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工作相关资料(全)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57432886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统筹工作相关资料(全)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城乡统筹工作相关资料(全)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城乡统筹工作相关资料(全)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统筹工作相关资料一、中央、省、市对城乡统筹工作的政策精神(一)中央政策1、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要求“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更加凸显“三农”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意义,这不仅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根本之举,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需求。特别是,文件着眼于改革创新这个基本动力来促进城乡统筹,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与宏观环境;立足于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强化基础支撑,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目标。(二)河北省政策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解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三化同步”的战略思想,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河北如何结合本省实际贯彻落实?意见指出,当前,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期,着力解决城乡结构不合理的突出矛盾,不失时机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河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牢固树立重中之重战略思想,按照三化同步要求,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了路径。1、把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作为重要着力点公共财政如何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意见提出,为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2011年省级预算“三农”总投入比上年增长11.28%,农业支出增长幅度高于省级经常性收入增幅0.37个百分点。省财政厅农业处负责人介绍,用于农业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加大水利投入,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与此同时,河北省将积极推进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扩大资金整合和自主整合试点范围,加大引导性资金投入,带动县级存量资金和社会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在强化农村金融服务与创新上,意见提出,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三农”信贷投放,推动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对符合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给予奖励,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河北省还将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县级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小额信贷,扩大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业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三农信贷风险补偿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内部资金互助。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保费补贴支持力度,扩大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省农工部农村经济处处长任俊厚介绍。在鼓励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方面,意见提出,河北省将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平台,有效整合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和农业经济资源,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农村新民居建设为平台,有效整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资源,引导城市资本、工商资本和域外资本投向农业农村。2、把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农村自身的发展和繁荣为基础。省农业厅厅长赵国岭认为,意见围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做大做强蔬菜等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城乡互动的商品流通体系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举措。省农业厅粮油处处长张凤荣介绍,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我省将加快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集中力量建设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建设吨粮市、吨粮县。深入开展高产创建示范活动,2011年力争粮食单产提高到660斤以上。同时,加快发展粮食生产深加工,提高粮食生产转化增值能力,促进种粮农民增收。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是河北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意见提出,加快24个蔬菜生产示范县建设,建成240个蔬菜标准园、24个集约化育苗场,提高蔬菜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水平。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强化与京津及其他大中城市长期稳定、互利合作的产销关系,搭建蔬菜进城的有效平台。加快建设环首都蔬菜物流配送中心,扩大我省蔬菜产品销售范围。整合资源,培育品牌,努力扩大我省蔬菜市场影响力。省农业厅副厅长、省产业化办公室主任王羽说,今年(2011年),河北省将按照“培植龙头、壮大规模、建立基地、带动农户”的要求,大力发展乳品、肉类、粮油、果品、蔬菜五大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产加销一体化水平。加快推进100个投资亿元以上产业化项目建设,突出抓好36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区,销售收入达到1520亿元、增长15%以上。不断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带动能力,加快现代加工业与基础产业的有效对接,带动460万农户增收。此外,河北省还将抓住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引导鼓励城市企业与乡镇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接和联合,促进农村资源开发和农民就近就业。