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改革的意义》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5892090 上传时间:2020-09-12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27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课程改革的意义》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论课程改革的意义》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论课程改革的意义》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课程改革的意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余文森 教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2,摘 要:本次课程改革是一场由课程改革牵动出来的基础教育的全面的整体变革。,它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它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平台;,它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是学校文化重建(制度)的有力措施;,3,一、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 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后期、 90 年代初期被提出来之后,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不断认同。可以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已经非常明确地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乃至全社会的面前。,4,但是,在实践上,推进素质教育的道路是很曲折的,90年代初期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打“外围战”,推进素质教育被等同于开设活动课,开展课外活动,它的特点就像有的同志所形容的“课内扎扎实实搞应试,课外轰轰烈烈搞素质”。那个时候,谈起素质教育大合唱,大家都“慷慨激昂”,推开学校教室的门却是“涛声依旧”。,5,90年代中期的第二阶段是打“攻坚战”,“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这一认识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课堂被凸现出来了,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成为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各地中小学纷纷以此为主题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是,这场攻坚战还是攻不下,从总体上看,课堂教学还是少有生命活力!素质教育的成就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6,世纪之交的第三阶段,人们开始反思,推进素质教育,路在何方? 素质教育没有课程化,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没有体现在各学科的课程中,光打外围战能推进素质教育吗? 在现有的课程框架体系下 , 课堂教学改革能有实质性突破吗?就这样,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逼近终于把课程改革推向了前台 , 课程改革成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7,案例:光的速度 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出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大得多的缘故。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2108米秒。光在不同物质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空气中的速度跟在真空中差不多,约为3105千米秒,在水中的速度相当于真空中速度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的23。 面对这样的教材,学生除了记忆别无他法。 一位研究者评论说,这一段定论式的叙述剥夺了学生诸多的思考问题的机会,如关于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原因的假设机会;提出怎么测光的速度问题的机会;提出“光在不同物质中速度是否一样”问题的机会;对自己设想的测光速方法进行验证的机会;用模型符号表达光速的机会,8, 现有的课程框架指什么? a.课程在内容上不断被窄化,成为学科、科目、教科书; b.课程在性质上不断被刚化,成为一种指定,指令,命令(专制)。 反 思: 忠臣与良臣 忠臣,是对皇上俯首听命,步步紧跟句句照办的; 良臣则有一点自己的头脑,未必就一概视皇上的是非为是非,敢于犯颜直谏。 教套路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概括中心思想“有一个全国通用的句式,通用于每篇作品:本文通过什么什么,叙述了什么什么,表达了什么什么,反映了什么什么,提示了什么什么,赞美了什么什么,抨击了什么什么,完了。”(八股文),9,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作为 “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0,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之所以被如此凸现,原因还在于:一从学生的角度讲,课程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课程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学生智力、品格、体质的发展,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课程改革因此被提高到关系国民素质和国家未来竞争能力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世界各发达国家无不注重通过课程改革来提高一代新人的素质。,11,二从教育的角度讲,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教育改革无不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甚至放在首要位置,历史事实证明,没有课程改革的教育改革一定是一场不彻底的没有深度因而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突破的改革。,1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历史赋予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以课程改革突破口,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如果说,“普九”使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数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而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前提条件;那么可以说,“课改”将使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质量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把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13,两年来,实验区所发生的变化证实了这一点。学生的变化,课堂的变化,教师的变化,管理的变化,学校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具体的、真实的、感性的,这一切说明,课程改革工作在扎扎实实地往素质教育方向推进。一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三十多年的小学校长深有感触地说:“我大大小小参加过、主持过十几项教改项目,没有一个项目能跟这次课程改革相提并论。本次课程改革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14,二、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民主、科学、开放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目标 (工作要求),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15,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16,17,单门课程(学科、领域)的功能: 知识性功能 发展性功能 每门课程都要以发展为本位,但发展的内涵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特点),学校所有课程的功能: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18,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9,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加强学科的综合性,2. 设置综合课程,3.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20,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次课程结构的调整将扭转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类型单一、科目比重失衡的局面,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21,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 课程,由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增加选修课程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必修科目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2,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23,24,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5,新课程内容的重建:,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书本世界)的 融合; 科学世界只是一个“营地”,生活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家。,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大整合; 直接经验:储备金; 间接经验:纸币,基础知识(技能)与前沿性知识、拓展性知 识的结合。 基础知识(技能):着眼于终身学习与发展 前沿性知识(拓展):着眼于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26,新课程内容的特点:,基础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 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 主干内容; 时代性: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 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 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 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 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27,实用性: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联系,努力 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 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 动关系; 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 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 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总之,新课程内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从而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课程有显著区别。,28,课程改革的目标之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9,学习方式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课程实施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变革),学习方式,外在表现(方法、技术层面),内在品质(智慧、性格层面),学习方式转 变,数量丰富:单一性多样性 (品种),丰富性选择性独特性,质量提升:客体性主体性 (品质),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30,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31,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强化评价的发现功能,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体现过程性:过程结论 关注差异(性):多元智慧 同学科的学习差异基本共同要求 提倡主体性:自我评价他人评价,32,关于多元智力理论,言语/语言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 视觉/空间关系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 人际交往智力 自我反省智力 自然观察者智力,33,课程改革的目标之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34,国家:,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实施。,35,地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并报教育部备案。,36,学校:,学校在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37,实行三级课程政策的意义,观念上的意义 国家、地方、学校、师生共建课程 管理上的意义 课程形态的选择(综合或分科) 从课时固定制课时比例制 教材的多样化与选择性 时空上的意义 15-20%的课时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安排,38,总之,本次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更新,国家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绝不是对现行课程的简单调整和修正,而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深刻变革,是对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与当今社会发展严重脱节,39,的“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建。