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形纲的特征是躯体分头胸部及腹部或头胸腹愈合为一体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20782824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蛛形纲的特征是躯体分头胸部及腹部或头胸腹愈合为一体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蛛形纲的特征是躯体分头胸部及腹部或头胸腹愈合为一体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蛛形纲的特征是躯体分头胸部及腹部或头胸腹愈合为一体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五章 蛛形纲第一节 概述蛛形纲的特征是躯体分头胸部及腹部或头胸腹愈合为一体,无触角,无翅,成虫有足4对。其中蝎亚纲(Scorpiones)、蜘蛛亚纲(Araneae)和螨亚纲(Acari,又称蜱螨亚纲)有医学意义。蜱螨亚纲许多种类可以传播多种疾病,是医学节肢动物中重要的类群。蜱螨类是小型节肢动物,小的虫体长仅0.1mm左右,大者可达1cm以上。虫体圆形、卵圆形或长形,由颚体(gnathosoma),又称假头(capitulum)与躯体(idiosoma)两部分组成(图15-1)。颚体位于躯体前端或前部腹面,图15-1 蜱螨虫体基本结构示意图(采陈心陶)由口下板、螯肢、须肢及颚基组成。躯体呈袋状,表皮有的较柔软,有的形成不同程度骨化的背板。此外,在表皮上还有各种条纹、刚毛等。有些种类有眼,多数位于躯体的背面。腹面有足4对。有气门或无,位于第4对足基节的前或后外侧。生殖孔位于躯体前半部。肛门位于躯体后半部。蜱螨类生活史可分为卵、幼虫、若虫和成虫等期(见图15-2)。幼虫有图15-2 蜱螨形态示意图(仿许先典)足3对,若虫与成虫有足4对。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但生殖器官未成熟。蜱螨生活史发育过程中可有1-3个或更多若虫期。成熟雌虫可产卵、产幼虫,有的可产若虫,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本章将有重要医学意义的蜱螨按蜱、恙螨、革螨、疥螨、蠕形螨和尘螨分节阐述。第二节 蜱 蜱(tick)属于蜱螨亚纲的寄螨目(Parasitiformes)、蜱总科(Ixodidea)。有的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hard tick),属硬蜱科(Ixodidae);背面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soft tick),属软蜱科(Argasidae)。全世界已发现约800多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比较重要的种类有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和乳突钝缘蜱(Ornithodoros papillipes)等。【形态】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大小,有时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图15-3 硬蜱雌虫颚体(A.背面;B.腹面)(参见第四版教材P209图书馆9-2)1 硬蜱 颚体(图15-3)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图15-3B),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生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图15-4A);雌蜱的盾板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图15-4硬蜱成虫(A.雄虫;B.雌虫)(参见第四版教材P210图19-3)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festoon)(图15-4B)。腹面(图15-5)有足4对,图15-5 硬蜱雄虫腹面(参见第四版教材P210图19-4)每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膝节和跗节。基节上通常有距。跗节末端有爪1对及垫状爪间突1个。