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器件可靠性》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6020213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PPT 页数:134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OS器件可靠性》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MOS器件可靠性》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MOS器件可靠性》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OS器件可靠性,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内 容 提 要,主要的问题和研究,未来的研究,简介,MOS器件可靠性,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氧化层击穿 深亚微米MOS器件特性退化,SOC技术中存在的可靠性问题,TDDB,Hot Carrier,简 介,研究背景,研究内容,MOS器件可靠性,对 象:生产、使用过程中,器件电学性能的退化现象,重要性:,器件尺寸和电压不等比例下降,电场增大,新材料、器件结构的采用,增强器件退化,High-K栅材料、SOI、SOC, 生产、使用过程中缺陷的产生机制, 缺陷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关系, 器件特性的退化规律 器件寿命,研究方法, 加速应力实验,工作条件下器件退化时间很长(通常10年),利用高应力条件(高温、高电压),加速器件退化,从高压应力向工作条件外推出器件退化情况(器件寿命), 退化表征方法,退化电学参数的提取 阈值电压漂移、饱和漏电流改变,应力产生缺陷的测量 CV、电荷泵、DCIV、GIDL等 (氧化层陷阱、界面态), 缺陷产生模型和寿命预测模型,用户,可靠性测量、测试,退化实验,特性测量,分析,表征技术,特征参数,统计分析,物理分析,结论,失效规律,失效机理,寿命、特性退化规律等,半导体可靠性评估系统,样品,栅氧化层相关可靠性问题的根源,氧化层减薄导致氧化层电场的增加 器件沟道长度减小引起的Si横向电场的增加 功耗加剧了器件工作温度,研究背景,加速应力实验 (电应力和温度应力) 面积、失效率变换 电压、温度变换,JEDEC标准:10年10mm2,125C,失效0.1,寿命预测模型,研究方法,JEDEC standard,WWW.jedec.org,General, Wafer Level, Product Level Bipolar, Diode, Power Device, Memory etc, Test structure, procedure, criteria, projection model,JEDEC standard,JC-14.2 Wafer Level Reliability,JEDEC standard,JEDEC standard,Gate Oxide Integrity Extrinsic and Intrinsic,氧化层击穿类型,A类:明显损伤;针孔 B类:缺陷点;玷污 原因:材料缺陷;工艺波动(清洗、氧化和光刻);机械应力;后氧化(等离子体破坏)等,非本征击穿,C类:占大部分比例,相对集中,表征击穿,非本征击穿:成品率,制造过程中 化学试剂的纯度 吸真空 高温退火 制备后续工作 筛选/预加电,Gate Oxide Integrity,V-Ramp(Linear) Defects at lower electric field J-Ramp(Exponential) Fine segregation of high field breakdowns Much less time than V-Ramp Small area test structures Bounded J-Ramp A very repeatable Qbd measurement,V-Ramp Diagram,Absolute Current level Oxide current change slope,J-Ramp Diagram,0.85-0.9,BoundedJ-Ramp Diagram,0.85-0.9,IFix,Test Structure,Area dependent STI-edge intensive Poly-edge Intensive,Typical Data,超薄栅氧化层击穿 Time dependent dielectric breakdown (TDDB),简介,缺陷产生的物理模型,氧化层击穿标准,寿命预测,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超薄栅氧化层击穿 简 介,缺陷产生击穿机制,栅电压,高能载流子 类氢物质释放,氧化层 缺陷,介质 击穿,直接隧穿 (3V),5V 氢释放 6V 阳极空穴 注入,电子、空穴 和中性陷阱 界面陷阱,栅电流(压)的突然 增大 硬、软击穿,关键缺陷密度 NBD,缺陷产生率 Pg 依赖于 Vg,critical defect density for breakdown,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硬击穿,大电流释放的能量引起栅氧化层的破裂; 器件无法正常工作,软击穿,表现为电流、电压的突然增加,或者电流噪声的增加器件还可以正常工作,通常的击穿模式 (Tox 5nm)应力电压比较低 