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163529561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栏杆拍遍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把栏杆拍遍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把栏杆拍遍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栏杆拍遍一、目标要求: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二、教学设想:1、安排二课时。2、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但也可能 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阅读时,可以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不求对这 些词作过细过深的理解。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论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 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二)作者简介、解题: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 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 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 秀科普作品奖;1996 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 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 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 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 卷)、散文集名 山大川、人杰鬼雄。把栏杆拍遍题目是辛弃疾水龙吟中的一句: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三)预习课文,注音解词: 行伍:泛指军队。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凌。 光复: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血气方刚:形容年青气盛,感情易于冲动。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自嘲:自己嘲笑自己。凛然:恐惧、畏惧。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磅礴:广大无边的。扩展,充满于的。 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 金戈:金属制的戈,配有铁甲的战马。形容战士的雄姿。指战争。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浪子: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尤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 生活的人。悲怆:悲伤。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闲置:搁置在一边不用。赋闲: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来就把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叫赋 闲。苟安:苟且偷安。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干练:精明,有才干和经验。诽谤: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独裁:独自裁断权威或权力。实行专制统治,独揽大权。 掉书袋: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问。 五内俱焚:五脏即内心全都被烧坏、烧毁了。顺达:顺利而通行。委婉:言词、声音等婉转曲折。诠释:加进书中的一段评论或解释性的文字。解说;解释;阐明。浅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咀嚼:含在嘴里细细嚼以使烂。比喻反复体会;玩味。阅历:指过去所经历的事迹。浅尝辄止: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比喻只有表面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 究。谗言:诽谤或挑拨离间的话。振聋发聩: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化身:佛在人间暂时出现的人、动物或植物的形体。体现某种抽象事物(如 灵魂、思想、原则或典型)的东西。婉约:委婉含蓄。柔美。浇铸:把液态的金属注入模中,使硬化而具有特殊形状。 遒劲:强劲有力;刚健有力。多指书画的运笔。掰开bai: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四)初读课文,了解辛弃疾由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了解他 的词作及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性。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 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 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 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 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 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 训练军队,奖励耕 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 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 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 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 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 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 到主和派的打击, 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口(tuol)胄当政,一度起用, 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 宋 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 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 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 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 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 轩诗文钞存。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注意抓住辛弃疾的“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的抱负和这种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忧愁心情,以及这种抱负和心情在词作中的 反映。下列问题供参考。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 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2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不是用墨来 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 4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5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 独特性?6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结合勾画关键语句进行。如果能画出以下关键语句,课 文就不难理解了。“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 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 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 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 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 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 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 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 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 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 才能振聋发聩。”“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 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 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 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 身之本。”总括起来看,辛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是由特定的 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追求所决定的,也是他的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之处。总括起来看,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特殊的人生历程,再加上才能和思 想,成就了一个千古爱国词人辛弃疾。(五)再读课文,体会联想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 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 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 等等。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 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 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 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 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 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 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 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 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联想的作用,可以结合练习二进行。因为文中联想和引用 的史料、词作融合为一体,有时难以看出,教者可以适当作一些提示。要引导学 生把注意力放在联想的作用上,而不要放在联想的分辨上。(六)向课文外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体会到联想的作用后,还可以结合练习四来训练自己在读书,表达中运用 联想。