第对足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 organ),有嗅觉功能。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对足基节之间的水平线上。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气门1对,位于第对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雄蜱腹面有几个质板,其数目因蜱的属种而不同。 2软蜱 颚体位于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图15-6)。颚基背面无孔图15-6 软蜱成虫(A.背面;B.腹面)(参见第四版教材P211图19-5)区。躯体背面无盾板,体表多呈颗粒状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气门板小,位于第对足基节的前上方。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部,两性特征不显著。肛门位于体中部或稍后,有些软蜱尚有肛前沟和肛后中沟及肛后横沟,分别位于肛门的前后方。各基节均无距刺,跗节有爪,无爪垫。成虫及若虫第-对足之间有基节腺的开口。基节腺液的分泌,有调节虫体及血淋巴水分和电解质的作用。钝缘蜱属的一些种类在吸血时,病原体可随基节腺液的分泌污染宿主伤口而造成感染。【生活史与行为】1生活史 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处,在表层缝隙中产卵。硬蜱一生产卵一次,饱血后在440天内全部产出,可产卵数百至数千个,因种而异。软蜱一生可产卵多次,一次产卵50200个,总数可达千个。产卵后雌蜱即干死,雄蜱一生可交配数次。卵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约0.51mm,色淡黄至褐色,常堆集成团。在适宜条件下卵可在24周内孵出幼虫。幼虫形似若虫,但体小,足3对,幼虫经14周蜕皮为若虫。硬蜱若虫只一期,软蜱若虫经过16期不等。若虫足4对,无生殖孔,再到宿主身上吸血,落地后经14周蜕皮而为成虫。硬蜱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时间由2个月至3年不等;多数软蜱需半年至两年。硬蜱寿命1个月到数十个月不等;软蜱的成虫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产卵,一般可活5、6年到数十年。蜱在生活史中有更换宿主的现象,根据其更换宿主的次数可分为四种类型:单宿主蜱:发育各期都在一个宿主体上,雌虫饱血后落地产卵。如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二宿主蜱:幼虫与若虫同一宿主,而成虫寄生另一宿主。如残缘璃眼蜱(Hyaloma detritum)。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在3个宿主体上寄生。如全沟硬蜱、草原革蜱。90%以上的硬蜱为三宿主蜱,蜱媒疾病的重要媒介大多也是三宿主蜱。多宿主蜱:幼虫、各龄若虫和成虫以及雌蜱每次产卵前都需寻找宿主寄生吸血,每次饱血后离去。软蜱多为多宿主蜱。2吸血 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侵袭人体。多数蜱种的宿主很广泛,例如全沟硬蜱的宿主包括哺乳类200种,鸟类120种和少数爬行类,并可侵袭人体。这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性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3寻觅宿主 蜱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CO2 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已感知,由被动等待到活动等待,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如栖息在森林地带的全沟硬蜱,成虫寻觅宿主时,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当宿主经过并与之接触时即爬附宿主;栖息在荒漠地带的亚东璃眼蜱,多在地面活动,主动寻觅宿主;栖息在牲畜圈舍的蜱种,多在地面或爬上墙壁、木桩寻觅宿主。蜱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迁移,对蜱类的播散起着重要作用。