衰竭的病人常因组织液生成过多而致下肢浮肿其主要原因是; A.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 毛细血管血压增高C。 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D.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E. 淋巴回流受阻13. 心指数是指A. 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B. 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C。 每搏输出量和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D。 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L/min.m2) E。 心率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14. 影响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是A。 主动脉舒张压降低 B. 体循环外周阻力减小C。 心室舒张期的长短和动脉舒张压的高低D。 心室收缩期延长 E。 心率增加15.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 O 期去极化是由于A。 CL内流 B。 Ca2内流 C。 Na+内流 D。 K内流 E。 K外流 16. 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 O 期去极化是由于A。 CL内流 B。 Ca2内流 C。 Na+内流 D。 K内流 E。 K 外流17.主动脉瓣关闭发生于A。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B.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C。等容舒 张期开始时D.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E.减慢充盈期开始时18.下列能使心输出量增加的因素是:A。心迷走中枢紧张性能增高 B。心交感中枢紧张性增高C.静脉回心量减少E.颈动脉窦内压力增高19。心脏内传导速度最快的部位是: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A。窦防结 B。心房肌 C。心室肌 D。 房室交界 E。浦肯野纤维第四章 呼吸系统1. 关于胸内压,错误的是A。 呼气时为正压C。 呼气和吸气时都是负压 2. 有效通气量是指B。 呼气时为负压 D。 呼气时负压值减小E。 吸气时负压值增大A。 肺通气量 B。 肺泡通气量C. 潮气量 D. 肺活量 E. 肺容量3。关于 Co2 在血液中的运输,正确的是;A. 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为主B.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在血浆中C。 以碳酸氢盐为主,HCo3在血浆中形成D。 以碳酸氢盐为主,HCo3在红细胞内形成E。 在红细胞内形成,HCo3-无需酶的作用4。下列引起肺回缩力增大的因素是;A。 肺泡表面张力降低B。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力降低C。 肺弹性纤维减少D。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E。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增大5.正常成人安静时的通气/血流比值应是A。 0。64 B。 0。74 C。 0.84 D. 0.94 E。 1.046。切断动物两侧颈迷走神经,可时动物的呼吸A。 停止 B. 浅而快 C. 深而慢D。 深而快 E。浅而慢7。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A. 肺通气量与心输出量的比B。 肺通气量与每搏输出量的比值C。 肺泡通气量与心输出量的比值D. 肺泡通气量与每搏输出量的比值E. 肺活量与心输出量的比值8. 肺通气的原动力是A。 胸内压的变化 B。 肺主动收缩 C. 外界环境与肺内压之差 D. 呼吸肌的舒缩E.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9。 缺氧引起呼吸加深的原因是A。 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B. 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 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D.刺激呼吸肌10。 体内氧分压最高的部位是A。 动脉血 B. 静脉血 C. 组织细胞 B。 淋巴液 E。 肺泡11. 呼吸频率加倍,潮气量减半可使A。 每分通气量增加 B。 每分通气量减少 C. 肺泡通气量增加 D. 肺泡通气量减少E. 肺泡通气量不变12.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是A。 肺活量 B。 时间肺活量 C. 每分通气量 D. 肺总容量 E。 肺泡通气量E.通过肺牵张反射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1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是A口腔 B。 胃 C。 小肠 D。 