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 3 运算定律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新人教版(共8页DOC)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48815565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下册 3 运算定律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新人教版(共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 3 运算定律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新人教版(共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 3 运算定律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新人教版(共8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资料推荐3 运算定律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也就是说,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整数四则运算中的简单运用。这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本单元内容在“数与代数”这一板块的知识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加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例1例4),其中包括连减的性质;第二节是乘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例5例8),其中包括连除的性质和算法的合理选择与灵活运用。探究和理解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而结合具体的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已经有充分的认知经验。本单元的学习中,更多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与归纳,最终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一般情况下,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合理选择算法,使计算变得简洁,但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运用对学生来说有难度。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一学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活动经验,引导学生用好这些经验,完成知识学习的迁移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将原来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2.以生活应用为归属,增进学生的应用能力。计算并非纯粹的计算,为什么要学简便计算,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情境图开展教学,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计算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认为“计算枯燥”的错误印象。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重视简便计算意识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在关注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更应关注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讨论,感悟自己的算法与别人的算法孰优孰劣,并修正自我内需,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学会不断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二一年七月三十日2021年7月30日星期五21:36:29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教科书P1718例1、例2,完成P18“做一做”,P19“练习五”第15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探究数学运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运算定律。教学难点获得探究数学运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李叔叔准备骑车开始为期一个星期的旅行。但是李叔叔在旅途中将会碰到很多数学问题,同学们能帮帮他吗?师:好,那我们跟着李叔叔一起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运算定律,这节课先来研究“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设计意图】在授课开始时,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谈话的情境。由旅行的话题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他们的挑战欲,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二、探究新知,掌握定律1.探究加法交换律。(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师:看,李叔叔今天就遇到了难题。课件出示教科书P17的主题图和例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情预设】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要求的问题是“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教学中要结合情境内容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规律。【设计意图】李叔叔骑行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场景、条件、问题都十分熟悉。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体会运算定律提供现实背景。同时,画出线段图,利用几何直观,方便后面对算理的探究。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请学生把不同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并说一说思路。【学情预设】405696(km);564096(km)。师: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40+56=56+40)【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亲身感受两个加数交换位置,表示的意义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观察发现。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能发现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猜想验证。师:这一组算式中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它们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学情预设】预设1:17+48=48+17(你是怎么想的?能完整地表述吗?)预设2:因为17+48=65,48+17=65,所以17+48=48+17。(说得真完整,我们学数学就得有理有据。)(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总结规律。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谁能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学情预设】预设1:我发现不管这两个加数是多少,把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它们的和都不变。(概括得真好,你能给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吗?)预设2:加法交换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学情预设】学生可能用文字、图形、字母或其他符号表示,如: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这些表示方式都可以。师:这里的“甲、乙、a、b”分别表示什么?【学情预设】它们可以表示任意两个数。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都很不错。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板书:a+b=b+a)【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概括能力,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4)在练习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第1题。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本环节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然后猜想验证,讨论交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师:我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字母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五”第2题。【学情预设】我们前面学过交换加数进行验算,这种方法应用了加法交换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新知去理解旧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更清晰地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过去只知道“怎么做”,现在理解“为什么”。这种“再认识”对于加强新知识的巩固与记忆很有帮助。2.探究加法结合律。(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师:转眼三天过去了,看看李叔叔在干嘛。课件出示教科书P18例2的主题图。师:请同学们根据主题图,用自己的话叙述画面的内容。【学情预设】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km,第二天骑了104km,第三天骑了96km。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题意,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集体交流,展示算法。【学情预设】通常学生会按顺序计算,或者通过“凑整”来巧算。学生比较两种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学情预设】预设1:先把第一天骑的路程和第二天骑的路程相加,再加上第三天骑的路程。预设2:先把第二天骑的路程和第三天骑的路程相加,再加上第一天骑的路程。因为我发现104和96能凑成整百数,所以,计算时先把104和96相加,再加上88,这样计算比较简单。比较:两种解法所表示的意义都是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计算结果相同。所以这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教师板书:(88+104)+96=88+(104+96)师: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学情预设】预设1: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都有三个加数,且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预设2:运算顺序不同,等号左边是先把88与104相加;等号右边是先把104与96相加。(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师:观察下面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吗?(出示课件)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教学中,利用情境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88+104)+96=88+(104+96),并请学生根据此算式特点,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充分展开讨论,自主发现规律。【学情预设】左右两个式子中的加数相同,但顺序不同,猜想两个式子计算结果相等。验证你的猜想。师:你能再举几组这样的例子吗?试一试。同桌之间相互出题,计算并验证。【设计意图】渗透“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的学习方法,重视方法的科学性,体验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学生自己说,自己想,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地探究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全班交流、观察列举的例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给你发现的规律命名。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学情预设】有前面学加法交换律的基础,学生不会有太大困难。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如(+)+=+(+)等,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教师板书:(a+b)+c=a+(b+c)(4)在练习中应用加法结合律。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第2题。三、运用新知,巩固定律1.教科书P19“练习五”第1题。(1)让学生看懂题目要求,独立思考。(2)指名学生汇报交流,要求说出自己的想法。【学情预设】如:31+67+19=31+19+67,有的学生看到三个数相加,可能会判断成加法结合律。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特点,说说算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加深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2.教科书P19“练习五”第3题。(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怎样相加,所得的和填在哪个格子里。(2)学生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入表中。(3)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有什么规律,思考怎样填简便一些。【学情预设】让学生发现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界,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所以,填表可以利用这个规律,也可以利用这个规律对填表结果进行检验。3.教科书P19“练习五”第4题。(1)学生独立完成。(2)汇报时请学生思考:先算哪两个数的和?你为什么这样算?你的依据是什么?4.教科书P19“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既巩固了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第5题,找出和为100的两个数,是一种运算技能的训练,为后续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打好基础。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教学笔记【教学提示】练习中的习题并不是为算而算的,它们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因此要“算”与“思”相结合,体会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是围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方法展开的,让学生感受到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探究规律时,抓住40+56和56+40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计算结果相等且都能解决问题这一事实,引导学生从更多的“交换两个加数,和不变”的算式中发现规律,最后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在教学加法结合律的环节中,由于学生已经从探究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探究方法,所以教师适当放手,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迁移,形成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业设计1.填空。162+78=78+a+15=15+136+45+55=136+(+)146+(54+a)=(146+)+2.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86+23=23+86( )25+62+38=25+(62+38)( )152+44+48+56=(152+48)+(44+56)( )5.比较每组算式的大小。183+56+17(183+17)+5672+(128+a)(72+128)+a7.三位同学都是小“集邮迷”,他们一共集邮多少张?参考答案1.162a455554a2.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5.=7.367+156+244=367+(156+244)=367+400=767(张)教学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