梁衡说:“我的散文第二类是历史人物,如范仲淹、诸葛亮、辛弃疾、韩愈、 林则徐等,也主要侧重于写他们的政治抱负和在实现事业中所透出的人格力量。 并不写他的全部,是专有所取。“像诸葛亮、范仲淹这样的封建官吏,我写他的 为人,他的处世,这些目前仍然有现实意义。韩愈被贬去潮州做了一个地方官, 只有8 个月就干了那么多好事,我们现在,一任官起码有三四年,应该给老百姓 干多少事情?林则徐是被发配到新疆去的,一个罪臣,他为当地修了水利,还勘 测土地为清政府增加了 69 万亩耕地的税收。现在的地方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 有多少人能为我们的百姓干事?我的散文里面有大量的段落讲这些事情。柳永几 次赶考都是落榜的,当时考上进士而当官的有九百多人,其他人都被历史淡忘了, 惟有这个数次落榜的柳永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他在青楼与歌女交往,青楼是最能 腐蚀人的地方,柳永却在这样的环境里成就了自己,把中国诗词推上了一个新阶 段。文章发表后,当时有一个四十多岁的老板给我打了电话,说看了这篇文章大 哭了一场,我估计他也是受过点挫折之后又有所成。”(七)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三。把栏杆拍遍【教学目的】 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 的感受。【教学难点】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辛弃疾(114 0 1 2 0 7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 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 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 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 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 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 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 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 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 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 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 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二、阅读指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 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 特点。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阅读时,可以采取观其大略的方 法,不求对这些词作过细过深的理解。学习本文大体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 读课文,了解辛弃疾由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了解他的词作及其本 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性;第二步,再读课文,体会联想对表现辛弃疾形 象的作用;第三步,向课文外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 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 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 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 了理解文章的关键。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注意抓住辛弃疾的 “欲为朝廷痛 杀贼寇,收复失地”的抱负和这种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忧愁心情,以及这种抱 负和心情在词作中的反映。三、自读思考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 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2为 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不是用墨来写,而是 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 4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5。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 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6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 一代爱国词人的? 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结合勾画关键语句进行。如果能画出以下 关键语句,课文就不难理解了。四、作业布置 1、说说辛弃疾其人 2、理解文 中辛弃疾的词作 3、自读思考题(上课后作业本)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找出 文中相关的语句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 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2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 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 4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 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5。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 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6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二、 讲解提示: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 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 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 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 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 热泪横流。”“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 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志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他 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 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 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 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 聋发聩。 ”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 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 冲击积聚。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 人之道。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 三、小结课堂总括起来 看,辛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问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他 本人的追求所决定的,也是他的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之处。总括起来看,宋 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特殊的人生历程,再加上才能和思想,成就了一个千古 爱国词人辛弃疾。四、布置作业找出能表现“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 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的词句 第三 课时 一、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联想和想象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 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 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 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 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 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 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 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 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 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 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 路历程展现了出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联想的作用,可以结合练习二进行。因为 文中联想和引用的史料、词作融合为一体,有时难以看出,教者可以适当作一些 提示。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联想的作用上,而不要放在联想的分辨上。在体 会到联想的作用后,还可以结合练习四来训练自己在读书、表达中运用联想。二、 练习讲解 1、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辛弃疾始终不渝的爱 国情感。参考答案:辛弃疾南归前,组织义军,追杀叛贼,押解叛将,满怀痛杀 贼寇、 收复失地的壮志;南归后,当权者不让他有伸展抱负的机会,他被九蒸 丸晒?水煮油炸,干锤百炼。但仍不改对国家民族的一颗火热的心。于是,他只 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 嘲,历史把他逼上了词人之道。 2、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联想的作用。参考答 案:从辛弃疾南渡后被迫脱离战场的遭遇,联想到他的词破阵子水龙吟, 真实地揭示出辛弃疾胸怀壮志而无法实现的苦闷心情;从摸鱼儿联想到宋孝 宗看到这首词后不高兴的传说,又联想到朝廷闲置他二十年的做法;从水调歌 头联想到词人闲居时的生活反应了出来。三、小结课文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 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 特点。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 是不够的,还运用了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四、作业布置:练习一、二把栏杆拍遍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辛弃疾的人生历程,感受其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操。2体悟作者是如何在叙述中展现人物形象的。3、研习课文 1-8 节重点难点:1阅读课文,了解辛弃疾的人生历程,感受其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操。