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CT影像阅片基础.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5899132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276 大小:18.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系统疾病CT影像阅片基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6页
消化系统疾病CT影像阅片基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6页
消化系统疾病CT影像阅片基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系统疾病CT阅片基础,正常腹部CT解剖第二肝门上层面(增强),正常腹部CT解剖第二肝门层面(增强),正常腹部CT解剖门静脉分叉层面(增强),正常腹部CT解剖第一肝门层面(增强),正常腹部CT解剖胆囊窝、肝总动脉层面(增强),正常腹部CT解剖胰头层面(增强),正常腹部CT解剖胆囊胰腺(增强),正常腹部CT解剖胰体、腹腔动脉、脾静脉层面(增强),正常腹部CT解剖肝下缘、肠系膜上动、静脉层面(增强),正常腹部CT解剖肾上极层面(增强),正常腹部CT解剖肾门层面(增强),正常腹部CT解剖肾门下层面(增强),正常腹部CT解剖第五腰椎上缘层面(平扫),正常男性盆腔CT解剖,耻骨下支层面,正常男性盆腔CT解剖,前列腺层面,正常男性盆腔CT解剖,膀胱、精囊腺层面,正常女性盆腔CT解剖,子宫颈层面,什么是CT的亨氏单位(Hounsfield单位)?,亨氏单位是由其发明者sir Greoffrey Hounsfie1d的名字来命名的,简称Hu,用来表示CT图像上组织结构的相对密度 水的CT值是0亨氏单位 组织的CT值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不同的CT扫描机在扫描同一个病人时会有CT值的偏差,同一CT扫描机在不同时间系列扫描同一病人的同一结构时CT值也会出现偏差。,什么是 CT的窗位与窗宽?,窗技术是CT检查中用以观察不同密度的正常组织或病变的一种显示技术,包括窗宽(window width)和窗位(window level) 由于各种组织结构或病变具有不同的CT值,因此欲显示某一组织结构细节时,应选择适合观察该组织或病变的窗宽和窗位,以获得最佳显示,什么是 CT的窗位与窗宽?,窗宽是CT图像上显示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和病变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而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和病变,无论高出程度有多少,均以白影显示,不再有灰度差异;反之,低于此范围的组织结构,不论低的程度有多少,均以黑影显示,也无灰度差别。,什么是 CT的窗位与窗宽?,增大窗宽,则图像所示CT值范围加大,显示具有不同密度的组织结构增多,但各结构之间的灰度差别减少。减小窗宽,则显示的组织结构减少,然而各结构之间的灰度差别增加。如观察脑质的窗宽常为-15+85H,即密度在-15+85H范围内的各种结构如脑质和脑脊液间隙均以不同灰度显示。而高于+85H的组织结构如骨质几颅内钙化,其间虽有密度差,但均以白影显示,无灰度差别;而低于-15H组织结构如皮下脂肪及乳突内气体均以黑影显示,其间也无灰度差别。,什么是 CT的窗位与窗宽?,窗位是窗的中心位置。 同样的窗宽,由于窗位不同,其所包括CT值范围的CT值也有差异。例如窗宽同为100H,当窗位为0H时,其CT值范围为-50+50H;如窗位为+35H时,则CT值范围为-15+85H。 通常,欲观察某些组织结构及发生的病变,应以该组织的CT值为窗位。例如脑质CT值约为+35H,则观察脑组织及其病变时,选择窗位以+35H为妥。 由上可见,同一CT扫描层面,由于选择不同的窗宽和窗位可获得各种观察不同组织结构的灰阶图像。,CT窗的标准类型是什么样的?,CT窗的标准类型:观察肺组织要用宽的窗,此窗包括的密度范围(CT值范围)广,对组织密度差别的分辨不精细,适合于观察肺组织,这是由于肺内低密度的空气与血管、气管和其他间质结构具有鲜明的对比。观察腹部结构要用较窄的窗,这样对组织密度可以做到精细分辨。窗中心(窗位)也是由CT操作人员指定,如:一个典型的腹窗定为窗中心(窗位)+40,窗宽400,则CT图像的不同灰阶代表到+240范围内的CT值,所有高于240HU的像素均显示为白色,而低于-160HU的像素均显示为黑色。,螺旋CT扫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螺旋扫描是指在扫描期间,X线管连续旋转并产生X线束,同时扫描床在纵轴方向连续移动,这样,扫描区域X线束进行的轨迹相对被检查者而言呈螺旋运动 螺旋扫描是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移动相结合而实现的。传统的CT扫描机通过电缆将X线管和外部高压发生器相联,而滑环装置则由一个连续移动的转子和一个供电系统组成。滑环装在固定部分,电刷装在移动部分,电刷沿滑环移动,供电系统则经滑环和电刷向转子高压供电,称高压滑环,如Siemens公司的Somatom Plus;也可用低压滑环向转子低压供电持再升压,称低压滑环,如Toshiba的XVision。采用滑环技术,X线管在扫描期间就可以连续旋转,高速连续扫描30-50s。,螺旋CT扫描有什么特点?,扫描时间缩短:常规CT的多层扫描,要求患者在接受扫描时,反复进行屏气、扫描一层、呼吸、床移动到下一层面、图像重建等操作,在两次扫描之间需消耗一些时间,完成全部检查一般需几分钟,而且有层间扫描信息中断现象。螺旋扫描时,扫描期间X线管连续旋转,床连续进动,程序中去除了每次进床以改变扫描层面所需的时间 ,可连续扫描、连续获得数据,使总扫描时间明显缩短,螺旋CT扫描有什么特点?,重建任意层面图像:常规CT各层面分别扫描,独自重建,层面之间无图像数据,层间信息中断。而螺旋扫描获得的投影数据是沿患者纵轴的连续数据,所以可任意提取所需层面的投影数据进行重建,无需再次扫描 提高三维(three-dimentional,3D)与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图像质量:常规CT受层面间无图像数据的固有限制,冠状或矢状面3D和MPR面像的图像因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SCT能根据一次扫描中获得轴面数据,重建高质量的3D及MPR。