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6374318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五个方面要把握高三第一轮复习以后同学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查漏补缺,扫除了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第二轮复习中,应以专题复习为主,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与延伸、拓展,在解题方法和技巧上下工夫,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学科素质得以明显提升。一、明确重点,主干知识网络化在第二轮复习中,应打破章节限制,抓住知识系统的主线,对基础知识进行集中提炼、梳理和串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最主要的概念、规律、原理以及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使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高度系统化、网络化,明确重点并且力争达到熟练记忆。同学们可先将课本知识点在理解的前提下熟记,甚至要熟记课本中一些习题所涉及的二级推论,再把相关的知识构建成一定的结构体系存储起来,以便应用时可以顺利地提取出来。形成了知识体系,则能提高正确提取知识的效率,有效地提高答题速度,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高考中,对重点概念、规律的考查,特别强调其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因此,对同一知识点的能力考查会不断翻新变化,比如今年以理解能力的形式考,明年可能以推理能力或综合分析能力的形式考,或以不同的情景或不同的角度设问考查。例如: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不仅在力学中是主要内容,在热学和电磁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功和能的关系贯穿了物理的始终,从力学到原子物理都要应用这个规律分析解决问题。如有可能,同学们应把这些内容加以整理。如果觉得单从理论上整理应用起来不方便的话,可根据手中现有的近几年高考试题及今年各地区模拟试题进行归类整理,从中发现共同的部分,总结规律。从一定程度上讲,善于概括、归纳,并且认真去做整理工作的人,能够在二轮复习中学得更好,有较大的提高和突破。二、构造模型,以图或图像突破难点(例:物理量变化复杂的过程问题)复习中有许多模型需要我们细心地揣摩。例如常见理想化模型:质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轻绳、轻杆、轻弹簧、点电荷、理想变压器、理想气体、单摆、弹簧振子、弹性碰撞、复习时,同学们应着重理解各种理想化模型的特点,掌握规律。图像在表述物理规律或现象时更是直接明了,而近年来高考对图像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对于图像,同学们应从四个方面去细心揣摩:(1)坐标轴的物理意义;(2)斜率的物理意义;(3)截距的物理意义;(4)曲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另外,图像也包括分析某个物理问题画出的过程分析草图。很多高考题若能画草图分析,方程就在图中。可以将原来散见于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章节的图像,如v-t图、p-v图、U-I图、F-S图、T2/4-L图、Ek-v图等进行对比分析,再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综合起来,从图像的纵轴、横轴的含义,截距,斜率,曲直,所围面积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认识图像的物理意义,这样对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会有大幅度提高。在第二轮复习中,将历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考点和热点图像题,平时作业或考试中经常出错的图像题,以及带有普遍性的模型、图像知识疑点题,作为专题进行训练,仔细地揣摩,可做到有的放矢,强化高考热点,使自己的薄弱环节得到强化训练,同时也增强了触类旁通、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要学会画图,把作物理过程分析的图像作为建立关系、列方程的依据。要注意画图、看图和建立方程之间的联系,争取最终能从静态图中联想到动态变化的过程,由动态图中能看到瞬时的状态图景。三、善于思维,把握内部联系把握知识的内部联系也是能力突破的需要。例如:复习力学知识时,要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功和能则从空间的观念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更为简便的途径,有了这样的分析,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有机整体。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是物理学中的主干知识,可以考查的内容特别多,而且形式多变、深浅多变,是年年重点考查的内容。要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自觉地运用这两种关系,则需要深刻地理解力决定的是物体的加速度,力和速度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做功过程是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过程: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保守力做功等于相应的势能的减少量;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系统的动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量。