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3643302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空坐标,主要线索 1.十月革命后,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失败了。苏俄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其影响非常深远。,3.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二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都曾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存在的严重问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目标导航,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1.背景 (1)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起 政权。 (2)国内外的 相勾结,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 2.目的: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 3.主要措施 (1)农业:实行 。 (2)工业:加速实行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3)商业:取消一切 ,所有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4)分配:实行普遍的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敌对势力,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商品贸易,义务劳动制,4.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胜利,对巩固新生的 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思维点拨,苏维埃政权,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行的特殊政策,也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尝试。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失败的。,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 (1)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措施,帮助农民恢复生产。,二、新经济政策,实物税,(2)工业:重要工矿企业仍由国家经营; 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租让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允许开办私人小企业。 (3)商业:实行 ,发展商品经济。 (4)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 。 4.作用 到192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国内政局渐趋稳定,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中小企业,自由贸易,易混易错,工资级别制,新经济政策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其中虽有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但它主要是利用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发展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因领导人的更换这一政策没有延续下去。,1.背景 (1)1922年年底,苏联成立。 (2)列宁逝世后, 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斯大林取消新经济政策。 2.含义 从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 的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三、“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斯大林,高度集中,3.特征 (1)实行单一的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 手段管理经济。 (3)实行 ,否定市场经济。 4.建立途径 (1)工业化 方针:1925年年底,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以优先、高速发展 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实施:从1928年起,苏联先后实施两个 。 结果:基本实现 ;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公有制,行政命令,重工业,五年计划,计划经济,工业化,(2)农业集体化 背景: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增多。 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定了 的方针。 实施:从1929年起,开始全盘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基本完成。 结果:苏联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5.评价 (1)积极: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 ,为后来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了物质保障。,农业集体化,工业国,(2)消极:战后,苏联继续沿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危害。 原因(弊端):片面发展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限制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重工业,商品货币关系,误区警示,归纳总结,概念阐释,“斯大林模式”的含义: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社会模式,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和政策的统称。其主要内涵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或固定模式。,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发展道路。,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1)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又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3)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 (4)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主题一 新经济政策,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史料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苏联兴亡史,史料解读 史料说明苏俄用战时共产主义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实践失败了,开始采用新的政策。,问题思考 据史料分析,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提示 变化:由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变为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失败。 中心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提示,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特点 史料一 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选集 史料二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全球通史,史料解读 史料一说明要从国家资本主义向国家调节转变,由商品交换向市场转变。 史料二“后退一步”指的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为了前进一步”指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思考“再后退”指的是什么?,提示 由商品交换后退到市场经济(私人买卖)。,提示,(2)综合以上史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提示 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启示:制定国家政策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应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社会稳定,符合民意。,史论总结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特点、实质及意义 (1)原因 直接原因: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种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了失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了重新思考。,(2)特点 运行方式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所有制结构: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经济理论上: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实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意义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政权。稳定了政治形势,为社会主义建设开展创造了条件。 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题二 斯大林模式,1.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史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史料二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史料解读 史料一说明外部环境决定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史料二说明苏联通过税收、价格剪刀差等方式剥夺农民,满足工业化的条件。,问题思考 (1)斯大林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 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加强国防建设。,提示,(2)根据史料二,谈谈你对苏联工业化政策影响的认识。,提示 材料表明苏联牺牲农业来实现工业化的政策。这种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加快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史料 30年代苏联的经济体制“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史料解读 史料从所有制形式和经济管理模式两方面说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问题思考 据史料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特点。,提示 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提示,史论总结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根本原因:苏联是小农生产占优势的国家,经济文化落后。 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认识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直接原因: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2)特征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 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3)教训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国家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作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 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发展轻工业,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计划和市场都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二者必须结合使用。 必须防止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深化提升,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 A.取消了自由贸易 B.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C.鼓励私人办企业 D.征收固定粮食税,1,2,3,4,答案,解析,5,6,1,2,3,4,5,6,解析 本题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919年3月”及“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这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取消自由贸易及实行实物配给制有关,故选A。,答案,2.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1,2,3,4,5,6,解析,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和取代,A项错误; 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这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不符,排除B项; 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并不是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项是对新经济政策特点的正确认识。,1,2,3,4,5,6,答案,解析,3.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A.十月革命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1,2,3,4,5,6,解析 从材料信息“组织俄国的商业”,可以看出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社会经济,使俄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4.苏联史专家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下列属于“社会自我牺牲”发展苏联的策略是 A.新经济政策 B.管理权下放原则 C.物质利益原则 D.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新经济政策尊重苏联全体人民利益,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 管理权下放在斯大林时期没有出现,故B项错误; 物质利益原则出现在列宁时期,故C项错误; 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政策让苏联农民牺牲利益以促进工业化实施,故D项正确。,1,2,3,4,5,6,5.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它使人们产生了诸多幻想,如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因为大量生产资料被用于重工业生产,轻工业品、农业产品较为短缺,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连“面包”都得抢购或是排队购买。A、B、D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容。,1,2,3,4,5,6,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比较,1,2,3,4,5,6,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苏联的共产主义,1,2,3,4,5,6,(1)根据材料一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指出新经济政策最主要“新”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答案,答案 “新”表现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2,3,4,5,6,解析,解析 前一问要抓住“允许资本家经营”“自由贸易”等信息,对比概括即可; 后一问要联系所学知识归纳;,答案,1,2,3,4,5,6,解析,(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并对其历史影响作出简要评价。,答案 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评价: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解析 前一问应注意在经济方面对材料进行分层归纳,如“只能”“只能允许”“以区别”等; 后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2,3,4,5,6,解析,(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联历史上这三次经济政策的调整所获得的启示。,答案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结合国情。,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三次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概括;认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政策与国情的关系。,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