,螺旋CT和普通CT的有何区别?,螺旋CT是现代CT技术的主要进展之一 普通CT在做胸部、腹部和盆腔扫描时,每次扫描病人均需屏气。CT球管复位时,检查床进到下一个位置以便扫下一层面,在采集下一幅图像时需要病人屏气。若病人在每次扫描时屏气深度不一,一部分所检器官(如肝脏)可能根本没有扫到,小的病变因此而不能发现 此问题在螺旋CT上得以解决。问题的解决是根据电学的滑环原理,螺旋CT扫描时扫描架内没有需要解除缠绕的限制电缆,球管不需复位,这样屏气时调线球管可以围绕着病人不停地旋转来采集信息资料,螺旋CT增强的剂量与时间,动脉期起止时间 因造影的总量和注射速率不同而不同。 常规造影剂总量80-120ml(1.5ml/kg),注射速率3ml/s,开始时间为20-25s 造影剂总量2ml/kg,注射速率5ml/s,开始时间为15-25s。 动脉期的终止时间:40-45s,螺旋CT增强的剂量与时间,动脉期增强扫描(开始标志):腹主动脉强化已达峰值;肝实质强化尚未开始很轻微,CT强化值10HU;脾脏强化开始,呈不均匀斑点或斑片状;可见显影的肝动脉及脾动脉;脾脏呈不均匀斑片状强化。肝内门静脉或下腔静脉未显影或仅轻度显影,螺旋CT增强的剂量与时间,动脉相终止期扫描:主动脉仍强化明显;肝脏轻度强化,肝实质的强化10HU但20HU;脾脏强化趋于均匀。,螺旋CT增强的剂量与时间,过度期起止时间 动脉期的终止期到门脉期的开始之间的一段过程,称之为过度期(交叉期)。 按常规剂量和速率(1.5ml/kg,3ml/s)推算,其时间窗为4055s。 此期既不利于富血供肿瘤检出,也不利于少血供肿瘤检出。,螺旋CT增强的剂量与时间,门脉期起止时间 也因造影的总量和注射速率不同而异。 量和速率越高,门脉期的开始越早。 常规总量80120ml(1.5ml/kg),注射速率3ml/s, 开始时间为6065s 总量2ml/kg,注射速率4ml/s,开始时间为5055s。 持续时间:约60s 平衡期出现时间 :一般为100120s,螺旋CT增强的剂量与时间,肝脏门脉期扫描图:肝实质强化明显达到峰值; 门静脉显示清晰;脾脏强化均匀一致。,什么是CT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是一个相当新的技术,它可以用于显示血管结构。螺旋CT血管造影操作简便,可作为常规扫描。首先经周围静脉插管,经导管快速注射造影剂后扫描,然后进行计算机血管重建。如腹主动脉后CT血管造影,需采用薄层扫描以准确显示动脉瘤的起源(如起源于肾动脉)。CT血管造影可以对外科手术计划的制定提供帮助,CT在什么方面优于MRI?,CT在显示钙化和骨胳肌肉系统的骨质异常方面优于MRI。这是由于MRI上钙是无信号的,而CT则可以较好地显示钙化、骨皮质和骨小梁结构。对于胰腺病变的诊断CT也优于MRI。 尽管CT在显示Pagets病的典型骨改变和骨化性肌炎等方面优于MRI,MRI仍在对骨髓病变、骨和软组织肿瘤的评价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CT对胸部、腹部和盆腔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解剖图像,可作为首选检查手段,MRI则用于帮助CT所显示的病变的性质。,CT在什么方面优于MRI?,CT价格较MRI低,从经济角度上讲应优先选用。 现代CT技术的发展已能使检查在几分钟内完成,而MRI则需30-60分钟。 幽闭恐惧在大扫描孔架的CT中较少发生,而在MRI中则可达10(因磁体的孔腔较小)。,MRI在什么方面优于CT?,没有电离辐射 多方位成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和斜面) 解剖结构细节显示较好 对组织结构的细微病理变化更敏感(如骨髓的浸润,脑水肿) 由信号强度可以确定组织的类型(如脂肪,血液和水) 组织对比优于CT,肝脏的解剖,肝脏变异伴结肠间位,肝硬化CT表现,肝外形的改变:常显示肝叶比例失调,左叶外侧段多增大,外缘变尖呈“鸟嘴状”,尾叶增大,右叶常萎缩。胆囊逆时针转位。肝裂增宽。肝表面凹凸不整,呈不规则结节状。晚期,肝脏可普遍萎缩。 有部分脂肪变性时,肝脏密度不均匀或减低。肝硬化再生结节显示可为相对高密度。 继发改变:中、晚期肝硬化常合并门静脉高压,表现脾大(5个肋单元),脾、门静脉扩张及侧支循环建立,胃短静脉、胃冠状静脉及食管静脉曲张。平扫时呈现一堆小球形或扭曲的条虫形软组织影,增强可证实为血管影像; 腹水形成;约30合并胆石症,肝硬化,平扫示 肝脏小、边缘波浪状、内部密度不均匀,肝裂宽,有腹水; 门脉期增强扫描示 肝实质强化均匀,门静脉增粗,脾肿大,肝硬化(并腹水及尾叶大),尾叶超过中线,肝硬化(伴弥漫性脂肪肝),图1平扫 : 肝脏密度不均匀,见多个高 密度和低密度结节影(肝硬化结节和 脂肪变性) 图2动脉期扫描 : 结节无明显强化 图3门脉期扫描:肝实质密度不均匀, 脾脏厚。,肝硬化(见食管静脉曲张),平扫 见食管下端有软组织密度影; 增强扫描见软组织影为多个扭曲、增粗的血管影,肝硬化(伴门静脉增宽和胃静脉曲张),肝硬化(伴副脐静脉开放),增强扫描 可见重新开放的副脐静脉,肝硬化(伴肝癌),增强CT 显示肝明显缩小、肝裂增宽、脾增大,肝右叶见两个类圆形边缘增强的病灶,并有腹膜后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布-加综合征,平扫:肝脏密度不均匀,肝脏体积增大,尾叶增大明显 增强扫描 : 肝脏强化延迟,分布不均匀,以尾叶为中心的区域强化较明显(肝内血流经肝静脉回流受阻而尾叶受累相对较轻造成);肝外周密度下降具有特征性; 副脐静脉开放明显,脐静脉和副脐静脉增粗。,布-加综合征,图1:增强扫描 肝段下腔静脉闭塞,肝静脉未能显示,奇静脉及副奇静脉增粗; 图2:不同层面示肝实质强化延迟,密度不均匀,肝大,尾叶更大 且强化较为明显,肝细胞癌CT表现,平扫肝内肿瘤大多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因为存在脂肪变(低密度)、坏死(极低密度)、出血(不规则高密度 )和钙化(极高密度 ),边界不规则或呈分叶状,与正常肝组织界线模糊,少数有包膜 平扫肝内分化程度较好的肿瘤可表现为等密度。有脂肪肝或周围有脂肪浸润的肝癌病灶可为高密度,肝细胞癌CT表现,增强扫描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边界较平扫清楚,也可见到花边状改变及肿瘤周围低密度环。