这两个关系一个是从矢量的角度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一个是从标量的角度分析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在复习中,应想到这些知识是如何应用在解题中的,解决具体问题时又用了哪些概念、公式和方法,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变通能力,并试想:题目是否还有其他求解途径?与其他题是否有相似之处?此题还可做哪些变化?即一题多解、多题同解及一题多变,让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第二轮复习时若能经常进行这类联想,就能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内部联系。四、善于总结,提炼解题方法在复习中,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掌握了某一类知识或某一种方法呢?可拿出你以前做过的习题,尝试判断题目的类型、考点(知识背景)、常用解法及特殊解法、解法的具体步骤、关键步、易错处,以及此题常见的变化物理情景及其解决办法,以上设问如果能在两分钟内回答出来,说明真正掌握了此类知识。在第二轮复习阶段,这样的“看题设问”训练远比单纯地做题来得重要。试题中所能提炼出的基本分析不外乎以下几种:受力分析;运动分析;过程分析;状态分析;力做功分析;能量转化分析;图像分析;电路分析;光路分析;数据处理方法。在复习时,对题型的选择不要浮躁和“赶时髦”,更不能盲目地强调热点问题,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基本物理知识和基本物理规律上,要注意同一知识点所考查角度的变化、转换。减少成套练习,多做一些自己薄弱点的练习题,有重点、有专题地做题。此外,应以知识点为线索、以解题方法为导向,将错题归类进行针对性矫正,根据错误类型进行针对性的变式训练。五、准确审题,提高表述能力高考试题始终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物理试题十分注重考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而正确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审题的认真、细致和对关键词的正确理解,对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解题时,同学们首先要养成完整地看完题目后再做题的习惯。为了抢时间边看、边选,或匆匆一看就下笔,往往会忽略后面可能出现的重要条件而造成失误,至于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了。要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文字条件的关键词与数字条件的量(变量的取值范围、所给数字条件所反映物体的运动状态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迅速找准解题方向。要将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物理语言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由于不善于把“文字语言”准确地转译为“方程语言”,造成较多失分。只有既重视解题过程的“文字语言”表述,又重视关键“物理方程”的规范书写,把文字、图像转化为形象的物理过程,想象出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物理模型定性判断变化的趋势确定解题方向选择适当的规律和公式结合相关条件计算解答,才能避免会做的题不得分的情况。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解题训练要注意科学、规范,尽量采用题中所给出的文字说明、物理量符号。自设符号一定要注明其所表示的物理量;解题过程中同一道题物理量正负号的规定前后要一致;列出的方程要与题意相联系;不要采用列一个大式子,一步得出最终结果的写法,这样即使得出了正确结果,但因中间过程不规范,遗漏了某些重要环节或缺少必要的说明,也不能获得满分,如果最终结果错误,这种列一个大式子的写法很可能一分不得。而如果分步写来,即使最终结果出现错误,按照分步骤给分的评卷办法,也可能得到一定的分数。因此,只有学会用物理语言正确、简练地表述物理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才能提升“实战”能力。第二轮复习的四个环节第二轮复习的每一个专题可按四步进行:构建知识网络、经典例题解析、跟踪针对训练、专题达标测试.新课程有两个突出的主题: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这不仅适用于新课程教学,在第二轮复习中也尤为重要.构建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不是第一轮的浓缩,第二轮要站在较高的层面.首先思考这一专题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哪些联系和应用,只有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时,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活化;只有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先进的理念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学以致用的需要,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必要.其次要采用回忆的方式,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知识网络,找出知识间的关联,学会对知识重组、整合、归类、总结,掌握物理思维方法,将知识结构化,将书读薄.