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2单元 8 时间的脚印 教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3830159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2单元 8 时间的脚印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2单元 8 时间的脚印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2单元 8 时间的脚印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 时间的脚印 1.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1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8课预习卡一、激趣导入师: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并用一些载体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介绍了一种奇特的记录时间的载体岩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时间的脚印,去看看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吧!(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入手,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话题,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二、把握内容,理清说明顺序师: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自读任务一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生圈点批注,归纳作答)预设 单句成段的句子及其作用分析: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对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的描述。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自读任务二根据对任务一的单句成段句子的分析,梳理文章各部分内容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生分小组探讨,批注,然后交流回答)预设 结合对任务一的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由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第529段):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先讲非生物的地质现象,主要是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第521段),接着讲其他几种情况(第2225段),最后讲化石(第2629段)。第三部分(第30、31段):总结全文,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说明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说明,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介绍。师小结: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自读任务三根据前面内容的整理,说说本文的主体部分的逻辑关系。任选一个角度阐述理由即可。(生分小组探讨,批注,然后交流回答)预设 示例一:例子的不同层次先讲非生物的例子,再讲生物化石的例子;在介绍非生物情况的时候,先讲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再讲新岩石的生成,最后讲地壳活动在岩石上留下的印记。示例二: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的生灭过程。这是因为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说明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宏观的视野中。 示例三:岩石的运动规律是: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示例四: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的形态变化: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新岩石。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三个层面推进,逐层深入。从关键句段,到课文结构,再到内部逻辑关系,逐步细化,引导学生深入有序地阅读文本,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三、赏析语言,品味写法本文的语言跟大雁归来一文相似,也很有特点,既准确、精练,又生动、形象。文中有很多语句耐人寻味,形象、幽默、含蓄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你能找出几句分析一下吗?自读任务一找出文中能体现文章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形象的句子,并分析。(生分小组探讨,批注,然后交流回答)预设 示例一:句子: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分析: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示例二:句子: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分析: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示例三:句子: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分析: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赋予了事物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示例四:句子: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分析: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自读任务二赏析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词语在表达作者的意图方面的作用。(1)时间是没有脚的。(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3)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生分小组探讨,批注,然后交流回答)预设 (1)“时间是没有脚的”将时间的抽象性和人们对它的无可奈何生动地写出来。(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反用“海枯石烂”的成语,说明石头也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坚硬。(3)“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这里用的是中性语言,并没有说“作用”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这种含蓄的表述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从对自然的影响上看,这种“作用”当然是一种“破坏”;但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来看,这种“作用”又是不得已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宽宥的。师小结: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以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品析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进一步理解课文用词。本环节从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及用词用意两个角度来探讨,提升学生品析语言的能力。四、总结归纳,延伸拓展师:作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请同学们根据你所知道的课内外知识,完成下面的拓展任务:拓展任务一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课文第2229段并分组讨论,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分小组探讨,批注,然后交流回答)预设 示例:记录了地壳的活动;记录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还使我们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能为人类谋取幸福。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想观念,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力量。拓展任务二(1)课外搜集图片或资料印证下列问题:文章讲岩石的破坏,提出了哪些因素?你还能查找到哪些因素?为什么地壳下沉,使得有些砾岩的组成成分是外层细、内层粗?请查找图片印证。(2)为什么寒武纪前形成了很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形成了许多煤矿?用科学报告的形式报告出来,不超过300字。(3)地质年代是怎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征?请制作图表,标示出来。(生课后完成任务)【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延伸性的探究活动,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外活动,延伸学生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索精神。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有取舍地设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设计在梳理课文内容上,分自主阅读课文、整理课文内容、完成阅读任务三个层面,逐层推进,为后面学生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拓展板块中,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整个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从细微处理解课文,学习课文严谨合理的编排材料方法与语言运用的逻辑性。素养提升说明文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方式之设问一般说来,设问有突出重点,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的作用。但是,具体地考察起来,由于写作的要求不同,因而作者对设问的运用又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有些设问,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例如时间的脚印的设问“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有些设问,它们提出的问题正是下文所要说明的。还有些设问,乃是对下文分析的科学概括、综合,不过是采用了设问的表达方式,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设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另外,还有一种变相的设问。例如宇宙里有些什么说“这些星星里,想来有不少会有不发光的行星绕着它们转的吧?”便是。设问,大都是承接上文而提出的,同时又开启下文,在文章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至于回答的篇幅长短,则依据设问所涉及的范围广狭而定。疑难探究文章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是否偏离了主旨?从作者的思路看,这一段是插说,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这样分析,就不能说这一段偏离了主旨。从相反的思路看,因为上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对这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