增强的持续效应短(速升速降):门脉期或延长期64.67%为低密度 少数为等密度,个别为仍然高密度 (见于脂肪肝、肝淤血和肾功能不全者) 增强扫描可显示肿瘤内坏死、囊变、分隔,瘤内密度不均匀。中心因坏死、出血或脂肪变性等可不强化,肝细胞癌CT表现,增强扫描示病变内肿瘤血管及肝内血管受侵犯。例如: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病灶内或病灶附近门脉早期浓密显影),下腔静脉或(和)门静脉内瘤栓,表现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 平扫显示等密度的肿瘤、增强扫描后呈相对低密度 肝癌供血主要来自肝动脉,因此,增强扫描显示肝癌的最佳时间在注药后40-90秒,大多数肝癌延时扫描表现为低密度(此点与血管瘤不同),大肝癌增强后的动态变化过程,图(平扫):见低密度占位;图(增强动脉期):有不规则的边缘增强;图(增强门脉期):进一步边缘强化;图(增强门脉晚期,延迟扫描):病灶又回到低密度,小肝癌增强后的动态变化过程,图:动脉期病灶迅速明显强化而呈高密度 图:门脉早期(过度期)病灶密度下降和肝实质接近 图:门脉峰值期:病灶就呈低密度,微小肝癌增强后的动态变化过程,图:肝内有多个小的低密度,不容易与血管影相鉴别 图:动脉期个病灶迅速明显强化而呈高密度 图:门脉早期(过度期)病灶密度下降和肝实质接近,肝癌(巨块型),增强扫描:肝脏肿大,见一10cmX17cm的分叶状低密度灶, 其间有分隔样强化,肝左叶外侧段见肝内胆管积气 进一步扫描见病灶边缘进一步强化,呈现包膜“晕圈征”, 其间有不规则无强化坏死区,肝癌(巨块型),平扫肝脏肿大,右叶见一大片低密度灶,边界不清楚; 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强化,其间有分隔样强化,肝癌(混合型),CT平扫显示肝脏弥漫性增大,密度不均匀,腹侧外突,CT值48-51Hu,尾叶大超过中线,注药后30秒钟的动脉期肝内弥漫结节低密度灶显示更加明显,与肝组织密度差距加大;注药物钟后,肝组织与癌灶密度差进一步加大,肝癌(弥漫型),平扫:肝脏弥慢性肿大,密度不均匀,CT值3l一42Hu; 增强扫描:在部分正常肝组织强化衬托下,肝内病灶大部 显示低密度改变,强化不明显,境界不清。,肝癌(特殊部位),图1-4分别见癌位于尾叶、右后叶外生、 右前叶外生、右椎旁和椎骨,肝癌(平扫未见病灶),图1平扫:肝内未见确切病灶 图2动脉期扫描:大病灶及子灶均明 显强化,呈高密度 图3门脉期扫描: 小的子灶呈等密度 不易发现,大病灶也不及动脉期清楚,肝癌(无明显强化),图1平扫:肝右叶结节样低密度病灶 图2增强动脉期:肝右叶低密度病灶 无明显强化 图3增强门脉期:肝右叶低密度病灶 无明显强化,肝癌(无明显强化),图1平扫 :下腔静脉旁低密度病灶,边界清 图2增强动脉期扫描 :病灶与肝实质密度一致不易发现 图3门脉期扫描 :病灶为低密度,肝癌(周边可见供血动脉),动脉期增强扫描 : 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 周边可见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肝癌(有包膜),平扫见清晰完整的包膜,中央有低密度坏死, 该病例为纤维板层样肝细胞癌,肝癌(有假包膜),门脉期扫描:包膜强化呈环形高密度带 延迟期扫描:包膜不完整,呈低密度带改变,此多为假包膜,肝癌 (有脂肪浸润),图1平扫,肝癌病灶密度不均匀,肝癌为稍高密度,并见周围低密度(脂肪) 图2动脉期扫描,病灶强化不均匀;图3门脉期扫描,病灶密度下降; 图4延迟扫描,病灶为低密度,并见更低密度脂肪。,肝癌(伴钙化),平扫和增强见肝右叶见一个约10cm的病灶, 中间见2个点壮钙化灶,其间有更低密度粗条网隔状坏死,肝癌(伴癌灶内出血),平扫肝右叶见约8cm的病灶,部分为高 密度,CT值8393Hu,其间有低密度 坏死,CT值32HU。瘤灶周围低密度为 肝脂肪浸润,CT值30-46Hu;增强的动脉期 病灶在强化的肝脏组织衬托下呈现相对低 密度,周边可见强化的假包膜;延迟扫描 显示病灶内除低密度坏死区外,其余病灶 与肝组织密度相近,肝癌(伴癌灶内出血),CT平扫,肝右后叶有一巨大肿块影中间为低密度坏死区, 坏死区内可见高密度的出血灶,肝癌(有门脉癌栓),图1、门脉期扫描:门脉主干内充盈缺损;图2、门脉期扫描: 门脉主干明显增粗,内见充盈缺损,周围见大量侧枝血管建立;图3、门脉期扫描门脉右支中断;图4、门脉期扫描门脉主干和分支均未显示,肝癌(有门脉癌栓及血流灌注缺损),动脉期扫描:肝内大片状低密度区,内见一强化的高 密度灶,门脉右支中断 门脉期扫描 :见楔形大片状低密度区,门脉右支内癌栓 形成致血流灌注缺损,肝癌(合并动脉门静脉瘘),CT平扫肝右叶肿大,肝内弥漫低密度改变,边界不清, CT值38Hu。尾叶增大,越中线;增强扫描肝右叶见一 8cm x10cm低密度区,其间有团状强化与主动脉密度相 同,提示有动静脉分流征象。,肝癌(合并动脉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胃静脉曲张),图1:肝动脉早期门静脉左右支显影,肝右叶低密度;图2:门静脉癌栓、 胃静脉明显扩张迂曲;图3:DSA在动脉早期同时显示肿瘤血管和 粗大门静脉;图4:注射组织胶栓塞堵瘘后门静显影消失,仅留肿瘤血管,肝癌(术后复发),图1平扫:肝右叶下段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图2动脉期扫描;手术疤痕旁两个明显强化的高密度病灶;图3门脉期扫描:病灶呈略低密度;图4延迟期扫描:病灶较门脉期更为清楚,肝癌(无水酒精注射术后),动脉期与门脉期扫描,病灶呈低密度,边界清楚无强化,说明肿瘤已经完全坏死,肝癌(无水酒精注射术后),图1动脉期扫描 :病灶周边有强化(存活瘤组织),中心坏死区无强化 图2门脉期扫描:病灶回到低密度,肝癌(TACE前后),图1:TACE前增强扫描病灶为低密度 图2:TACE后平扫部分病灶碘油积聚良好,部分病灶坏死液化,部分病灶缩小甚至消失,肝癌(TACE后),平扫:图1肝右叶病灶内大部有碘油沉积,只有中央一小部分 没有积聚;图2肝右叶病灶内一半有碘油沉积,另外一半没有。 没有碘油沉积的部分为坏死区(也有的是病灶少动脉血供 或者为碘化油没有灌注到该部位),肝癌(TAE术后),图1平扫:肝右后叶病灶内有散在碘油沉积 图2动脉期增强扫描:存活肿瘤组织有明显强化,呈高密度,与前者对照,该部位无碘油沉积。