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维在大脑中重新排列的知识,理解才能深刻.一般来说,一个专题有一个核心的主体,其余的概念为这个主体做铺垫,要以点带面,即以主要知识带动基础知识.再次对知识回忆模糊的地方,要回扣课本.课本是高考命题之源,是高考复习的根本,不同阶段看课本会有不同层次的收获.在复习课中以解题代替复习,以解题取代看书会导致概念不清、误入题海.当然解题和掌握概念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做过一定数量的习题往往对概念的理解缺乏正反实例,但绝不能把看书和解题的关系颠倒,概念是核心、是基础,概念不变,而题目万变,要立足于教材,夯实基础.经典例题解析加强独立审题训练,纠正题目靠老师点拨的习惯.很多同学看到题目,就匆忙进行答题,做不下去了,再去找条件,习题教学中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是:审题不透,步骤不规范,缺乏题后总结和延伸.有一个解题口诀总结得好“题意读三遍,题图画旁边;已知未知都标上,状态过程动画现;受力运动都分清,隐含临界是关键;选取规律分步求,换行书写诗一般;文字公式都要有,规范清楚并不慢;解出结果回头望,总结反思成习惯”.第二轮复习的基本要求是:以研究的态度,探究的思想进行解析,从解题习惯到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成为典范,通过习题加深对知识、规律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解题习惯,提高各种能力.习题教学在精而不在多,在质而不在量.习题教学要体现层次性和系列性,通过一系列的习题突破对某一问题的理解,通过一道综合题串接零散的知识点,努力做到以点带面、借题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上联知识、下挂方法,第二轮复习要体现知识的整合、方法的总结. .培养良好的物理思维,训练规范的解题习惯:非选择题量可以侧重对思考和答题过程的考查,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如审题能力 、思维能力 、推理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等。因此复习中要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使之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 、解决的思维过程展现在试卷上,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跟踪针对训练解题能力只有在独立规范训练中才能提升,习题教学的落脚点是自己会做,而不仅仅是听懂.学生要独立完成课后训练,规范解题.许多考生做完高考题感觉不错,但考分并不理想.问题的关键是不会抓得分点,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想.理综试题的题量少,单题分值高,使得解题的规范性更加重要.学生常说有不少题出现解题错误的原因是粗心,没有看清题意,考场上细心就行了,其实不然.平时做题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不重视解题的细节,总是在讲义上乱画,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掉.考场上发挥出自己水平的80%就算正常发挥了.因此要做到练习适中,作业考试化,考试高考化,多研究评分标准,体会自己与标准答案间的距离.专题达标测试通过测试可以发现我们学习中的漏洞和不足,及时查漏补缺,并强化记忆.对试卷不仅从知识、方法、技巧方面总结,还要从应试心理、应试技巧、错误原因等方面总结.注意老师对试卷的分析,对基本题型要注意拓展和创新,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处理的基本思想及方法,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在应用层面上理解其本质和规律,作出一份满分卷.总结物理规律在一定条件下适用的推论,以增强对题目的预见性,提高判断力和速度,并把错题标出,以备以后经常复习,逐渐消化,以致彻底消灭.强化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1.审题能力 所谓“审题”,就是从题目的陈述中,正确地提取题中所包含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的过程,是学生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审题能力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 、分析与综合能力。每次考试总是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并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 ? 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分析过程要画好情景示意图,即画图绘意画好分析图形,是审题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 、确立物理量间的关系,使问题具体化 、形象化。分析图可以是运动过程图 、受力分析图 、状态变化图,也可以是投影法 、等效法得到的示意图等。例25.(2006年全国卷T23)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 = 3.0 km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 t = 6.Os 。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 = km/s 。