更适用于实际深亚微米器件工作条件,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超薄栅氧化层击穿 简 介,对深亚微米器件,击穿通道更可能出现在栅和源、漏交叠区域,测试方法,电容两端加应力 影响因素:面积;厚度;温度,击穿的物理过程,氧化层中形成导电通道 高电流密度导致栅介质高温熔断,统计方法:威布尔分布,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超薄栅氧化层击穿 简 介,物理模型;外推关系,击穿的表征方法,物理模型和寿命预测,寿命,超薄栅氧化层击穿 测试方法,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MOS等效为电容;两端加应力 测量电学参量随时间的变化,电应力(电压、电流等),应力条件,恒定电流应力(CCS) 恒定电压应力(CVS) 脉冲电压应力(PVS) 扫描应力,测量步骤,超薄栅氧化层击穿 测试方法,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应力条件:恒压应力(CVS)、恒流应力(CCS),(a) 沟道注入 (b) 栅注入 (c) 衬底热载流子注入,氧化层击穿应力模式,氧化层击穿应力模式,衬底热载流子注入,能带图,氧化层击穿电学特性,栅漏电流随应力时间变化,Stress Induced leakage Current (SILC),Soft Breakdown (SB),Hard Breakdown (HB),氧化层击穿电学特性,栅漏电流随应力时间变化,SILC (Stress Induced Leakage Current) SB (Soft Breakdown) HB (Hard Breakdown),氧化层击穿电学特性,软击穿依然可以引起器件漏电流显著下降,超薄栅氧化层击穿 表征方法,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威布尔分布图,威布尔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和分别为威布尔分布的形状参数和位置参数,为特征寿命或真尺度参数 (63%),写出威布尔分布的积累分布函数,定性说明形状因子所对应的不同失效区间。画出失效概率密度与t的关系。,本征击穿:物理过程,载流子注入到氧化层: 空穴破坏作用远大于电子 氢原子或离子,缺陷产生: 晶格破坏 激活潜在缺陷,超薄栅氧化层击穿 击穿的物理过程,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超薄栅氧化层击穿 击穿的物理过程,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影响击穿的因素,面积效应 氧化层厚度 温度,面积影响,击穿特性:统计事件 面积越大,越容易出现击穿:ln(A1/A2),氧化层厚度的影响,击穿通道的形成 威布尔分布斜率变化,面积和厚度的共同影响,面积变大:向左平移 ;厚度下降:斜率变大 越薄面积引起的曲线平移越明显,ln-ln(1-F),Q(bd),Thin,Thick,Large,Small,图中面积:10-6 = 0.1cm2 11nm: Q(BD) 下降2倍 4.3nm: Q(BD) 下降 100倍,温度影响,温度越高,缺陷产生越多,越容易击穿,温度和厚度的共同影响,越薄,对温度越敏感,超薄栅氧化层击穿 缺陷产生的物理模型,氢释放模型,阳极空穴注入 (AHI)模型 - 1/E模型,“热化学”模型 E-模型,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氢释放模型,1970s: 讨论在SiO2生长过程和 SiO2 在发射环境中氢的主要作用,1989 : DiMaria回顾了氢在陷阱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发展过程 (间接和直接的证据):,19891998: 发现暴露在氢原子轰击条件下的裸露SiO2薄膜可以产生出缺陷 并且其特性与电学应力下产生缺陷的特性相同,19931998: 报道了顺磁/逆磁界面陷阱和氧化层体电子陷阱 并且这些陷阱的产生与氢的关系很大,19951999: 发现氢从Si表面的解析速率与入设电子能量有关 这非常近似陷阱产生与应力电压的关系,19992001: 观察到在应力条件下,氢、氘同位素导致的平带电压漂移和 SILC明显的不同,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氢释放模型,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热载流子作用下释放H,H进入SiO2打破弱键形成氧化层缺陷,SiO2,电子注入,电子加热,热电子导致的 氢释放,氢的传输 - 漂移 - 扩散,与氢相关的化学反应 导致缺陷产生,Si,Poly Si,氢释放模型,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阳极空穴注入(AHI)模型 - 1/E模型,发展过程 :,1977-1988: 早期的模型中提出一些原始概念,1985-1998: 采用表面等离子激发给出阳极空穴注入的理论解释,1986, C. Hu提出击穿时存在恒定的空穴流量,与氧化层电场无关 ,且QP=0.1 C/cm2,1998-2000: 提出修改过的AHI模型,注意: 击穿时间与氧化层电场具有如下关系: TBD exp(-constant/Eox) 该应力条件下,栅电流通常是FN电流,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阳极空穴注入(AHI)模型 - 