,肝癌(TAE术后MRI),图1: T1像,病灶为不均匀低信号 图2:T2像,病变周边组织为高信号(残留存活肿瘤) 图3:增强,T2为高信号的病灶部分明显强化,符合存活肿瘤组织特征,肝胆管细胞癌,好发于肝左叶,发生于周围胆管的病灶都较大,常5cm 病人无乙肝、丙肝、肝硬化病史,AFP阴性 CT平扫 :轮廓欠清的低密度实质性病灶,有时可见到高密度钙化影 CT增强动脉期 :仅有轻度强化,从边缘或中心区域开始(但强化程度远低于肝细胞癌) CT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病灶常持续强化,似有缩小趋势(与血管瘤不同的是病灶始终无充填),病灶中心可见坏死区,多伴有肝内胆管扩张,肝胆管细胞癌,图1平扫:肝左叶外侧段一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图2动脉期扫描:病灶无明显 强化;图3门脉期扫描 :病灶不均匀强化;图4延迟期扫描:病灶强化范围扩大, 但无完全充填;无肝硬化表现,肝胆管细胞癌,图1平扫 :肝左叶低密度病灶,边界不清,内见更低密度; 图2动脉期扫描:病灶周边略有强化,肝硬化结节,表现A 平扫及及动脉期:低密度 门脉期:与肝实质密度一致 表现B 平扫及双期或三期扫描均低密度,与少血供肝癌不好鉴别而需要做MRI(肝硬化结节在SE系列T2W1上为等信号或低信号,而肝癌绝大多数为高信号可助鉴别),肝硬化结节,图1平扫:肝脏局部轮廓膨隆, 并见低密度灶; 图2动脉期扫描:结节无明显强 化;仍为低密度; 图3门脉期扫描 : 结节与肝实 质密度一致,肝硬化结节,图1平扫:肝内低密度灶;图2动脉期增强:病灶无强化; 图3和图4门脉期扫描和延迟期扫描:病灶仍呈低密度,肝转移癌,平扫: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大多表现为低密度,多在低密度病变内存在更低密度区域,从而显示为同心圆状或等高线状双重轮廓为其特征( “牛眼征” ),边界多为模糊不清。 少数如宫颈癌、食管癌等肝转移性肿瘤内部几乎全部坏死、液化表现为囊性密度,壁较厚或有不规则强化。此外如大肠癌、卵巢癌等的肝转移性肿瘤也可合并有钙化,表现为点状、斑块状、羽毛状之高密度灶。 消化道肿瘤肝转移占80%左右。,肝转移癌,大多数病灶为少血供 动脉早期病变无强化,边界不清,有时难发现 门脉期扫描可见到边缘强化,边缘清楚 7%12%的转移灶为富血供 在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强化,通常为边缘强化 但也有整个病灶强化而与与HCC类似,见于:来自乳腺、甲状腺、肾脏、类癌、肉瘤和黑色素瘤等富血供转移灶 在已知原发灶的情况下,对富血供转移癌宜选用双期扫描,少血供者,单一门脉期扫描亦可,肝转移癌,图1和2甲状腺癌肝转移平扫和增强;图3和4乳腺癌肝转移平扫和增强,肝转移癌,图1和2肺癌肝转移平扫和增强;图3和4结肠癌肝转移平扫和增强,肝转移癌,图1和2,食道癌肝转移,动脉后期扫描病灶全强化,门脉期扫描病灶恢复低密度 图2和3,胃癌肝转移,动脉期扫描病灶完全强化,门脉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肝转移癌,图1:回肠类癌肝转移,增强示肝内有两个圆形占位,右叶病灶边缘 增强,左叶病灶全部完全增强 图2:小肠平滑肌肉瘤肝转移,增强示多个圆形占位,病灶边缘增强, 中央不强化,为坏死,肝转移癌(有钙化),图1和2:结肠肝转移,图1病灶内球形钙化,图2斑点状钙化 图3和4:胃癌肝转移,图3病灶内斑点状钙化,图4星芒样钙化,肝转移癌,胃底癌肝多发转移;图1为平扫:示肝内多个圆形低密度灶; 图2 为增强:仅边缘轻度强化,肝血管瘤,CT平扫:多为低密度,边界清楚,一般无包膜征象。病变区内可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少数伴有脂肪肝者,可表现为高密度。少数小病灶为等密度而不能发现。 CT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中央低密度区尚无强化,但更清晰,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病变中央推近,而病变的低密度区相对变小。延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扫时病变内更低密度无变化),肝大血管瘤(CT增强动态变化过程),图:肝CT平扫见肝右前叶上段稍低密度团块,大小7.5x5.0 x5.0cm, 境界清,CT值43-46HU(正常肝脏CT值59HU);图 为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延迟约4分钟的静脉期表现为团块边缘结节状强化,延迟约4分钟的 图:造影剂基本填满病灶,病灶CT值75HU,正常肝实质CT值70HU。,肝中等血管瘤(CT增强动态变化过程),CT平扫:肝右后叶见一2cm的低密度灶,CT值44HU。 增强扫描:注药3分钟,瘤灶周边结节状强化;注药8分钟,瘤灶全部强化; 注药10分钟瘤灶内仍示高密度改变。,肝小血管瘤(CT增强动态变化过程),增强扫描病灶在动脉期就迅速强化而呈均匀高密度; 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病灶仍呈均匀高密度,肝血管瘤(有斑痕),图1平扫:肝右叶低密度病灶,中心可见更低密度的疤痕区 图2延迟期扫描:病灶大部分充填呈高密度,中心疤痕无强化,肝血管瘤(结节样强化),图1平扫:肝左叶圆形低密 度灶,边界清楚 图2动脉期扫描:病灶边缘 结节状强化 图3门脉期扫描:病灶全部 充填呈高密度,肝血管瘤(伴脂肪肝),图:平扫 肝内高密度灶 图:动脉期增强病灶无强化 图:门脉期扫描病灶中心点状强化, 边界清楚,肝小血管瘤(不典型),图:动脉期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呈高密度 图:门脉期病灶密度下降为等密度 图:延迟(4min)扫描病灶仍为等密度。与肝癌相似,肝血管瘤与肝癌的鉴别要点,肝癌一般有肝硬化肝炎病史,AFP阳性 肝癌和肝血管瘤两者早期均可强化或不均匀强化: 血管瘤以边缘强化多见; 门脉期肝癌多为低密度而血管瘤仍可持续强化; 血管瘤无包膜,肝癌可有包膜。,肝血管瘤与肝转移癌的鉴别要点,转移性肝癌 也可出现边缘强化而与血管瘤类似。 延迟期扫描则无充填现象。 往往有原发肿瘤病史。,肝脂肪瘤,平扫:肝左叶内侧段见25cm x 30cm类圆形脂肪瘤灶CT值93HU,瘤灶周边环形钙化,CT值115Hu,肝总管、左肝管扩张,脾大并有腹水, 增强病灶无强化,肝错构瘤,平描:肝右前叶见一10cm圆形低密度灶, CT值负2234Hu,其间有分隔及结节样改变,肝右后叶病灶为不规则混合密度灶。