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县域主导产业,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集聚,支持一批县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3、把新民居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新民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意见提出,今年,河北省将继续按照群众自愿、规划先行、产业带动的原则,分类指导、规范运作。2011年省本级安排新民居建设专项资金4亿元,在巩固提高已有3000个省级示范村的同时,2011年再规划建设2000个农村新民居示范村。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农工部部长董经纬介绍,在新民居建设中,我们将坚持把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考虑,科学编制完善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优化县域镇村结构,明确城乡基本功能定位,合理划分功能区,推进中心镇、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建设,促进城市扩容、县城和中心镇扩张、中心村扩大,加快形成城乡产业集聚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新格局。同时,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建制,推动规模过小且具备条件的乡镇适当撤并,通过大村扩容、小村合并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村庄布局调整。“新民居建设必须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省农工部副部长、省新民居建设办公室主任赵金平说,我们将认真贯彻国务院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政策要求,做到依法合规、健康有序。合理分配土地调整使用中的增值收益,明确受益主体,规范收益用途,土地置换增值收益及时全部返还农村,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与此同时,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全省“百乡千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村镇污水处理和城乡一体垃圾处理试点工作,省级重点镇和现状人口1万人以上的镇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县级市、环首都县、沿海县和其他有条件的县逐步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垃圾处理体系,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4、把统筹城乡改革作为增强农村发展的源头活水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既是促进城乡要素充分流动的必要前提,也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意见提出,加快明晰农村产权进度,抓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省农业厅农村经济处处长李洪波介绍,我们将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源、资产管理,依法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存量,2011年全省农村普遍建立起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同时,适应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化管理的需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培育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打造平台,优化环境,为农村各项产权有序流动创造条件。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流转比例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省农业厅副厅长朱立杰认为,强化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加快建立流转服务组织和网络平台,加强流转市场建设,健全矛盾纠纷调解仲裁机制,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在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落实相应待遇,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进城落户。凡在县城以上城市稳定居住6个月以上或购置住房的,均可登记为城镇户口,免收城镇建设增容费和其他各类费用。农民转移到城镇的,在就业创业、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医疗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推进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对进城落户的农民实施免费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三)秦皇岛市政策1、领导讲话摘要2010年5月28日,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王三堂强调,充分认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努力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会议印发了秦皇岛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纲要秦皇岛市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秦皇岛市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任务分解表三个文件。市委副书记杨泰安就三个文件的起草过程和主要内容等进行了说明。王三堂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摆上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全市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既是落实上级精神的客观要求,也是源于对秦皇岛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市情的深刻把握,更是出于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区域持久竞争的战略思考。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事关秦皇岛的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优势,必须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理念、新战略和新抓手提出来并加快推进。同时,尽快缩小城乡之间差距,缩小市区各组团之间的差距,缩小市区与县域之间的差距,缩小县与县之间的差距,推动全市发展年年有进步、年年有变化,争当河北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和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也迫切要求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站在顺应区域发展大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高度,站在加快城镇化步伐、全方位促进城乡融合的高度,站在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高度,深刻认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王三堂强调,要全面把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刻内涵。