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天文学报》31卷4期(1990)巴比伦与古代中国的行星运动理论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29644367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载《天文学报》31卷4期(1990)巴比伦与古代中国的行星运动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原载《天文学报》31卷4期(1990)巴比伦与古代中国的行星运动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原载《天文学报》31卷4期(1990)巴比伦与古代中国的行星运动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载天文学报31卷4期(1990)巴比伦与古代中国的行星运动理论江晓原一 行星运动周期文(1)据出土的巴比伦星历表讨论了巴比伦天文学家在描述太阳运动时所采用的数学构造,并指出了折线函数的某些性质。而事实上,巴比伦星历表中数理措施的统一性是非常令人惊奇的-折线函数几乎被用来解决一切重要课题,涉及解决行星运动。折线函数的另一重要性质,在文(1)中因与主题关系不大而未加讨论即:折线函数的周期性。折线函数的周期P可由下式给出:P2(Mm)/D2 。 (1)其中M、m和D2依次为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和二次分差。M、m的求法已在文(1)中给出。如能找到两个最小整数Y和Z,使P可以表成:PY/Z。 (2)则折线函数之值将有:y(n)y(nY)其意义是:通过Y个时间单位后,函数值又可按周期P内的情形反复,而此Y个时间单位则相应于黄道Z周。P虽然并不总是具有实际的天文学内容,但在巴比伦天文学中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巴比伦天文学家既用折线函数来解决几乎一且重要的天文课题,也几乎将一切天象都以多种周期运动描述之。这只是一种近似拟合,然而竟往往能达到很高精度。巴比伦天文学家对行星视运动中的冲、留、重现、隐(伏之始)等特性天象(characteristic Phenomena)特别注重,她们通过多种周期来预报这些天象的日期与黄经。对于五大行星的周期运动,塞琉古时期(312-64B.C.)的巴比伦天文学家重要根据如下基本关系式来解决(2):其中F表达一种会合周期中的某一种特性天象再次浮现的时间,实即以年为单位的会合周期。Pe表达绕黄道一周,实即该行星的恒星周期。就外行星而言,F和Pe前的系数正是周期P在(2)式中的Y和Z值,因此有:YFN(年)ZPe。 (4)由(4)式显然可分别求出F和Pe。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会合周期F相对来说更注重些,由于对任意时刻行星位置的推算是借助于一会合周期内的行星动态表来进行的。在与塞琉古王朝约略同步的中国西汉王朝(206-8 BC),中国天文学家也体现出了与(4)式相似的思路。太初历(104BC)给出了五大行星的Y和N值(3),Y被称为见中法,N被称为星岁数。由于在(4)式中Y、Z与N之间有如下关系:YZN。故由Y和N即可推出诸Z值。据此整顿出来的数值见表1:表1 太初历给出的Y、N值(中国,104BC.)Table 1 Y、N of TaiChu Calendar(Chinese, 104 B.C.)见中法(Y)星岁数(N)NY(Z)Saturn41754320145Jupiter15831728145Mars6469138247355Venus21613456Mercury290419216中国古代只有少数历法直接给出行星的恒星周期,而大部分用日平行率的形式间接给出,即给出行星每天的平均行度。太初历将此一数值称为通其率:通其率ZN(中国古度天)。 (5)其中Z、N皆为表1中之值。而由(4)式可知:PeNZ。恒星周期Pe竟与日平行率互为倒数,这一巧合是有因素的。中国古代将大球大圆分为中国古度,这最初是为了与当时的回归年长度日相吻合,使太阳周年视运动恰为一日一度。太初历时代中国仍采用与非常相近的回归年长度值,故(5)式尚可近似成立。而精确地说,日平行率的体现式应为:根据(3)式中的巴比伦数据和表1中的中国太初历数据,再引用(4)式,求出以年为单位的行星会合周期F、恒星周期Pe,并以现代值参照之列于表2中。表2 巴比伦、古代中国及现代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F)与恒星周期(Pe)Table 2 Babylonian, ancient Chinese and modern synodic period (F) and sidereal period (Pe) of five planets/Babylonian(31264B.C)Chinese(104B.C.)modernF1.0351.0351.035SaturnPe29.44429.79329.458F1.0921.0921.092JupiterPe11.86111.91711.862F2.1352.1372.135MarsPe1.8811.8801.881F1.5991.5991.599VenusPeF0.3170.3170.317MercuryPe从表2可见,在取三位小数的状况下,巴比伦行星会合周期F竟已与现代值所有吻合,太初历的值也仅有火星略异。看来拟定F值要较Pe值容易些。而在公元前二世纪末,中国西汉王朝的天文学家在F值的精度上已可与当时的巴比伦同行并驾齐驱。