增强: 肝右叶2个病灶中均见细条、带样及结节样强化;低密度中带状、结节状改变为肌肉、纤维组织轻度强化改变;细条状强化为血管结构,无强化低密度区CT值负34HU,为脂肪组织, ,肝脓肿,典型肝脓肿平扫 : 可发生于各肝叶,但以右叶多见,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 肝内低密度占位,CT值-1035HU,边界多不清楚或部分模糊,脓肿周围壁较厚。病灶周围可见密度不同的环形带,可以是单环、双环或三环,环可以完整或不完整 中心可见更低密度区 脓腔内含局限性少量气体或气液平面为其特征性表现,肝脓肿,典型肝脓肿CT扫描动脉期: 其典型三层病理改变:中心坏死区无强化,中间层为介于液化坏死区与正常肝组织之间的低密度带晕带环,外围层表现为与正常组织分界模糊。慢性期由于脓肿周围形成血管丰富的结缔组织被膜,脓肿壁显著环形强化,其密度高于肝组织 典型肝脓肿CT扫描门脉期及延迟期 脓肿壁和病灶内分隔可持续强化 中心坏死区域无强化,肝脓肿,不典型肝脓肿似软组织包块,与肝癌尤其浸润型鉴别较困难 肝脓肿早期强化不及肝癌明显 脓肿于门脉期和延迟期可见持续强化,病灶有缩小趋势,脓肿壁于强化后与肝实质密度一致 浸润型肝癌门脉期多为低密度,病灶边缘较平扫时略微清楚 肝脓肿可有发热、肝区痛、扣击痛有助于诊断,肝脓肿(环征),平扫:示三环征,即水肿带、肉芽肿性脓肿壁和坏死组织(最内层)构成,内壁不规则;增强:脓肿壁和周围水肿带与肝脏同步强化,中央坏死不强化,病灶有缩小感。,肝脓肿(多房征),肝脓肿(多发性),肝脓肿(含气体),肝脓肿(增强动态表现),图1平扫:肝左叶片状低密度区,边界不清。 图2动脉后期扫描: 脓肿壁及其内分隔有强化。 图3门脉期扫描: 脓肿壁及其分隔持续强化,中心坏死区无强化,肝脓肿(蜂窝织炎阶段),平扫见肝脏增大,右前叶和右后叶各见一个大的低密度灶, 又后叶病灶中还含有多个气泡, 增强后右前叶病灶脓肿壁未见强化,也未出现环征, 右后叶病灶呈现蜂窝状不均匀强化,为蜂窝织炎阶段,尚未形成脓肿,肝包虫病CT表现,好发于肝右叶,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CT值可在-1425HU,密度均匀一致,增强后无强化表现。边界清楚,光整。囊壁及囊内分隔有增强效应 大的囊腔内可见分房结构或子囊(囊内囊)。子囊的数目和大小不一。如子囊主要分布在母囊的周边部分呈车轮状 囊壁可见钙化,呈壳状或环状,厚薄可以规则,为肝包虫病特征性表现 因感染或损伤,可造成内囊分离,如内、外囊部分分离表现为双边征;如内囊完全分离、塌陷、卷缩,并悬浮于囊叶中,呈水上荷花征。偶尔完全分离脱落的内囊散开呈飘带状阴影。,肝包虫病(车轮状征),CT增强示肝右叶巨大占位病变,内有无数更低密度的小子囊,沿周边排列呈车轮状,肝包虫病(双边征),CT平扫和和增强示肝右叶巨大占位病变,内外囊分离而呈现双边征,肝包虫病(飘带征),CT增强示内囊分离脱落后浮在囊液中, 呈现“飘带征”(白箭头),肝包虫病(钙化),CT增强示肝右叶后段内侧类圆形囊肿性病变,壁厚并有环状钙化,其内可见子囊钙化,肝包虫病(周边子囊),CT平扫示肝右叶巨大低密度,有包膜,腹侧包膜下有2个更低密度的小子囊, 图2囊壁厚,外侧壁、囊中及子囊囊中均可见钙化灶,壁后有钙化常提示感染,肝包虫病(B超和CT比较),慢性肝血吸虫病肝内胆管局限扩张积气、蜘蛛样钙化、门静增宽、肝内细分隔地图样钙化、脾门血管丰富及脾大,肝囊肿CT表现,肝内圆形低密度区,境界清晰,密度均匀一致,CT值为液体密度(0-20HU),囊壁菲薄而不易显示 静脉注射造影剂后无强化,但囊肿更清晰 多囊肝于肝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圆形囊肿,病变形态及性质同上所述。可以同时有多囊肾和多囊脾,肝囊肿,肝囊腺瘤,平扫见肝左叶有一10cm的囊性病灶,CT值33Hu,包膜清楚;增强时包膜强化,前外侧囊壁有乳头样强化结节 ,囊壁厚薄不均匀,肝囊腺瘤,平扫见肝左叶有一1cm的囊性病灶,前外侧囊壁有结节 增强时包膜强化,前外侧囊壁结节也强化,肝腺瘤,CT表现平扫:单个肝内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占位性病变,出血、钙化可为不规则高密度,边缘光滑,周围可见“透明环”影,常为特征性表现;病理基础一般为是由瘤周被挤压的肝细胞内脂肪空泡增加而致 增强:早期可见均匀性增强,之后,密度下降与正常肝组织呈等密度。晚期呈低密度。其瘤周之透明环无增强表现 肿瘤恶变可呈大的分叶状肿块或大的环死区,偶见钙化 与原发性肝癌鉴别不容易(但肝腺瘤边界非常清楚),肝细胞腺瘤(显示透明环),图1CT平扫;示右肝类圆形略低密度占位性病变(箭头),边缘光滑, 上缘可见“透明环”,密度均匀。图2增强扫描:示肿瘤轻度增强,仍显示 低密度,内部有小灶状低密度,平扫所见“透明环”为受压之血管与肝交界缘,肝细胞腺瘤,图1平扫:肝右叶一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图2动脉期扫描:病灶强化呈高密度; 图3门脉期扫描:病灶等密度;图4延迟期扫描: 病灶为略低密度,边界清楚,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表现,CT平扫: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改变,边界清楚。当中心存在纤维性疤痕时,可见从中心向边缘呈放射状分布之低密度影像为其特征; CT增强:可为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不等,主要因其供血情况而不同。病变内纤维分隔无增强,动脉晚期病变呈低密度。延迟期 相对低密度,此时中心疤痕区域可强化,呈相对高密度 最特征性改变是部分存在从中心向边缘呈放射状分布的纤维性疤痕,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图1CT平扫: 病灶呈低密度;图2动脉期增强:病灶明显强化呈均匀高密度灶;图3和图4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与肝癌不容易鉴别,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图1平扫: 肝右叶略低密度灶,中心密度尤低;图2动脉期扫描: 病灶明显强化,中心及 周边可见增粗的供血动脉;图3门脉期扫描: 病灶为等密度,边界不清,中心密度低 (疤痕组织)区无强化,内隐约可见血管;图4延迟期扫描: 中心疤痕组织仍无强化,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图1平扫:见肝左叶球形低密度占位病灶,边缘清晰; 图2增强早期:病灶明显强化,中央未强化区呈放射状; 图3增强后期:病灶几乎呈等密度,中心见低密度灶裂隙状(箭头),代表疤痕组织,脂肪肝CT 表现,局灶性脂肪肝:肝内不规则或扇形分布的密度减低区,CT值低于脾及大血管密度,增强扫描无占位表现,病变范围及形态不变。