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稳态与环境复习要点,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内环境 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a调节机制 b渗透压 c酸碱度,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90来自于Na+、Cl-,血浆pH为7.357.45,与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由细胞外液所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1血浆的主要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 ( ) A蛋白质 B水 C无机盐 D葡萄糖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 B C. D. 3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 ) A血液 B体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B,A,C,4马拉松运动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竞赛后,肌肉中会产生大量乳酸等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但血检发现该运动员血液pH值在正常范围。试分析此运动员血液保持稳态的原因。,原因: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分解成C02和H20,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C02刺激呼吸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将CO2排出体外。肌细胞无氧呼吸,5. 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概念和稳态的调节 试题解析血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浆是 内环境 的的组成之一,内环境中的多余的H+主要由肾脏排出,Na+,K+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称为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由肾小管进入内环境称为重吸收.,D,6.(2004年广东高考题)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答案:C,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4节 免疫调节,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反射弧;反射) 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膜电位的的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4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反馈调节;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5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维持稳态的相关生理结构;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的过程); 6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7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8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免疫的概念、功能;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 9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指人和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对生 命活动进行调节。,(1)、反射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反射完成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概念:,结构:如图,特点:,完整性:,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单向性(方向性):,感受器,五部分缺一不可,不能反过来传导,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的传导:,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导出去。,神经兴奋的实质是产生局部电流神经元未兴奋时,细胞膜上的电位为外正内负称为静息状态。,神经元受刺激时,细胞膜上电位反转,变成内正外负,该电位变化形成局部电流由神经纤维传导出去,2、在细胞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突触小体球状,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兴奋,递质,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兴奋抑制,人脑的高级功能:人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以外,还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激素:,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的一般特征:,(1)激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特殊物质,(2)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3)只有微量激素,就可以发生很大的生理效应,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性腺 其它内分泌腺,垂体是人体内分泌腺之王!,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又能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所以,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了。,当人体受到寒冷等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细胞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负反馈调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血糖降低,血糖升高,通过拮抗作用,保持血糖相对稳定,实现对血糖的调节,胰高血糖素,胰岛素,非糖物质转为葡萄糖、糖元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转变为糖元,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协同作用,生长激素,人体生长发育,甲状腺激素,机体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发育,侏儒症,呆小症,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体温调节 体温稳定的原理 产热和散热的途径 高温条件下的调节 寒冷条件下的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体温的调节,寒冷,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刺激,传入神经,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皮肤立毛肌收缩, 产生“鸡皮疙瘩”,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产热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加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SWF,体温的调节,炎热,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刺激,传入神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多 散热量增加,SWF,立毛肌舒张,水平衡调节 水平衡的维持 感受器、中枢、效应器 大脑的作用,血糖来源 血糖去向 调节过程,+,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紧密联系、密切配合、相互影响,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体温和水盐平衡的调节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神经中枢 感受器 分泌激素 激素调节的枢纽,体温平衡、水盐平衡、生物节律控制、(血糖调节),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三级调节体系,比较缓慢,比较广范,时间比较长,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迅速、准确,比较局限,时间短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免疫系统组成(P35),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P36) a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免疫细胞的功能 吞噬细胞 B细胞 T细胞 记忆B细胞 记忆T细胞 浆细胞 