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源流考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24319594 上传时间:2022-07-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家源流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客家源流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客家源流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客家源流考学院: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学系:企业管理系专业:工商管理课程名称:中国区域历史文化地理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徐林2008年 0 6 月 17 日客家源流考摘要: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 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他们主要是 4 世纪初(西晋末年)、9 世纪末(唐朝末年)和 13 世纪初(南宋末年),为躲避中原战乱而从黄河流域逐渐迁至南方的汉人。他们都操 共同的客家方言,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共同的心里素质。目前,国内的客家人主要分 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台湾、海南等省、自治区。其中, 有几种聚居在广东的东北部、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即人们常说的粤赣闽交界地区。关键词:客家、迁徙1 绪论1.1 文献综述 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的过程,是各个群体、部落或民族经历无数的冲突、融合和艰难迁徙的过程。在汉族的五大民系中,客家民系无疑是迁徙规模最大, 范围最广的一支。客家是具有显著特征的客家民系,对于客家的研究在建国以来取得了 巨大的进展,硕果累累。1.1.1 以国学大师罗香林为代表的“客家学”确定了客家汉族血统的身份。著有客 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人的迁徙、客家史料汇编 等研究客家人的力作。1.1.2 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种族的品性一书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 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 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1.2 研究框架 对于客家人的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外不乏佳作,本文 力从客家的几次大迁徙和客家方言以及客家的精神几方面论证“客家源自中原,是汉民 族的一支”。2.从客家的六次历史大迁徙看客家渊源 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中华民族的一次次苦难的迁徙的见证,他们是逃难而来的中原汉族群体,为了生存与种族的延续,六 次大规模的充满了血和泪的迁徙(客家史研究权威王香林认为是五次,其区别在于第一 次)。这也从根本上论证了“客家人源自中原,是汉族的的一支”这一结论。最早提出“客 家南来说”的是罗香林先生。在其作客家源流考中,他认为“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 地,实北起并州上党,西属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换言之, 即汉水以东,颍水以西,淮水以北,北达黄河以至上党,皆为客家先民的居地。2.1 第一次人口大迁徙 客家人是汉族一个系统分明的支派。客家先民是因为受到了中国边疆部族的侵扰,才逐渐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来的。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 国后,为了防止边疆游牧民族的侵扰,修筑万里长城,戍驻重兵。旋又派尉屠睢率大军 区 50 万驻岭南,以防南越族的入侵。秦皇还将先期滞留在豫、皖、闽的流亡客人驱赶 到广西兴安不受欢迎筑灵活渠运河,于铧咀地方将先期滞留在豫、皖、闽的流亡客人驱 赶到广西兴安县筑灵渠运河,于铧咀地方将汀江和湘江和漓江凿通,以便运军输粮,继 续向南疆用兵。秦亡后,这支庞大的部队没有北返,继续留在当地,成为客人,这是大 批汉人南下之始。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六次。其他零星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 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汉武帝时,发大兵南下平定 南越,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九郡,其中就有闽中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烽火连天。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这 就是所谓“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三国时,曹魏曾采用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 西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2.2 第二次人口大迁徙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二次 大迁徙。正如史籍所言: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东晋时期,长江流 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罗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 一中国,又以只见及三国割据的由来,而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会八王相继作 乱, 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便得相继乘机而起,于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建 立他们的割据政权。晋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到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内地的人 民有迁移力量的,或有迁移机会的,都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当时,福建地处 东南海滨,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 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人则 由赣北散居各邑。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闽越族、畲族逐渐融合,成为汀州早期客家人。 前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魏应麟教授曾说过:汀州的客家人来自中原的氏族与闽越族的 结合。 ”客家源流考指出:这些南渡的人们,在政治方面,支撑了东晋以来朝代的 局面;在经济方面,开发了南方的产业,增进了南方的生计;在民族方面,增加了内地 人民和南方部族如百越族(包含闽越族)、一部分苗裔(包含畲族)的融合”2.3 第三次人口大迁徙 唐代末年的黄巢农民战争和藩镇割据,特别是黄巢起义 军的征战波及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各省,使客家先民的住地成了战祸的要冲。于是,他们 只好再次迁徙,移居到当时未蒙战乱的江西东南部和福建南部还有一些则进入广东东北 部。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 各地。2.4 第四次人口大迁徙 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怯懦无能的南宋帝室,仓皇逃往福建、广东。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 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 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这是客家的第四次南迁。北宋 末至南宋隆兴年间有关汀州户数的情况,就是有力的证据。