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眩晕的针灸认识及治疗进展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32669436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颈源性眩晕的针灸认识及治疗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颈源性眩晕的针灸认识及治疗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颈源性眩晕的针灸认识及治疗进展(一)【关键词】颈源性眩晕 颈源性眩晕,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脊柱退行性改变导致 椎-基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症的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以眩晕为主要症状, 伴有头痛、颈肩部疼痛。当颈后伸或侧弯时眩晕加重,可伴有恶心、耳鸣、视物不清、肩臂 麻木不仁等症,走路不稳,甚至猝倒,可因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孙静宜1对此病所作 的定义较为准确,即“由于颈椎病及颈项软组织劳损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源性眩晕。” 随着工作紧张劳累,电脑的普及,中老年人本病发病率上升2,而 CSA 又是颈椎病的常见类 型,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颈椎病的发病率为3.8%17.6%3,其中有约70%伴有椎 动脉受累。一旦患有该病,往往缠绵难愈,不仅长期折磨患者本人,也给整个家庭、社会带来沉 重的负担,另外,由于学习任务繁重,或玩游戏,或上网时间过长,青年人和中学生发病率也上 升。中医学把该类型颈椎病多归入眩晕、头痛等范畴。1 中医辨证 中医的辨证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就是从整体论出发,观察和辨别患者的机体反应状态。颈性 眩晕实证多由风、寒、痰、湿、瘀等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而素体亏虚,正气不 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 之眩,提出了眩晕病名。内经认为与肝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 肝;认为与髓海不足有关,如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与外 邪有关,如灵枢大惑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目眩以转矣”。到清代潘楫的医 灯续焰:“眩晕者,多属于风,又不独一风也,有因于死血者” 胡军5根据临床经验将其分为精髓不足型、肝肾阴虚型、痰湿中阻型、气虚血滞型及寒 凝督脉型。认为虚者,精髓不足,肝肾阴虚,心脾气虚为病之本。实者,风、寒、痰、湿为 病之标。倪进军6根据眩晕的中医辨证特点,将本病分为清气不升型、痰浊壅盛型、肝 阳上亢型。刘玲霞7则分为4型,即:痰浊中阻型,肝阳上亢型,气血两虚型、肾精亏 虚型。总之,临床上本虚标实为多,纯虚纯实者为少。明张景岳云:“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2 西医病因病理分析21 颈源性眩晕的病因、病理改变及预后西医对指导针对性治疗很重要。临床上颈椎病分 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和食管压迫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 退行性改变,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压迫、刺激椎动脉及神经,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 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有部分学者3通过椎动脉造影证实颈椎的肥大增生可压迫椎动脉并使之狭窄,或激惹血 管导致痉挛,尤其在头旋转、后仰时较明显,椎动脉壁有大量的交感神经网,钩椎关节增生 的刺激,颈椎失稳的刺激可激惹交感神经,导致椎动脉痉挛;亦有学者4认为随年龄增 长,颈椎因椎间盘吸收变短,动脉则因硬化而变长,导致椎动脉扭曲,另外,横突孔发育小, 横突孔分隔,椎动脉本身管径异常,都可造成椎动脉血流速度异常。总之,其发病机制主要 有椎动脉机械压迫学说、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椎间失稳或软组织炎症直接或间接刺激神经学 说。而颈源性眩晕的发生多为椎动脉型和交感型、或其他证型伴有椎动脉型和交感型。辨证 与辨病相结合,能全面掌握疾病的本质,合理用药,提高疗效。22颈源性眩晕的诊断刘青云8将椎动脉在解剖上分为4段对于诊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 义。根据160例第2、3段颈源性眩晕患者的临床体征,结合X射线检查,提出颈性眩晕与 椎动脉2、 3段的关系较之第1、 4段更为密切,肯定了椎动脉第2、 3段是颈性眩晕的主要 发病部位,同时也评价了 X射线在诊断椎动脉第2、3段引起眩晕的临床价值。孟红波9 认为除眩晕为主要症状外,上颈段及枕大神经处有压痛,TCD检查有椎基动脉血流速度异常 表现,颈椎正侧、双斜位X射线摄片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凹,椎体滑移囹 囹度,钩椎关节变尖,椎间隙、椎间孔变窄,并有骨质增生及韧带肥厚、钙化等。3 针灸治疗3.1头针秦秀娣等10以头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8例。方法:先定百会穴,取0.35mmx40mm 针与头呈 45角进针,达帽状腱膜下层,再依次取心区、颈前区、枕顶区、血线、风线,一般一 区3针,针刺由上而下。结果:痊愈5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3%。3. 2体针苏稼夫等11以经颅多普勒技术观察针刺颈部不同穴位组(经穴组32例,夹脊 组 34 例)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的影响后得出结论,认为针刺颈部不同穴位组, 均能以双向调节的方式,有效地改善椎动脉的供血强度,纠正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为针 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周美启12以温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3例。方法:选取双侧颈椎夹脊C35棘突下各旁 开0.5寸处,直刺,深11.2寸,得气后置橄榄核大小的艾绒于针柄上,重复4次后留针至30min。 结果:治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94%。周丽莎等13以温 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 43 例。方法:取双侧 C36 夹脊穴、风池、大椎及头针晕听区, 用0.38mmx (4050) mm毫针,向脊椎方向斜刺1.5寸,得气后切取2cm艾条于大椎、C4、 C6夹脊穴针柄上点燃,同时每隔10min对其他穴捻转行针1次(晕听区捻转200次/min), 每日1次,5次1个疗程,间隔2天。结果:痊愈24例,显效12例,好转6例,无效1例。 坑氏14针刺四关、风池治疗颈性眩晕36例。操作方法为:取仰卧位,先针双侧太冲穴, 向涌泉方向进针1寸,得气后施快速捻转提插手法,再针双侧合谷穴,向劳宫方向进针1. 2 寸,施相同手法。以上4穴反复交替施以手法约5min。最后针双侧风池,向风府方向斜刺, 进针1.21.5寸,捻转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min。结果痊愈9例,占25%;显效15例, 占 41.7%;好转 10 例,占 27.8%;无效 5 例,占 5.5%,总有效率94.5%,愈显率 66.7%。 范氏 15针灸三通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将三通法(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 同时应用于患者,具体方法如下。微通法:取穴风池、百会、绝骨、太冲、太溪,用11.5 寸毫针,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温通法:火针取痛点及夹脊C2C4,针刺部位常规消毒 后,将针身的前中段在酒精灯上烧至透红,对准穴位或部位,迅速刺入并拔出,出针后用消 毒干棉球重按针眼片刻。艾灸取神庭穴,用温和灸,对准应灸的腧穴,约距皮肤23cm进 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灸1015min。强通法:取穴太阳、四神聪、大椎,常 规消毒后,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cm左右,立即出针,挤压针孔,使出血3 5滴,然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结果治愈16例,占32;好转30例,占60;未愈 4 例,占 8。袁秀丽16活血通窍刺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法:将1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9 例)和对照组(87 例)。治疗组针刺膈俞、风池、百劳穴,同时灸百会、上星穴;对照组口服 西比灵;针刺膈俞、风池、百劳冗进针11.5寸,留针30min海隔8min捻转针柄20次;同 时灸百会、上星穴,纡雀啄灸,每穴100次。 10次为1个疗程,间隔3日后,继续第2疗程,共治 疗20日。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仪,以观察椎动脉、基底动脉缩峰期血流速度(SPV)、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治疗前 后临床疗效、主观指标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活血通窍刺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 > 机械制造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