分析与解答:如图 35 所示 ,A表示爆炸处,O 表示观测者所在处, h 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 用 t1 表示爆炸声直接传到 O 处所经时间,则有 d = vt1 - 用 t2 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达 O 处所经时间,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有:2 = vt2 -已知 t2 - t1 = t -联立式,可得 h = -代人数值得 h = 2.0103 - (2)分析过程要抓住物理过程的要点 阶段性将题目涉及的整个过程合理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在审题过程中,该分则分,宜合则合,并将物理过程的分析与研究对象及规律的选用加以统筹考虑,以求最佳的解题思路。 联系性找出各个阶段之间是由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的,各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临界点或极值点有何特殊性质或条件。 规律性明确每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利用哪些物理公式进行计算求解等。2. 理解题意的能力(1)抓住关键词语。正确理解题意 物理题目的叙述中,总有一些“关键词语”,或是一些限制性语言,或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如果我们对这些视而不见,就可能会审题走样,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甚至是一些关键词语不太重视,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 、 “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刚好能通过最高点”等, “ 刚好 ”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物理含义,就不能破译这一叙述中所隐含的物理过程和物体的运动状态。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该考虑重力的又疏忽了等),原因之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 、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2)充分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必须将文字叙述仔细推敲,结合相关物理知识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这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接触与不脱离接触的临界点是相互作用力为零” 。“追及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条件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 v1 v2 ” 。“接触面光滑”,隐含摩擦力不计之意;“轻绳 、轻杆 、轻质弹簧”,隐含它们的质量不计。“ 子弹刚好打穿木块 ”隐含着子弹射穿木块时二者速度刚好相等。 “ 小球速度达到最大时 ”隐含此刻小球的加速度为零。以上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在的意识去确切理解这些叙述的含义。 有时为了挖掘某些隐含条件,深刻领会题意,可以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用着重符号批注,还可以对题目中叙述的物理情景 、物理模型画一些必要的草图来展示完整的过程图景,使物理过程更为形象直观。让更多的物理信息展示在你的面前,从而梳理出解题的头绪。例26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两个相同的弹性小球 A 、B,质量都为 m , B 球静止,A 球向 B 球运动,发生正碰已知碰撞过程中总机械能守恒,两球压缩最紧时的弹性势能为E,则碰前 A 球的速度等于 (C) A. B. C. 2 D. 2本题中的关键词语是“总机械能守恒”和一两球压缩最紧时”,其中“两球压缩最紧时”告诉了我们两球的速度相等时的情况。“总机械能守恒”说明了两小球减少的动能等于EP ,考生只要清楚这样的过程特点,便可列出动量和机械能守恒这两个方程进行解答。正确答案为选项C例27如图36所示,固定容器及可动活塞 P 都是绝热的,中间有一个导热的固定隔板 B,B 的两边分别盛有气体甲和乙 。现将活塞 P 缓慢地向 B 移动一段距离,已知气体的温度随其内能的增加而升高,则在移动 P 的过程中(C)A外力对乙做功,甲的内能不变B外力对乙做功,乙的内能不变C己传递热量给甲,乙的内能增加D乙的内能增加,甲的内能不变本题中的关捷词语是对隔板的描述:“导热”和“固定”。由于隔板“固定”,所以外界一定只对气体乙做功,使乙的内能增加 、温度升高;同时因隔板“导热”。所以气体乙一定向气体甲传递热量。所以选项 C 正确。 隐含条件的挖掘。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描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例28如图 37所示,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有两个半径都是 r 的小球 A 和 B 。质量分别为 m 和 2m ,当两球心间距离大于l (l 比 2r 大得多)时,两球间无相互作用力,当两球心间距离等于或小于 l 时,两球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恒定斥力 F 。设 A 球从远离 B 球处以速度 vo 沿两球心连线向原来静止的 B 球运动,欲使两球不发生接触,vo 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本题要求“两球不发生接触”,但不发生接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正是本题的隐含条件,能正确地理解为“ 当 vo 最大,而且满足两球不发生接触的条件是两球心间的距离为 (l 2r)时,两球的速度大小相等 ”,则解答此题就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困难。