肝内血管走行正常 弥漫性脂肪肝:肝内实质密度普遍降低,CT值低于正常10HU以上,或呈负值。脾脏密度高于肝脏。重度脂肪肝平扫即可显示肝内血管,呈相对高密度,邻近实质器官、血管密度明显高于肝脏。重症脂肪肝平扫易掩盖其他低密度占位病变,需做增强扫描或结合其他检查确诊,局灶性肝脂肪浸润,CT平扫:肝内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动脉期扫描: 病灶无强化,边界仍不清,门脉期扫描: 病灶内有血管影通过,局灶性肝脂肪浸润,平扫:肝内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密度低于脾脏 增强扫描: 病灶无强化,边界仍不清,其内血管纹理分布正常, 无占位效应,弥漫性重度脂肪肝,CT平扫:肝脏增大,下缘达肋下3cm,轮廓规整,肝实质密度显著减低, CT值-24-32HU,肝内未见占位征像,脂肪肝伴肝岛,图1平扫: 全肝密度均匀下降,门脉左支旁见高密度灶,边界不清(为正常肝脏组织) 图2增强扫描: 病灶边界清楚,仍为高密度,脂肪肝伴肝硬化,CT平扫: 全肝见多处低密度影,密度低于脾脏,肝脏内另有大小不等的等密度的肝硬化结节,肝脏比例失调,左叶增大,右叶肝脏边缘不规则,肝脏炎性假瘤,可能与感染、机体免疫状态及胆道梗阻有关 病理上以慢性炎细胞(如泡沫样组织细胞及嗜酸细胞)的浸润和纤维基质增生为主,其中纤维化呈螺旋状排列为其特征 患者平均40岁,无肝炎肝硬化病史,多数AFP阴性 CT平扫: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单发,直径5cm,病灶不规则,边缘模糊或由小病灶融合在一起 CT增强动脉期扫描:多数无强化而仍呈低密度 CT增强门脉期扫描和延迟期扫描:病灶周边环状强化、中心核心样强化或偏心结节样强化,病灶较平扫时相对缩小,边界更加清楚,炎性肉芽肿病变-炎性假瘤,图1平扫 :病灶边界不清的低密度病灶;图2动脉期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 图3门脉期扫描:病灶周边强化,边界清楚;图4延迟期扫描:周边强化更明显,炎性肉芽肿病变-炎性假瘤,图1平扫:病灶为等密度,不易 发现 图2动脉期扫描:病灶无强化, 低密度,边界不清 图3门脉期扫描:病灶中心核心 样强化,边界清楚,炎性肉芽肿病变-炎性假瘤,图1平扫:肝右前叶低密度灶,边界不清。 图2动脉期增强:病灶无强化 图3门脉期扫描:偏心结节样强化,肝结核CT表现,粟粒型肝结核:此型多见。CT见肝肿大,肝内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只靠CT检查多不能确诊,最后靠活检病理诊断。大多数粟粒型肝结核经药物治疗后,病变吸收、纤维化、钙化 结节型肝结核:平扫时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的结节样低密度病变,或密度不均匀之混合密度,可伴有斑点状或“粉末状”钙化。增强扫描见轻至中度的边缘强化。病灶中心可形成干酪性坏死低密度并可进一步形成结核性脓疡 结核性胆管炎极为少见,为沿胆管壁走行的钙化,肝结核,平扫:肝右叶边界不清楚的低密度灶,内有钙化点; ,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肝结核,CT平扫示肝右叶外侧段可见类圆形低密度病变(白箭头), 边缘模糊,左肝外缘尚可见钙化斑。增强扫描示病变呈环 状增强(黑箭头),中心低密度为干酪性坏死部分,肝结核,增强:肝包膜下梭形低密度病灶,CT值32Hu, 其间有水平分隔轻度强化,周边也轻度强化, 脓肿向外突向肋间,向内压迫肝脏 图2为双腔结核性肝脓肿,与化脓细菌性肝脓肿相似,肝母细胞瘤CT表现,平扫:可见肝实性肿块,多由数个结节聚合成大块状,其边缘为高或等密度,中心呈低密度或高低不等密度 增强扫描:在动脉期增强可见多个结节状增强染色征象,门静脉期肿瘤呈低密度,中心有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域,为肿瘤坏死所致。有的肿瘤内含类似骨组织成分,CT 可显示钙化灶。,肝母细胞瘤,CT平扫(图1)示右肝可见巨块状低密度占位,边缘比较光滑, 密度不均,内部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域,其内斑点状钙化(白箭头)。 增强(图2)示肿瘤可见增强,门静脉期肿瘤呈低密度,中心坏死无增强, 肝内胆管扩张(黑箭头),胰胆正常解剖,正常胆囊,胆囊变异,急性胆囊炎CT表现,急性胆囊炎一般来讲应以X线、B超及结合临床作出诊断。在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可行CT检查 CT表现:胆囊增大(直径大于5cm);胆囊壁均匀增厚,厚度在3mm以上,强化后胆囊壁明显强化,有时可直接见到胆囊结石 单凭胆囊增大不要轻易作出急性胆囊炎的诊断。胆囊壁的水肿、增厚则是诊断胆囊炎的重要依据。胆囊增大或胆囊壁增厚同时见到有胆石存在,则诊断可成立,胆囊周围见到液体存留亦为一可靠征象,急性胆囊炎,胆囊大,壁见双环征,胆囊内见高密度结石,肝左叶见肝脓肿,急性胆囊炎,CT增强扫描示胆囊增大,囊壁增厚,慢性胆囊炎,胆囊缩小,壁增厚而且不均匀,囊内经常见高密度的结石,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造影后CT显示在高密度含碘胆汁中见一直径1cm的低密度息肉样病变,胆囊蛔虫症,CT平扫见胆囊内有条状略高密度蛔虫影,CT值35Hu ;增强扫描示 胆囊内条状高密度蛔虫,CT值58Hu走行迂曲,方向与胆囊长轴一 致,边缘光滑、清晰,胆囊癌CT表现,根据病理形态可表现为: 结节型:胆囊内壁结节状或乳头状软组织密度块,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 厚壁型:胆囊壁广泛性或局限性不规则增厚 肿块型:胆囊腔被肿瘤占据,囊腔消失,与周围肝组织呈低密度或不规则密度,少数呈等密度 CT检查若胆囊不显示,应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胆囊癌。