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63523805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专题: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育专题: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育专题: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主备课集体备课主备教师:曾艳 备课时间:2019.2学 科:语文 备课组:八年级签 字: 第一单元一、单元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二、编写意图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课文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事件集中,人物鲜活,夜间水乡之景非常有意境。作品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文中“平桥村”“鲁镇”是虚构的,显然是一篇小说。不过教学时不要纠缠于作品是小说还是散文的文体认证,而要把教学重点放在领会文学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回延安是当代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教学时要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安塞腰鼓是一篇新时期的经典课文,它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腰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它在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方面尤其值得认真学习。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选取这四篇课文,主要是考虑它们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元素(同时也考虑这些课文的不同时代、不同生活场景和不同体裁的多样性特点),以便于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但这些课文的主题并不局限于民俗文化,而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例如社戏还表达了作者对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淳朴人性的期盼,回延安还表现了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安塞腰鼓还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灯笼还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和热情。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另外,选取这几篇现当代文学名作,还着意于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可以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可以品味回延安的一系列意象,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训练现代诗歌的朗读方法;可以通过学习安塞腰鼓和灯笼,理解抒情散文写作的切入点(“腰鼓”“灯笼”),理解散文的构思章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散文优美而精巧的语言等。三、课时安排:社戏 3课时回延安3课时安塞腰鼓2课时灯笼2课时学习仿写: 3课时人无信不立2课时第1课 社戏 鲁迅知识技能目标: 1.识记理解“惮 、踱、归省、踊跃”等词语。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3.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过程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复杂的结构,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2.鉴赏文中的美景、美人。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导入:我们今天一起学习 第十六课 鲁迅先生的社戏。这篇课文很长,学习的内容很多,我们准备学习三个课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一、展示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2.掌握课文后列举的重点词语。3.理清故事情节,能够划分课文的层次。二、预习检测: 1.作家作品 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已经学过几篇,相信对他的了解同学们非常明确,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题,比比谁对鲁迅的了解更详细:(投影练习题) 鲁迅,生于1881年,于1936年去世,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伟大的_ 、 _ 和 _ 。他有散文集_,散文诗集_,小说集_和_,神话小说集_。成就最大的是他的杂文,比如_等。他的一篇小说_是近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2.字词检测:惮(dn) 踱(du)棹(zho )归省(xng)行(hng)辈 撺掇 (cun du) 凫(f)水 楫( j)三.自主学习与探究: 教师播放朗读,学生聆听,完成下列任务:标注出难字难词。 这篇课文很长,文中出现的字词也比较多,同学们在课外已经朗读过课文,相信大家都能够很正确很流利的写出他们来,我读,你们写,比比谁写的最好。(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人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学生自查,错误的及时纠正) 附:检查的词语。惮(dn) 踱(du) 棹(zho ) 归省(xng) 行(hng)辈 撺掇 (cun du) 凫(f)水 楫( j)四、 合作学习与探究:师:咱们清理了字词障碍,下面我们阅读课文。(投影自学指导和要求) 这篇课文选自呐喊,是一篇优美的小说,层次分明,情节紧凑,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很准确的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准确的层次。五、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平桥乐土 寻船周折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14) (59) (1013) (1421)月下归航 偷豆吃豆 偷豆余波 往事难忘 (2223) (2430) (3139) (40)六、总结:今天咱们就学到这儿,请同学们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列举的词语写在作业上;课后朗读课文,理解平桥为什么是“我的乐土”,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七、布置作业 1作者简介。2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一、 展示学习目标:1.探讨第一部分“平桥乐土”的内容和作用。2.学习“寻船周折”和“夏夜行船”部分; 体会烘托和景物描写的作用。二、自主学习与探究: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自读提示阅读课文相关部分(投影自读提示) 自读提示 阅读“平桥乐土”部分:什么是社戏? (“社”中每年所上演的“年规戏”。)看戏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 (浙江省 绍兴城外 鲁镇附近 平桥村的临村赵庄)陪我看戏的是哪些小朋友?