(答案:vo )例29. 如图 38 所示,质量分别为m 、2m 的小球 A 、B,中间用轻弹簧相连,连接球 A 的轻绳悬于足够高的天花板上,现让球B自弹簧自然长度处由静止释放后,在竖直方向做振幅为 xo 的简谐运动。当 B 球运动至最低点时剪断轻绳,经过时间 t ,A 、B两球的加速度相同,球 A 的速度为 vA,重力加速度为 g ,求:(1) 此时 B 球的速度。(2) 球 A 下落的距离。分析与解答:当B球运动至最低点时剪断轻绳,此时B球速度为零,经过时间t,A 、B两球的加速度相同,说明弹簧处于自由长度,两球均由各自的重力提供的重力加速度g 。(1) A 、B两球所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定理可知:3mgt = mvA + 2mvB, 解得vB = (3 gt - vA)(2) B 球运动至最低点时弹簧所储存的弹性势能为 EP = 2mg2xo = 4mgxo 。在时间 t 内 A 、B 两球的机械能守恒,故有:4mgxo + mghA + 2mg(hA - 2xo)= mvA2 + 2mvB2 有: 4mgxo + mghA + 2mghA - 4mg xo = mvA2 + 2m (3 gt - vA)2解得 hA =(3)排除干扰条件因素 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例30长江三峡工程位于长江西陵峡中段,坝址在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三峡工程是一座具有防洪 、发电 、航运及养殖和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其主要数据如下表所示:大坝坝高(海拔)/m185水库总库容/1010 m33.93最大蓄水位(海拔)/m175防洪库容/1010 m32.21水轮机位(海拔)/m约100平均年流量/1012 m31.2电站总装机数/台26通航万吨级双线 5 级航闸/座1总装机容量/kw1.8201073000 吨级单线垂直升船机/座1年平均发电量/kwh8.4681010年单向通航能力/t5107根据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三峡工程建成后,平均年流量 、年平均消耗水能及转化为电能的百分比各是多少 ?(2)若 26 台发电机组全部建成并发电,按设计要求平均每台机组年发电时间为多少天?本题中给出了众多的信息,这就需要考生能够抓住有效信息,排除干扰因素。3. 规范答题能力所谓解题规范,就是指:解题要按一定的格式进行,要求书写整洁 、表达清晰 、层次分明 、逻辑严谨 、语言规范 、文字简洁 、结论明确。使人看后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要规范答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解题过程中。要有必要 、简明的文字叙述。 对非题设字母 、符号的说明。使字母 、符号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明确。 对于物理关系的说明和判断,如“ 在光滑水平面上的两个物体用弹簧相连 ”,“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在弹簧为原长时物体的速度有极大值”。以交待物理过程或运动状态变化的背景 、前提条件等。为建立相方程作铺垫。 说明方程的研究对象或者所描述的过程,即说明某个方程是关于“谁”的,是关于“哪个过程”的。阅卷时常见有的考生只列岀几个干巴巴的式子,把“对号入座”的工作留给阅卷老师。这显然是不可能得高分的。 说明作出判断或者列出方程的根据,这是展示考生思维逻辑严密性的重要步骤。比如,先求出甲受乙物体施的某力F,一定要用“牛顿第三定律”才能得出此处甲给乙施的力大小为 F 。 说明计算结果中负号的物理意义,说明矢量的方向。有时画图作辅助,说明某矢量方向如图所示。 对于题目所求 、所问的答复,结论或者结果的说明。 (2)方程式的书写要规范 为叙述方便,以下面一个题为例: 例31. 物体质量 m = 3.O kg ,置于水平地面上,在 F = 4.O N 的水平恒力作用下,t = 0 时刻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 O.10,求 t = 5.O s 时的速度和它离出发点的距离。 要用字母表达的方程,不要掺有数字的方程。 例如,要“ F Ff = ma ”,不要“ 4.O - Ff = 3.Oa ” 要用原始方程,不要用变形后的方程,不要方程套方程例如:可用“F Ff = ma”,“ Ff = FN ”,“ FN = mg ”,“ v2 = 2 as ”。 不可用“ v2 = 2 ”。 要列出针对本题的具体方程,不要泛泛地写出一般公式,公式的字母常会带来混乱。 例如:本题若写出“ F = ma ”就是错的。 要用原始方程组联立求解,一般情况下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续”进一些东西。 例如:本题的解答中,不要写成 “ vt = = = = ”。 方程要完备,忌漏掉方程:例如写了“F Ff = ma”,“ Ff = FN ”, 而漏写了“ FN = mg ” 。 一些例题 、习题中推出的二级结论在解题过程中不要直接应用,如“ R = ” 、“ t = ”。先要列出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 qBv = m ,再推导出R = ,或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 h = gt2 ,再推导出 t = 。(3)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方式要讲究 “代入数据” 、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以不写出。 解题过程中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说出判断不必证明。