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基本原理》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4449831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的基本原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课程的基本原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课程的基本原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课程基本原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我的孩子已经两次进入高考补习班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家长费尽了心血我的孩子从上学开始几乎没有多少休息时间考不上大学这么多年的辛苦不是白费了吗? 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对他本人的生活工作有价值,我们也就不再要求孩子一定要上大学了。 现在学习的知识只是对考大学有用,对孩子的生活和工作没有用,考不上大学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孩子也成了“废人”。 一位家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我感触最深的是应聘的毕业生几乎是“满腹经纶”但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如何解决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很差,更不用说创新能力了。 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生活能力也非常差,生活没有情调,更没有品位 我们呼吁学校教育调整教育目标,改变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一企业的人事经理,第一次接触“课程”一词,是什么时候,如何理解?,一、课程概念 1.课程作为学科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 4.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美国课程专家派纳 ),第一节 课 程,几种不同的课程观,课程是一个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生成性的,而不是僵化不变的;是与学生经验相关联的,而不是远离学生生活。,课程的一种含义,课程 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课程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二、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学生、教师、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三、课程种类 (一)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学的课程。,学科课程: 以学科为中心编订的学校课程。主张从有关学科领域中选择部分知识作为学科的内容,并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把这些知识组织起来。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 选择什么学科,每一学科选择什么知识内容,以什么样的结构、顺序、方法组织教材是这类课程设计存在分歧之处。,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二)活动课程 以儿童兴趣的发展为中心,是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主张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结构;强调在课程教学中要突出知识获得过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三)隐性课程(潜在课程) 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四)综合课程(广域课程) 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把彼此临近的学科内容组织在一起的课程。,是一种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课程的课程理论。针对分科课程不能反映人的经验的统一性,通过各个学科反映出来的儿童周围的事物残缺不全。(艺术、社会、科学等) 品德与生活(13年级) 品德与社会(46年级) 科学(36年级) 艺术(19年级),综合课程,(五)校本课程 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四、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指针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指标,它是具有法定性质的课程文件。,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 4.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 5.课程标准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由侧重认知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由指导教师教学工作走向指导课程实施与开发 由统一的、硬性的规定走向开放的灵活的管理,从总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特点,体现素质教育观念 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史标准); 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地理标准);,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标准); 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标准);,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试行)介绍,一、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转变课程功能)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优化课程结构),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新课程内容)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变革学习方式),5.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革评价理念和方式)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深化课程管理制度改革),二、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2.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3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三、课程标准 1.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技术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框架,提出教育和教学评价建议。,2.不同学科对学科中心的突破 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 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历史课程标准) 增加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数学课程标准) 加强地理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密切联系。(地理课程标准) 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削弱传统生物学按群详细介绍生物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知识。(生物课程标准) 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内容,降低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配平、浓度计算等)的要求。(化学课程标准),3.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组织学生拟定调查提纲,对经历过“大跃进”“文革”的长辈进行访谈,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认识这段历史的原因及危害。(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历史课程标准) 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数学课程标准) 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生物园”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生物课程标准),4.加强评价改革指导 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 强的操作性。各学科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 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如:成长记录与分析;测验与考试;答辩;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集体评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成长记录与分析”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次讨论。 通过记录并反思学生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学生积累素材。,5.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 课程标准中的“建设性”意见 1一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18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79年级认识常用汉字 35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0字。(语文课程标准) 56年级(水平三)达到该水平日标时,学生将能够: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动作技能;初步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翼械体操;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体育课程标准) ,四、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六、课程评价 七、课程管理 八、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第三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一种经验性课程; 一种实践性课程; 一种综合性课程; 体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课程。,(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 1.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包括了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生活、学生与自我关系的基本情境和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实践性学习。强调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3.开放性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活动过程的开放性;活动结果的开放性。 4.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课程价值就是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创生的课程。该课程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生成的。,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四)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体验、交往),(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二、研究性学习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是一种课程领域。 研究性学习可以独立设置一种课程,也可以融合与学科课程之中。在新课程中,要求作为一种课程领域来实施。,(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3.初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4.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5.初步形成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研究性学习是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的学习活动。 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3.研究性学习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问题 2.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问题 3.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的问题 4.人与文化关系领域的问题,(五)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1.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定 2.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 3.研究性学习实施 4.总结与交流,(六)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第一,开设科普讲座,参观访问 第二,指导选题 第三,组织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 第四,实施研究 第五,处理结果,撰写报告 第六,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课题开题报告(该报告以课题组为单位填写,主要用于开题评审),-学生自主设计和制定学习方案。制定方案的过程,就是学生规划活动能力的发展过程。 -按照课题探究的研究学习方案,分步展开具体的研究过程。以及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方面。 -以社会领域的问题为研究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以社会调查或社会考察为主。 -以自然事物为研究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以观察、测量、实验为基本的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要求 1.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 2.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 3.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 4.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竞赛得奖,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组织形式 1.小组合作探究(36人组成) 2.个人独立探究 3.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展开的合作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