蜱对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乳房,次为肩胛部。波斯锐缘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生态】1季节消长 气温、湿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可影响蜱类的季节消长及活动。在温暖地区多数蜱种在春、夏、秋季活动,如全沟硬蜱成虫活动期在48月,高峰在56月初,幼虫和若虫的活动季节较长,从早春4月持续至9、10月,一般有两个高峰,主峰常在67月,次峰约在89月间。在炎热地区有些种类在秋、冬、春季活动,如残缘璃眼蜱。软蜱因多在宿主洞巢内,故终年都可活动。2越冬 蜱多数在栖息场所越冬,硬蜱可在动物的洞穴、土块、枯枝落叶层中或宿主体表越冬。软蜱主要在宿主住处附近越冬。越冬虫期因种类而异。有的各虫期均可越冬,如硬蜱属中的多数种类;有的以成虫越冬,如革蜱属中的所有种类;有的以若虫和成虫越冬,如血蜱属和软蜱中的一些种;有的以若虫越冬,如残缘璃眼蜱;有的以幼虫越冬,如微小牛蜱。 【防制原则】 1. 环境防制 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2. 化学防制 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3. 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第三节 恙螨恙螨(chigger mite)属于真螨目(Acariformes)、恙螨科(Trombiculidae)。恙螨的成虫和若虫营自生生活,幼虫寄生在家畜和其他动物体表,吸取宿主组织液,引起恙螨皮炎,传播恙虫病。全世界已知约有3000多种及亚种,其中有50种左右侵袭人体。我国已记录有400多种及亚种。重要种类有地里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deliense)和小盾纤恙螨(L. scutellare)等。【形态】由于对多数恙螨种类的若虫和成虫的了解不多,目前恙螨的分类仍以幼虫为主。恙螨幼虫(图15-7)多椭圆形,红、橙、淡黄或乳白色。初孵出时体图15-7 地里纤恙螨幼虫(参见第四版教材P216图19-8)长约0.2mm,经饱食后体长达0.51.0mm以上。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颚体位于躯体前端,由螯肢及须肢各1对组成。螯肢的基节呈三角形,端节的定趾退化,动趾变为螯肢爪。须肢圆锥形,分5节,第一节较小,第四节末端有爪,第五节着生在第四节腹面内侧缘如拇指状。颚基在腹面向前延伸,其外侧形成一对螯盔(galea)。躯体背面的前端有盾板,呈长方形、矩形、五角形、半圆形或舌形,是重要的分类依据。盾板上通常有毛5根,中部有2个圆形的感器基(sensillary base),由此生出呈丝状、羽状或球杆状的感器(sensillum)。多数种类在盾板的左右两侧有眼12对,位于眼片上。盾板后方的躯体上有横列的背毛,其排列的行数、数目和形状等因种类而异。气门如存在,则位于颚基与第一对足基节之间。足分为6或7节,如为7节则股节又分为基股节和端股节。足的末端有爪1对和爪间突1个。【生活史与行为】 1生活史 恙螨生活史分为卵、前幼虫、幼虫、若蛹、若虫、成蛹和成虫等7期(图15-8)。幼虫足3对,若虫与成虫足4对。恙螨生活史以地图15-8 地里纤恙螨生活史(参见第四版教材P217图19-9)里纤恙螨为例。地里纤恙螨卵呈球形,淡黄色,直径约0.15mm。经57天卵内幼虫发育成熟,卵壳破裂,逸出包有薄膜的前幼虫(prelarva)。经10天左右发育,幼虫破膜而出,遇宿主即攀附寄生,在宿主皮薄而湿润处叮刺,经23天饱食后,坠落地面缝隙中,37天后静止不动形成若蛹(nymphochrysalis),蛹内若虫发育成熟后,从蛹背逸出。若虫形态与成虫相似,经成蛹(imagochrysalis)发育为成虫。成虫躯体多呈葫芦形,体被密毛,状似红绒球,有足4对。第一对足特别长,具触角功能。雄虫性成熟后,产精胞以细丝粘于地表,雌螨通过生殖吸盘摄取精胞并在体内受精,经23周开始产卵于泥土表层缝隙中,一生产卵100200个,平均寿命288天。2宿主选择 宿主是指幼虫的宿主。恙螨幼虫的宿主范围很广泛,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以及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宿主主要是鼠类,有些种类也可侵袭人体。多数种类的恙螨对宿主选择性不强,但也有某些种类对宿主有较强的选择性。