例如:指出ABC相似于DEF 即可,不必说明为什么相似。指出ABC与 DEF全等即可,不必说出为什么全等。 重要的中间结论的文字表达式要写出来。 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解,都要写出来,然后,该舍的舍去。 数字相乘,数字之间不要用“ ”,要用“”。不可用“ 3033 ”,而要用“ 3033 ”。 卷面上不能“约分”,例如不能在 “ = mg ”的 m 上画上 “ ”或者“”相约符号。 字母表达式做答案的,所有字母应是已知量。 解题过程中常数的取值与课本一致,如没有特别说明 g = 9.8 m/s2 ,在估算或题目有说明时,可取g = 10 m/ s2 。 (4)使用各种物理量字母符号要规范 字母要写清楚 、写规范,忌字迹潦草 、不清。阅卷时因为 “ v 、 、 、r ”不分, “ G 的草体象a ”,希腊字母“ 、 、 、 ”笔顺或者形状不对而被扣分已屡见不鲜。 物理符号系统要规范 尊重题目所给的符号,题目给了符号一定不再另立符号,题目给出半径是 r,你写成 R 就是错的。 一个字母在一个题中只能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忌一字多用。例如物体在运动第一阶段的时间用 t1 表示,第二阶段的时间要用 t2 表示,不能都用 t 。一个物理量在同一题中不能有多个符号,以免混乱。 注意沿用习惯用法,拉力用F,摩擦力用Ff,阅卷人一看就明白,如果用反了就会有误解。 (5)规范使用学科语言是不失冤枉分的保证例如:描述如图39 所示电场的方向,考生有下列说法:“东南方向” 、“ 南偏东45o ” 、“ 与 y 轴夹角为45o ”等,这些说法都是不规范的。正确的说法是:“与 x 轴正方向夹角为225o ” 、“ 与 y 轴正方向夹角为135o ”。或者是“如图所示”。又例如分析图 40 波的图象时,描述该列波向“右”传播没有描述该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准确,描述质元 P 此时向“下”运动不准确,应描述 P 此时向 y 轴负方向运动。学科术语要规范:“定律” 、“定理” 、“公式” 、“关系” 、“定则”等词要用准确,阅卷时“根据牛顿运动定理” 、“运动学定律” 、“动能定律”等,时有所见。考生要把“速度减为零时刻”说成“物体静止时”,把“以保证气体质量不变”说成“防止漏气 、进气”,不区分“时间 、时刻”,把“ 第3 s内 ”和“ 3 s内 ”,“ 第3 s初 ”和“第3 s末 ”不加区分,都是不规范的。 (6)题目的答案要讲究 对题目所求要有明确的回应。或者在行文中已经设定,或者在最后要说明 。 用字母表达式做答案的,所有字母都应是已知量,如果最后表达式中含有未知量或者中间量时,即使前面已经求出了,也视为运算没有结束,不给答案分。 物理数据是近似值,一般不能以无理数或者分数做计算结果(文字式的系数是可以的) 。如: “ m/s ” 、“ m ” 、“ N ” 等做答案都是不规范的,题目已许可的除外 。 如果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结果一般应取 2 至 3 位有效数字,不要取 1 位有效数字或者许多位有效数字。 矢量取负值时应当说明负号的意义,“ - 55 m/s ” 、“ -2 m/s2 ”必须说明负号的意义。 如果题目求的是矢量,只回答大小是不完备的,要同时答出大小和方向。 若最后答案不是统一的,还应作必要的讨论。高考物理如何审题一、审题的意义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骤,它是解题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细致深入地审题是顺利解题的必要前提.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相反,如果解题者对题目信息知觉不足,或发生错觉,则将导致解题的过程障碍重重或造成失误.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解题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解题所需要的信息首先是由题目提供的,但作为整体的题目本身并不会主动、有序地向我们的大脑输入有关信息,它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获取.审题就是解题者对题目信息的发现、辨认、转译的过程,它是主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知觉活动,并有思维的积极参与,凡是简捷、准确解题的人都十分重视解题中的审题环节.二、审题的任务审题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地认识活动,这一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读、思、记.一般说来,当拿到题目时,首先要对题目的文字和附图阅读几遍,读题时要先粗后细,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即先对题目有一个粗略的总体认识,然后再细致考察各个细节,最后对问题的整体建立起一幅比较清晰的物理图象.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主要任务是:1.发现信息通过读题,要弄清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可看作什么模型;研究对象与外界有哪些联系,经历了什么变化:在问题涉及的各个物理变化过程中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随别的量而变化的;问题的条件是什么,哪些条件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哪些是明显的,哪些是隐蔽的,哪些物理概念、规律(定律、定理、法则)能解决和解释这一问题等.例如:“在茂密的树林里,由于阳光的照射,常常见到地上有许多圆形光斑,为什么?”隐含条件是“树叶间有缝隙”,用物理上的语言那就是“有许多小孔.”2.转译信息在物理问题中,有些信息表述得比较含蓄,不能直接加以利用,在审题时,应当加以转译,例如,“光滑平面”应转译成“物体与平面的摩擦不计”,“轻滑轮”应转译成“不计滑轮的质量.”