效应T细胞,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出浆细胞、记忆B细胞,传递抗原信息;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再次受同样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出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再次受同样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出效应T细胞,分泌单一抗体,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分泌产生淋巴因子,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功能异常 防卫功能过强 防卫功能下降 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 免疫缺陷,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实现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自身免疫病:实例、特点 过敏:过敏原、免疫反应、特点,受病原微生物入侵,患病,肿瘤的发生,严重复合型免疫缺陷病(先天性) ;艾滋病,1浆细胞的形成不会是 ( ) A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B抗原再次侵入,刺激记忆细胞 CT细胞把抗原呈递给B细胞 D吞噬细胞把抗原呈递给B细胞 2器官移植时降低排斥作用的措施是 ( ) A使接受者处于无菌环境 B降低淋巴细胞的数量 C用X射线照射被移植器官 D用加快有丝分裂的药物 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共有的特点是 ( ) A产生抗体 B产生记忆细胞 C导致靶细胞破裂 D与抗原特异性结合,D,B,B,3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 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 )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 4. 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D,B,5. 成年女性排卵的前 1 天,血浆中雌激素、促性腺激素互相调节,二者均逐渐增加。血浆中血糖、胰高血糖素浓度互相调节,二者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 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 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A. B. C. D. 6. 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 ) A.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B.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C.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C,B,7. 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抗毒素是抗体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水解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8. 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9. 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C,B,C,10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 B C D 11.下列与免疫失调 无关 的疾病是() A过敏性鼻炎B血友病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班狼疮,D,B,12关于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 B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依靠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来传递 C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轴突之间相互传递 D兴奋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C,13人体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14高处坠落造成人的高位截瘫(颈椎损害),以下四种表现不符合实际的是 ( ) A大小便失禁 B触觉完全丧失 C躯干冷温觉丧失 D躯干痛觉丧失,A,B,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列举其它植物激素(乙烯、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3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第三章 植物激素调节,叶原基、嫩叶、发 育着的种子,幼茎、幼根、未 成熟的种子,根尖,根冠、萎蔫的叶片,各部位均可产生、 成熟的果实较多,促进生长、生根、 果实发育,防止 落花落果,促进细胞伸长, 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细胞分裂, 诱导芽的分化,抑制细胞分裂,促 进叶、果实衰老和 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浸泡插枝,无 籽果实。保花 保果,促进种子萌芽和茎杆伸长,组织培养,涂抹洋葱,喷洒青香蕉,实验过程: 达尔文实验 鲍森.詹森的实验 拜尔实验 温特实验,黑暗中,切去尖端,在单侧光下,锡箔小帽罩住尖端,在单侧光下,锡箔小帽罩在尖端下面,在单侧光下,一、达尓文的向光性实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二、 鲍森.詹森的实验,结论: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影响并可以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引起下部的生长,三、拜尔的实验,结论:弯曲生长是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向右弯曲生长 向左弯曲生长,四、温特的实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产生的部位:,主要有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分布:,植物体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 、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原料:色氨酸,运输:,(1)以主动运输方式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即极性运输(方式:主动运输)。,(2)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3)横向运输,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部位(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在尖端以下 单侧光只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 生长素在尖端既进行横向运输,又进行极性运输;而尖端以下进行极性运输 生长素运输的方式:主动运输,结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作用原理:促进植物生长,主要是细胞的纵向伸长。,2.作用方式:与动物激素的作用方式相似,都不参与细胞代谢,只是给细胞提供代谢信息。,3.作用特点:两重性,(1)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2)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3)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作用特点:两重性,浓度较低促进生长 浓度过高抑制生长,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中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疏花疏果,(4)农作物除草剂,1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 mgL,D,2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积累及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变化规律如右下图。从该图可得出乙烯能促进 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 果实色素积累 番茄果实发育 番茄果实成熟 A. B C. D,B,3. 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顶端优势的措施是 A去掉顶芽 B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 C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D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上琼脂小块,B,4. 用生长素除草,其原理与下列实验相似的一项是( ) A.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在未受粉的蕃茄花蕾上,培育出无籽蕃茄 B.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的枝条 C. 除去发育的种子,子房发育停止 D. 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 5. 移栽作物时,剪去主根和部分枝叶的作用分别是( ) A. 减少养分消耗和水分散失 B. 