他们待我如何?双喜、阿发、桂生等一群小朋友 友好、亲密平桥村的老人们是些什么人?待我怎样? A种田、打鱼 B不说“犯上” 老人们 勤劳、善良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看戏)大约是在什么时间(季节)去看戏的?根据是什么?春末夏初 根据:(1)扫墓后(2)豆,罗汉豆(夏)(3)麦(立夏麦呲牙)他们是怎么去看戏的?为什么非要乘船去? (1) 乘船 (2)因为 A鲁迅家乡在江南,江南是水乡,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B 平桥村“临河”, 乘船方便;C 连六一公公卖罗汉豆都是划船去的。写“平桥乐土”的目的是什么?交代得以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平桥村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是我的乐土“乐”。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很准确的说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阅读,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可以点名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即可进入下一个问题)三、小组合作探究:默读59段“寻船周折”,讨论下列问题:1.(1)看戏之前遇到什么问题?(2)我的心情如何?(3)老人们关注我的心情吗?2.(1)船找到了没有? (2)由谁找到的? (3)找到后又遇到什么问题?(4)这个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3.作者把“寻船周折”写得一波三折,目的是什么?归结:1、看戏之前,没大船,因为小船不安全;“我”急得要哭。2、大船是由双喜找到的,找到后,又没大人陪我去;结果双喜提议由小伙伴们一同陪我去,母亲和外祖母都不放心,没有同意;双喜提出“写包票”等四条理由,看戏才如愿以偿。3、作品之所以把“看戏周折”写得如此细腻,目的就在于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急”。5分钟后看看谁能很正确的回答这些问题。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可以点名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即可进入下一个问题) 4.三读课文,思考问题 (10分钟) 师:由于“我”想看戏,几经周折才弄到一条船,于是小朋友们便向目的地进发,这就有了“夏夜行船”。好,下面请同学们再看大屏幕:(投影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阅读“夏夜行船”部分:回答问题:(1)整体感悟:“夏夜行船”中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答:一是急切的心情,原因是怕晚了;二是惬意、舒服、欢快、愉悦的心情,原因是看戏如愿以偿了。(2)体会写法:这种急切而愉悦的心情是从哪些描写中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看书体会,并讨论。A 动作迅速 跳 拔 拔 点 磕 退 上 “飞”B 景物之动 a 清香扑面吹来 b 连山踊跃跑去 (以动写静)C 心里所感 慢D 耳朵所听 a似乎歌吹 b大概横笛宛转、悠扬E 望眼欲穿 依稀的赵庄真在眼前了(3)、挖掘作用:作者描写“夏夜行船”的景物和种种感受,用意是什么?答:烘托“我”看戏的急切心情,再现童年夜出看戏的无限欢乐(这种欢乐,并不完全在于看戏本身)“切”。5分钟后看看谁能很正确的回答这些问题。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可以点名回答;如果回答正确,教师再不做补充)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五、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我们在生活中的情景何其相似,有对亲人的抱怨,有对自己钟爱之事的向往,但我们是否也想和文中的“我”一样,有着更复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课后也写写自己的童年经历。六、布置作业: 请看大屏幕(投影课后写作内容和要求) 3分钟 1、导写提示 童年,给你留下过哪些美好的回忆?捉麻雀,下水淘鱼,偷杏儿,爬树捋榆钱儿,折柳枝做柳笛,跟小伙伴过家家,跳房子,折纸船,养小兔子,跟小朋友争吵打架,到外婆家闯祸,生病时妈妈给我百般呵护,与家人一同外出旅游,与小朋友一起下棋、玩游戏哪些给你带来了乐趣?哪些给你带来了不悦,甚至是忧伤?让我们珍惜它,让我们用童心稚笔串起这一粒粒珍珠吧。2、具体要求(1) 请以“童年”为话题,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2) 要有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配合一定的景物描写;(3) 确定主旨:表达或悲、或喜、或辛酸的感情,以及对童年一定的感悟和认识。(4) 参考题目: A 说说我的童年 B 啊,童年 C 童年 趣事 第三课时一、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偷豆余波” ,分享“偷豆吃豆”的乐趣(重点)。2.分析六一公公的形象。3.回味“社戏”给“我”感受。4.归纳本文的主旨。二、自主学习与探究: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完成相关任务(投影自学提示) 阅读“偷豆余波”部分:1、 请同学们画出六一公公所说的四句话,并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老六一说话的内容: 明确:(1)嗔怪 (2)询问 (3)送豆 (4)夸奖2、 阅读31至39自然段,讨论: 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总结: 热情、豁达 (“请客?应该的”)、朴实、善良、厚道(“送豆”)的农民形象。3、 踏坏豆田,反得夸奖和馈送,“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可用一个字来概括。 “怪”(奇怪) 5分钟后比比谁能很准确的完成这几个题。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可以点名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即可进入下一个问题)三、小组合作探究:师:请同学们再看大屏幕(投影自读提示) 回味“社戏”给“我”感受1、 齐声朗读第40段;2、 讨论:“那夜似的好豆”真有那么好吃吗?“那夜似的好戏” 真有那么好看吗?答:那夜的豆可能很好吃;但那夜的戏并非那么好看。3、 讨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总结:在看戏的过程中,有小伙伴为伴,一起驶船,一起说笑,一起吃喝,乡间午夜的美景令我陶醉,几十年后,这些成为我童年美好、甜蜜的回忆,突出了对乡间少年诚挚情谊的怀恋“恋”。 5分钟后比比谁能很准确的完成这几个题。 (学生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可以点名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即可进入下一个问题) 三、合作探究,梳理详略。10分钟 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投影自学指导)1、全文写了七个故事情节,A 赵庄看社戏 B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 看社戏前的波折 D 看社戏归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 F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根据下面的提示思考:(1)情节顺序是:G、F、C、B、A、D、E(2)详写的是: A、B、C、D(3)略写的是: E、F、G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5分钟后比比谁能很准确的完成这两个题。 (学生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可以点名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即可进入下一个问题)四、归纳主旨,体验反思。10分钟 师:至此,我们对课文的内容了解的很详细,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要表现什么呢?请看投影: 思考问题: 1、(归纳主旨) 师: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体验反思) 师: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讨论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分钟后咱们再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谁说的有理。 (学生思考问题,老师巡回。)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还有人没有做完吗?(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可以点名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即可进入下一个问题)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五、总结: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六、 布置作业 :完成大练。七、板书设计:社 戏鲁 迅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景物描写三次备课:课后反思: 2. 回延安 贺敬之【知识与能力】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2通过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文章创作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3了解有关“信天游”的文体知识,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作者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教学重难点1 重点:(1)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2) 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2难点:学习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教学时间:3课时 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预设: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延安)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老一辈的革命者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一、展示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 扫除字词障碍。二、预习检测:1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糜子(mi)脑畔(pn)油馍(m)眼眶(kung)窑洞(yo)(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几回回:方言,一回又一回。登时:立即,立刻。白生生:形容非常白。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亦形容(谈话)漫无边际。2了解作者贺敬之,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市台儿庄)人。1924年出生,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该剧剧本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他的作品以政治抒情诗为主,擅长从比较开阔的角度反映时代的重大问题,并以在生活中提炼的某种思想作为构思的线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作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3写作背景1940年,诗人到延安,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6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目睹了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无比兴奋,因此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4了解文体知识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与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每句四个节拍(有时有衬字),与七言诗略同。短的只有一两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多节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回延安全诗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同时,大量采用比兴、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质朴,感情热烈。全诗始终洋溢着浓厚的民歌风格,而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三、自主学习与探究: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情感,掌握文中词语的意义。四、 小组合作探究1朗读诗歌,读出韵味指导学生朗读。(可以先提示指导,然后让学生读,也可以先让学生读,然后指出不足,加以指导)提示: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较快,突出心情的激动;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感激;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热烈;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悦、赞美;第五部分,注意朗读时加强力度,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所谓力度并不等于放开喉咙大叫,而是以深沉的感情,充足的音量,加以处理。总之,既要注意每一节的特色,又要注意五个部分的对照、比较,这样,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才可能表达出来;诗人的情感,才能印进听众的心坎。2朗读诗歌,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明确:第一部分,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第二部分,回忆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第三部分,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第四部分,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新貌。第五部分,歌颂延安城的光辉历史。五、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六、作业:抄写字词、作者简介,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展示学习目标:朗读分析课文。二、自主学习与探究:从下面选择恰当的动词,按回延安的内容体现出的写作顺序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颂、话、看、忆、回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三、小组合作探究: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情感的线索是什么?