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关键着力点是城乡,城乡关键是城、难点是乡,方向目标是一体化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谋划工作,善于统筹空间、统筹时间、统筹方方面面。按照全市域一盘棋的要求来谋划和推进工作,以城促乡,以工补农,加快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最终形成统筹全域的发展思路、城乡融合的产业体系、均衡兼顾的城乡建设、布局合理的城镇形态、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普惠同质的公共服务、文明富裕的市民群体。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市上下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立足“干”,突出“快”,追求“好”,大力弘扬“想干、敢干、会干、干到底”的精神,推动秦皇岛加快走上城乡融合、统筹“三生”、实现“三宜”的科学发展道路。王三堂要求,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努力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突破。既要着眼长远,按照纲要要求,明确各阶段任务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又要立足当前,选准路径,以实施旅游立市战略为统揽,以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聚集区建设为抓手,以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新民居建设为主攻方向,以富民惠民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集中力量实施突破,加大工作推进力度、项目建设进度和发展变化速度,力促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当前,要着力抓好七项工作:科学编制规划,构筑“全市域一盘棋”整体布局;大力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深度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狠抓城镇建设不放松,力促城镇面貌发生新的更大变化;加快农村新民居建设,努力改变乡村形象面貌;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断提升城乡生态文明水平;以富民惠民为核心,不断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注重夯实基层基础,加快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王三堂强调,要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凝聚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市当前和今后长期发展的重中之重和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各部门要强化统筹理念和系统思维,尽快实现职能工作的城乡统筹兼顾、平等一体对待。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采取多方位、多渠道融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破解资金短缺难题。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探索推进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促进农民群众平等参与城镇化进程、公平分享城镇化成果。各县区、市直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今天工作比昨天做得更好、自身工作比别人做得更好”的思想,积极探索,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和步伐。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大力营造舆论氛围,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有关政策和推进措施,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协调推进的良好氛围。要强化督导考核,严明奖惩,对照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任务分解表,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更大进展。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浩文主持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切实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秦皇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迅速地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这项工作摆在全局工作当中重中之重位置,特别要把握机遇,把握规律,科学部署,狠抓落实,奋力推进,争做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排头兵。朱浩文强调,要以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为突破,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积极推进城乡要素的对接,资源优化配置,努力在构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上实现突破;坚持以旅游立市为统揽,努力构建以旅游业为中心、特色产业互容互促、覆盖城乡的产业体系上实现突破;坚持把小城镇建设和新民居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集中规模集中,努力在提高城镇化水平上实现突破;加快构建连接城区、覆盖城乡的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体系,促进水电气讯及环保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持续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在促进城乡居民平等就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上实现突破;积极探索和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努力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管理体制上实现突破。2、相关文件秦皇岛市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各县、区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各人民团体:秦皇岛市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已经市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中共秦皇岛市委办公厅、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0年8月27日秦皇岛市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为贯彻落实中共秦皇岛市委、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纲要,特制定以下若干政策措施。一、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1、整合资源,做大做强融资平台。将市建投公司、市财信公司、市城投公司、市六合公司等投(融)资平台进行整合,成立“秦皇岛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负责城乡建设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代表政府运营、管理城乡基础设施资产。政府采取不断注入优质资产(股权)等方式,提高集团融资能力。2、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解决县区贷款担保难问题。探索由市投(融)资机构与银行签订偿债准备金协议,市投(融)资机构在银行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偿债准备金,银行给予县区基础设施建设授信额度,帮助县区解决融资担保难的问题。