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斯制度变迁》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5893068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1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诺斯制度变迁》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诺斯制度变迁》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诺斯制度变迁》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制度变迁,内容提纲,制度变迁的理论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林毅夫对制度变迁的解读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 黄少安: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及其对中国制度变革的解释,马克思 哈耶克 奥尔森 凡勃仑 诺斯,马克思,是通过考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度,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盾,阐明了社会发展服从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制度变迁的最终原因和根本动力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的变革,从而社会制度的更替,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 阶级斗争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如何使具有共同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个人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制度变迁可以采取暴力与和平、革命与改良两种不同的方式。,哈耶克,反对制度是认为设计的,人类知识和信息都是有限的 制度的形成是自然演进的,要保证制度的自然演进,必须保证不同的经济主体,特别是个人的自由,。 个人的自由选择权,以及相互之间所形成的博弈与互动关系,可以达到信息与知识最大限度的交流与共享,从而自然选择式的逐步筛选出一个好的制度。 生物学的自然选择与进化演进应用于制度的变迁分析,奥尔森,以集体行动的内在矛盾和固有逻辑为基础,以分析利益集团的影响极其作用机理为主线,认为制度变迁的根源取决于利益集团的形成于发展。 不同利益集体的博弈是决定一个制度优劣的根本原因(兼具自然演进与建构),奥尔森的逻辑是集团越小 ,单位资本壁垒越高 ,导致了成员对管制结果激励越大。 施蒂格勒强调了产业集团比分散的消费者更有动机执行政治影响力。 配兹曼对施蒂格勒的观点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并将其理论进一步模型化。认为管制政策的决策者将在竞争的利益集团中进行协调 ,而不总是取悦于某些产业集团。 贝克尔则分析了在政治过程中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 ,认为利益集团的竞争有利于纠正市场失败和降低社会福利损失。,把利益集团看作政治领域的垄断者即“分利集团”,在稳定社会中,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利益集团会愈来愈多。这些利益集团,通过游说等非生产性的活动试图影响财富的分配份额,使得各种资源被从经济领域转移到非生产性领域,在造成大量的浪费的同时,降低了经济的增长。 社会中的特殊利益集团会降低社会效率和总收入,并使得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加剧利益集团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使得经济和政治遭遇了重要的困难。在稳定的社会中,它会降低一个国家的实力,成为国家衰落的重要原因。,所谓分利联盟就是指在社会总利益中为本集团争取更多更大利益份额而采取集体行动的利益集团,凡勃仑传统制度变迁,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 任何社会的制度结构都包括两个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价值体系:工具价值与礼仪价值;知识区分为人类文化的两个方面:工具性知识和礼仪性知识 任何社会的经济政治变迁受制于社会礼仪实践“容许”的相对程度, 称作“礼仪支配指数”。用“礼仪支配指数”的变化衡量制度变迁是否发生。 三种制度变迁:“既往约束型”“未来约束型”“退步型”,诺斯,制度变迁是由相对价格的变化所致,相对价格变化产生了来自交易的新的收益机会理性的并遵循最优化决策原理的个人企业家企图从这种变化中获利,形成了改变契约安排的动力。交易契约的变化要求改变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后两者的变化便是制度变迁,诺斯与托马斯:人口增长论,人口少,资源丰富,不必界定产权人口增加,资源相对稀缺单个群落开始不许外来者分享资源,排他性公有产权建立内部成员滥用资源会使资源枯竭(公共地悲剧)内部成员进一步界定产权,私有产权产生。,德姆塞茨:商业活动增加,资源稀缺,某种资源的市场价值升值,对该资源的产权界定将有利可图,人们确立排他性产权,外部性内部化,私有产权产生。 见案例:加拿大北部印第安部落土地私有权的产生。,案例,18世纪早期以前,印第安人获取海狸肉和毛皮只是为了消费。 由于资源很丰富,外部性并不存在,排他性也并未出现,此时,海狸的市场价值为0(不用于交换)。 后来随着毛皮贸易发展,对海狸的需求上升,致使其价值上升,此时外部性产生,有了对狩猎者行为进行控制的必要,否则就会使海狸这种资源枯竭。 于是印第安人原则是在其所狩猎地带的树上烧一个痕迹来作为标记。此时排他性的私人产权就出现了。,制度变迁的步骤:,(I)由于产品和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市场规模变动、技术进步、人口增加等原因,若干个人或团体预期到正的潜在制度净利益,从而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或初级行动团体。 (2)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具体的制度变迁方案。 (3)第一行动集团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制度变迁的各种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并推动和实施制度变迁。 (4)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或次级行动团体。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都是制度变迁的主体。笫一行动集团是制度变迁的创新者、策划者和推动者,第二行动集团是制度变迁的实施者。 (5)两个行动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并就可能获得的创新收益进行分配。