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知识梳理 框架结构 难点分析 内在联系,具体内容,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一)辩证的唯物论(6个) 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 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举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精神),(一)辩证的唯物论(6个) 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举例:发展当地经济、制定发展战略等),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一)辩证的唯物论(6个) 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一)辩证的唯物论(6个) 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 5、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6、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二)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2个) 关键词:实践、认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唯物的辩证法(16个) 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1、联系原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联系原理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举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唯物的辩证法(17个)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3、联系原理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有条件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联系原理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原理(系统与要素)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有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举例: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个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唯物的辩证法(17个)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5、发展原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发展原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发展的趋势) 【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唯物的辩证法(17个)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7、发展原理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8、矛盾原理对立统一规律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唯物的辩证法(17个) 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9、矛盾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0、矛盾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唯物的辩证法(16个)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11、矛盾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个别与一般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普遍性);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特殊性)。 即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唯物的辩证法(17个)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12、矛盾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13、矛盾原理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看问题,主体、主流、性质、本质、方向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制度,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的国家性质),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唯物的辩证法(17个) 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14、矛盾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原理内容】 (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唯物的辩证法(17个)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15、辩证否定观原理新-创新 【原理内容】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同时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践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16 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新-创新 1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后者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四)历史唯物主义 之 社会历史观(1-3)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尊重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党、国家的政策、方针,关注民生),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四)历史唯物主义:之 人生观、价值观(4-7)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正确价值观;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5、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四)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4个)6、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7、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知识梳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全书结构,全书,辩证 唯物主义,历史 唯物主义,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第一单元,哲学一般知识,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框架结构,第一单元:哲学一般知识,什么是哲学,源于: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本义: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爱智之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任务:哲学的任务,是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内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形成: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框架结构,第一单元:哲学一般知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原因,何者第一性,有无同一性,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从哲学研究看:不能回避且必须回答。,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从属,从哲学发展看: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决定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框架结构,第一单元:哲学一般知识,哲学派别,对世界的本原 是什么的分歧,对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分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分歧从属于第一分歧,表明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框架结构,第一单元:哲学一般知识,哲学与时代精神,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经济和政治,基本特征,中国化,从一般到个别,产生 条件,决定,反作用 反映,真正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表现),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直接理论来源,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框架结构,第二单元: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辩证的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实践的含义和特征,实践决定认识(4点),物质决定意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要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追求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框架结构,第三单元:唯物的辩证法,唯物的辩证法,总特征,要 求,联系,实质与核心,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框架结构,第三单元:唯物的辩证法,唯物的辩证法,总特征,要 求,联系,矛盾,实质与核心,发展,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和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要求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历史的统一,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抓主要矛盾,又不忽视对次要矛盾的解决。,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抓主流,又不忽视矛盾次要方面的影响,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要求我们既重视内因,又不忽视外因。(P83),【原理】 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框架结构,第三单元:唯物的辩证法,唯物的辩证法,总特征,要 求,联系,矛盾,实质与核心,发展,创新,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的理论依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实践意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焦点 和根本分歧,框架结构,第四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生价值是什么,框架结构,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 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 大人民的立场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决定,决定,决定,树立崇高理想,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难点分析,1、能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吗?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简单相加,“总和”二字不准确。 2、“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这些说法正确吗? 这些说法都把哲学等同为具体科学知识的汇总。哲学与具体科学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第一单元(11个),难点分析,3、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等于所有的哲学都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误之分,或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思想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只有正确的哲学完成了这一使命。,难点分析,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能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吗?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不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难点分析,6、怎样理解“唯心主义是一朵无实花”? (1)无实:指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错误的。 (2)花生于树(认识之树):唯心主义不是凭空产生,而有其认识上的根源。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客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 (3)绚烂之花:局部可借鉴。如:哲学史上,辩证法思想往往与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 7、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吗? 古代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是根本观点正确,但有一定局限性。唯心主义是根本观点错误,但从局部范围看有一定借鉴意义。,难点分析,8、真正的哲学就是指正确的哲学思想吗? 真正的哲学思想不一定是正确的哲学思想,但一定是反映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9、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吗? 可以说“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升华和总结”,但不能说“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难点分析,10、任何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吗? 只有真正的哲学,即正确反映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才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而形成的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用辩证法改造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指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用唯物论思想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指出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因此,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难点分析,1、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注意这两个概念中的用词不要混淆。 2、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3、规律与规则、定律不同 规律是客观的,规则、定律是主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主观反映(有正误之分)。 4、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的决定性。,第二单元 (18个),难点分析,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此处强调人所特有的“人脑”,而不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大脑”。 6、意识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7、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什么是第一性和第二性?