2 体悟文中联想、对比、以评代传手法的运用。教过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论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 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文学泰斗季羡林这样评价梁衡,他说,梁衡是一个肯 动脑、肯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是谈历史、谈现 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对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 美好的文学情境。在并世散文作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了 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二、作者简介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曾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 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1996 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 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 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 闻三部曲(3 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 雄.三、阅读文章,从整体上把握并思考下列问题。1、对照课文,复述辛弃疾的人生历程,并找出相应的段落进行朗读感悟。 明确:生于乱世从军杀敌南下归宋 朝廷猜忌忧国忧民名垂千古 补充材料: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 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 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 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 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 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 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2、整理文章的思路1 节 强调指出辛弃疾和他的词在历史上的独特性和文学上的唯一性2-16 节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和评价他的诗词创作。2 节 介绍辛弃疾的行伍经历314 节 辛弃疾南下归宋后做官的经历和内心的忧国忧民。1516 节 与其它名家相比辛弃疾和他的词的独特之处。17 节 揭示了辛弃疾是如何从一个爱国志士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爱国词人的。3、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何作用?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 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 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 就抓住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也就是说梁衡认为是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国 家、民族的情感决定了他的唯一和独特。板书:人生经历 对国家、民族的情感4、那么辛弃疾有哪些独特的人生经历呢?划下文中的关键段落(1)明确:第二自然段:行伍经历。学生朗读并简要分析明确:生于乱世,因不满金人对国家、民族的蹂躏,二十二岁就开始起义, 后又与耿京义军合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弃疾大怒跃马横刀,冲入敌营生 擒叛将,率万人南下归宋。(2)第八自然段:为官经历。学生朗读并简要分析 明确:但到南宋后,受到主和派的排挤,没有受到重用,整日忧国忧民, 无奈壮志难酬,只能寄情诗词。(3)第 3-7 自然段:心路历程。明确:南归后,辛弃疾的内心悲叹、无奈,最终选择了“用刀和剑”笔走龙 蛇,泪洒纸笺。(4)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这一阶段辛弃疾内心的情感挣扎,请一一画出。例: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 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用以一个沙 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 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 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 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 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四、赏析辛弃疾的诗词,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1、朗读破阵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用文中的语言来说明梁衡是如何 解读这首诗词的,并分析。明确:将破阵子和满江红对比,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相媲 美,然后又用杜甫和卢纶的诗进行对比,认为这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 从而突出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2、朗读水龙吟,分析一下梁衡对这首词的解析,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明确:抒发了一个忧国孤客的悲愤之情,作者空有一身力,一腔志,无奈, 只能发出一声声悲怆的呼喊。作者引述这两首词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 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眼前,那么我们自然联想到下一个问题:五、辛弃疾难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引用文中语言,分条叙述。1、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2、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 犯上,皇上对他时用时弃;3、他爱提意见,45 年间,他都不停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 寇,收复失地,这怎么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六、再读课文,说一说在梁衡笔下,辛弃疾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忧国忧民、办事干练、英雄善战、命途多舛的忧国孤客。七、小结有人曾把梁衡成为苦吟派,如何苦吟,梁衡透露把栏杆拍遍写了 3 年, 觅渡密渡渡何处写了 6 年,大无大有周恩来前后 20 年,但是他的很 多文章都被选入教材,据说,它是活着的作家中入选教材最多的人。为何要苦吟, 主要是被他自己逼得,因为他对散文创作的要求是背,就是写出的东西是拿来给 人背诵的。1200 年前的杜甫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梁衡顺着他的意思说: “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著书比求传后世,立事当作空前谋。”因 此,梁衡的文章是可以背诵的。课后,多读多体会。八、课后作业:背诵破阵子水龙吟 板书:文人中的唯一、史学上的独特人生经历行伍经历 生于乱世 英勇善战 为官经历 办事干练 屡遭猜忌心路历程 忧国忧民 拍遍栏杆对国家民族的情感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2、赏析作者结合历史人物对诗词进行精当点评的情感表达形式,体会辛弃疾借 助诗词所表达的浓烈情感。3、细致地赏析文中所引用的诗词。重点难点: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2、细致地赏析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教学设想: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但也可能给学 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借本课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欣赏文中引 用的八首词。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检查背诵破阵子水龙吟二、问题探讨本文的题目“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词水龙吟的最后一句,它传神地表 现了词人登高远眺时的动作,作者在这里把它用作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好处?谈谈 你的看法。通过“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作品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 穿的英雄形象,并传达了他如今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 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而无处可使的悲愤之心。听录音:诗词朗诵,感受辛弃疾的人物形象。三、阅读课文 9-14 节,深入探讨辛弃疾的心路历程。1、辛弃疾戎马征程,单枪匹马,夜入敌营,生擒叛将,最后杀出重围,率万 人南下归宋,可惜却屡遭猜忌,终老乡野。那么辛弃疾的内心经历了一个什么样 的变化?分析: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战场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 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历史画廊之中。悲愤失意无奈不甘2、这种情感的挣扎和内心的焦虑融化成一声声的悲怆的呐喊,用梁衡的语言 来讲就是:辛弃疾的手失去了刀枪之后,就只剩下一只羊好软笔,他再也没有机 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是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 的呐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共同赏析菩萨蛮永遇乐摸鱼儿 水调歌头。朗诵,整体朗读,结合文中语句进行赏析。(1)菩萨蛮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明确背景: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 并兼管农桑)时所写。作者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 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赏析: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 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 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 种心情。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 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暗示南宋 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 国的强烈愿望。但最后,还是乐不思蜀的鹧鸪占了上风,此鹧鸪是影射最高统治 者,最后词人还是陷在哀愁中。全词以江水起兴,以鹧鸪点睛,概括了人民抗敌 决心不可阻挡但统治者却大为人的历史事实。