1/E模型,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空穴导致的SiO2键的断裂,阳极空穴注入(AHI)模型 - 1/E模型,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氧化层厚度大于6nm条件下,击穿时的空穴流量恒定,阳极空穴注入(AHI)模型 - 1/E模型,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p,阳极空穴注入(AHI)模型 - 1/E模型,不足:,该机制不能解释缺陷产生率的绝对数值,对pMOSFET,衬底空穴注入应力模式,氧化层保持在低场条件下,其击穿时空穴流量, Qp,比AHI模型计算值大8个数量级,低压下测量的衬底(空穴)电流可能存在其它的来源,如衬底存在的电子/空穴产生符合,光子激发,其它缺陷导致的泄漏电流,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FN隧穿载流子导致击穿,G(T)与温度相关的场加速因子,“热化学”模型 E-模型,发展过程: 认为缺陷产生是电场导致的过程,mid 1980s to late 1990s : McPheson总结该时间段内的相关理论发展,1998: McPherson 提出了弱键的能量分布,优点: 实验上寿命TBD与模型符合得非常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不足:,最强有力的反对该模型的证据来自衬底热电子注入实验 发现QBD与电子的能量而不是氧化层电场相关,另外,传统的FN应力中,利用不同性质掺杂的阳极得到的数据也显示出该模型不正确,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热化学”模型 E-模型,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150o,非晶SiO2中存在氧空穴,出现SiSi弱键,Si-O键有极性,在外电场下键能改变,“热化学”模型 E-模型,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Si-Si键断裂后出现SP2杂化,出现空穴陷阱,电场会降低断键所需的激活能,令退化速率成指数增加,场加速因子;Eox氧化层电场; EA无电场条件下断键所需激活能,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氧化层击穿模型 1/Eox模型厚氧化层, 高氧化层电场 碰撞电离(Vox12V, Eox7MV/cm) 阳级空穴注入(Anode Hole Injection)( Vox 6V) Eox模型薄氧化层, 低氧化层电场 断键模型(Thermochemical model) 阳级氢释放模型(Anode Hydrogen Release ) 统一模型 Eox断键模型 + 1/Eox 阳级空穴注入模型,E-模型和1/E模型的比较,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高场下1/E模型符合得更好,低场条件下E模型更符合,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栅电压驱动模型超薄氧化层 指数函数形式 幂函数形式,超薄栅氧化层的击穿模型?,超薄栅氧化层击穿 氧化层击穿标准 (临界陷阱密度),发展过程: 基本思想缺陷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形成电流通道,从而引发击穿,1997: 发现击穿条件下临界陷阱密度(NBD)与氧化层厚度存在着依赖关系,1990: Suffe提出了 临界陷阱密度的概念,并且通道的形成表现出统计行为,1995: Degraeve提出了渗流模型,并将其公式化,1999: 利用渗流模型,计算机模拟出NBD对氧化层厚度的依赖关系,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超薄栅氧化层击穿 临界陷阱密度,击穿电荷 QBD 临界陷阱密度 NBD,单位注入电子产生缺陷的几率Pg,缺陷 “尺寸” 为 03nm,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根据渗流模型,NBD与应力电压无关,超薄栅氧化层击穿 临界陷阱密度,几个研究小组已经报道了对35nm氧化层,随着应力电压下降,NBD会出现下降,可能的原因: 渗流路径与电场弱相关 陷阱存在着缓慢的恢复,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超薄栅氧化层击穿 寿命预测模型,对恒定电压应力,寿命与QBD 的关系为:,J 为应力过程中的电流密度,对薄氧化层,电流在击穿前可近似为恒定值,则有 TBD=QBD/J,为了得到工作条件下的寿命,在给定的期望失效率Fchip,栅面积Aox条件下,Tlife为测试失效率Ftest和对应的失效时间Ttest的函数:, 为斜率参数或威布尔分布斜率,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超薄栅氧化层击穿 寿命预测模型,估计介质的可靠性需要从测量条件向工作条件的外推过程。为了保证外推的准确性,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应力实验,而且应力电压需要尽可能的接近工作电压条件,在外推过程中,通常采用一些简单的关系,如E指数、1/E指数或依赖于Vg的指数关系。但对范围分布很广的应力条件,任何一个简单、统一的关系都不存在。