回肠 2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A唾液 B。胃液 C。 胰液 D.小肠液 3使胃肠保持一定形态和位置的运动形式是A紧张性收缩 B。 容受性舒张C。 蠕动 D. 分节运动 E。 蠕动冲 4分节运动是下列哪项特有的运动形式A口腔 B. 食道 C。 胃D. 小肠 E。 大肠5可在胃内水解的营养物质主要是A淀粉 B. 脂肪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E.无机盐6使胰蛋白酶原转变为胰蛋白酶的肠致活酶是哪种 消化液的成份A唾液 B. 胃液 C. 胰液D。 胆汁 E. 小肠液7胆盐能帮助消化和吸收的物质是A蛋白质 B. 脂肪 C. 淀粉D。 维生素 E. 无机盐8迷走神经兴奋可引起A胃肠运动加强 B. 消化管括约肌收缩C。 胃排空减弱 D胃肠消化液分泌减少E。 胆囊舒张9胃液中内因子的作用是A激活胃蛋白酶原 B. 使蛋白质变性C。 促进胃肠激素分泌 D促进小肠吸收钙和 E。 保护维生素 B12 并促进其吸收10。能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肠运动的物质是 A促胃液素 B. 胆囊收缩素 C。 抑胃肽 D. 胰岛素 E乙酰胆碱11关于胃排空,不正确的有A.主要取决于胃和十二指肠间的压力差B。胃排空的动力来源于胃的运动C.胃排空是连续进行的 D.胃排空是间断进行的E。 脂肪的排空最慢12正常情况下粘膜不会被胃液所消化是由于A.胃液中不含有可消化胃粘膜的酶B。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的作用C.胃液中的内因子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D。胃液中的糖蛋白可中和胃酸E.胃液中含有大量 HCO3 可中和胃酸13胆汁可促进A钙、铁的吸收 B。 蛋白质消化 C. 糖的吸收D. 维生素 A 的吸收 E维生素 B 的吸收14胆汁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主要是由于它含有A脂肪酶 B. 胆红素 C. 胆绿素 D. 胆盐 E. 胆固醇15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A胆盐与胆囊收缩素 B。 乙酰胆碱与组胺C。抑胃肽与胆囊收缩素 D盐酸与脂肪E。 促胰液素与胆囊收缩素16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A胆盐与胆囊收缩素 B。 乙酰胆碱与组胺C. 盐酸与脂肪 D抑胃肽与胆囊收缩素E.促胰液素与胆囊收缩素17刺激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的最强物质是A盐酸 B。 蛋白质分解产物C. 脂酸钠 D。 脂肪 E。 糖类18刺激小肠粘膜释放胆囊收缩素最强物质是A盐酸 B. 蛋白质分解产物C。 脂酸钠 D。 脂肪 E. 糖类19胃大部分切除患者出现贫血,主要原因是AHCL 减少 B. 粘膜减少C。 HCO3 减少 D。 内因子减少 E胃蛋白酶活性减弱 20激活糜蛋白酶原的是A肠致活酶 B。 胰蛋白酶 C. 盐酸 D. 组胺 E。 辅酶 21关于胃排空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入胃后 30 分钟开始 B。 大块食物快于小颗粒食物C糖类最快,蛋白质最慢 D。 高渗溶液快于等渗液E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需要 46 小时22。关于胃肠内神经丛的描述正确的是:A.有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B.含有大量神经纤维,但神经系统不多C.递质仅是 ACH 或去甲肾上腺素D.仅有运动功能而无感觉功能E。不受外来自主神经的控制23。不能为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是A。脂类蛋白质能B。糖类E。维生素类C。淀粉类D。第六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1对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A骨骼肌活动 B精神活动C环境温度 D进食 E内脏活动 21 克食物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热能称为A食物卡价 B氧的热价 C呼吸商D能量代谢率 E基础代谢率3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时,机体散热方式是A辐射 传导 C对流D蒸发 传导与对流4用酒精擦浴使高热病人降温的原因是使A产热减少 B。 辐射散热增加C. 传导散热增加 D. 对流散热增加E蒸发散热增加5安静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A骨骼肌 B. 皮肤 C. 粘膜 D. 内脏 E。 脑6运动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A.骨骼肌 B. 皮肤 C.粘膜D。内脏 E. 脑7能量代谢率的正确表示是A千卡小时 B。 千卡体表面积C。 千卡身高 D。 千卡体重E千卡体表面积(平方米)小时8基础代谢率相对值的正常范围是A5% B. 15 C。 25% D. 35% E. 45% 9下列不能使体温降低的因素或方法是A出汗 B. 皮肤血管扩张C. 放置冰帽 D. 酒精擦浴 E。 适当运动10食物的氧热价是指A。 1gm 食物氧化是所释放的能量B. 1gm 食物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C. 