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6441351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节 儒学的兴起测 试1、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2、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哪里? 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 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3.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4、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5、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6、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7、某中学历史探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墨,乙儒,丙道,丁法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8、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 ( )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9、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学派的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它主张“仁政”B、它主张“天人感应”C、它融合了阴阳家及黄老之学D、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10、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11在儒学发展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作出贡献最大的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12董仲舒认为“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之间的关系是( )A一致的 B相反的 C分离的 D 以上都不是13儒学成为正统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 西汉初期 D西汉武帝时14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的标志是( ) A孔子开办学校 B 汉武帝创建太学 C汉武帝下令郡国皆立学校 D科举制的推行15“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16、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1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请回答:(1)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什么?这两个材料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2)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应如何评价?(3)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1)天人关系。含义不一致。材料一中的“天”是指“自然”。材料二中的“天”是指神化的“天”。(2)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是一种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应注意的是,人类不仅要有战胜自然的勇气,更要遵循自然规律。(3)材料二认为天有意志,可降下灾乱;同时把“天子”神化,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宣扬大一统,让人民服从君主。材料二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19 .董仲舒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至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又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评价其作用和影响。思想核心:“君权神授”和“独尊儒术”。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势力和匈奴入侵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为重建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服务。作用和影响:董仲舒吸收了法家等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成分,并将儒家思想披上了“神”的外衣,使其更适应于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大力倡导儒学,从而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0.试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解题关键: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思路引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四个方面内容,积极可取的仁政思想,五常和孝道中的部分主张。 答案提示:内容:略。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21.阅读材料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引自汉书董仲舒传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可拓展为: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的客观评价。22. 儒家学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其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3分)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2分)简要指出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6分)(1)“仁政”(3分)(2)“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汉武帝起用了文学儒者 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规定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学垄断了教育;兴办太学,确立了儒学在中央的地位;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确立了儒学在地方的独遵地位。(6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四年苦役)。 史记 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记材料三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材料四 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臣”指的是谁? 其建议焚书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来看,这一目的达到没有?(2)材料二、三、四对“焚书”“坑儒”政策分别阐述了怎样的看法?(3)你认为应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1)李斯 统一思想,巩固统一,维护秦朝统治 没有(2)材料二认为焚书、坑儒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渡自由的必然结果,不应过分谴责秦始皇,但是手段太毒 材料三认为焚书、坑儒未起到维护秦朝统治的作用,因为刘邦项羽不是儒生 材料四认为焚书、坑儒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且秦朝的思想是博采众长的(3)焚书、坑儒的实质是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但它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