(2)永遇乐 你看“艰辛”、悲辛、辛酸、辛苦、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他以极其委婉 的语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赏析:古人以烈日秋霜喻性格刚烈正直,细参姓氏,独得:艰辛、悲辛、辛 酸、辛苦8 字,忍受着别人无法忍受的折磨。荣华富贵,世间纵有,也从不不到 辛氏家门。3)摸鱼儿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 每一个字,今天我们读时,都让你觉得是一滴血、一行泪。明确背景:这是作者被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转运副使, 转运史也称漕司,是主管一路财赋的管职,对于辛弃疾来说,是更不可能施展他 的才能和抱负了。因此在同僚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下了这首词,来抒发胸中的 郁闷和感慨。赏析:A、此词直接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用男女之情来隐 喻现实斗争,并构成了整体性的象征意蕴。上片以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他对 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下片以陈皇后的失宠比况自己的现实处境, 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全词笔致婉曲,寄托遥深,言在此而意在彼,令人 回味无穷。B、此词善于运用步步转折、层层深入的手法。上片起首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 倒折出来,接着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 语却又拼命挽留,一层一折,一折一转,层层深入,宛转有致。下片悲愤之意绪 与上片一脉相承,貌离而神合,峰断而云连,结拍三句,同开篇景象相回应,合 春怨与闺怨于一处,收束全篇。全词结构严密,章法井然。C、此词体现了辛词摧刚为柔的特殊风格。作者以雄豪劲健的阳刚之气驱遣美人 香草的柔美意象,组织成温柔缠绵的精丽词章,将政治上的难言之隐曲折地传达 出来,表面上是凄艳婉媚,实质上却是沉郁悲壮,形式上是婉约旧体,骨子里却 有力如虎,可谓是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这比一般粗豪直露之作更具艺术感染力。(4)水调歌头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 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 苦,脉脉此情谁诉。赏析:此词作于淳熙九年,稼轩被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词题盟鸥,是 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 栖隐之意,但实际所写并非闲适情趣。上阕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表达了词人摆脱官场后的宁静心情,但宁静 中又流露几分孤寂,试想曾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沙场将帅,如今却只能终日与鸥 鸟为伍,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妙在词中表面却与愁字无涉,全用轻松之笔 出之,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下阕看 似娓娓抒怀,然而其语愈缓,其意愈切,天地之在,知音而在?情何以堪!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细玩此作,确有不言言之之妙。3、自由背诵。四、总结在散文创作中。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大事多指关乎国计民生的 社会性事物;大情一般指忧国忧民的情感;大理则多与民族气节、伦理道德等相 关。本文正是实践这一精神的代表作。结合课文,谈谈本文所表现的“大事、大 情、大理”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大事、大情、大理”的?在文中,大事指南宋期间,光复故土的伟业。大情则指词人一腔忧国忧 民、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大理,则指词人一腔爱国正气和不屈不挠为民请命的 精神。结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在叙述辛弃疾如何浴血沙场,为国战斗的字里行间 作者所说的大事。而辛弃疾被朝廷废弃不用,一腔忧愤在身的描写,可谓淋漓尽 致地展现了词人的大情大理。五、课后作业背诵菩萨蛮摸鱼儿水调歌头板书: 把栏杆拍遍悲愤 失意 无奈 不甘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文中所使用的对比手法,进一步感受辛弃疾以及他的词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2、体会联想手法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3、赏析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 体的写作风格。重点难点:1、分析文中所使用的对比手法,进一步感受辛弃疾以及他的词在文人中的唯 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2、体会联想手法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教学设想:赏析作者所使用的对比手法,分析辛弃疾以及他的词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 历史上的特殊性,并由此赏析联想在写作中所拥有的艺术魅力,感受梁衡和他的 大散文。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导入检查背诵摸鱼儿菩萨蛮水调歌头二、朗读课文15-17 节,再次感受梁衡充满激情的语言。 语言富有激情,像一把燃烧的火炬,将历史点亮,将人生点亮。三、研习课文。1、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为什么说是独特的?结合文中语句分析。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 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 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 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 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 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 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2、作者在描述的过程当中使用了什么手法?对比:四组对比 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 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卢纶的“欲将轻骑逐” 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者似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 气和磅礴气势”。将辛弃疾和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 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不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 为对国家有一颗放不下、管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 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他随时局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将辛弃疾的豪放和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文学史上将两人定为苏辛,同为豪 放派人物,梁衡却能见出不同来。苏轼是身处太平盛世,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 炼其词魂。辛的词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飞翔、燃烧、炸响、振聋发聩。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比较。不同之处在于,辛词的婉 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和生活哲理。引用: 在叙述中引入辛弃疾的代表作,并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由此, 文章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独树 一帜。3、朗诵赏析两首丑奴儿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 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 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 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 乃是上片的核心,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 愁找愁。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 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而今识尽愁 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 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 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 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 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 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 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 沉博大。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 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4、辛弃疾是如何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爱国词人的?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 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 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 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 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文章看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段文字和题目,作者就是通过这一篇文 章想告诉我们:辛弃疾在乱世中饱受折磨,在拍遍栏杆中沉思,他和他的词在文 人中是唯一的,在史学中是独特的。四、总结: 总括起来看,辛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是由特定的历 史背景和他本人的追求所决定的,也是他的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之处; 总括起来看,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特殊的人生历程,再加上才能和思想, 成就了一个千古爱国词人-辛弃疾;总括起来看,对散文至真、至美、至善、至高境界的不断追求,对国家、民 族的忧心,对历史的关注和对历史人物的探索,让梁衡成就了他的大散文。板书:四组对比: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将辛弃疾和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将辛弃疾的豪放和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 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