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为线索。步骤二:深入研读,把握诗歌情感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作者以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延安浓烈的情感,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情感。明确:(1)善用修辞表达情感。如第一部分中“双手搂定宝塔山”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激动,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感情。第二部分中,运用了比兴(“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借代(“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代延安的大生产运动)等修辞手法,表达出诗人对延安的怀念、热爱和感激。第三部分中,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十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第四部分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综合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了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母亲延安换新衣”把物当作人来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热爱延安的强烈感情。(2)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在第三部分中,描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时,突出描写了烧热的炕,地上生起的木炭火,还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亲人相见的喜悦之情。(3)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的形式、诗中景物的描写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同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五、总结:这首诗以回延安为题,突出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追忆过去在延安的难忘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诗作内容丰富,许多事物精选后点染式呈现,同时以大量笔墨抒写激情(回到延安时激动万分)、喜情(见到亲人时的喜不自胜)、豪情(展望延安未来豪情万丈),一个“情”字贯串全诗。 第三课时 一、展示学习目标:品味诗歌的语言以及表现形式的特点。二、自主学习与探究:1这首诗的叠字运用得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叠语,并加以分类,体会这些词语的特色。明确:表事物的:树根根、羊羔羔等。表数量的: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等。表情态的: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表颜色的:白生生等。叠字的大量使用,体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对形象、生动地抒发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小组合作探究:1.“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生动地描写出亲人团聚的热闹场景,品析其特点。明确:“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是从视觉角度来描写的,通过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众人围坐的情景,营造出团聚场面其乐融融的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是从听觉角度来描写的,用“不透风”这个补语形容“围得”,用“脑畔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表现了来相见的人之多。步骤二:精读课文,学习“比兴”手法“信天游”常使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试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明确:比,比喻;兴,先说其他事物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是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则是以“兴”开头,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品味“陕北文化”下面是陕北民歌的一些歌词,请说说这些歌词的意韵。(1)五谷里(那个)田苗子,唯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那个)兰花花好。明确:这句歌词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用物引出要描写的人物,并用“最高的高粱”比喻“兰花花”,写出她的出类拔萃。(2)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东山上糜子西山上谷,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明确:这句歌词形象地写出了陕北的地理特点,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五、总结: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赞美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并表达了诗人对于延安母亲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相信同学们从高亢悠扬的“信天游”中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就让我们从这节课出发,去品读沉淀在岁月中的诗歌文化吧!六、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习题三、四。2背诵全诗。 七、板书设计:回延安叙事线索感情线索回延安激动忆延安感激话延安真挚看延安喜悦颂延安热爱三次备课:课后反思: 3.安塞腰鼓刘成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训练朗读能力,理解排比,反复及感叹句、短句运用的作用。2.方法与过程:运用朗读法感悟用语言表现声音的艺术美,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教学重点:借助朗读感悟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方法:自读法、诵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学情分析: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并不熟悉,没有切身的体验与感受。本课视频、音频设资源丰富,可借助这些给学视觉、听觉的冲击,加强形象感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课时导入:1.请欣赏一段安塞腰鼓视频。刚刚欣赏到的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一起去感受雄浑、壮阔、旺盛的生命的场面和磅礴的力量。2、出示课题及作者。