抑制向地性和向光性 C. 解除主根对侧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和减少蒸腾作用 D. 减少机械刺激作用和减少蒸腾作用,D,C,6下图示三盆燕麦幼苗。A、C盆中是正常幼苗,B盆中是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将A、B盆分别放在缓慢匀速旋转的圆盘上,将C盆放在不旋转的圆盘上,三盆都有单侧光照射。几天后: A盆的幼苗_生长; B盆的幼苗_生长; C盆的幼苗_生长。,直立,不,向光弯曲,练习:,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4节 群落的演替,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3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4群落的演替(初生或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演替的原因)。,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密度,迁移率、迁入率 出生率、死亡率,决定密度大小,种群数量,直接影响,外界环境,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 种群密度的调查 a调查方法 b样方的选择 c结果分析,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中分布,逐个计数、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样方法:取平均数 标志重捕法:,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以互相交配繁殖 B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 C种群中的个体间只有互助没有斗争 D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 2在种群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 A出生率和死亡率 B种群密度 C年龄组成 D性别比例,C,A,3为了研究空间大小对种群的影响,某小组做了如下模拟实验:在地面上用绳子圈起5个各1平方米的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分别站立l、3、5、7、9个身高、体重基本相同的成年人,要求每人的双脚必须在区域内,测定各组持续站立的时间并绘制成右边的曲线。该实验结果说明 ( ) 空间大小是制约种群密度的因素 空间大小是限制种群大小的因素环境负荷量是有定限度的 生物个体占有空间越大,越有利于种群的发展 A B C D,D,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a适用条件 b数学模型 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a适用范围 b数学模型 c环境容纳量(K值)及应用,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Nt=N0t,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的限制,种群数量的波动与下降 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b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1能够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 ( ) A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B气候、食物、被捕食者等 C人类活动 D以上都是 2如果种群的增长率为0,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 ( ) A种群增加,并出现激烈的捕食和栖息地的竞争 B种群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 C种群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 D种群接近环境载荷能力,D,D,3下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生长速率的变化,在1945年大约有多少只鹿能够在此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而不会饥饿致死 ( ) A12 000 B35 000 C50 000 D100 000,A,4下图表示森林生态 系统中有甲、乙两种 昆虫,原来这两种昆 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 度中波动,保持动态 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地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平衡系统就发生了变化。据图回答: (1)甲昆虫是 食性昆虫,乙昆虫是 食性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是 关系。 (2)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 和 ;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 。,植,肉,捕食,有抗药性 捕食者乙昆虫的减少,没有抗药性,群落的结构特征,丰富度 种间关系 群落的空间结构 a垂直结构 b水平结构,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与食物和栖息条件有关,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酸碱度的差异、光照的不同、生物自身差异、人与动物影响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a取样方法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c采集袋的标注 d小动物的收集 e观察分类,取样器取样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取样地点(环境因素)、时间,诱虫器、吸虫器、简易采集法,用实体镜或显微镜(54)观察,1(2004理综)生活在一个生物群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 b 种群 B a 种群与 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 C a 种群为 S 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 种群为 J 型增长,始终受到 a 种群的制约 2.(2005年全国高考题)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 S 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B,C,3“种豆南山下,草盛苗木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 ( ) A寄生 B互利共生 C竞争 D捕食 4植物群落具有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C,C,5白蚁肠道内生活着鞭毛虫,帮助消化纤维素,如果杀死鞭毛虫,白蚁就会缺乏营养而死亡。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 ( ) A共栖 B互利共生 C寄生 D竞争 6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 ( ) A光照强度较弱 B蒸腾作用低 C湿度较高 D温度较高 7青霉生长期间能分泌青霉素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青霉和其他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捕食 B竞争 C互利共生 D寄生,B,A,B,8下图为赤 拟谷盗和杂拟 谷盗(两种吃 仓粮和面粉的 甲虫)单独饲 养和混合饲养 的曲线。请分 析下列问题: (1)混合饲养的曲线表明存在着 。 (2)生态需求越是一致 也就越激烈,因此生态需求完全一致的两个物种,无法在同一环境中 。,长期共存,竞争,竞争,群落的演替,概念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没有被植被覆盖或原有植被被完全破坏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 丰富度、有机物、生产能力、营养结构的变化,原有植被被破坏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生物入侵,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a原生态系统中没有,借助人类活动进入新生态系统的物种 b外来物种入侵成功,能自行繁殖和扩散,对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产生显著改变 c危害:危害生态多样性;影响遗传的多样;摧毁生态系统;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完整性,1(多选)下列属于次生演替的例子是 ( ) A. 火山爆发后发生的演替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农田荒芜 D围湖造田 2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过程 ( ) A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藓 C地衣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藓地衣,BCD,C,3右图是一温带地区在 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 值变化曲线,这两条曲 线分别表示什么( )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群落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A,4下列关于生物演替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一般情况下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B人类活动只会改变生物演替的速度,不会改变生物演替的方向 C开垦荒山和退耕还林是两个群落的逆转 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说明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是不可改变的 6在水生演替系列中,最先出现的植物是( ) A沉水植物 B直立水生植物 C浮叶根生植物 D自由漂浮植物,BCD,D,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7.