从在这个意义上说,本次课程改革是一场既广泛又深入的教育创新,在本质上,它是一种文化重建,它将培植一种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的、与时俱进的民主、科学、开放的新文化。我们坚信,本次课程改革,将极大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40,三、课程改革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平台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具体的实施者。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乃至决定课程实施的方向、质量和深度。当前,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是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但是,课程改革不能“等待”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那样岂不坐失良机?,41,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际上一种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课程改革既依托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舞台,甚至可以说,课程改革是一所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好的“师范大学”,没有课程改革,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难于有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42,几年来,全国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特别是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成效并不理想,这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课程改革这个平台。本次课程改革将使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变化,每位实验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接受考验,经历换脑、充电、反思过程,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我们欣喜地看到,实验教师正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43,1学生观变了。一切以学生为本,心中装着学生,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人生幸福,“关注每一位学生”成为实验教师的口头禅,这与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成为实验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44,2课程观变了。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的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45,3.教学观变了。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请游。与传统的本位意识相对立,在新课程中,教师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它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意味着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脚戏的现象少了,而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46,其次,教师的角色变了。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课程突显了教师角色的下列特征:,47,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新课程不断地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地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48,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新课程实施的两年中,广大实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促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不少教师坚持写实验日记、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教师之间随时在一起讨论实验中的问题,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这样的研讨,能把教师身边发生的、与教师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个得到解决,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49,3课程的建设者。新课程改变了教师课程从属者的身份,使之变成了课程主体,乃至课程本身。教师在课程改革发挥主体性作用。实验教师努力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可以说,实验区的教学基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教教材”的状况,实验教师有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发各种可用资源,从而使教学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展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超越了狭隘的教育内容,激活了师生经验,丰富了师生的生活,尤其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50,教师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带来了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改善,从而全面地提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51,四、课程改革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课程为什么要改革?归根到底是因为现行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时代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严重欠缺。,52,1996年至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针对我国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的实施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抽样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全国9省市72个地区的16000多名学生,2500多名教师、校长和社会知名人士。调查结果表明:,53,74%的校长、62%的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是基础知识和技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只有3%的校长、4%的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是自主创造,2%的校长、4%的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是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1%的校长、3%的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是健康。这意味着,广大校长和教师认为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教材的核心构成,而自主创造、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健康则被漠视,或处于教材的边缘。,54,60%的教师与同事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基础知识与技能,近50%的教师与同事谈论最多的话题是解题技巧;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只有10%左右的教师与同事谈论个性发展、情感态度。这充分表明,广大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关注焦点是基础知识与技能。,55,50%的校长和35%的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最好的目标是基础知识与技能;而在学生身上表现最差的目标依次是劳动态度与技能、动手能力、自主创造能力、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这是必然的。当教材和教师把关注焦点置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时候,基础知识与技能必然成为学生素质的核心。,56,通过中国与西方教育的比较,也可以发现,我们学生的优势在于知识、技能、解题能力、勤奋与刻苦,不足在于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人生观与价值观。,57,中国学生一向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而著称,这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和优势,但是由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分关注和重视,我们有意无意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偏离了方向,进而导致我国中小学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国家创新能力、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再也不能为传统的“双基”沾沾自喜,那是陈旧落后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的表现。,58,二十世纪需要的不是应试高手,而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出发点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改革两年来,实验班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突出表现在:,59,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这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大了。学生不仅从书本中识字,也从生活中,从各种学习资源中识字,并初步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两年下来,实验班学生比以前学生的识字量有明显提高。识字量提高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促进学生的阅读,提前阅读、广泛阅读,就成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得到了改善和提高。,60,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经常可以发现,围绕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学生会收集到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学习不再只局限于一本书了,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也不再只是听讲与做习题,他们学会了剪报贴画,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61,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教师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实验教师反映:“实验班学生说的能力普遍提高了”。,62,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用实验教师的话来说:“现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难住,学生真了不起!”。,63,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新课程不仅专门开设了让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而且在每门课程教学中,都积极创造条件,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64,这一切说明,课程改革的的确确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课程实验区的一位小学老校长十分自信地告诉我们:“课改不一定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但一定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这是判断课改成败得失的一条根本标准。我们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将会有更高层次的提升。,65,课程改革意义重大,但我们不能指望一次课程改革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课程改革本身是个系统工程,同时又是社会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意味着课程改革不可能孤立进行,很多问题也不是单靠课程改革自身就能解决的,另外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耐心等到整个社会共同进步到一定阶段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放弃努力,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这场改革,为其贡献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66,五、新课程与学校文化重建 (一)从学校功能维度谈学校文化重建 (二)从学校文化组成谈学校文化重建 (“同心圆”由内到外维度) 1内圆,精神层:人文、科学。敬业,对应于物质。 核 心:价值观和信仰 是学校的指导思想、办学宗旨和教育哲学,67,2中间圆,制度层:价值准则、道德规范、规章制度 纪律守则、考评制度、习惯传统 校园风气、习俗风尚 有形制度与无形制度 硬制度与软制度 3外层圆,行为层:行为表现、学校形象、人际关系 舆论、学校仪式 群体行为与个体行为,68,(三)从学校文化分类谈学校文化重建 1学生儿童文化:主体化 2教师文化:专业化 3校长文化:职业化 4课堂文化 5班级文化,69,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