,胆囊癌(结节型),CT平扫见胆囊体部前壁略微增厚,边界不清,CT值31Hu,增强扫描见胆 囊体部前壁病灶强化明显,轮廓清楚,直径1cm,CT值69Hu,呈现结节状,胆囊癌(结节型),CT平扫见胆囊前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 边界不均匀,CT值27-39Hu,增强显示病 灶向腔内外凸出,明显强化,CT值58-69Hu, 直径2.5cm,病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胆囊癌(结节型),CT增强扫描示腔内明显强化的肿瘤结节,胆囊癌(厚壁型),CT增强示胆囊壁广泛不规则增厚,胆囊癌(肿块型),图1和2 CT平扫见胆囊窝有4cm的分叶状低密度肿块,CT值41-68Hu, 门静宽,临近肝脏受压;图3增强扫描显示病灶不均匀强化,CT值92Hu,图4调整窗口窗位病灶更加清楚,胆囊癌(肿块型),胆囊内不规则肿块,邻近肝脏受累,胆总管囊肿,胆总管囊肿(伴肝内胆管夸张, 型),胆管炎,平扫见肝内胆管树枝状扩张,胆管内积气,胆管壁增厚,有时可见结 石,增强扫描胆管无强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图1:CT平扫肝内胆管不规则扩张 图2和3:胆道造影肝内胆管不规 则扩张,由于造影剂充填显示为 高密度影,,胆管积气(胆道和胃大部切除术后),胆管癌CT表现,末梢型胆管癌: 平扫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低密度占位性病变,一般密度比较均匀。 增强扫描于早期时相可见肿瘤边缘呈轻度环状增强,晚期时相于肿瘤边缘显示为低密度环,而中心表现为高密度,并可见肿瘤末梢侧之肝内胆管扩张征象。2cm以下肿瘤常不能显示上述增强扫描特征,只显示整个肿瘤呈轻度增强效应。 有时与肝细胞癌难以鉴别。此外,在末梢部胆管内发育的乳头状胆管癌常以末梢胆管的限局性扩张为惟一诊断依据,需注意与肝内胆管结石鉴别诊断。,胆管癌CT表现,肝门部胆管细胞癌: 平扫:肿瘤与周围肝实质至等密度,肝内胆管呈显著扩张。 增强早期时相肿病至低密度,约 1015min后,肿瘤中心表现为高密度。这种动态变化有重要诊断价值。只有壁内浸润,尚未形成壁外肝内肿块时,CT增强只显示胆管壁肥厚,需注意与慢性胆管炎鉴别诊断。但其管壁增厚不均,且显示僵硬为其不同。,末梢型胆管癌,CT平扫(图1)示肝左叶低密度占位性病变,密度不均匀()。 增强(图2)示肿瘤边缘部分轻度环状增强,密度略不均匀,肿瘤 末梢侧可见肝内胆管扩张征象(白箭头)。胆管癌较肝细胞癌少见 ,CT增强扫描强化程度相对低,有时可见伴有肝内胆管扩张及黄疽,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增强扫描肝内胆管呈放射状扩张,中心部有一2cm的实质性 肿块,强化较显著,CT值82Hu,肝门部胆管细胞癌,CT平扫(图1)示肝内胆管显著扩张,右侧更显著,肝门部可 见不规则等密度团块(白箭头);增强(图2)示肿块(白箭 头)轻度强化,扩张之胆管于肿块边缘中断、狭窄。,胆总管下端癌,图1和2:CT平扫见胆总管下段区有一3cm欠规则低密度肿块, 其中见更低密度 血管影,肝内胆管扩张;图3和4增强扫描见肿块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楚,与肠系 膜血管紧密相连,胆总管下端癌,图1平扫:胆总管下端腔内软组织影;图2和图3动脉期增强:病灶不均匀强化;图4实质期:病灶持续强化,胆总管下端癌,图1:梗阻平面上方,胆管梗 阻影象“三联征”;图2:梗阻 平面扫描,隐约可见软组织 影(缺乏胆总管内胆汁对比) ;图3增强扫描肿瘤强化十分 明显,胆总管下端近壶腹部癌,图1服水低张后平:十二指肠腔内见软组织影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图2增强扫描:开口于壶腹部的胆总管壁及腔内病灶明显强化,在肠腔内水的衬托下十分清楚;图3:为病灶上方平面见扩张的胆管,胰管不扩张,壶腹部癌,图1平扫:十二指肠降部充盈缺损及软组织影 图2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 图3:胆总管及主胰管均扩张,壶腹部癌(累及胆总管下端及胰头),图1:十二指肠降部充盈缺损及软组织块影,轻度强化,与胰 头界限不清;图2:胆总管下端扩张,内见软组织影,胰管也扩张,壶腹癌(浸润胰头以及肝内转移),图1:服水低张和动态薄层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肿块位于十二 指肠壶腹部,呈环型强化,胰头受侵不均匀;图2:胆总管及主 胰管扩张,肝内环型转移癌,壶腹癌(沿胆总管向上生长),图1:十二指肠降部腔内软组 织影,轻度强化 图2和3:胆总管内软组织影,与壶腹部肿块延续,胰腺管扩张,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泥沙样结石,CT见胆总管扩张,直径2cm,密度不均匀, 可见多发点状略高密度,CT值伯632Hu,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正常胰腺螺旋CT增强表现,图1和图2胰头平面动脉期和实质期表现,动脉期扫描: 胰腺实质强化明显,密度均匀;肠系膜上动脉显影,静脉尚未显影.胰腺钩突位于十二指肠降部、下腔静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正常胰腺螺旋CT增强表现,胰体、胰尾部平面: 胰腺均质显影,形态、大小正常,正常胰腺螺旋CT增强表现(周围血管),图1:腹腔动脉干发自腹主动脉,然后分出脾动脉和肝动脉;图2:脾动脉(粗 箭头)和胃十二指肠前上动脉(细箭头)图3:肠系膜上动脉(粗箭)和胰 十二指肠前上动脉(细箭);图4:胰十二指肠后上动脉(细箭),胰头正常变异,图1和图2平扫显示胰头部向前圆形隆起阴 影(箭),增强扫描显示该阴影与胰腺其他部 位增强类型和密度一致;图3动脉期增强扫 描,箭头示胰十二指肠前上动脉,尽管轮廓 呈分叶状,但增强方式与其余胰腺一致. 胰头局限性分叶突出根据其与胰十二指肠 前上动脉的关系分为:前方型分叶;后方型 分叶;水平型分叶,胰腺脂肪浸润,图1 CT平扫:胰头局灶性脂肪浸润低密度;图2动脉期扫描:胰头形态、大小正常,但密度不均,可见点状、条 状低密度负值影。,环状胰腺,图1和图2:分别为胰头部平扫和动脉期增强扫描:环状胰 腺围绕十二指肠降部(细箭)及胆总管(粗箭),胆总管 扩张明显,急性胰腺炎CT表现,胰腺体积增大且常常是弥漫性的增大,少数可以是局限于胰头的增大而形似肿瘤,值得注意 胰腺密度的变化,与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单纯水肿型仅仅是胰腺体积增大而胰腺密度(CT值)可以正常或稍偏低,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在坏死性胰腺炎则整个胰腺显示密度不均匀,如果合并出血则能见到血性CT值增高的密度。