(2004江苏高考题)工业和生活污水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污水处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氧化塘法就是一种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方法氧化塘是一个大而浅 ( 水深约 2m ) 的池塘,下图表示其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试分析回答问题:,(1) 塘中需氧型微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氧,部分来自大气,另一部分来自藻类的作用:_(2) 污水中含有的大量有机污染物可引发细菌迅速繁殖;细菌通过 _作用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将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分解(或呼吸),光合,1.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特点及其应用;碳循环); 3.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4. 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9、生态系统的结构(A),五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范围 生态系统类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 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群落+无机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书写要求、生物种类、营养级与消费者的关系)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水域和陆地;自然和人工,1(多选)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硝化细菌 B病毒 C松树 D蓝藻 2对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这条食物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有四个营养级,有两个次级消费者 B有三个营养级,一个生产者 C食虫鸟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D有三个营养级,三个消费者,ACD,C,3某温带草原里有鸟、昆虫、鹰、鼠、蟾蜍和蛇六种动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猫头鹰可以捕食蛇、鼠、鸟;草可被鼠、鸟、昆虫所食;蟾蜍和鸟都能吃昆虫;蛇能吃蟾蜍和鼠。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数量有 ( ) A3条 B4条 C5条 D6条 4下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 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 A200g B250g C500g D1 000g,C,C,5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 食物网示意图,甲庚 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 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 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C,20、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B),物质循环 a概念 b实例碳循环 存在形式 进出群落的形式 进出群落的途径 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 群落内部的流动途径,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地从无机环境到群落,再从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能量流动 a概念 b过程 c特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原因?),d能量金字塔 e研究意义,塔身含义、不同营养级生物的分布,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原因: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能量,组成生物体元素,有机物,化合物,单向、逐级递减,循环、反复利用,生物群落,生物圈,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a影响分解速度的因素 b对照实验的设计 c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前落叶量(M);实验后对照组剩余落叶量(N对)、实验组剩余落叶量(N实),温度、湿度、土壤的理化特性,对照组:自然状态(不作用处理的土壤) 实验组:对土壤灭菌(保持理化特性),仅微生物,微生物和土壤理化作用,仅土壤的理化作用,1在生态系统中,全部初级消费者所消耗的能量与全部次级消费者所消耗的能量相比 ( ) A前者较多 B后者较多 C两者相等 D多少无法确定 2(多选)在生态系统中能量逐级递减,下述原因中正确的是 ( ) A各营养级生物的呼吸消耗部分能量 B各营养级生物的发育利用部分能量 C各营养级部分生物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 D落入土壤或水域中的植物尸体、残枝败叶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A,ACD,3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 ) A掌握能量流动中的传递规律 B了解能量流动的方向 C熟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D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在下列几组食物中,人类选取哪一组食物能较经济地利用生产者所固定下来的非生物能量 ( ) A米、面粉和水果蔬菜 B牛奶和肉类 C土豆和牛肉 D蛋类和鱼虾,D,A,5(多选)下列属于生物群落中的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之途径的是 ( )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D煤和石油的燃烧 6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切断下列哪个过程碳循环就基本停止 ( ) A工厂使用煤和石油 B动物的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植物的光合作用,ACD,D,7碳循环与生物群落的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蒸腾作用 A B C D 8下列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都存在于有机物中 B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C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物质进入生物群落的惟一途径,因此我们要保护森林 D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是通过能量流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A,B,9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研究表明生物柴油燃烧后SO2和颗粒物质排放很少,特别是CO2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1153。使用生物柴油的优点是 ( ) 减少空气污染 缓解温室效应 不可再生 减少酸雨危害 A B C D,B,10图示生物圈中 部分物质的某些循 环途径。A、B、C、 D构成生物群落, 第号箭头表 示循环过程。请据 图分析回答: 若此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则完成过程的主要场所是 。大气中的气体X的来源是 。 图C占有 个营养级。,叶绿体,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微生物的分解,2,2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A),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作用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环境或生物) 化学信息:通过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传递 行为信息:动物的行为特征体现为行为信息,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种群的繁衍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1有一种萤火虫的雌性个体能准确地模仿另一种昆虫的信号来吸引那一种昆虫的雄虫,那么该雌萤火虫的行为意义可能是 ( ) A吸引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B吸引不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C诱骗这种雄虫以取食 D对不同种雄虫表示友好 2毒蜂身上斑斓的花纹对天敌起到一种警示作用。