这里太初历值的进步是明显的,由于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写定年代约为170BC) 中,土、木、金三星的会合周期值依次是1.032、1.083、1.600。至于恒星周期Pc,巴比伦的数值更精确些,但太初历之值也已经相称好。在行星运动周期方面,巴比伦与古代中国尚有两个明显的相似之点值得注意。1. 内行星的恒星周期,中国古代始终觉得是1年;无独有偶,据现今所知塞琉古时期的巴比伦文献来看,巴比伦天文学家也觉得金、水二星的恒星周期为1年。导致这种相似错误的因素何在,目前还难以拟定。2(3)式和表1中诸数据的来源。(3)式中巴比伦数据波及的最长时间为1151年,而表1中太初历数据更波及13824年这样的漫长时期。但这绝不意味着这些数据果真是通过如此漫长年代的观测才获得的。事实上,这些巨大数字只是对某些观测所得的基本数据进行数学解决的成果。这些基本数据可以靠较短时间(例如几十年)的观测而得,但很少能恰为整数。以巴比伦的木星427年周期为例:观测木星绕黄道一周多5,而71年绕黄道6周局限性6,于是427年周期即可由12和71年这两个短周期的线性组合而得:4276 12571。仿此,火星的284年周期可由47和79年小周期线性组合而得:28447379。如此等等。(4)而中国天文学家的解决措施,则是设法将基本数据的奇零尾数部分用近似分数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分数的分母以及分子与整数部分的乘积就形成了较大数值。表1中的数据就是此种解决措施的典型体现。太初历对此的做法正是中国历代历法采用的老式措施。又,在巴比伦折线函数中,(1)、(2)式所示的周期P,对行星问题而言,既不是会合周期,也不是恒星周期,而只有纯数学的意义。这种周期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理论中一般不受注意。这固然是由于巴比伦天文学特别注重周期之故。二 对行星运动的数学描述巴比伦行星理论一方面注重的是如何给出一系列特性天象的日期和黄经,其措施则是摸索多种周期,以此来预推特性天象。至于给出逐日的行星位置则只是第二位的课题。但是巴比伦天文学家也已能将这一课题解决得相称好。在迄今发现的塞琉古时期巴比伦星历表中,惟有一份具体列出了半年间水星逐日的黄经值及其一次差分D(5),表的年代约在塞琉古纪年第122年(S.E 122,即189BC)。从该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巴比伦天文学家把水星运动提成几段来解决,每段的运营规律也不相似。兹逐段整顿列出如下,其中罗马数字是巴比伦历法中的月份,其后的阿拉伯数字是日期:(1) 125:顺伏,匀速运动(D145,D20)。(2) 627:顺行,为昏星,其中 7-27为匀加速运动(D2412),其他为变加速运动(D2常数)。(3) 2825:逆伏,匀速运动(D6,D20)。(4) 2627:顺行,为晨星,其中5-19为匀加速运动(D2545),21-27为匀速运动(D13730,D 20),其他为变加速运动(D2常数)。(5) 28一10:顺伏,匀速运动(D145,D20)。(6) 1129:顺行,复为昏星,其中1229为匀加速运动(D2530),其他为变加速运动(D2常数)。显然,巴比伦对行星运动的数学描述已经非常复杂,这与中国的情形颇不相似。在古代中国行星理论中,很长时期都把行星运动视为匀速。600A.D之前,中国始终采用如下措施来给出任意时刻的行星位置:制作一种会合周期内的行星动态表,这种表也许是由近年观测而得,也也许只是参照某些观测资料构造而成。将此会合周期分为顺、留、逆、伏等若干时间段,每段有各自的平均速度。欲知某时刻的行星位置,则出该时刻在会合周期中的位置,然后由行星动态表即可知行星此时运营于哪一段,已运营了若干度,从而给出该时刻的行星位置。由于行星在各段中都被假定为匀速运动,故此种预履行星位置的措施不也许很精确。至公元六世纪中叶,张子信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此后行星动态表中才开始浮现非匀速运动的解决。最早作出这方面尝试的是刘焯皇极历(600AD.)和张胄玄大业历(608AD)。这两部历法都只对木星、火星和金星运动的某些时段考虑了匀加速运动,对上述三星的其他时段和土星、水星的所有时段都仍用老式的匀速运动。兹以皇极历中的木星动态表为例(6),采用与上文相似的表述方式,整顿列出如次: (1) 顺行110天:匀加速运动(D270分)。 (2) 初留28天。 (3) 逆行87天:匀速运动(D6436分,D20)。 (4) 二留28天。 (5) 顺行110天:匀加速运动(D270分)。 (6) 伏。大业历中的解决几乎完全同样,只是数值稍异而已。这里的分也是角度单位,因与主题关系不大,不再加以换算。显而易见,与将近八个世纪之前的巴比伦星历表相比,刘焯和张胄玄对行星运动的数学描述还处在相称时级的阶段。她们表中人为的对称性也与实际状况并不相符。顺便指出,由于水星接近太阳,很难观测,其会合周期又最短,故描述水星动态要比木星等其他四大行星更困难。巴比伦星历表中行星的逐日位置并非实测记录,而是预先推算的成果,这就必然要用内插法。通过在一系列已知其时刻与发生位置的特性天象之间进行内插以获得其他诸值。由于各段的运动规律不同,使用的内插法也不相似。在上述水星位置星历表中,已浮现了某些D2常数,即变加速运动的时段,而另一份有关木星的星历表(7),列出了自塞琉古纪年147年9月至148年五月(相称于164-163BC) 间每天的木星黄经及其一次、二次差分D、D2之值,其中全为变加速运动,只有三次差分D3才为常数 (D30. 1)。这样的表,只有采用非线性内插法才干算得。