,因此,将寿命外推到工作电压条件下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特别是随着氧化层厚度的下降,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为了得到准确的因子,可以通过:1)增加实验样品数(大于1000个);2)用不同面积的样品,通过归一化处理,得到宽范围内的Tbd分布,由低比例累计失效的分布来确定因子。,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超薄氧化层击穿过程:缺陷产生,氧化层退化渗流通道形成,软击穿渗流通道退化,渐进击穿硬击穿,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软击穿后的渐进式击穿 应力电压越低,击穿速率越慢,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击穿以后的光发射图象(a)5.6nm (b)3nm,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超薄氧化层软击穿后Gm和Vt变化小于10,甚至低于5,Breakdown of Ultra-thin oxide,氧化层击穿测量方法,应力条件,恒定电流应力(CCS) 恒定电压应力(CVS) 脉冲电压应力(PVS) 扫描应力,(a) 沟道注入 (b) 栅注入 (c) 衬底热载流子注入,氧化层击穿应力模式,氧化层击穿应力模式,衬底热载流子注入,能带图,氧化层击穿电学特性,栅漏电流随应力时间变化,Stress Induced leakage Current (SILC),Soft Breakdown (SB),Hard Breakdown (HB),氧化层击穿电学特性,栅漏电流随应力时间变化,SILC (Stress Induced Leakage Current) SB (Soft Breakdown) HB (Hard Breakdown),氧化层击穿电学特性,软击穿依然可以引起器件漏电流显著下降,MOS器件退化 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简介,退化机理,抑制方法,寿命预测,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器件退化的含义,输出电流下降,阈值电压增加,NMOSFET,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退化与击穿的比较,击穿: 突变过程 硬击穿:完全失效 软击穿:不完全失效 器件无功能 寿命:击穿时间,退化: 渐变过程 性能下降 器件依然保持功能 寿命:人为定义,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器件寿命的定义,不同应用给出不同定义: 漏电流改变510 阈值电压漂移 跨导漂移,驱动电路 逻辑电路 高速电路,重要性: 电路设计需要考虑参数冗余 CMOS工艺的规范产品的性能指标,寿命 10年,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器件退化机理,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器件退化机理,当器件进入饱和区,靠近漏端的栅边界处的沟道夹断,出现空间电荷区,应力模式,产生机制,关键词:出现高能载流子 产生缺陷 器件特性退化 讨 论:产生高能载流子的器件状态和可能的空间位置,产生机制,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几个关键点,饱和状态下空间电荷区位于栅下靠近漏端一侧 靠近漏端的空间电荷区具有: 高电场 热载流子 电离碰撞产生电子空穴对 热载流子的产生是非均匀的,一个关键特性衬底电流,正比于电离碰撞率在空间电荷区的积分 常用来衡量热载流子的能量水平,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物理缺陷,两种主要缺陷,界面态缺陷,氧化层缺陷,载流子如何注入?,靠近漏端?,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物理描述,器件中载流子运动,热运动:完全随机过程 漂移运动:电子从 - 到 +,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物理描述,缺陷产生过程,沟道热载流子直接轰击:界面态陷阱 热载流子激发进入氧化层:氧化层陷阱,界面态产生过程,陷阱电荷形成过程,热载流子,氢原子/离子,热载流子的产生,热载流子直接注入氧化层,SGHC 注入到氧化层,缺陷产生的物理模型 阳极空穴注入 氢释放/解析,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物理描述,氧化层缺陷产生机制,氢解析模型,Si/SiO2界面处的Si-H键可以直接被热电子打断,两种解析模型,单个高能电子导致的Si-H/D键断裂,多个载流子碰撞引起的键共振导致Si-H键断裂,对低工作电压的深亚微米器件,两种过程将同时存在,共同引起器件退化,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物理描述,界面陷阱产生机制,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物理描述,氧化层电荷的电学影响,缺陷电荷屏蔽来自栅的电场 阈值电压改变 负电荷引起Vth正向移动 给定电压下漏电流降低,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物理描述,界面态电荷的电学影响,禁带中存在缺陷能级 界面电荷有赖于费米能级 