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名言中的哲学概念

上传人:wuli****0220 文档编号:16559344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名言中的哲学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哲学名言中的哲学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哲学名言中的哲学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哲学名言中的哲学概念1“水是一切的始基。”(古希腊 泰勒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磁石有灵魂,因为它有灵魂。” (古希腊 泰勒斯)“物活论”思想3“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古希腊 赫拉克利特)此话是对辨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 赫拉克利特)切都变化,无物常住的朴素辩证法思想5“道是永恒地存在着,万物都根据这个道而产生。” (古希腊 赫拉克利特)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6“飞矢不动。”(古希腊 芝诺)否认运动的连续性。7“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古希腊 芝诺)企图否定运动的可能性8“所谓学习的人只不过是在回想,而学习不过是回忆罢了。”(柏拉图)否认了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从感觉经验抽象概括出来的,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9“有些人具有统治的能力而适于统治人,而农夫和手艺人是用于被统治的。”(柏拉图)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唯心史观。10“要命令自然都必须服从自然”(英国 培根)要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11“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英国 培根)知识是客观实际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重要原理。12“运动是连续地离开一个位置,又获得另一个位置。”(英国 霍布斯)把运动归结为简单的机械运动。13“在人的本性中,我们发现社会发生争执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一是竞争,第二是猜疑,第三是荣誉。竞争使人求利,猜疑使人求安,荣誉使人求名。”(英国 霍布斯)把竞争、猜疑、荣誉看做是社会冲突的基础,抹杀了三者后面的社会物质原因和经济原因,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14“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作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法国 笛卡尔)物质与精神是并列存在的,属二元论思想。15“全宇宙中并没有真正静止的点”(笛卡尔)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恩格斯说这是“辩证法的卓越代表”。16“物体不能限制思想,思想也不能限制物体。”(荷兰 斯宾诺莎)心物平行论观点,属二元论思想。17“因为形状不外是规定,规定即是否定,所以形状不外是否定。”(斯宾诺莎)对某一事物的规定,即指出此物不是别物,例如确定一个图形是长方形,就等于否定了它是圆形,三角形等其他形状。是正确的辨证的否定观思想。18“炎热国家的人民,就象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象青年人一样勇敢。”(法国 孟德斯鸠)地理条件决定论19“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国家的治乱是由少数人决定的,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20“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庄子)夸大了彼此的相对性,否定彼与此在相对中有绝对,抹杀了事物的差别,导致相对主义的错误。21“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否定运动的相对静止和间断性。22“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有时一尺显得短有时一寸显得长,事物总有欠缺不全之处,人的智慧也有不明事理之时。屈原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含有辩证法的思想。23“白马非马”(战国 公孙龙)白马和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谷白马不是马,此观点看到了个别和一般的差别,但夸大了一般和个别的差别性,否认一般和个别的统一,抹杀了白马和马的共性,容易导致诡辩论。24“制天命而用之”(战国 荀子)“天命”指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掌握它,利用它为人类服务。25“形具而神生” (荀子)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是唯物主义思想。26“闻之不若见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闻之见之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知之”是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荀子特别强调“行之”认为“行”高于“知”,“知”的目的在于实行它,荀子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27“循明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子)要遵循事物的概念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原则来判断是非,用比较和参照的方法来辨别言辞是否正确,是唯物主义认识论。28“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典型的形而上学言论,目的在于论证封建统治的永恒性和合理性。2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彗能)彻底否认心外物质世界的存在,无限夸大了心的作用,是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3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此话是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实践性的最好说明。31“太极,理也;阴阳,气也;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主宰也”(朱熹)唯心主义运动观。3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揭示出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33“人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此处的自然界指人所确立的自然规律,是唯心主义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的能动作用,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34、“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系统观念的正确论述。35“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事物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列宁)普遍性与特殊性不能相互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因为特殊事物的性质比普遍性丰富的多。36理解是一种视界融合(德国 伽达默尔)每个理解者在理解任何对象之前,头脑中就已经存在某种“视界”,他总是用这种特定角度、特定范围的“视界”来理解事物。而对象的原创作者在创作时有存在“视界”。此命题把人类的理解活动从对以对象为中心转到以主体为中心,揭示了认识的复杂性。37“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西周伯阳父)用两种不同的性质的阳和阴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事生灭。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失去了平衡,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38“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西周史伯)“和”是对立面的统一;“同”是简单重复。不同的事物相互结合才能产生万物,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3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老子)认为不参加社会实践,不接触客观对象,就能获得认识,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40“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事物在量上的微小变化经过不断的积累就最终能够引起质变,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41“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认为通过挖掘内心世界就最终获得知识,属于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论的错误。42“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庄子)认为有限之中包含着无限,揭示了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宇宙在微观上的无限性,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43“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董仲舒)认为帝王的兴亡都是由某种神秘的征兆来决定显示,因而是唯心主义决定论。44“一个概念或命题是否有意义的标准在于它们是否有可经验性。”该命题属于西方实证主义观点,把概念或命题有意义的标准归结为最终能够被感觉到,感觉不到的就没有意义,就不存在,因而最终导致唯感觉论,并滑向唯心主义。45“存在三个世界,世界一是物理状态的世界,包括自然界的物质,一切生物以至人脑;世界二指意识状态的世界,即精神世界;世界三是指客观知识的世界,这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包括语言、科学、艺术和道德等。”该命题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最终是一种二元论,因为世界2和世界3都属于意识,而世界1则属于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