3、设立统筹城乡发展资金。从2010年开始,市本级财政每年筹集1亿元资金设立统筹城乡发展资金,专项用于统筹城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奖代补。4、加大对城乡交通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每年从市统筹城乡发展资金中提取部分资金,专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民居建设土地置换所得收益的10%,用于县乡村道路建设。5、安排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县道养护由市和县(区)分别补助1万元/公里;乡道养护由市补助0.75万元/公里,县(区)安排0.5万元/公里;村道养护由市和县(区)分别补助0.1万元/公里。市补助农村公路养护所需资金从市统筹城乡发展资金中安排一部分,从省财政补助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中安排一部分,其余资金从土地置换收益中安排。凡县区筹集资金不到位的,市不予补助。6、加大财政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持。市、县(区)分别按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增长6个、3个以上百分点增加财政预算内农业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土地出让金不低于纯收益15%部分用于农业建设。7、保障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资金。配合新民居建设,实施以中小城镇、新民居社区为中心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解决2005年普查规划内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市统筹城乡发展资金给予规划区内饮水不安全人口每人50元的补助(总投资的8%),每年不少于300万元。8、整合经济要素向新民居社区建设倾斜。对符合投向要求的中央、省、市各项支农资金捆绑使用,向新民居社区建设倾斜;落实土地出让收益返还政策,农村新民居建设可用于置换的建设用地及建设用地指标,由市政府统筹进行置换,所得收益优先用于农村新民居建设。9、加大对土地规模流转扶持力度。在市统筹城乡发展资金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给予新增流转耕地规模经营主体适当奖补。新增规模流转耕地100亩以上(含100亩),给予经营主体一次性每亩200元的奖补;新增规模流转耕地50-100亩(含50亩),给予经营主体一次性每亩100元奖补;新增规模流转耕地20-50亩(含20亩),给予经营主体一次性每亩50元奖补;对于每年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较多、流转服务规范、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一次性5000元奖励。10、统筹安排城乡水系建设资金。从土地置换收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与市财政安排的预算资金统筹使用,重点用于县城和重点乡镇水系建设。11、适当安排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资金。2010年,从彩票公益金中安排185万元的资金,为农村配套体育健身器材;从2011年开始,每年在彩票公益金中安排20%,为农村配套体育健身器材。二、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投资,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12、加快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外埠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到本地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加快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13、加强金融对城乡居民创业的扶持。为有资金需求的城乡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合伙经营的,可扩大到20万元,市政府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不超过3年的贷款贴息。14、发挥金融支农再贷款作用,支持新民居建设。将支农再贷款限额分配到辖区内人民银行各县支行,适当向新民居建设倾斜。凡是农村信用社由于加大新民居建设的信贷投入而出现资金不足时,及时安排支农再贷款给予支持。15、提高农业信贷比重。确保每年农业贷款增速不低于上年水平,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县域涉农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70%用于发放县域贷款。16、扩大农户个人贷款业务范围。开展农村地区存单质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个人商务贷款,满足农村个体私营企业主、专业养殖户、种植户等临时性资金需求;积极发展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科学确定小额贷款的额度、利率、期限等,满足分散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17、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分支机构建设。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以下增设具有贷款功能的分支机构。下放和扩大大中型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步伐,实现县级联社向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转变。18、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认真研究与中冶合作建设新民居的经验,拓宽招商引资工作思路,支持国有大型企业、民间资本采取合作、合资、独资等方式参与新民居和园区建设。三、用活用好土地政策,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19、科学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支持新民居建设。按照有保有压、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每年拿出不少于10%的计划指标分配给各县(区)用于农村新民居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合理安排新民居周转用地。新民居建设要优先利用村庄原址建设用地、闲置土地和未利用土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耕地的,采取周转用地的办法,允许先占后补,严格占补平衡。一般在原村址实施滚动拆迁、分期建设的新民居社区,使用周转用地不超过50亩;整村迁建或多村联建的社区,可按照实际需求申请周转用地,周转期限不超过4年,旧村复垦后要按照周转用地面积的1.2倍归还。到期不能归还的,按使用周转用地面积的2倍扣减所在县区下年度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21、严格土地置换管理。旧村复垦为耕地,归还周转用地后,一部分留作发展用地,其余部分可作为土地置换指标,置换城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使用以县区为单位,每年不超过三分之一。置换城镇建设用地到期不能复垦归还的,按置换建设用地面积的2倍扣减所在县区下年度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22、支持产业聚集区建设。产业聚集区原则上依托中心城区、县城及邻近的城镇进行规划建设;未能纳入城镇的产业聚集区用地,各县区政府要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新民居建设腾让的土地中统筹解决;对已建成的新民居社区,允许在县区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5000平方米用于出租,租金收入由新民居社区集体所有,用于集体财富的积累和公共支出。23、严格控制农村宅基地审批。凡在新民居建设规划中需要迁并的村,一律停止审批新的宅基地;符合划定宅基地的农户,可以申请到新民居社区居住;凡到新民居社区居住的居民,要按约定时间交出原有宅基地,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按照规划组织复垦,或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调剂为建设用地。