这种信息的传递依靠下列哪一种因素( ) A光 B信息素 C光敏色素 D眼,C,A,4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跑。椿象间的联系是通过下列哪种信息传递的 ( ) A营养信息 B化学信息 C物理信息 D行为信息 5在一窝蜜蜂中,蜂王的主导地位是由什么控制的 ( ) A向蜂王的幼虫提供皇浆 B蜂王分泌外激素 C由于蜂王提供卵 D控制工蜂的性发育,B,B,2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概念 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自我调节能力高低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有关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抵抗外界干扰,保持原状,受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恢复原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性稳定性) 生态缸的制作,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生物调节能力 人类利用程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原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注意事项:a生态缸可制作封闭型(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比例有更严格要求),也可制作成开放型;b生物必须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的生物数量要合适;c生态缸应放在有光的地方;d记录的内容应包括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情况、基质变化,1达到生态系统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具备的特征是 ( ) 该系统处于未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 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有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 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A B C D,B,2(多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的原因包括 ( )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递到最高营养级 C某一营养级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3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其根本原因是 ( ) A昆虫的繁殖能力 B食物的限制 C天敌的捕食 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ABC,D,4近年来,一些城镇、社区 修建了人工湖泊,以改善居民 生活环境。右图是某新建人工 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回答 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 有 条,鱼类与贝类关系是 。 (2)该湖泊被排入过量居民生活污水后,水体逐渐变绿、发臭,从生物因素分析,湖水变绿的原因是 ,发臭的原因是 。,6,捕食、竞争,藻类爆发,微生物分解有机质,(3)有人利用贝类滤食藻类的习性进行控制藻类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挂养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呈上升趋势,仍能推论贝类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理由是 。 贝类对藻类最大滤食是在第 天。,挂养贝类水体的藻类密度小于对照组,5,(4)有的湖泊中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中水草却疯长了,并带来负面影响,下列控制水草疯长不合理的措施是 。 打捞水草,开发利用 引水稀释 使用除草剂 控制污水排入 (5)有人提出大量引种水花生、水葫芦抑制藻类及水草疯长。你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水花生、水葫芦疯长,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3、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六 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人口现状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间内将持续增长,对粮食等农副产品,其他多种物质、精神需求增大。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任何地区对环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众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人口增长过快,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1某国家妇女的生育年龄大都在2035岁,如果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增长得比35岁以上年龄段慢,且每位妇女生育孩子的数目长期保持现在的水平,那么该国家的人口将 ( ) A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B出生率下降,人口数量下降 C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下降 D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量基本稳定,B,2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右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O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 A93 B23 C13 D60,B,3下列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下面是对上述三图的描述,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 ) A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图l、图2、图3都是衰退型 C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A,2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酸雨 土地荒漠化 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氟利昴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地球上紫外线辐射增强,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气 D氧气 2造成臭氧层破坏的物质主要是 ( ) A氟利昂 B二氧化硫 C氮气 D氧气 3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有 ( ) 污染物通过河流进入海洋污染物通过空气进入海洋 轮船泄露的石油直接倾倒的污染物 A B C D,A,A,B,4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盐酸 D磷酸 5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全球气温上升 B全球性水资源短缺 C植被的破坏 D频繁的沙尘暴,B,C,2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B),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就地保护 易地保护,包括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直接价值,在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将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几点认识,关键是协高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要加强产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个体的多样性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 C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B,2下面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它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B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是指它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方面的价值 C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是指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方面的价值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大小是由生物数量的多少决定的,A,3下列各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中,属于就地保护措施的是 ( ) 建立植物园和动物园 建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动植物繁育中心建立风景名胜景区 A B C D 4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对自然资源适时地、有计划地合理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保护野生生物最好的方法是易地保护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的有效方法,C,B,5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 A物种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D,6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B,1.