界面电荷如何随费米能级变化,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物理描述,界面态电荷的电学影响(续),以nMOSFET为例 Vg会改变费米能级 界面电荷会随Vg变化 Id的下降幅度随Vg变大,nMOSFET特性退化,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饱和区: 通常 VgVd 不利于电子注入 存在界面态生成条件,Vg Vd/2:主要是由于界面态的产生引起迁移率的退化 Vg Vt, :空穴陷阱的产生引起电流的增加,可以等效为沟道尺度的缩短,同时界面态的产生会减少电流,二者作用会部分抵消 Vg Vd :主要退化是由于漏端陷阱俘获电子引起的,同时界面陷阱的产生会加剧器件电流的退化,nMOSFET特性退化(续),按照所加应力电压的不同,有三种模式:,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nMOSFET特性退化(续),多一个附加的退化效应:spacer氧化层区域的退化,这里产生的陷阱会引起漏端电阻的增加,对漏端轻掺杂 (LDD) nMOSFETs,,因此,通常认为存在两个退化过程:早期spacer区域退化占优,而随着应力时间增加,沟道内也逐渐出现陷阱,导致器件表现出后期退化规律,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pMOSFET特性退化,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饱和区: |Vg|Vd|,但Vg0 Vd0 利于电子注入 界面态和氧化层陷阱生成条件,pMOSFET特性退化,Vg Vt :氧化层中产生的大量陷阱俘获电子,主要位于漏端附近;而空穴陷阱只有少量产生,离漏端有一点距离 Vg=VD/2:界面陷阱的产生起主要作用 Vg=VD :可以观察到氧化层正电荷,而界面陷阱将主要限制pMOSFET的可靠性. 以上三种退化机制的共同作用,如负氧化层电荷、界面陷阱、正氧化层电荷的产生,将决定pMOSFET热载流子退化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即器件寿命,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器件特性退化 偏压的影响,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偏压敏感 给定Vd条件,通常VgVd/2为最坏应力,器件特性退化 偏压的影响(续),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给定Vd,当VgVd/2 Id依然增加 空间电荷区电场下降 部分抵消了Id增加的影响 损伤下降,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器件退化的抑制方法,漏端轻掺杂区,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LDD ( Lightly doped drains) 减小漏端电场 优化掺杂分布 工业界广泛采用,Drain,Oxide,LDD,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例子:,S. Ogara et.al, IEEE Trans. Electron Dev., ED-27, p.1359,漏端轻掺杂区,沟道掺杂分布,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降低沟道的掺杂以提高可靠性 负作用:短沟道效应 实际衬底掺杂再不断增加,沟道掺杂分布(续),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优化沟道掺杂 降低沟道内的掺杂浓度 增加沟道外的掺杂浓度,问题:难于控制,更低的工作电压,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工作电压持续下降,N掺杂,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优点:,防B穿通 更好得击穿特性 对热载流子得抑制效应:Si-N Si-H 提高高场沟道电子迁移率,(a) Pure SiO2 (b) NH3-nitrided SiO2 N2O nitrided SiO2,N掺杂,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改善了界面态得产生,影响迁移率情况,F掺杂,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优点:,对热载流子的抑制效应:Si-F Si-H 抑制NBTI效应,优点:,增加了硼穿通,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器件寿命预测,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寿命预测,被广泛采用但不是唯一方法 加速实验:更高的应力条件 测量Isub,Id的变化,确定寿命 基于幸运电子模型lucky electron model,器件寿命 :,C常数,依赖于工艺 Isub/Id倍增因子 反映电场强度 Id/W沟道电子浓度 m常数,通常2.7 3.2,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m的确定,能量因子m,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寿命预测,测量工作条件下的Isub, Id 从应力条件外推出工作条件下的,Log( ),Normal operation,Lifetime,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一个例子,Siemens: W.Weber and R.Thewes, Semicond.Sci.Technol., 10, p.1432.,DC,AC,DC和AC 之间几乎没有差别,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考虑因素,典型的测试/工作条件,测试条件 通常采用DC偏压 最坏应力条件Isub=max 避免AC测试! 