24、规范新民居住房管理。对在城镇规划区、产业聚集区、新民居社区内居住的居民,凡符合政策规定的,土地部门要及时为其办理相应的土地使用证,房管部门要及时为其办理符合抵押贷款条件的房产证,办证费用减半收取或免费。25、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26、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依托已有的国有土地市场,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外,除宅基地、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取得并已经确权为经营性的集体建设用地,可采用出让、转让等多种方式有偿使用和流转。27、强化土地整治工作。搭建土地整治平台,运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配合各级政府引导资金,共同投入项目区集中使用。土地整治区内涉及农用地整理的,安排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给予支持;涉及建设用地整理的,优先安排周转用地指标给予配套。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复垦为耕地;节约的土地通过增减挂钩调剂到城镇使用,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农村;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可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优先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四、完善社会服务,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28、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燃气、取暖、有线电视等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优先向新民居社区倾斜,市县两级政府对延伸项目优先供地,给予资金奖补或贷款贴息。29、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享受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待遇;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实行教师“有序换岗、同域同酬”,同一县区范围内实行统一职业聘任、统一人事工资、统一委派师资。30、健全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按照乡镇辖区户籍人口1.0-1.2的比例核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每所乡镇卫生院编制不得低于10人,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不得低于90%;每个新民居社区、行政村设立1所标准的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1名乡村医生或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专业人员。服务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新民居社区、行政村,每增加1000人增加1名乡村医生或有执业资格的医师,并增加15平方米的业务用房。31、建立城乡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800人以下的村计划生育服务室与村卫生室合并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科室,并配备专业人员承担计划生育职能;县级服务中心人员的设置根据当地人口数量、实际工作需要和承担的基本任务确定。县级服务中心具有执业医师等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要达到80%以上,每个县中心至少有1名高级职称、3名以上中级职称的医学专业技术人员;乡级站至少有1名以上临床执业(助理)医师。32、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网络。街道、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配工作人员2人,社区、行政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站配协理员至少1人,免费为城乡劳动力提供就业指导、技术培训、职业介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等服务。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落实补贴政策。33、给予符合条件的新民居社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新民居社区居住、有城镇户口且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居民,均有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保障标准按照所在县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34、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设立慈善基金。推动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养老院的规划和建设。五、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35、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每年组织一届“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奖”评选活动,给予获奖者3万元的奖励;制定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到乡镇兼职的实施意见;继续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36、开展城市公立医院对乡村医院对口支援活动。城市公立医院采取到基层坐诊、会诊、授课等方式,给农村医院提供无偿对口技术支援,对口支援活动每年不少于4次,纳入对医院院长的年度考核;同时,公立医院要免费为乡村培训全科医生,全市每年不少于100人次。37、建立城乡学校教师定期流动机制。每年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数量不低于总数的5%,时间不低于1年。城市和县城中小学校交流到农村的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比例不得低于30%。城镇中小学校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时,必须有一年以上在农村中小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本文件自发布之日起执行。以前相关规定与本文件相抵触的,以本文件规定为准。本政策措施由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负责解释。 二、各地经验、做法(一)浙江省从分割走向融合浙江城乡统筹实录“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曾有人对中国城乡之间繁荣与衰败的巨大落差作出这样的描述。可是今天,当记者踏上脚下这片土地时,发现城乡之间正悄然进行着从割裂到融合的演变:被跨越的贫富鸿沟,被拆毁的制度城墙,被破除的产业藩篱一组组具体翔实的数字,一片片璀璨亮丽的城镇群落和“美丽乡村”,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创业故事,无可置辩地昭示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现代化。城乡间国民的贫富、待遇和素质差别,正在逐步消除。这一切,实实在在地发生在21世纪初中国东部的浙江大地。大批农民成为“有产者”,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也带来了“橄榄型”社会的曙光。均衡城乡发展的要务首在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今天的浙江完全可以响亮地说:农民不穷!