,制度变迁理论三大理论基石,描述一个经济体系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 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 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产权理论,有效率的产权之所以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一方面产权的基本功能与资源配置的效率相关,另一方面有效率的产权使经济系统具有激励机制。这种机制的激励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降低或减少费用; 人们的预期收益得到了保证; 从整个社会来说,个人的投资收益充分接近于社会收益(在产权行使成本为0时,充分界定的产权使得个人的投资收益等于社会收益)。,国家理论,国家的经济学分析 把国家看作一个有组织的主体 由布坎南等提出的把国家想象为一种实现集体行动的工具。 掠夺论(剥削论)和契约论 从理论推演的角度看,国家带有掠夺和契约的双重性。国家可视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若暴力潜能在公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国家;若分配是不平等的,则产生掠夺(剥削)性国家,国家理论,诺斯的国家理论 国家为获取收入,以一组服务保护和公正做交换 将选民分为不同利益集团,并为不同利益集团设计产权 由于存在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竞争对手,国家受制于选民的机会成本。 国家悖论:国家的存在时经济增长的关键,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根据诺思的解释,是由互相关联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构成,包括道德和伦理法则。市场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人们能遵守一定的意识形态。“社会强有力的道德和伦理法则是使经济体制可行的社会稳定的要素”。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制度变迁的类型,所谓“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又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 所谓“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充当第一行动集团,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又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林毅夫对制度变迁的解读,诱致性(需求)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影响制度安排效率的因素有两种。第一种因素影响生产效率。另一种因素包括那些决定交易效率的因素。因为制度安排“嵌在”制度结构中,所以它的效率还取决于其他制度安排实现它们功能的完善程度。,制度不均衡: 制度选择集合改变; 技术改变;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 其他制度安排改变。,正式的制度安排指的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规则的变动或修改,需要得到其行为受这一制度安排管束的一群(个)人的准许。也就是说,无异议是一个自发的、正式的制度安排变迁的前提条件 改变一种正式的制度变迁会碰到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非正式制度安排中规则的变动和修改纯粹由个人完成,它用不着也不可能由群体行动完成。最初,个别创新者将被其他人认为是违犯了现行规则。只有当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放弃了原来的制度安排并接受新制度安排时,制度安排才发生变换。这种制度安排的例子有价值观、伦理规范、道德、习惯、意识形态等等。 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执行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相互作用。因此,一个团体或社区中成员的流动性越差,这种执行机制的效率也就越低。因此,流动性越高,一个团体或社区中成员就越容易放弃传统制度安排和接受新制度安排。,供给主导型(强制型)制度变迁方式 ,其特征是: 权力中心凭借行政命令、 法律规范及利益刺激 ,在一个金字塔型的行政系统内自上而下地规划、 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把国家的决策过程看作是通过国家政治者的行为来完成的过程。 按税收净收入、政治支持以及其他进入统治者效用函数的商品来衡量,强制推行一种新制度安排的预计边际收益要等于统治者预计的边际费用。 维持一种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和国家不能采取行动来消除制度不均衡, 都属于政策失败。政策失败的起因有以下几种:统治者的偏好和有界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突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程虹:制度变迁的阶段论,制度变迁的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制度变迁过程的阶段周期:僵滞阶段;创新阶段;均衡阶段,关于制度与技术,诺思拒绝承认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而只是把上述因素看成是经济制度提供刺激后的结果。 舒尔茨认为是技术变迁通过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而导致制度的变迁,是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与生产率的增长引起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一种滞后反应。 钱德勒不仅认识到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分析了制度变迁的诱致性原因。他认为,与技术变迁可能实现的潜在规模经济的经济收益的回应相比,潜在的市场收益更能促使人们实施制度变迁。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概念,但从哲学的高度上论述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分别属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范畴, 强调“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杨瑞龙 黄少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