但是有关巴比伦星历表计算过程中的非线性内插法,尚未发现更具体的原始文献。在中国,当刘焯开始在皇极历中用非匀速运动来描述太阳、行星运动时,为了借助躔表、行星动态表来预推任意时刻的太阳和行星位置,她也意识到了非线性内插法的必要,为此她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内插法(8),开创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广泛使用非线性内插法的老式。一般而言,数学解决所采用的方式越复杂先进,其效果也相应好些。固然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正比关系。在描述行星运动方面,巴比伦的数学解决虽然与皇极历相比,仍要先进不少,其实际效果也更精确些。研究表白:中国在两汉时期(206B.C220 A.D.)对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与当时实测数据之间一般有约8的误差,而从公元八世纪初开始,推算行星位置的误差大部分已降至3以内。(9)巴比伦的状况,此前述水星星历表为例,在伏阶段,误差也可达8左右,这显然与假定这一阶段行星作匀速运动有关(在巴比伦行星理论中,伏阶段不受注重,假定行星在此期间匀速运营固然不精确,但对周期的精确性并无影响);而在其她阶段,据巴比伦星历表与现代值绘制的水星时间黄经关系曲线表白,两者吻合甚好。(10)故可以说,在描述行星运动方面,巴比伦天文学家与中国同行相比,曾长期保持着领先状态。但是,中国从皇极历开始采用非匀速运动解决之后,对行星位置的推算精度提高不久。三 两种行星理论的关系古希腊行星理论致力于预知任意时刻的行星位置,希腊天文学家采用构造几何模型的措施来推算。巴比伦行星理论的首要目的则是预报行星一系列特性天象的日期和黄经,采用代数措施,力图发现多种周期来进行推算。而中国古代的行星理论,其目的与希腊人相似,其措施则在本质上与巴比伦人相似-也采用代数措施。有关巴比伦与中国天文学的来源及关系问题,本文作者已在文(1)中从双方的太阳运动理论出发作过某些讨论,就行星理论而言,目前不存在什么有力的证据能否认双方各自独立来源的也许性。以周期问题为例。塞琉古时期巴比伦天文学家已经掌握(3)式所示的关系式,而同步期中国西汉天文学家也已经掌握了表1所示的数据,其精确性只比巴比伦稍有逊色。并且,在太初历之前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约170BC)中,对于金星使用下式(11):5F8年这比太初历之值粗略,但重要的是,这同步也表白:中国天文学家早在太初历之前好久就已经开始结识到巴比伦的(4)式了。这里双方年代大体相似固然还局限性以将周期问题确觉得巴比伦与中国行星理论各自独立来源的铁证-由于无法排除(4)式来源于更早时代的也许性,但是,如果秦汉时期的中国天文学家真有机会在周期问题上受教于塞琉古王朝的巴比伦同行,她们就没有必要使用精确性逊于巴比伦的数据,由于象(4)式这样的周期问题,其道理极简朴,核心只在数据自身。此外,从整个行星理论的格局来看,双方重要课题的不同-巴比伦关怀特性天象的日期和黄经,中国则是推算任意时刻的行星位置,也强烈暗示了双方有着各自独立的来源。有关行星运动的数学描述,所能引出的结论则比较复杂。这个问题和对太阳运动的数学描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太阳和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在中国同为张子信一方面发现,又同为刘焯在皇极历中一方面加以解决;刘焯在中国首创非线性内插法也与解决变速运动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一系列此前中国天文学中所未有过的新观念与新措施,从600 A.D.开始一齐出目前皇极历等历法中,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文(1)觉得中国与巴比伦天文学两者有着各自独立的来源,但巴比伦的若干天文学知识很也许在公元六世纪传入中国并被采纳到中国天文学的老式体系之中。本文对双方行星理论的讨论,将进一步加强上述观点。参照文献:(1)、江晓原,天文学报,29(1988),272。又:Jiang Xiao-yuan: Vistas in Astronomy, 31(1988),829832。(2)、O. Neugebauer: A History of Ancient Mathematical Astronomy, Springer-Verlag, 1975, P390.(3)、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第5册,14181422页,中华书局,1976。(4)、(2),P.441442。(5)、O. Neugebauer: Astronomical Cuneiform Texts, Lund Humphries, 1955, Vol.3, No.310.(6)、(3),第6册,19631964页。(7)、(5),No.654655。(8)、钱宝琮:中国数学史,103-104页,科学出版社,1981。(9)、陈美东:观测实践与国内古代历法的演进,(历史研究)1983(4)。(10)、(2),P.1328,Fig.33。(11)、五星占金星云:五出,为日八岁,而复与营室晨出东方。见马王堆汉墓帛书整顿小组:五星占释文,中国天文学史文集,3页,科学出版社,19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