同样笼罩在金融危机阴霾下,2011年经济发展中这些数字和现象再为浙江人带来荣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7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连续第27年居各省、自治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2371,远低于全国平均数,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一个数字可以破解浙江城乡“均富”现象之谜:浙江企业998是中小民营企业。这个数字的背景和另一层含义是:支撑浙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主体力量,是农民。诸暨市大唐镇户籍人口才三万,却有一万多家企业,几乎家家户户都办企业,一户人家兄弟姐妹几个,只要有50平方米的房子,就会拿出20平方米搞袜机,创业致富。诸暨市副市长吴成表说,一般情况下,一家人一年至少能赚个五六万元。“中小企业是万善之源。”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他分析国内外有关数据后发现,“凡是每一千人拥有企业数量比例高的地方,城乡差距、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数就低。”“没有9亿农民的中产化就没有中国的橄榄型社会。”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认为。在浙江各地,不乏这样“橄榄型”社会的雏形。乐清是一个县级市,总人口118万,出去“闯市场”的就有四五十万,光在北京经商办企业的就有10万人。乐清市一位领导认为,如果光就本地户籍人口而言,乐清目前的社会结构类似“橄榄型”,低收入群体约占5左右,家庭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约有10,余下的人均年收入都在1万元至10万元范围内。“民有是民享的基础。使千百万农民成为有产者是破译浙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密码。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有产者,使他们不仅获得劳动的收益,也能享受到财产的增值。”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以户籍为核心的城乡一系列制度“城墙”正在逐步拆除,农民和市民在公共服务制度设计中的“同等国民待遇”慢慢变为现实。家住杭州余杭区良渚镇的76岁农民曹彩娥最近突发心脏病,住院治疗,医生建议她装一个心脏起搏器,光器械就要3万元。儿子陈永南说,母亲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住院手术能报销60,算下来自己就花一万多元。同曹彩娥一样,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差无几的医疗待遇。“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报销医疗费用2114亿元,受益182亿人次,“新农合”报销比例逐年提高。“为追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牺牲三农,以农支工、以乡支城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分割的二元结构。”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委员顾益康说,“但是,城乡分割违背了普遍规律,城乡统筹才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保证。”记者在浙江各地采访时,不少基层干部由衷地说:我们的发展欠农民太多了,该是“还债”的时候了!历史又一次赋予浙江率先探路的使命。作为市场经济先发地,浙江一直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各项改革的前沿,2004年浙江便制定实施了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建设纲要。2011年浙江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唯一的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率先探索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农村发展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和创新。近十年来,浙江在着力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机制上迈出了很大步伐: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形成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工作不再成为“居民户口”的“特权”;率先在全国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和初高中毕业生接受半年到一年的免费培训政策;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全部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率先实行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开展以公共财政为保障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民更高兴的是,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弱有所助,这些过去城乡有别的“待遇”也开始渐渐统一。2011年,浙江省所有市县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年2500元以上,一些地方率先实现了城乡“低保”同标。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平均达到379元,所有县(市、区)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60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2010年开始,全省498万名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按月领取了每人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了,没有福利待遇、地位落差了,居民户口簿对农民也就不再有强烈的吸引力了。”建德市委书记董悦认为,人口“逆城市化”是实施城乡统筹的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之后,浙江农村落后社区形象彻底改变,脱下“脏、乱、差”旧装,换上“美丽乡村”新衣。“脏、乱、差”曾经是中国农村形象的代名词,工业化浪潮中带来的污染、破坏使许多地方秀美山川遭劫。但如今,浙江可以自豪地说:农村真美!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率先制定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自此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社区服务被摆在了重要位置。2003年,浙江省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决策,积极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全面开展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河道洁化等农村环境整治。农村面貌开始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前几年,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垃圾乱放、污水乱排,一到夏天,臭气熏天,经过环境整治,环溪村变了模样,“废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头有树荫,河里有鱼虾”现在说起家乡,村民周忠平念起了打油诗。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邵峰说,十年来浙江农村环境治理进行的如火如荼,仅2011年一年,“千万”工程实际投入资金100多亿元。目前全省累计60左右的行政村得到初步整治,85以上的行政村实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0以上农户完成卫生改厕。随着工程深入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农村到处都应该成为美丽乡村,城镇能处处感受到美丽乡村这样的景色,村里人也能享受到城里人的便利和各项公共服务,这是我们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根本目标。”