食物被氧化时每消耗 1 升氧所释放的能量D. 氧化 5 g 食物消耗 1 升氧时释放的能量E。 1g 食物所含的能量11生命活动中能量的直接提供是A。 三磷酸腺苷 B。 脂肪酸 C. 氨基酸 D。 磷酸肌酸 E. 葡萄糖 12食物中每克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可供给能量(kcal)分别为A4,4,9 B. 9,4,4 C 。 4,9,4D. 4,9,9 E 。 9,9,413使基础代谢率增高的主要激素是A皮质激素 B。 肾上腺素 C . 雌激素 D.甲状腺激素 E。 甲状旁腺激素 14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A。 延脑 B. 桥脑 C. 下丘脑 D。 小脑 E。丘脑15安静状态下,人体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A. 甲状腺激素 B。肾上腺素C。 去甲状腺激素 D 。乙酰胆碱 E孕激素16.使基础代谢增高的主要激素是A。糖皮质激素 素B.肾上腺素C.雌激D.甲状腺素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1正常成人每昼夜的原尿量可达A. 180 升 B. 2 升 C。 18 升 D. 20 升 2导致出现蛋白尿的情况是E。甲状旁腺线A. 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B。 滤过膜面积增大C.大分子血浆蛋白含量增加D.肾小管分泌增加 E。肾小管重吸收增大3与肾小球滤过率大小无关的是A。 有效滤过压 B. 滤过膜的通透性C。 肾小管的分泌和重吸收功能D. 肾血浆流量 E. 血浆胶体渗透压4临床上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时,可使肾小球滤过增加,其主要原因 A. 血压升高 B.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E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5Na+被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A。 近端小管 B。 髓袢降支细段C. 远曲小管 D。 髓袢升支细段 E. 集合管6H+和 NH4 的分泌,有利于A。 K+的分泌 B. K+的重吸收C. Na+的重吸收 D。 NH3CL 的排泄E .葡萄糖的重吸收7酸中毒时,可减少A。 Na+的重吸收 B。 K+的分泌 C. NH3 有分泌D。 CL的排泄 E. 尿素的排泄8静脉注射 20葡萄糖液 50ml 后引起的尿量增多,主要由于A. 水利尿B。 渗透性利尿C.抗利尿激素分泌 D。 醛固酮分泌减少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9静脉注射甘露醇后引起利尿是由于A. 血浆晶体渗体压升高 B。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C. 血浆胶体滲透压降D。 肾小管不重吸收甘露醇E. 小管液晶体渗透压降低10抗利尿激素的合成部位是A。下丘脑 B。 腺垂体 C。 神经垂体D. 肾皮质 E. 肾髓质11。 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是由于A。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 醛固酮分泌减少 E. 囊内压增加 12。 大量出汗,以致体液部分丧失可导致A。 肾素分泌减少 B。 醛固酮分泌减少C。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E。 血中血管紧张素 II 减少13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尿量变化,是通过A。 减压反射 B。 容量感受器反射C. 化学感受器反射D. 下丘脑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反射E。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14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A. 保钠排钾 B。 保钾排钠 C. 保钠排钾D. 保钠排氢 E. 保水排氢15醛固酮的生成部位是. 视上核 B。 室旁核 . 神经垂体.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 肾上腺髓质16当骶部脊髓损伤后,可引起。 尿频 B。 尿失禁 。 尿潴留。 遗 尿 E。 尿崩症17关于排尿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 感受器位于膀胱壁上B. 初级中枢位于骶部脊髓C。 反射是正反馈 D. 排尿反射受意识控制E. 盆神经兴奋使尿道外扩约肌舒张18短时间内大量喝白开水后引起尿量增加主要由于A。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加 B.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 肾小管溶质浓度增加 D. ADH 分泌减少19不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是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B. 血浆晶体渗透压 C。 血浆胶体渗透压D。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 E。 