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划分:一是产生先后的问题,二是谁派生谁的问题。,难点分析,8、意识能动性与实践的关系 理解能动性的含义,学会辨别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二者都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 9、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意识反作用的发挥、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都一个有正确与否的问题,因此,不能泛泛地说他们起“积极作用”或“促进作用”。,难点分析,10、课本中出现的一系列概念:物质、客观、客体;意识、主观、主体 物质:相对于意识而言,即客观实在,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 客观:相对于主观而言,包括: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他人的意识,又叫客观存在。 客体:相对于主体而言,指进入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对象。 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即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主观:相对于客观而言,强调自我的意识。 主体:相对于客体而言,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具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人。,难点分析,11、怎样理解“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1)认识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2)就每一个人或每一代人,或就认识的每一次来说,认识是有限的。从这个角度看,世界还有尚未认识之物。 (3)就整个人类,或就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来说,认识是无限的。从这个角度看,世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难点分析,12、怎样理解“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 (1)精神变物质指的是人们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形成一定的物质成果。也即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了人的认识水平,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精神变物质强调了意识的反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 (2)物质变精神指的是人们的实践中通过改造客观物质对象,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反映,形成一定的认识、计划、方案、观念、理论。也即通过改造客观世界,引起了主观世界的变化,实践活动改变了精神世界。物质变精神强调了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难点分析,13、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指实践,改造主观世界指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以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14、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事物是具体的,既包含共性,又具有独特的个性,必须如实反映具体事物的具体实际,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事物是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必须如实反映事物变化了的实际,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难点分析,15、实践的基本形式不等于实践的全部形式。三种基本形式的地位不平衡,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 16、有用的就是真理吗?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再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此是“有用”的。 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因为每个人的“有用”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难点分析,17、怎样理解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只有一个,是指对于同一确定的对象,只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1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说明了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但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并没有否认真理的客观性。,难点分析,1、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吗? 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表明,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当中,至于倒底和什么事物相联系、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则要从其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出发去具体分析。 2、联系是客观的,所以是不能改变的吗? 联系是客观的,是指联系是事物固有的,人们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第三单元 (14个),难点分析,3、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1)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实践的产物,而实践本身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2)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吗? 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倒退性的运动变化不是发展。,难点分析,5、发展是经由量变到质变,量变到质变就是发展吗? 发展是指量变引起质变中的前进性变化,而量变引起质变还包括倒退性的变化,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6、事物的发展是经过一次量变到质变就完成了吗? 事物的发展是经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不断循环,不断前进。,难点分析,4、事物的发展只属于质变,不属于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5、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说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吗? 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发质变,因此并非任何量变都一定能引起质变。,难点分析,6、如何理解量变中的“场所的变更”? 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这是“数量的增减”;二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是“场所的变更”。“场所的变更”常见的具体情形如:田忌赛马,下棋,谱曲,金刚石与石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等)调整等。 7、如何判断新事物? 判断新事物,不是看形式的新旧、产生的先后、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难点分析,8、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吗? 矛盾是普遍的,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但到底是哪两方面构成矛盾双方,则要根据具体条件具体分析,能形成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9、可以人为制造矛盾吗? 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也不能消灭,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矛盾的具体形式。,难点分析,10、正确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可以说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但不可以说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 (2)只能说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不能说普遍性包含了特殊性。 (3)“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是指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是指特殊性中包含了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难点分析,11、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难点分析,12、怎样理解辩证否定观中的肯定与否定? 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分别是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肯定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即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就保持自身的存在和原有的性质;如果否定方面在斗争中取得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为自身的反面,实现对自身的否定。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如:同化与异化;水分子的凝聚和扩散,难点分析,13、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分歧?,14、理论创新都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吗? 只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是符合客观需求和客观规律,才能成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难点分析,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观的局限性是什么?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至多考察了人们思想活动的思想动机,但没有进一步追溯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2、每个人都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吗? 每个人都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虽然每个人都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并非所有的人们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规律的要求。 “代表最先进的文化”体现了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第四单元 (6个),难点分析,3、怎样理解实践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地位?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无论是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生成的。 (2)社会基本矛盾也是实践中形成的,并在实践中不断解决,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难点分析,4、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规律的要求。 “代表最先进的文化”体现了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难点分析,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一种积极的作用吗? 不同性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同。正确的价值观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消极的导向作用。 6、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有什么区别? 物只是价值的客体,而人既是价值的客体,又是价值的主体,因此人的价值具有双重性,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内在联系,1、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全面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既是时代的产物,又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唯物论的角度看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内在联系,2、怎样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一定意义上”指出了两者的共同点,但两者不能划等号,虽然两者都强调整体性、相互依赖性,但系统还强调层次性、有序性。,内在联系,3、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相互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4、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克服其不合理成分,保留其合理成分,并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内在联系,5、矛盾与联系、发展的关系 (1)矛盾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即联系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 (2)矛盾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即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因此,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主张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必然否定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主张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说明了为什么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内在联系,6、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区别: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物质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唯物论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辩证法的观点。 联系:二者又是统一的,都要求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深刻表现。,内在联系,7、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辩证否定观与发展的联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而辩证否定观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和途径。 8、辩证否定观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联系辩证否定观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因此要求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即辩证否定观内在地包含着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内在联系,9、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是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内在联系,10、全面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哲学基础是: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1、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人皆有之,但又因人而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不同性质的价值观其导向作用的性质不同。,谢谢,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