大多数恙螨幼虫寄生在宿主体表,多在皮薄而湿润处,如鼠的耳窝、会阴部,鸟类的腹股沟、翼腋下,爬行类的鳞片下等。在人则常寄生在腰、腋窝、腹股沟、阴部等处。3食性 成虫和若虫主要以土壤中的小节肢动物和昆虫卵为食,幼虫则以宿主被分解的组织和淋巴液为食。幼虫在宿主皮肤叮刺吸吮时,先以螯肢爪刺入皮肤,然后注入唾液,宿主组织受溶组织酶的作用,上皮细胞、胶原纤维及蛋白发生变性,出现凝固性坏死,在唾液周围形成一个环圈,继而往纵深发展形成一条小吸管通到幼虫口中,称为茎口(stylostome)(图15-9),被分解的组织和淋巴液,通过茎口进入幼虫消化道。幼虫在刺吸过图15-9 恙螨幼虫吸吮体液的姿势(A)及茎口的形成(B)(采Piekarski)程中,一般不更换部位或转换宿主。4孳生地与活动 除幼虫必须寄生外,恙螨生活史的其它时期都在地面浅表层生活。恙螨孳生地要求土壤较潮湿,宿主(主要是鼠类)常经过和停留,若虫和成虫食物(如小昆虫及其卵)丰富。在野外多孳生于小溪、河沟两旁、沼泽、水塘、树林及耕地的边缘地带和草地;在居民点多在地势低洼、潮湿荫蔽、环境卫生不好、常有鼠类活动的场所,如墙脚、洞穴等。恙螨的孳生地常孤立而分散,呈点状分布,称为螨岛(mite island)。恙螨的活动范围很小,未进食的幼虫通常只在半径3m,垂直距离1020cm的范围内活动,这与恙螨的群集特点有关。恙螨喜攀登地草树叶、石头或地面物体尖端或深入泥洞微小环境。恙螨在水中能生活很久,因此洪水、暴雨或河水泛滥可导致恙螨扩散。在宿主体表吸食的幼虫可随宿主动物扩散。【生态】1季节消长 恙螨的季节消长除其本身的生物学特点外,还受温、湿度和雨量的影响,各地区的各种恙螨幼虫发现于宿主体表均有季节消长规律,大致可分为三型:夏季型:每年夏季出现一次高峰。春秋型:有春秋两个季节高峰,多数恙螨属此型。秋冬型:出现在10月以后至次年2月,以冬季为高峰。夏秋型和春秋型的恙螨多以若虫和成虫越冬,秋冬型无越冬现象。2分布 恙螨分布在温暖潮湿地区,以热带雨林为最。东南亚地区的恙螨种类繁多,是世界上恙螨最集中的地区。我国以东南沿海至西南边境省区为恙螨主要分布区域。青藏高原虽然干寒,但也有局部微小气候适宜螨种存在。【防制原则】1消除孳生场所 搞好环境卫生,清除杂草,堵塞鼠洞,灭鼠。2药物杀螨 在人经常活动的地方、鼠洞鼠道附近及孳生地,可喷洒六六六、敌百虫等。3个人防护 野外工作时衣裤口要扎紧,外露皮肤可涂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 第四节 革螨 革螨(gamasid mite)属于寄螨目、革螨总科(Gamasoidea),全世界已发现革螨800多种,我国已知有约400种。有重要医学意义的种类有柏氏禽刺螨(Ornithonyssus bacoti)、鸡皮刺螨(Dermanyssus gallinae)、格氏血厉螨(Haemolaelaps glasgowi)和毒厉螨(Laelaps echidninus)等。【形态】革螨成虫呈卵圆形,黄色或褐色,膜质,具骨化的骨板。长0.20.5mm,个别种类可达1.53.0mm。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图15-10)。颚体位图15-10 柏氏禽刺螨(A.背面;B.腹面)(仿Service)于躯体前方,由颚基、螯肢及须肢组成。颚基紧连躯体,形状不一,有分类意义。螯肢由螯杆和螯钳组成。须肢呈长棒状,因基部与颚基愈合,故仅见5节。躯体背面具背板,大多1块,少数种类2块。背板上的刚毛数目和排列的毛序,因种而异。躯体腹面靠近颚体后缘的正中有一个叉形的胸叉。雌螨腹面有几块骨板,由前而后分别为胸板、生殖板、腹板及肛板,有些虫种的生殖板和腹板可愈合为殖腹板。雄螨腹面的骨板常愈合为一块全腹板。雌虫生殖孔位于胸板之后,被生殖板遮盖;雄虫生殖孔位于胸板前缘。气门1对,位于第、对足基节间的外侧,向前延伸形成管状的气门沟。足4对,分6节,第对足跗节背面亚末端有一个跗感器,司感觉。【生活史与行为】 1生活史 革螨生活史分为卵、幼虫、第一若虫、第二若虫和成虫五期。卵椭圆形,乳白或淡黄色,直径0.10.35mm。一般在产出后12天孵出幼虫。幼虫白色,少毛,足3对,无气门,不摄食,在24小时内蜕皮为第一若虫。第一若虫淡黄色,足4对,气门沟很短,雌性吸血2次,雄性吸血1次,约经26天化为第二若虫。第二若虫的背板和气门沟及气门板与成虫相似,但无生殖孔和生殖板;多数种类此期摄食,经12天蜕皮为成虫。革螨卵生(oviparity)或卵胎生(ovoviviparity),个别种类行孤雌生殖。一般情况下12周内完成生活史。2生活习性 革螨大多数营自生生活,少数营寄生生活。营自生生活的革螨孳生于枯枝烂叶下、草丛和土壤里、禽畜粪堆和仓库贮品中。寄生生活的革螨,多数寄生于宿主的体表;少数寄生于体内,如鼻腔、呼吸道、外耳道、肺部等。