对于胰腺的坏死区与蜂窝组织炎,有时在平扫时与正常难以分辨,因此应常规使用造影剂增强及用薄层(0.5cm)扫描,此时可见到低密度的坏死区。,急性胰腺炎CT表现,胰周的改变首先显示胰腺周围脂肪内出现模糊条网状密影。其后则出现胰腺周围液体的渗出,最常见的位置是胰腺前方和胃的后方的小网膜囊,另外由于胰腺体、尾部炎症向后突破从而使液体充盈左前肾旁间隙,表现为胰腺后缘模糊,脾肾交界不清,肾旁筋膜增厚,降结肠后方积液。有时在肝门区、脾门区亦能见到积液。当产生胰性腹水时则有腹水的一系列CT征象。值得注意的是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有时会并发胰腺的蜂窝组织炎、脓肿,亚急性期会有假性囊肿形成。,急性胰腺炎(胰腺增大),CT平扫示胰腺弥漫型增大,边缘模糊,急性胰腺炎(胰腺增大),CT平扫: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密度普遍减低,轮廓模糊不清,其周 围可见低密度渗出液,CT值l8HU,炎性渗出已累及小网膜囊,左肾前 筋膜增厚,胰尾与脾门境界不清,急性胰腺炎(渗出),CT增强示胰腺大小基本正常(小箭头),但胰腺 周围见水肿渗出(大箭头),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图1:胰腺体积稍增大,密度欠均匀,胰周渗出性改变 图2:治疗后随访,胰腺形态、大小恢复正常,渗出吸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早期),增强扫描见胰体、胰尾部前缘包膜下小灶性坏死和积脓,包膜被掀起,呈灶泡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坏死),CT增强示胰腺体部和颈部见大片未增强的坏死区(箭头) ,胰腺周围见水肿渗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出血),CT平扫:胰腺明显增大,头、体、尾 部增组,边缘不清,可见大小不等囊 性变,并累及小网膜囊,胰管增宽,,胰管扩张;胰头、体和尾部区 均见不规则高密度出血灶,CT值62 -72Hu,小网膜囊内见有有较多积液,急性胰腺炎(累及小网膜及横结肠),慢性胰腺炎CT表现,胰腺萎缩和局限性肿大 胰腺边缘不规则,密度不均匀 胰腺和胰管可出现钙化,表现为星形、条形或结节状高密影。CT对细微钙化比平片敏感,可较准确判断是位于胰管内或外。胰管内钙化是诊断慢性胰腺炎特征性表现。 胰管扩张可达5mm以上,多呈不规则串珠状,正常主胰管最大内径为3mm。 CT可清楚显示胰腺的假性囊肿,表现为囊状低密影,CT值呈水样密度,增强扫描,囊肿壁强化而囊内不强化。 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时,胰腺可肿大,边缘变模糊,周围可出现软组织肿块。,慢性胰腺炎,图1平扫:提示胰管扩张,内见钙化结石影 图2增强扫描:整个胰腺管普遍扩张,胰体萎缩,慢性胰腺炎,图1平扫:胰腺萎缩,胰管扩张,胰头部假性囊肿, 伴钙化;图2增强扫描:胰腺不均匀强化,慢性胰腺炎,图1和图2分别为平扫和增强扫描:慢性胰腺炎胰腺实质和腺管内钙化影,胰腺明显萎缩,腺管高度扩张,慢性胰腺炎,CT增强扫描:胰腺体尾形态大小密度未见明显异常,胰体上部见一椭圆 形囊性肿物向上突出,壁薄,密度略不均,大约44x25mm,CT值2-12Hu, 无强化,胰腺癌,胰腺肿块,多为低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缘可呈分叶状,较大肿块内可见更低密度坏死区 胰头部肿瘤可显示胰体、胰尾萎缩,肠系膜上动、静脉移位。若肿块发生在钩突部则尖端变圆钝,示规则或隆起的肿块 增强扫描肿瘤多呈边缘轻度增强,密度低于邻近胰腺密度,因此有助于发现较小的肿瘤 胰头肿瘤多合并肝内、外胆管扩张,胰管扩张及胆囊增大,在适当的层面,扩张的总胆管、胰管同时显示,称“双管征” 肿瘤可侵犯胰腺周围器官和组织,胰头癌常累及压迫总胆管,引起梗阻性黄疸,也可侵及十二指肠,致十二指肠肠曲扩大或梗阻,侵及肠系膜上动、静脉。如胰体尾部肿瘤常累及脾门、左肾、降结肠、胃后壁等,胰头癌,图1平扫:胰头略不规则,但无增大也 无密度改变;图2动脉期增强扫描:肿瘤 表现为低密度,与胰腺残存组织密度 差异很大;图3稍高平面扫描:显示胆 总管及胰腺管扩张,腺萎缩,胰头癌,图1门脉期增强扫描:胰头低密度肿块,直径2cm,肿瘤与 胰腺组织有较大的密度差异;图2稍高平面扫描;胆总管与胰 腺管明显扩张,胰头癌,增强扫描:肿瘤位于钩突部位外生性生长,动脉期呈低密度 改变;实质期病变无明显变化,胰头癌,CT增强钩突平面示胰头钩突内 低密度肿块(图1双箭头),胆 总管(图2三角箭头)及主胰管 梗阻、扩张(图3白箭头)形成 “双管征”,小胰头癌,图1平扫:胰头未见异常改变; 图2动脉期扫描:肿块呈环型强化,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小胰头癌,增强扫描:图1:胰头低密度小 占位;图2和3:不同平面增强扫 描,胰体、胰尾萎缩,胆道梗阻 致胆汁淤积并形成液面,小胰头癌伴肝脏转移,图1动脉期:胰头病灶呈低密度,对比明显;图2门脉期:肝 右叶下段可见小转移灶,病灶清晰,胰体、胰尾癌,平扫和增强:胰颈、体交界处癌,均显示外生性生长,胰体、胰尾癌,胰体部癌:体部可见周边不规则强 化,中间低密度肿块影,胰尾萎缩, 呈不规则缺损,但肿瘤尚未浸润周 围结构,胰体、胰尾癌,胰体、胰尾部癌:肿瘤中央囊性坏死,周边强化,并浸润后腹腔及胃体后壁,胰体、胰尾癌,图1平扫:胰腺前方两个假性囊肿;图增强:胰尾部低密度占位, 肝内低密度转移灶,胰腺癌伴周围血管受侵,胰体、胰尾部癌:肿块侵犯周围血管,脾静脉和门静脉受侵 闭塞, 肝外门脉高压,大量侧枝循环形成,胰腺癌伴周围血管受侵,肿瘤累及全胰腺形成巨大肿块,脾动脉轻度狭窄,肝动脉 未显影,肠系膜上动脉于开口处闭塞,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鉴别,慢性胰腺炎胰头增大但外形尚光滑,无明显分叶。 增强动脉期或门脉期密度较均匀一致。 总胆管正常或扩张,形态较规则。 周围血管及脏器无明显侵犯。 胰头部显示较大的钙化灶。点状、针尖状对诊断帮助不大。 肠系膜动脉直径超过肠系膜静脉时,多见于恶性肿瘤。,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胰头部慢性炎性肿块(手术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