肾血浆流量20。 给家兔静脉注射 50%葡萄糖 5ml 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增高C。 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D。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E. 血容量增多21.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警惕渗透压+囊内压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22。下述情况能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的是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B。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C。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D.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23.剧烈运动时,少尿的主要原因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C。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D.醛固酮分泌增多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E.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第八章 神经系统1. 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A. 产生超极化 B。 释放抑制性递质C。 递质耗竭 D. 兴奋性递质释放减E。 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2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A。 投射至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关系B。 投射至皮层,产生特定感觉C。投射至皮层广泛区域,提高皮层的兴奋性D.被切断是,动物处于清醒状态E。 受刺激时,动物处于昏睡状态3帕金森病患者出现震颤麻痹是由于A.前庭小脑神经元病变所致B。 红核神经元病变所致C。 纹状体神经元病变所致D。 多巴胺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受损E。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功能受损4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A. 瞳孔扩大 B。 糖原分解增加 C.逼尿肌收缩D.骨骼肌血管舒张 E.消化道扩约肌收缩5脊髓休克见于A. 脊髓胶质瘤 B。 脊髓蛛网膜粘连C.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D。 脊髓空洞症E. 脊髓后动脉血栓形成6运动神经切断后所支配的肌肉萎缩,是因为失去神经A. 传导作用 B. 支持作用 C。 允许作用D. 营养作用 E. 支配作用7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A. 刺痛 B. 快痛 C。 定位不清D.必有牵涉痛 E。 对牵拉不敏感8维特躯体姿势的最基本方式是A. 屈肌反射 B。 对侧伸肌反射 C。 腱反射D. 肌紧张反射 E。 翻正反射9.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将出现A。 肢体痉挛性麻痹 B。 脊髓休克C. 去皮层僵直 D. 去大脑僵直 E。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10.基本生命中枢位于A。 脊髓 B。 延髓 C.脑桥 D。 中脑 E.下丘脑 11.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咀嚼、吞烟食物引起胃液 B。异物接触眼球引起眼睑闭C.叩击股四头肌腱引起小腿前伸 D。强光刺激视网膜引起瞳孔缩小E。闻到食物香味引起唾液分泌12.下列哪项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A。 生理完整性 B。 单向传递 C. 延搁现象 D。 总和 E. 容易疲惫 13。 神经系统的基本机构和功能单位是A. 轴突 B. 树突 C。 胞体 D.神经元 E。突触14. 冲动传导到轴突末梢,是下列哪项引起递质的释放A. K+外流 B。 Na+内流 C. Ca+内流D. CL内流 E. 钠泵转运15。 机体处于应急时,被发动的是A。 锥体系 B. 锥体系外 C.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D.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E.迷走神经胰岛素系统16. 下列哪种信号是第二信号A。 肉的香味 B. 铃声 C。 物体的形 D。 食物的颜色 E。 文字,语言 17。 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A. 波 B。 阻断 C。 波 D。 波 E.波18. 慢波睡眠对下列哪项有利A。 促进体力的恢复和促进生长B. 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 C。