体外寄生的革螨根据其寄生时间的长短又分为两个类型:巢栖型:整个发育和繁殖过程都在宿主巢穴中进行,仅在吸血时才与宿主接触,对宿主无严格的选择性,如血革螨属、禽刺螨属、皮刺螨属等。毛栖型:长期寄生在宿主体表,较少离开宿主,对宿主有较明显的选择性,如赫刺螨属、厉螨属等。3食性 营自生生活的革螨主要捕食小型节肢动物,也可以腐败的有机物质为食。寄生性革螨以刺吸宿主的血液和组织液为食。巢栖型革螨的吸血量较大,耐饥力较强;毛栖型革螨一般吸血量较小,耐饥力差。有的革螨种类兼性吸血,既可刺吸血液,也可吸食游离血、捕食小节肢动物或者取食动物性废物和有机质,如格氏血厉螨、茅舍血厉螨等;有的种类专性吸血,仅以宿主血液为食,如柏氏禽刺螨、鸡皮刺螨等,此类革螨吸血量大,一次吸血可超其原体重10多倍。【生态】大多数革螨整年活动,但有明显的繁殖高峰。其季节消长取决于宿主活动的季节变化,宿主巢穴内微小气候条件及宿主居留在巢穴的久暂等。一般密度在9月以后逐渐增高,1011月可出现高峰,入冬后渐降,春夏季最少。如格氏血厉螨、耶氏厉螨和上海犹厉螨主要在秋冬季繁殖;柏氏禽刺螨和鸡皮刺螨在夏秋季大量繁殖。【防制原则】 1灭鼠,清理鸽巢和禽舍。 2药物灭螨 用敌百虫、敌敌畏或马拉硫磷等喷洒。用敌敌畏熏蒸灭螨效果良好。 3个人防护 涂擦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于裸露部位,有16小时驱避效果;亦可将布带浸泡驱避剂系于手腕、踝关节,防止革螨侵袭。第五节 疥螨疥螨(itch mite)属真螨目、疥螨科(Sarcoptidae),是一种永久性寄生螨类。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皮肤表皮层内,引起一种有剧烈瘙痒的顽固性皮肤病,称为疥疮(scabies)。寄生于人体的疥螨为人疥螨(Sarcoptes scabiei)。【形态】疥螨成虫(图15-11)体近圆形或椭圆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浅黄色。图15-11 人疥螨成虫(A.雌虫背面;B.雄虫腹面)(仿Georgescut等)雌螨大小为0.30.50.250.4mm;雄螨略小。颚体短小,位于前端。螯肢钳状,尖端有小齿,适于啮食宿主皮肤的角质层组织。须肢分三节。无眼无气门。躯体背面有横形的波状横纹和成列的鳞片状皮棘,躯体后半部有几对杆状刚毛和长鬃。腹面光滑,仅有少数刚毛。足4对,短粗,分5节。前两对足与后两对足之间的距离较大。足的基部有角质内突。雌雄螨前2对足的末端均有具长柄的爪垫,称吸垫(ambulacra),为感觉灵敏部份;后2对足的末端雌雄不同,雌虫均为长刚毛,而雄虫的第4对足末端具吸垫。雌螨的生殖孔位于后2对足之间的中央。雄螨的外生殖器位于第4对足之间略后处。肛门位于躯体后缘正中。【生活史与行为】1生活史 疥螨生活史分为卵、幼虫、前若虫、后若虫和成虫五个期。疥螨寄生于人体皮肤表皮角质层,啮食角质组织,并以其螯肢和足跗节末端的爪在皮下开凿一条与体表平行而迂曲的隧道,雌虫在隧道内产卵(图15-12)。图15-12 雌疥螨及卵在皮内隧道中(采许先典)卵呈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壳薄,大小约80180m,产出后经35天孵出幼虫。幼虫足3对,生活在原隧道中,经34天蜕皮为前若虫。前若虫形似成虫,足4对,但生殖器尚未显现,约经2天后蜕皮成为后若虫。雌性后若虫产卵孔尚未发育完全,但阴道孔已形成,可行交配。后若虫再经34天蜕皮而为成虫。疥螨交配发生在雄性成虫和雌性后若虫之间,多在人体皮肤表面进行。交配受精后的雌螨最为活跃,每分钟可爬行2.5cm,此时也是最易感染新宿主的时期。雄虫大多在交配后不久即死亡;雌后若虫在交配后2030分钟内钻入宿主皮内,蜕皮为雌虫,23天后即在隧道内产卵。每日可产24个卵,一生共可产卵4050个,雌螨寿命约56周。2寄生部位 疥螨常寄生于人体皮肤较柔软嫩薄之处,常见于指间、腕屈侧、肘窝、腋窝前后、腹股沟、外生殖器、乳房下等处;儿童皮肤嫩薄,全身均可被侵犯。3活动 疥螨寄生在宿主表皮角质层的深处,以角质组织和淋巴液为食,并以螯肢和前跗爪挖掘,逐渐形成一条与皮肤平行的蜿蜒隧道。隧道最长可达1015mm。雌螨所挖掘隧道的能力最强,每天能挖0.55mm,隧道每隔一段距离有小纵向通道通至表皮。雄螨与后若虫亦可单独挖掘,但能力较弱。前若虫与幼虫不能挖掘隧道,生活在雌螨所挖的隧道中。疥螨的扩散与环境的温、湿度有关,雌性成虫离开宿主后的活动、寿命及感染人的能力明显受环境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影响。温度较低,湿度较高时寿命较长,而高温低湿则对其生存不利。雌螨的适宜扩散温度为1531之间,有效扩散时限为16.95天,在此时限内活动正常并具感染能力。【致病与诊断】疥螨寄生部位的皮损为小丘疹、小疱及隧道,多为对称分布。