一、展示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二、预习检测:1. 拜访作者作者作品: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三、自主学习与探究:1.听一段个性化的感情范读。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演绎对感情的把握(读后,教师加以评价)。四、小组合作与探究:1、找出文章四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读一读,并说一说有什么作用?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安塞腰鼓的?(明确: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响声,击鼓的产生,奇丽的舞姿。)再读文章出现的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注意在音量和语势上的变化。(教师指导:鼓点节奏逐渐加快,音量逐渐加大,语势越来越激烈,情感越来越奔放。)2、你认为全文从始至终都应用激昂、急促的语调来读吗?为什么?(出示结构,板书)五、 展示成果,教师点拨:第二课时一、展示学习目标:深入分析课文,感受文章的意蕴美和形式美二、自主学习与探究:1听课文范读,思考:听了老师范读后,请你说说整篇文章给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概括。震撼2那么文章为什么会深深震撼了你?文章的意蕴美和文章的形式美三、小组合作探究: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文章的意蕴美和形式美是怎样来表现的?(1)形式美:(排比和反复)(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语气一致、疑似密切相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请同学划出文章中的排比句,并分析这些排比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D、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E、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F、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比层层递进,把安塞腰鼓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在分析的过程中,请学生朗读相关语句)(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者句子。)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B、“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通过具有音乐性的复叠咏叹,来进一步加强散文中情感的传达。而且在反复咏叹之中有变化,层层递进,直把感情步步推向高峰,同时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使通篇散文具有形的得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2)意蕴美:结合课后研讨和练习第二题分析。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B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明确: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D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4文章主旨: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五、总结: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此等奇观。作者是陕西人,从中可看到他对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真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六、布置作业 :依照文中的句式介绍博州的一种地方文化。必做题:积累本课字词。 七、板书设计:三次备课:课后反思:4.灯笼吴伯箫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中了解“灯笼”蕴含的文化韵味,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自读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勾画圈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学情分析:对于二年级学生,他们喜欢故事,而且具有一定自读能力,能初步解决字词问题,但是还需要挖掘的潜能是对于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由于孩子们认知有困难,还需要老师帮助。第一课时导入: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一、展示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文学常识。2.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二、预习检测:1.相关资料: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2. 检测生字词预习情况:争讼( )领域( )斡旋( )静穆 ( )思慕( )怅惘( )褪色( )熙熙然( )结合语境体会词语含义斡旋:静穆:思慕:怅惘:褪色:熙熙然:暖融融:马前卒:人情世故:反复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做好批注。在阅读中勾画出能概括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句,在喜欢的内容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对文中不懂的地方写出自己的疑问三、自主学习与探究:1.文章文章写了有关灯笼的那些事?满含了怎样的感情?2.请以“我喜欢 ,因为 ”的句式,来表达你对文中的某个词语、某句话或某件事的理解或感悟。四、小组合作与探究:1.小组讨论分析课文:(1-2)总写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回忆(3-6)具体写对灯笼的一些回忆(7-11)从文化的角度写作者由灯笼生发的联想(12)抒发作者现实中的感慨2.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3.第四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1)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提示读者有一叙事,另有调整文章节奏的作用,是读者从上文打断的文字叙述中跳出来(2)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4.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1)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4)记录、传承家族历史(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5.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热烈的歌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自己能够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盼,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又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击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五、展示成果,教师点拨:六、总结: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自己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从情感、文化等不同角度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共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美文。 