寄生电感的影响 工作条件 逻辑:等效为AC 模拟:近似为DC条件,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考虑因素,占空比,D,在同样的工作电压下:,绝大多数的损伤发生的时间区域?,Vd,Vg,Damages,过渡区,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考虑因素,温度影响,芯片内温度:120oC 缺陷产生增加 如何影响击穿? 缺陷产生:热激发 应力温度条件:室温 最坏条件 原因: 更高温度 更低迁移率 更低迁移率:更不“热” 效果:更少损伤,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考虑因素,电感环的影响,更高电压:更短寿命 电压能否超过电源电压? 芯片中存在电感和寄生电感 在1.1电源电压下确定最坏寿命,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例子,确定nMOSFETs寿命,首先测量Isub, Id和寿命: 加速应力实验得到如下数据: Isub/Id0.1 0.07 0.05 0.03 0.02 0.01 Id/W (A/m)9.010-4 8.310-4 7.510-4 6.810-4 6.210-4 5.010-4 55s 3min 8m53s 39m12s 2h48m 27h46m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 Isub/Id 6.010-4(无电压环) 1.010-3(有电压环) Id/W (A/m) 3.010-4(无电压环) 3.410-4(有电压环) 估计器件寿命: (i) 无电压环,占空比=100% (ii) 有电压环,占空比=100% (iii)有电压环,占空比=1%,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计算,确定能量因子m,Id/W (A/m)9.010-4 8.310-4 7.510-4 6.810-4 6.210-4 5.010-4 55s 3min 8m53s 39m12s 2h48m 27h46m Id/W (C/m)0.05 0.15 0.40 1.86 6.26 50.12,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确定m,通过拟合:m=3,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计算,Isub/Id0.1 0.07 0.05 0.03 0.02 0.01 Id/W (A/m)9.010-4 8.310-4 7.510-4 6.810-4 6.210-4 5.010-4 9.010-7 2.910-7 9.410-8 1.810-8 5.010-9 5.010-10 55s 3min 8m53s 39m12s 2h48m 27h46m,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作图log(),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寿命预测,(工作条件)6.5 10-14(无电压环) 3.410-13(有电压环),(无电压环)=7.78108 sec =24.7years (有电压环)=1.48108 sec =4.7years 占空比=1%:(有电压环)=470years,MOS器件可靠性测量方法,测量步骤,(a) 沟道热载流子(CHC) (b) 漏端雪崩产生热载流子(DAHC) (c) 二次产生的热载流子 (SGHC) (d) 衬底热载流子注入 (SHC),器件退化应力模式,MOS器件可靠性未来研究,深亚微米MOS器件的退化 未来的研究,100-nm技术的MOS器件可靠性 (SOC),l热载流子退化 尽管工作电压已经下降,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l负偏压温度改变引起的不稳定Negative bias-temperature instability 被认为代替热载流子退化,将成为限制CMOS器件寿命的主要因素 l硼穿通 将在薄栅氧化层扩散,并进入衬底,改变pMOSFET的阈值电压,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l高k介质薄膜界面特性 依然存在谁是最好介质的争论,并且大规模生产的时间还无法确定 l浮栅类型的非挥发MEMORY中存在的SILC(Stress-induced leakage current) 存在常规SILC无法解释的大泄漏电流 异常SILC,对100-nm技术,SOC被预期为Si工业的驱动力。几种主要的器件将集成在在SOC中,每个器件都要求具备足够的可靠性。因此需要仔细的优化,但这是非常困难的。,Degradation of MOS Device,结 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