(二)杭州市统筹城乡的“杭州解法”( 人民日报 2012年08月14日06 版)对于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人均生产总值迈入1万美元的杭州市来说,区域内东西资源差异、发展差距,就像是全国的“缩微版”。如何改变“东快西慢、东强西弱”的格局,成为摆在杭州发展路上最考验智慧、最亟须破解的命题。近几年,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杭州解法”备受关注: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一幅“生活富裕、精神富有、城乡融合、社会文明”的发展图卷,正在杭州徐徐展开。补齐短板破解“东快西慢、东强西弱”杭州下辖的13个区县市中,临安、富阳、桐庐、建德、淳安5个县市,面积占到全市80%以上,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市的20%。发展的不协调,从这个“倒二八开”的比例可以窥见一斑。城区和县市相比,群众收入水平和享有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也差距明显。杭州的主政者,从这样的“短板”中,看到了“蓝海”的潜力所在,要让曾被视为“短板”的农村和5县市,成为杭州新一轮发展“发力点”。“杭州的城市化率已达69.5%,率先步入城市化加速、工业化提升的时期,更应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认为,杭州更有条件和基础探索“城乡一体、城乡融合”城市的发展“升级版”模式。这种城乡一体化的路子,绝非“削峰填谷”,而是在补齐“短板”的同时,让“长板”更长;并非城市对农村、发达区域对不发达区域的单向度援助和帮扶,而是基于差异互补的共赢;不仅靠“政治动员”推动,更有其内生需求、内在动力。对杭州主城区来说,各种优质资源和生产要素越来越高度集聚,发展空间却日益逼仄,资源要素的辐射和溢出效应日趋增强;而杭州5县市及农村地区幅员广阔,资源充足,且产业层次相对较低,各类公共服务及社会事业相对欠缺。城乡携手、互补互利,成为不二之选。按照产业带动性和区域相连性,杭州市从2010年8月开始实行“区县协作”。8个城区和杭州经济开发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市钱江新城管委会,分别与5个下辖县市“牵手”,组成5个协作组,产业共兴、资源共享、环境共保。以往财政“分灶吃饭”的局限也有突破,在原有支农资金基础上,市本级财政每年再拿出10亿元统筹城乡专项资金、2亿元“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专项资金,并在全国率先募集近1亿元农村公益金,用于5县市的发展。位于老城区的下城区,拥有“寸土寸金”优势的同时,也常有发展“缩手缩脚”的困境。近几年,市里统筹谋划,先后将下城区辖区内的杭氧股份有限公司、杭叉集团等一批科技型大企业迁入位于临安的青山湖科技城。迁移腾挪间,三方均获益:下城区腾出的宝贵发展空间,让商业、金融、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及“楼宇经济”施展拳脚,黄金地段产生黄金效益;承接众多企业转移的临安,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工业总产值创下历史新高;像杭氧这样的大企业,搬迁后厂房面积从22万平方米扩至33.5万平方米,趁此契机完成技改,成为亚洲最大的空分设备制造基地。而迁移项目产生的税收增量,也由协作双方分成共享。2011年,杭州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13.4%和15.6%,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0年的2.281,缩小到2.231。生态优先描绘城乡一体美丽和谐自西向东、如锦带般穿过大地的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是哺育杭州千年的“母亲河”,也是流淌在南朝文人吴均名篇与朱元思书中的历史江河、凝固于元代大家黄公望画作富春山居图中的文化江河。如今,杭州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画卷,也将灵动笔墨诗意地挥洒在“三江两岸”。以江为轴,以生态为先,以文化为要,带动城乡各地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邵占维介绍说,“十二五”伊始杭州启动的“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将主干流总长231公里的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流域及沿岸地带,建成“绿色生态长廊”,做活统筹城乡发展、生态与人文和谐发展的大文章。竹径清风环绕中,面山临水的“黄公望休闲度假村”农家乐,也是老板余泽亚以画会友的书画院。打小生活在黄公望当年结庐隐居地富阳庙山坞的余泽亚,也见证着这几年“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打造的“新富春山居图”。富春江畔原来的黄沙码头拆除了、小造纸厂一一关停,子久草庐、筲箕碑亭等古迹建筑则相继修复,江滨地带绿意环绕,村道、村居愈发整洁,慕名前来“黄公望风情小镇”的游客越来越多,设在农家乐里的书法基地、国画基地也次第出现。“三江两岸”妙笔不断。水源水质保护、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基础设施、人文旅游开发、环境综合整治、岸线生态修复等工程次第开展。淳安、建德、桐庐等地沿千岛湖岸线,建设环湖“绿道”,串联起沿线30多个城镇、80多处景点和145个行政村。“三江两岸”计划建设绿道共700余公里,将是首条国家级滨水景观道。萧山义桥镇富春村,曾是杭州最大的石料基地,如今江滩和矿山复绿,村里主要产业转型为苗木种植。昔日28个砂石码头关停后,水岸遍植垂柳、芦苇和菖蒲,与村里的大片苗木基地绿意相映。服务均质共享文化公共服务“阳光”炎炎夏日,建德杨村桥镇的综合文化中心格外热闹,乒乓球室、台球室、室内健身房、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每天都有百来号人来这里休闲娱乐。这个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四层崭新大楼,原本是当地镇政府的办公楼。去年,镇里决定腾出这幢地处集镇中心的大楼,“让位”给群众、“让位”给文化,机关干部则搬往地段较偏的新城,租房办公。杨村桥镇文化站站长周继寿自豪地说,镇里13个行政村也都建成了文化室,“文化享受一点都不输城里人”。镇里组建的群众军乐队,每年外出演出就有40多场;排舞队、健身队等更是一年到头活动不断。目前,和杨村桥镇一样,杭州所有乡镇都按省级标准建成了综合文化站;社区和村文化活动室已建成2241个,覆盖率74.6%。随着杭州“十五分钟文化圈”在城乡各地逐步构建,有望实现文化设施村级“全覆盖”。在杭州,城乡统筹的重心,越来越从产业发展、村镇建设等“硬件”,延展至文化惠民、社会保障等“软件”。使民生投入、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真正达到均等、均质。杭州的“区县协作”机制,也不仅在产业发展上协作,更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联动,规划、党建、城管、教育、卫生、环保等逐一纳入协作范畴,打通城乡之间“经络”。不仅要保证“有书读”,更要“读好书”。为了填平教育公平这条横亘城乡之间的“鸿沟”,杭州创新组建城乡教育互助共同体,包括学校互助、名师共享、课题合作、人才培养、学生活动等协作机制。目前,杭州共有75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加入互助共同体。社会保障方面的城乡一体,也在杭州率先“破冰”。从去年起,杭州实现医保“一卡通”,原来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统一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无论是主城区居民,还是农村村民,到杭州各大医院看病真正享有“同城待遇”。(三)成都市近年来,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探索形成了“三个集中”(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梯度推进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稳步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以及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一系列路径和办法。尤其是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坚持将2300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和谐相融、将城市功能提升与市民生活水平提升有机结合、将政府追求的高远目标与市民的现实利益高度统一,一幅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美好画卷正渐次展开。