正因为如此,北宋末至南宋 迁入该地区的北方移民,对客家民系的形成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5 第五次人口大迁徙 元代初期,在元朝统治者的高压下,客家聚居区人口 大减,经济、文化也受到摧残。后来经过明代的休养生息,粤赣闽交界处的客家地区, 经济复兴,人口繁衍了。然而,这些地区山多地少,此时已不能满足发展。明末清初, 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 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 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第五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2.6 第六次人口大迁徙 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 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 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3.客家方言中的中原渊源3.1 客家方言的分布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 方言,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言 之一。从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 等7个省,海外有 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具体说,国内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 汀县,宁化,连城,上杭等8个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 瑞金,兴国等14县市。客家话的活化石是江西抚州话 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 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丰等不少县市 的许多地区也讲客家话。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衣据 内部的 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 为*的粤东客家话,以 赣县蟠龙话为*的赣南客家话。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 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 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3.2 方言中的中原渊源 东南亚研究专家许云 樵教授在客家话音韵研究一文中说:东南亚华人的方言,常被分为闽南、福州、客家、海南及外江等七种方言。外 江帮除外, “其他六帮中有两大派系:一派是粤音(广府话);一派是闽音,包括闽南话、 潮州话和海南话。福州话则是介于吴语和闽语之间的一种方言。而以客家话最特别,和 粤、闽二方都无关系,与中州音韵却有不少相通的地方。 ”这里讲的最特别主要指两点: 一是保留了中州音韵 ;二是不同于粤、闽方音,也和粤、闽二方都无关系。所谓中州 音韵、中州话,就是郑州土话,与现在的客家话非常相似。清陈兰甫著均韵考一书 说:“客人语言,证之周德清中原音韵无不合。”音韵大师章太炎又在客方言字 中说:“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以上 说明中外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 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以梅县话为标准的客家话更接近官话,又证明客家人 来源于中原,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还证明这种客家话是独特的,而且是较稳定的。尽 管和少数民族(如百越族等)长期交融,形成客家话的多样性,不同程度夹杂入畲、瑶、 黎等少数民 族方言成份,但从整体看,仍保持客家话的主体性。这是因为客家人具有 独特汉民系稳定群体的历史渊源,特别是闽、粤为岭南山脉所阻隔,所受影响渗透较少, 才有可能保存着一些较古的方音,形成客家话的特色,而且世代相传至今。3.3客家方言中的古音例子 在客家方言中,拥有最远古的语音。诗经中 的用韵,如用现代普通话来念,其中不少字简直无法押韵,也无法分解,但在客家话音 系里却可分得清清楚楚。如诗经里的: “双、庸、从”三个字是押韵的,但现在的普 通话却不然,双是尢(昂)韵,庸、从二字是厶(亨)韵。而客家话,双读作S eng(AA),它与庸、从二字,同属厶(亨)韵。韵书产生于汉朝,其用反切的方法,逐字注音。有关汉晋时期的诗词歌赋用韵 的情形,我们从中也可以推测一二。苏武与李陵诗中, 因、人、身、辰、秦、新、 宾、亲等字押韵。客家话,因读jin, 人读Tin, 身与辰均读sin, “秦 读t s in, 新读 in,宾读bin, 亲读t s,in,全部都读in(因) 韵。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诗中窟、骨、卒三个字押韵。客家话窟读Ki ut, 骨读、K5t, 卒读ts ut,全部是ut韵。总之,汉晋时的语音系统,有许多是和客家音系相同的”。4. 客家精神与儒家思想 从客家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角度看,原本客家的文化意识主导和特征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其主要内涵即指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仁信礼 智。进入近代,产生了新的变化,客家文化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既带有浓厚的理 想主义色彩,又富于求实的精神,具有重名节、薄功利,重孝悌、薄强权,重文教、薄 无知,重信义、薄小人等为人处世的道德价值观念。客家人具有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精 神、 优良品质,如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俭朴持家、爱国爱民等德性。罗香林把客家 人的精神归结为:一、刻苦耐;二、刚强弘毅;三、辛勤创业;四、团结奋斗。这一概 括,没有超出国华民族精神的共性外,还应有独特的个性,也就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 独特的个性,也就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独特的客家精神,这种具有个性的客家精神就 是革命精神和开拓精神。梅州著名学者曾令存在客家、文学、禅一书中,对家家精神的概括是极为辟的。他 说:“客家是中国最优秀民族,他们原有一种自信与自傲的气质,使其能自北胡骑之下, 迁到南方,因此,他们的爱国心,比任何一族为强,是永远不会被人征服的。其后又受 到海洋交通环境之影响,养成一种岛国人民之热血与精神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论证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一脉相承,是中原族群的一支。从客家的六次人口大迁徙和客家方言以及客家的精神都可以论证客家的汉族之说, 并不是所谓的“语言啁啾不甚开化”、“野蛮的部落,退化的人民”。他们与中华民族的其 他群体一起,共同融合成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大家庭。、客家人是汉民族(中原民族) 独特稳定的民系之一。在古代历史上,中原民族南迁后曾与百越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相融 合,历经千年,但其形神气质还是中原民族而无变异,有独特的稳定性。参考文献: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93-194 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M】香港:中国学社,196595 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M】香港:中国学社,1965157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324-325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214 丘桓兴.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51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M】香港:中国学社,196560-61 李如龙、周日键等.客家方言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400 曾令存.客家、文学、禅【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