八、板书设计: 小孩子爱火天性 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灯笼 村上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感悟历史沧桑 纱灯上描红,传承传统文化 联想爱国名将,做灯笼下的马前卒 燎原的火把三次备课:课后反思:第一单元同步作文指导写作学习仿写【导学目标】1初步领会形同神似的仿写要求。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了解仿写的基本类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习作,集体评议。精彩导入激发兴趣:有一位哲人说过:“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是观察的基础,是酝酿的基础,是想象的基础,是积累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这么重要的仿写,我们该如何去写呢?先看一篇例文。例文引路掌握要点: 流年匆匆,母爱相随 天空依旧蔚蓝,远山依旧爽朗。踏着羊肠小道,按捺不住满溢的思念之情,加快了脚步哦,我日夜思念的慈母,一定在焦急地倚门而望母爱,又何只会在短暂的分别后凸显,当记忆的涓涓细流静静淌过,我发现,原来它一直与我相随。 小时候,母亲是那温馨的小屋 我静静地坐在小屋内,小脑袋不时向窗外探望着。每天的此时,妈妈总会那么神奇地出现。脚步声!我惊喜地跑到门前。“吱”门被轻轻推开,门外是那熟悉的身影。虽然夜色已深,我却感觉到那身影带着光亮,带着温暖。“我回来喽”妈妈快步向我走来,微笑着,轻轻蹲下,紧紧搂住我。“肚子饿了没?”“冷不冷?”“一个人在家想妈妈吗?”妈妈的双眸中充满无尽的担忧与心疼。 温馨的小屋内,无尽的母爱在荡漾。 后来啊,母爱是那双拭泪的手 我拒绝一切光亮,关掉所有的灯,独自忍受着考试失利的心痛“啪”,灯照亮了眼前的试卷,我又一次看到了那刺目的分数。于是,我再也无法忍耐,放声大哭。泪眼朦胧中,妈妈的身影悄然走近,伴我而坐。抬头,妈妈的眼眸中分明满含着疼惜“妈妈”我更加心痛。突然,一双印记着劳累的手慢慢伸向我,瞬间,我的脸好温暖。妈妈的手指轻轻在我的眼角滑过,带走那已变凉的泪水,带来了那满是鼓励的话语:“从头再来,哭泣不属于你,要赢得微笑,妈妈相信你!” 那双手,总在黯淡的日子里为我擦亮心情。 而现在,母爱是那幸福的叮咛 吃完早餐,妈妈早已为我拿好了书包,在清晨的阳光中,笑着送我。她阳光下的笑容闪耀着金色的光辉,我被幸福地触动着。“到转弯处要小心啊”“中午早点儿回来吃饭啊”于是,我带着清晨阳光般的幸福,奔向学校 时光点滴逝去,母爱如泉涌来! 思绪从记忆中回到现实,猛然发现,我离家更近了!离母亲更近了!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想一下子飞到家中,依偎着母亲,继续让那爱包围着我,永随着我 点评:巧化名诗领片段,镜头分呈著华章。像电影镜头一样,作者为我们截取了三幅简单小巧、温情弥漫的画面:“小屋守望,母爱荡漾”“痛哭流涕,母亲拭泪”“离别之际,叮咛不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选用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中的三个经典句子“小时候”“后来啊”“而现在”领起下文,完美和谐地将几个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片段串接起来,线索清晰洋溢着浓浓的流年匆匆之感叹、母爱相随之幸福。文题展示:1安塞腰鼓中运用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一般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2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描绘人物形象,给人印象深刻。选择一个人物,模仿这种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写法指导: 首先,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比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写起,回忆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事。在写这些事情之前,先总说叶圣陶先生品德高尚,然后分别从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和“严”两方面展开叙述。文章虽然写了不少事情,但都围绕“宽”和“严”两方面选材,篇章结构比较清晰,这些事情并不显得杂乱。写人物时,可以模仿这样的篇章结构,围绕人物的特点,从多个方面组织材料进行刻画。 其次,还要注意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比如安塞腰鼓中的“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喻体放在本体前面,突出喻体,渲染了安塞腰鼓的“野性”。我们在写作中也常会用到比喻手法,不妨试着模仿这种句式,看看表达效果是否更好。 总之,学习仿写,要根据所写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对于你觉得精彩的地方,要细心揣摩,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然后再想想自己怎样去仿写,最好还能有些变通和创新。仿写只是写作入门的途径之一,真正学会写好文章,还有待自己进一步的创造。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 “应对”【学习目标】1.通过有序地观察,能依据设计的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想出办法,并乐于与同学使用普通话进行完整、清晰的交流;2.通过本次口语交际,培育参与者合理想象,完整讲述个人意见的能力,培养认真倾听和乐于表达、善于交流的好习惯;3.在发展语言的同时,使参与者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初步学会基本的自我保护、互动交流的方法,懂得礼貌待人、有序应对。【课时安排】3课时。自由分成学习小组,做好活动计划,分配小组成员交际任务, 围绕“应对”的这个交际主题,做好本次口语交际。【新课导入】据说,歌德在公园散步,遇见了一个傲慢的批评家,双方在一条仅能容一人通过的小路里僵持着,批评家说:“我从不给蠢货让路。”结果,歌德说了什么呢?同学们猜一猜,试着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并回答。如果是你们,会怎样应对呢?【重点解读】应对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语做出回应,或对别人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广义的应对包括所有的聊天、问答、讨论等,这里则主要指面对别人的调侃、质疑、诘问、刁难时随机应变的话语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随机应变、巧妙应对呢?1.准确判断对方的态度,是善意的玩笑、提问,还是恶意的讥讽、挑衅?对方的态度不同,应对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如果是善意的玩笑,就要报以善意的幽默、自嘲;如果相反,可以选择恰当的方式,积极应对,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2.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特别是面对一些特殊场合,如国际间交往、答记者问或其他正式场合的交流等,或是遇到一些故意的刁难,就要注意采用一定的应对技巧。常用的应对技巧有自嘲、归谬、巧换概念、针锋相对、转换话题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