2011年6月10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的2011年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上海浦东召开,“成都经验”在会议期间被频频提及。2003年,开全国风气之先,成都拉开了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大幕。这是一场“试图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实验”,其核心,就是破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持续60年的城乡二元结构,让7亿2千多万农民兄弟姐妹获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过去,成都初步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和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统筹城乡规划、开展农村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颁证、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创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管理(就业、社会保障等)一体化机制、加强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建设等六大经验,已初步“具备了转化为政策和制度的条件”。经验1:统筹城乡“全域成都”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统筹城乡的前提和基础。从在全国率先将规划延伸至乡、村一级,变单纯的城市规划为城乡规划,到以“全域成都”理念为指导,在12000多平方公里市域范围内统筹规划,再到灾后重建中形成的充分体现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四性”原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再到放眼未来30年,体现“自然之美、城乡一体、社会公正”核心理念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科学的规划,不但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也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较好地避免了传统城镇化的弊端,使成都逐步展现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经验2:让农民享有市民同等财产权2008年1月,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本”,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财产权利和发展机会,成都摸索着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为目标,核心是实现“还权赋能”:“权”是农民完整的财产权利,“能”则是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把握自身发展和命运的能力。目前,全市2661个村,35857个组集体经济组织、212万户农户、485万宗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房屋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基本完成。这也意味着成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真实地摸清了农村的“家底”。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认为,成都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总体上符合中央精神和改革方向”。经验3:为600多万亩耕地设立保护基金成都地处都江堰自流灌溉核心区,600多万亩耕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保护好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能力,成都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在全国率先建立耕地保护基金。以市县两级的土地增值收益为主要来源,每年筹资28亿元,按每亩300400元的标准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购买社保提供补贴,惠及全市170多万农户。这一举措完善了耕地发展权的补偿机制,使农民保护耕地的内在动力被充分激发出来,不但有利于提高耕地保护利用水平,也促进了社会公平。经验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每一位公民都劳有其位、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成都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制度,让成都人真切地体会到幸福感。2008年11月,成都推出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由财政每年对全市2396个村按每村年均不少于20万元拨付公共服务配套资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都还对223个乡镇公立医院、2396个村卫生站实施了标准化建设;由市县两级财政投资近20亿元实施了农村410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区(市)县职业学校建设这项改革在全国第一次对村级公共事务进行了详细分类,第一次将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出纳入了公共财政预算。经验5: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建立社会管理的城乡一体化机制。成都实施了城乡贯通的“大部制”改革,对规划、农业、交通、财政、教育、卫生、社保、民政等30多个部门实施撤并和职能调整,推动政府管理和服务向农村覆盖和延伸。2008年,成都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统一、待遇一致;2010年,成都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并轨;成都将农村劳动者按常住地纳入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并建立起覆盖城乡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体系成都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经验6: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是成都实践为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贡献的一个创造。在农村产权改革、灾后重建和村级公共服务实施过程中,成都各个村社纷纷涌现村民议事会等新型的基层民主自治组织。议事员多由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由村民自主选举产生。通过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真正实现让民做主。“这六条经验,不是独立的和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成都市发改委副主任陈绍充表示,成都的统筹城乡实践,不是单兵突进的选择性改革,而是全面、整体、深入推进的系统工程。成都经验将被推广。成都市发改委副主任陈绍充介绍,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成都召开了全国试点工作会议,重点介绍成都推进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去年11月,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来蓉开展总结推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专题调研,对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