再如“用手拿住拴着钢珠的绳子,使钢珠在桌上做曲线运动,这时手为什么必须不断地牵扯引绳子?”其中“曲线运动”仍需转换成“运动状态不断变化”才好运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去解释等。3.记录信息当题目的信息被感知时,通常需要将其中的一部分信息用简短的形式记录下来,对题目信息的记录应当规范、多样、有序.“规范”是指所用的符号应当是标准、公认的,有关物理量应当用规定的、合适的字母表示,其数值应当带上单位,物理量的符号不应发生混淆,字母的脚标应与指代的对象相对应.物理解题是一个运用符号进行推理的过程,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它应准确、简洁、富有意义和便于记忆.“多样”是指多形式记录题目信息.有的题目的信息除了用文字(字母、数据)形式记录外,应尽量设法用示意图画下来并在图上标出有关物理量的字母或数据.示意图是记录题目信息的一种极好形式,它能整体地、动态地反映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过程.许多学者都十分赏识这种形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我国学者在物理教学心理学中说道:“示意图能使解答问题所必须的条件同时呈现在视野里,图形成了思维的载体,睹图凝思实际上是视觉化思维参与了解题过程,问题就可以解决得比不能同时看见条件要容易,失误也少.“有序”是指对题目信息的记录按一定的顺序,要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和重新组合,题目信息记录得越有序,越不容易发生差错.三、审题的要求1.细致“细致”就是要求读题应当认真仔细,对题目文字和插图的一些关键之处细致考察和品味,不轻易放过细节.2.准确“准确”就是要求无偏差地领会题意,重点字、词要咬文嚼字,再三斟酌,不曲解题意,或以想象代替事实.不人为改变题目条件及题目的内涵和外延.3.全面“全面”就是要求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信息.有的题目信息不但要从题目文字中获取,还应从题目的附图中获取.要多方面的尽所能的获取信息,以达到不漏掉一点与解题有关的条件.4.深刻“深刻”就是要求深入挖掘题目中的隐蔽信息,在挖掘的时候找出题目以外更深层次的东西.例如:“某家庭电路中有一盏日光灯40W,一台彩电80W,一台冰箱120W,求通过保险丝的电流.”审题已知条件是三个用电器的功率都是额定功率,隐蔽信息是它们三个并联,照明电路电压为220V解析利用公式P=UI得 ,分别计算出通过每一支路的电流: ,通过保险丝的电流是三条支路的电流之和,即从上式可以分析得出,当电压不变时,总功率P越大,干路中的电流I越大,总功率若过大,保险丝就要熔断。几点建议1针对考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出主攻的方向 通常在三四月份以后。全国各地的一模 、二模卷子会满天飞,此时摆在广大师生面前的一大堆课本 、资料 、考卷,建议老师和学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确定出自己应该做的事。对于一般学生来说,任何一份高三的综合模拟练习,其中的题目都可分为三类:一是有充分的把握可以正确解答出来的题目;二是读了几遍题但总不能在头脑中清晰地反映出题目所述的物理过程,因此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的题目;三是虽然可以进行正确地解答但总觉得心中无底,或好像自己能够做出来,但一时又得不出正确的解答的题目。谁都知道将所有的题目都弄得非常清楚是最理想的,但到了复习的后期,在短时间内达到这样一个理想化的目标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针对这三类题目在后期要区别对待。对学生来说如何对待呢 ? 对于第一类题目,“做过且过”。这样的题目不论是从知识方面,还是从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方面,对某些学生来说可能都不存在太大问题了,做一做起到了复习 、巩固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因此对于这类题目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第二类题目,“得过且过”。这类题目可能已经超出了某些学生的能力水平范围,在高考这种高水平的选拔性考试中出现这种水平的题目是很正常的,也是必然的。由于题目已经超出了某些学生的能力水平范围,凭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努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真正搞懂这样的问题,有时即使听老师讲过好像懂了,但再遇到类似水平的问题自己独立处理时,仍会觉得力不从心。尽管这样的题目在复习的后期并非少数几个题目,但该放弃时也要果断地放弃,此时“ 刻苦 、努力 ”的学习原则要策略地应用。否则就会出现虽然刻苦 、努力地学习 ,但最终的收效并不是很显著的局面,这既不利于提高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复习的后期也不利于学生心态的调整。 对于第三类题目,“ 坚决不放过 ”,这样的题目对某些学生来说,既反映了某些学生复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又是可望且可及的目标,因此是这些学生最后阶段复习工作的主攻内容。由于这类题目击中了你的薄弱环节,且是这些学生 “ 跳一跳,够得着 ”的,因此要特别下功夫将它们彻底搞懂,而不能满足于一般的能解答出正确答案一般搞懂一道这样的题目之后,你要自己回味一下。通过这个题目,自己在知识上澄清了哪些概念的内涵和规律的外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方面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这样在你的能力水准可能达到的水平上进行思考和总结,通常将收到“会一题而懂一片”这样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复习中的非重点内容。