(2004年全国理综)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和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 a ,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a =b+d Ba b+d C a b+d D a c+d 2.(2004江苏高考题)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 ) A初级消费者 B生产者 C分解者 D次级消费者 3.(2005江苏高考题)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B,B,C,4.(2005辽宁高考题)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 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 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A,5.(2005江苏高考题)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1) 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_,猫头鹰属于_ (2) 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 (3)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_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_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_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1) 生产者 消费者 (2) 草 光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CO2( 气体 ) 光合 呼吸,6.(2005江苏高考题)湿地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是天然的蓄水库,并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被喻为 地球之肾”。湿地类型众多,如红树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等。 (1) 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_和_等生态功能。 (2) 在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_过程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_进行传递。 (3) 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相比,稻田的_稳定性较低。 (4) 调查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湖泊已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_的限度,使其自动调节能力下降。富营养化水体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有_,_等。,(1) 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 蓄洪抗旱 ) 净化水质 (2) 光合作用 食物链(网) (3) 抵抗力 (4) 启动净化能力 溶氧量下降 有毒物质增加,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1探讨人口的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 3概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1.(2004北京高考题)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2.(2005江苏高考题)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C,B,1内稳态调节过程中,与下丘脑无关的是( ) A. 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B. 血糖调节 C. PH值调节 D. 体温调节 2关于稳态调节机制的研究,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 的调节。美国生理学家坎农认为内环境的稳态是在 和 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普通认为,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C,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神经系统,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1. (多选)关于体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的体温维持所需能量来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B.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C. 人的体温就是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 D.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ABD,2. 下图为抗利尿激素作用的 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当吃食物过咸时,就会引起 A , 使B 受到刺激。 (2)渴觉的产生是由于B把兴奋 传至 产生的。 (3)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 C 释放的D 增 加,促进了肾小管、集合管重吸 收水,减少尿的排出。 (4)当人丢失钠盐太多时,E 下降,就会减少对D 的释放。,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细胞外液渗透压,抗利尿激素,1. (多选)在细胞中糖类物质可转化为脂肪,下列情况抑制此过程的是( ) A. 血糖浓度在1.21.3g/L B. 体内能源物质过多 C. 人处于饥饿状态下 D. 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2. 出现持续性尿糖的原因可能是 ( ) 一次食糖过量 胰岛A细胞病变分泌激素减少 胰岛B细胞病变分泌激素减少 肾小球病变,通透性增强 肾小管病变,重吸收障碍 A. 或 B. 或 C. 或 D. 或,CD,C,4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A,5下面的示意图代表生物体内三个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过程中Y代表的物质是 ,X代表的物质是 ,这个过程中的Y表现出 性。 (2)过程中Y代表的物质是 ,X代表的物质是 ,这个过程中的Y表现出 性。,载体,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专一,抗体,抗原,特异,(3)过程中Y代表的物质是 ,X代表的物质是 ,这个过程中的Y表现出 性。 (4)过程、中的物质Y,都是在细胞的 中合成的。,酶,参加反应的物质,专一,核糖体,6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其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 ,进而使T淋巴细胞活化,同时使B淋巴细胞致敏,随后由 细胞分泌 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 ,产生的抗体将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由此引起的眼疾在免疫学上称为 病。,自身免疫,自身抗原,效应T,淋巴因子,浆细胞(效应B细胞 ),记忆(B)细胞,14、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A),名称 病原体 致死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传播途径 预防,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逆转录病毒,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使T细胞死亡,免疫功能丧失,性接触、血液、母婴,拒绝毒品、洁身自好,1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能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的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接着少数H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