促进体力恢复D。促进生长和促进精力恢复 E。 促进体力的恢复19。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是A。Na+内流 B。k+内流 C。Ca2+内流D.Cl内流 E.K+外流20.去甲肾上腺素激活受体后起舒张效应的部位是A。冠状血管 B。皮肤粘膜血管 C.脑血管D.小肠平滑肌 E.竖毛肌21.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B.通过丘脑特异投射而发挥作用的系统C.单突触接替的系统D。阻止巴比妥类发挥药物作用的系统E.与感觉无关的中枢神经系统22。“入芝兰之室,久闻而不知其香”说明的是A.感觉过敏 B。感觉适应 C.感觉相互作用D。感觉减退 E.感觉性补偿23。快速的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是A.受牵拉的肌肉发生收缩B.同一关节的协同肌抑制C。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兴奋D.其他关节肌肉也收缩E.伸肌和屈肌同时收缩第九章 内 分 泌1. 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的共同处是A.子宫内膜增生 B。 子宫内膜腺体分泌C。 刺激机体产热 D. 减少宫颈粘液分泌E. 增加输卵管和子宫平滑肌收缩2。黄体在下列哪种组织分泌的激素作用下继续发育妊娠黄体 A。下丘脑 B。 腺垂体 C。 神经垂体D。 卵巢 E。 胎盘3.分泌睾酮的细胞是A。 曲细精管的生精细胞B。 曲细精管的支持细胞 C。 睾丸的间质细胞D。 精原细胞 E。 颗粒细胞4. 月经周期中的月经期是由于血液中雌、孕性激素A。 都升到最高水平C。 雌激素升高而孕激素降低D. 雌激素降低而孕激素升高5。月经周中血中雌激素水平最高的时期是 A. 卵泡期开始 B。 卵泡期末C. 黄体期开始 D。黄体期末 E。 月经期 6。 下列哪种激素不是胎盘分泌的B. 都降到最低水平E。 黄体转变为妊娠黄体A. 人绒毛膜促性激素 B。 孕激素C. 雌激素 D。 黄体生成素 E。人绒毛膜生长素7. 妊娠时维持黄体功能的激素是A. 雌激素 B. 孕激素C. 黄体生成素 D. 卵泡刺激素 E。 人绒毛膜促性激素 8. 对脑和长骨的发育最为重要的激素是A。 生长素 B。 雄激素C.甲状腺激素 D. 雌激素 9. 糖皮质激素是A. 促进葡萄糖的利用B。 减少红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目 C. 脂肪的分解D. 促进肌肉组织蛋白质分解E. 降低肌体抗伤害刺激的能力10。 男性性腺分泌的激素E.甲状旁腺激素A。 肽类激素 B. 氨基酸 C. 糖蛋 D。 儿茶酚胺 E. 类固醇 11。 神经垂体贮存的激素是A. 促甲状腺激素 B. 抗利尿急素C. 生长激素 D.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E。 促性腺激素12。 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又称 C 细胞)分泌的降钙素的作用A. 促进细胞内的氧化作用 B。 抑制骨骼的吸收C. 维持糖、蛋白、脂肪正常的代谢 D. 促进机体的正常发育E. 保持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13甲状腺素对下列哪个器官的发育最为重要A. 肾和肝 B。 肾和心 C. 骨和脑D. 肝和脑 E. 心和脑14。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停药是应注意A. 检查病人血细胞 B.了解胃粘膜有无损伤C. 补充蛋白质 D。服用抗糖皮质激素药物 E。 逐次减量停药15.下列激素中,能最显著地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是A。 抑胃肽 B。 促胃液激素 C。 促胰液素 D。 生长素 E. 皮质醇16.甲状旁腺素对血液钙磷浓度的调节作用表现为 A。降低血钙浓度,升高血钙浓度C。升高血钙浓度,不影响血钙浓度B.升高血钙浓度,降低血鳞浓度D.降低血钙浓度,不影响血钙浓度E。升高血钙,血糖浓度17.属类固醇激素的是A.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 肾上腺皮质激素C。 肾上腺髓质激素 D. 促甲状腺激素 E。甲状腺激素18.腺垂体合成和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A. 分泌释放到血液中分布至全身B。 直接分泌到甲状腺中,只在甲状腺内发现C。 沿神经轴突纤维移动到甲状腺组织中D. 经特定血管系统输送到甲状腺组织中E。 为甲状腺组织主动摄取而甲状腺内浓度较高19。 一昼夜人体血液中生长素水平最高是在A.觉醒时 B。困倦时 C.饥饿时 D。寒冷时 E。熟睡时 20。 下列有关睾酮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促进精子生长发育 B。抑制蛋白质合成C.促进骨骼生长 D。促进副性征的出现 E。维持正常性欲 21. 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发生惊厥是由于血清中A。 钾离子浓度降低 B. 钠离子浓度降低C。 氯离子浓度降低 D. 钙离子浓度降低 E. 磷离子浓度降低 22。 下列激素中,属于下丘脑调节肽的是A。促甲状腺激素 B.仲肾上腺皮质激素C.促性腺激素 D。生长抑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E。促黑色素细胞激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