不留知识死角 在高考试题中,力学和电磁学约占总分数的 80 %,且难题和较难的题目也多出现在这两部分知识内容之中,因此这当然是高三复习工作的重点内容,对于这样的内容,老师在平时讲得多,你自己平时练习得也多一些,当然谁都希望将占分值高的这两部分内容搞得精一些 、透一点。但如果到了三四月份你在这两部分内容上还有不少解决不了的问题,建议也不要将全部精力全投入到这两部分内容之中。道理非常简单,高中三年都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最后一个月恐怕也很难真正搞懂了,倒不如将精力适当地用于高考要求不高的热学 、光学和原子物理这样一些内容上,可能会收到更大的实效,由于这些知识内容在高考中要求不高,造成在教师组织的复习过程中,可能对这些内容所用的时间不多,相应练习也少,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你对这三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 、掌握上存在着不少漏洞和死角,因此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有必要在这三部分知识内容上多花些精力。 另外,由于热学 、光学和原子物理这三部分知识内容在高考中要求不高,因此这些占 20 % 分数的题目对你来说,可能都是能力水平范围之内的,只要在知识上不存在 “ 不知道 、或说不清 ”的现象,通常都可以将分数到手。要知道在力学 、电磁学申,能力要求较低的题目所占的分值,可能远小于 20 % ,绝大多数题目的能力要求都是较高的,若你的能力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恐怕在最后一个月之内再进行努力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建议复习的后期多关照一下这些要求不高的热学 、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内容。是更切合实际的复习策略。由于热学 、光学 、原子物理的知识不像力学和电磁学知识那样系统,显得杂乱 、零散,特别是在高三复习进入“白热化”的最后阶段,如何复习这样不系统的知识内容呢 ? 应按照考试大纲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拉网式地排查,不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可根据教材内容逐一比对落实。落实核查热学 、光学 、原子物理这三部分知识内容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列逻出这部分内容的“空提纲”,以考生自己回忆 、检验之用。 “空提纲”使用方法提示:这个提纲上只有问题而没有答案,故称之为“空提纲”。它在复习中可能起到“ 眼睛看提纲,在头脑中进行知识点搜索 、回顾与思考 ”的作用,因此是“空提纲”,故不希望同学们在使用过程中在提纲上做过多的批注,这个“空提纲”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当你看到提纲中的问题时,如果能够清楚地回答正确,说明这样的问题你已经过关。不是知识的死角,此问题对你来说可以删掉。如果你对提纲中的某个问题能够回答出一些,但并不全面,或感到没有把握,则说明你对这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自修。(具体途径可以是看书或求助老师或同学) 。而且要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再次进行重复思考,以检验该项知识内容真的完全落实了。如果你对提纲中的某个问题感到茫然,这说明此问题对你来说就是一个知识死角,需要引起你特别的注意。这时你应该立即设法弄清相关的知识内容,并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不断用这个“空提纲”来检验该知识内容落实和掌握的情况。3做好高考前的一切准备(1)在量后的一两个月为临考前的几天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在临考前的几天里,面对要参加高考的诸多科目和一大堆课本 、资料 、考卷,学生往往是不知该看什么好。翻翻这 、看看那,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所得甚微,浪费了这段宝贵的时间,还给心理上带来不安和烦躁。 正确的做法是,在复习的最后一个多月里,慢慢积累在“最后复习时间”里要看的资料: 对比较生或者担心忘记的知识,及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结论 、方法 、诀窍,只要是你认为需要在考前再看看才放心的内容。都应抄录或剪贴在一个本子里。 人的记忆有某种选择性,有的东西过目不忘,有的东西就是记不牢。出现一些难记的内容是正常的,人就是要学会与遗忘和自己的记忆弱点作斗争。 做好自己的“错题账”。考前的模拟考 、摸底考的次数不会太少,这些考试有足够的覆盖面。这些考试中,你暴露出来的问题正是你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弱点,大量实践表明,暴露的问题解决得不彻底,错误的重复率会很高,考生进考场前把这些错题(不是全部,而是你的能力所能达到而又不放心的那一部分)突击看一看,显然这样作是很有好处的。 这些内容不应该太多,也不应该很少,事先要看过两遍,使自己熟悉它的内容和数量。 考前把这些看一遍,“该复习的都刚刚复习过”,走向考场时心里自然就踏实了。 (2)调节“ 生物钟 ”考前和考试期间作息时间的安排 考试是一种高强度脑力劳动,必须精力充沛方能胜任,处于兴奋状态时才能考好。所以在考试期间每天上午 8 点到 11点 、下午 3 点到 5 点应当是考生精力最旺盛,最兴奋的时间。 备考期间考生一股晚上入睡较晚,兴奋时间不集中而且靠后,这与考试的要求是不符的。因此,考试前二十天左右,每个考生都应当按照考试的要求开始调节生活节奏,按考试期时间作息,既不要开夜车,也不要睡得过早。在短短的考试期间想通过开夜车增加实力是不可能的,欲速而不达,睡少了头晕脑胀反而考得更差,睡得过早就会醒得过早,到考试时困眨而精力不济了。 以上的后期复习和应试的策略与技巧仅供备考师生在最后阶段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