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67694634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班固(32-92年)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伯班嗣、父班彪,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固自幼受家庭教育,在父、祖的熏陶下,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他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父卒,以父所著史记后传未详,乃潜精研思,欲继承其父末竟之事业,完成其书之编撰。不久,有人上书明帝,告发固私改国史,因被收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弟班超诸阙上书,为之力辩,乃得释。后明帝召诣校书部,任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之书。于是,在父彪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的基础上,潜精积思二十余年,于建初中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其八表和天文志又由其妹班昭及史学家马续续成。其文辞渊雅,叙事详赡,继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新体例(史通.六家)。对后世史学编撰深有影响。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重点理解】 通假字 女为人臣子“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因泣下霑襟,与武决去“衿”同“襟”。“霑”通“沾”“决”通“绝” 此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用法,使归 其一人夜亡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学% 宜皆降之使动用法,使投降 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动词,用车子送 单于壮其节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用法,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用法,使争斗 空以身膏草野名词作动词,滋润 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 古今异义 兄弟并为郎古:郎,官职,侍从今:对某种人的称呼 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古:假,临时担任今:与“真”相对,虚假 置币遗单于古:币,财物,礼品今:货币 因厚赂单于古:赂,赠送财物今:贿赂 因泣下霑衿古:泣,眼泪今:哭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成就,栽培,提拔今:事业上取得的成就 稍迁至 稍古:渐渐今:稍微,些许。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古:抵押今:正在(某时某地)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送给。今:丢失,落下。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正当,适逢。今:聚会,集合。 丈人 古:对男性长辈的尊称今:岳父 明年 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不幸 古:去世今: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 操持 古:拿着今:料理、筹划 春秋 古:年龄今:春季、秋季 成就 古:成全。今:事业上的成绩;完成。 左右 古:侍卫人员。今: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 货物 古:财务,礼品;今:供出售的物品。 一词多义 使:数通使相窥观名词,使者 单于使使晓武动词,派 使(之)牧羝使令动词,让 发:虞常等七十人欲发动词,起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发出,派出 恐前语发动词,(被)揭发 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对等,相当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动词,判罪 副有罪,当相坐副词,应当 相:虚心欲相待动作偏指一方相当于“你” 欲令两国相攻副词,互相 以:少以父任介词,因为 以货物与常介词,把 何以汝为见?介词,凭,凭借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介词,凭身份 何面目以归汉连词,相当于“而”,来 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副词,已经 特殊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3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判断 5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6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 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 9为降虏于蛮夷介宾后置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宾语前置 11引佩刀自刺宾语前置 【难点探究】 一、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2对比中凸现人物性格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详略得当 详:卫律、李凌劝降,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 略:苏武为於(w)靬(jin)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作用: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二、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三、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提示:环境描写方面: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于冰天雪地食不至的北海牧羊,更是将苏武置之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细节描写方面: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四、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提示: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下列对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见 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定罪,治罪 2选出“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 例: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士亦以此不附焉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AB CD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汉亦留之以相当 B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C武等实在 D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4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因泣下霑衿B欲因此时降武 C屈节辱命D反欲斗两主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3292),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他修成的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B汉书是史记以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它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 C汉书把史记中的“书”改为“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传”。全书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D汉书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它的语言严谨、整齐,带有骈偶成分,在描写人物、叙述史事方面也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孩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6下列各句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辇下除,触柱折辕除:台阶。 B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亡:死亡。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素:一向。 D加以老母系保宫系:拘押。 7下列语句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空自苦亡人之地 B前长君为奉车皆为陛下所成就 C赐钱二百万以葬加以老母系保宫 D武与李陵俱为侍中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8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的一项是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ABCD 9下列对本文内容的评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先至匈奴且投降匈奴的李陵在“武使匈奴”后不敢求武”,今天看来,是李陵“愧见武”。 B李陵说降,先言苏武家人的不幸,以绝其归汉之思;后言自身异志的前因后果,欲将心比心,希望以情动之。 C从苏武对李陵劝降的答语可以看出,苏武的忠汉拒降,一是知恩图报,二是忠君传统。 D节选的文字是将苏武的忠君与李陵的叛国对比展现的。今天看来,苏武的报恩、忠君未免狭隘,但这正是古代仁人志士爱国的基础和途径。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译文:_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译文:_ (3)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效死于前! 译文:_ 1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阴:暗中、私下里。 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与C项中的“以”都是“因为”的意思。 3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A项,“相当”古义为“作为抵押”;B项,“明年”古义为“第二年”;C项,“实在”古义为“确实还活着”。 6B 【解析】B项,亡,逃跑。A、C、D三项解释正确。 7D 【解析】A项,之,助词,补充音节;助词,的。B项,为,动词,担任;动词,是。C项,以,连词,而;介词,因。D项,与,都是连词,和。 8C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是单于听说李陵与苏武有交情,是单于派李陵劝降的原因,不是李陵劝降的理由;是苏武对汉朝的忠心。排除这两句即可。 9A (3)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答苏武书 李陵 子卿足下: 陵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推心而泣血也。 (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大罪小,不蒙明察蒙:蒙蔽 B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当:抵御 C而皆扶病,不任干弋任:使用 D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图:料想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李陵不免于失败的一项是 五将失道,陵独遇战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步马之势,又甚悬绝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兵尽矢穷,人无尺铁 ABCD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迫不得已。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沬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4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B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C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D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5把原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译文:_ (2)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 译文:_ (3)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译文:_ 1A 【解析】蒙:蒙受。 5(1)(我)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2)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 (3)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的呢? 【解析】这三句翻译的重点有:“适”,正好;“攘”,举起,“攘臂”,愤怒的样子;“简”,同“拣”,挑选;“捐”,抛弃。“宁乎”翻译为“哪里会有呢”。 【参考译文】 子卿足下: 我从投降以来,直到今日,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愁闷苦恼。同您分别以后,更加无聊,上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们是无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所悲怜。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此地蒙受羞辱,这是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茫然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终身居住在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先父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汉朝辜负了我微小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刺心来表明心迹,自刎来显示志向,但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唉,子卿!从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与匈奴军遭遇作战,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出了国境之外,进入强胡的疆土;以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惫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马队。但是仍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我没有什么能耐,很少担当重任,内心暗自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以相比的了。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单于亲临阵前,指挥对我军的合围。我军与敌军的形势已不相称,步兵与马队的力量更加悬殊。疲兵再战,一人要敌千人,但仍然带伤忍痛,奋勇争先。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身边剩下不满百人,而且都伤痕累累,无法持稳兵器。但是,我只要振臂一呼,重伤和轻伤的士兵都一跃而起,拿起兵器杀向敌人,迫使敌骑逃奔。兵器耗尽,箭也射完,手无寸铁,还是光着头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时刻,天地好像为我震怒,战士悲奋地为我饮泣。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便打算引军班师,不料叛逃的奸臣出卖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对我作战,而我终于未能免于失败。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1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画波浪线部分的大意是: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名词“承宪”“术士之流”“陛下”“科场”“承宪妻”“勋贵”“朝绅”;动词“怀”“藏”“窥觊”“结”“惩”“扬言”“恐喝”“簧鼓”。 2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D项,表述错误。“移疾”意同“移病”。释义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可以根据语境“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分析,是他自己求退的。学*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是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授职鄢陵知县,后来授职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