疥疮丘疹淡红色、针头大小、可稀疏分布,中间皮肤正常;亦可密集成群,但不融合。隧道的盲端常有虫体隐藏,呈针尖大小的灰白小点。剧烈搔痒是疥疮最突出的症状,引起发痒的原因是雌螨挖掘隧道时的机械性刺激及生活中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死亡虫体的崩解物引起的过敏反应。白天搔痒较轻,夜晚加剧,睡后更甚,可能是由于疥螨夜间在温暖的被褥内活动增强所致,患者睡眠常受影响。由于剧痒、搔抓,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发生脓疮、毛囊炎或疖肿。根据接触史及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检出疥螨,则可确诊。用消毒针尖挑破隧道的尽端,取出疥螨,镜检;或用消毒的矿物油滴于皮肤患处,再用刀片轻刮局部,将刮取物镜检,是常用的检查疥螨的方法。国内也有学者报告采用解剖镜直接检查皮损部位,发现有隧道和其盲端的疥螨轮廓后,用手术刀尖端挑出疥螨。【流行病学】疥疮流行广泛,遍及世界各地。疥疮较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及青年集体中,但亦可发生在其他年龄组。其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如与患者握手、同床睡眠等。特别是在夜间睡眠时,疥螨活动十分活跃,常在宿主皮肤表面爬行和交配,增加了传播机会。患者的被服、手套、鞋袜等可起间接传播作用。公共浴室的休息更衣间是重要的社会传播场所。许多寄生哺乳动物的疥螨,偶然也可感染人体,但症状较轻。【预防与治疗】预防工作主要是加强卫生宣教,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接触及使用患者的衣被。发现患者应及时治疗,病人的衣服沸煮或药物消毒处理。治疗疥疮的常用药物有:10%硫磺软膏,10%苯甲酸苄酯搽剂,1%DDT霜剂,1%丙体666霜剂,复方敌百虫霜剂,10%优力肤霜及伊维菌素等。患者用药前应先清洗患部,在患部及周边施涂药物,每晚一次。用药后1周无新皮损出现为痊愈。第六节 蠕形螨蠕形螨俗称毛囊虫(follicle mite),在分类上属真螨目,蠕形螨科(Demodicidae),是一类永久性寄生螨,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内,已知有140余种和亚种。寄生于人体的仅两种,即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和皮脂蠕形螨(D. brevis)。【形态】寄生人体的两种蠕形螨形态基本相似(图15-13),螨体细长呈蠕虫状,乳白色,半透明。成虫15-13 人体蠕形螨成虫(A.毛囊蠕形螨雌虫;B.毛囊蠕形螨雄虫;C.皮脂蠕形螨)(参见第四版教材P225图19-16)图体长约0.10.4mm,雌虫略大于雄虫。颚体宽短呈梯形,位于虫体前端,螯肢1对,针状,须肢分3节。躯体分足体和末体两部分,足体腹面有足4对,粗短呈芽突状。雄螨的阳茎位于足体背面的第2对足之间,雌螨的生殖孔在腹面第4对足之间。毛囊蠕形螨较长,末体约占躯体长度的2/33/4,末端较钝圆;皮脂蠕形螨略短,末体约占躯体长度的1/2,末端略尖,呈锥状。【生活史与行为】1生活史 寄生于人体的两种蠕形螨生活史相似,分卵、幼虫、前若虫、若虫和成虫5个时期。毛囊蠕形螨成虫寄生于毛囊内,亦可进入皮脂腺,雌虫产卵于毛囊内,卵无色半透明,呈蘑菇状或蝌蚪状。幼虫体细长,有足3对,以皮脂为食,经蜕皮变为前若虫。前若虫有足3对,再次蜕皮变为若虫。若虫足4对,形似成虫,唯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不食不动,经2-3天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可间隔取食,5天左右发育成熟,于毛囊口处交配后,雌螨即进入毛囊或皮脂腺内产卵,雄螨在交配后即死亡。完成一代生活史约需半个月,雌螨寿命4个月以上。2寄生部位 蠕形螨主要寄生于人体的额、鼻、鼻沟、头皮、颏部、颧部和外耳道,也可寄生于颈、肩背、胸部、乳头、大阴唇、阴茎和肛门等处,以宿主细胞和皮脂腺分泌物、皮脂、角质蛋白和细胞代谢物为其营养来源。3.活动 蠕形螨生活史各期均不需光,但对温度较敏感,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37,其活动力可随温度上升而增强,45以上活动减弱,54为致死温度。皮脂蠕形螨的运动能力明显比毛囊蠕形螨强。蠕形螨对外界不良环境因素有一定的抵抗力,在5时成虫可存活一周,在干燥空气中可存活12天。【致病与诊断】人体蠕形螨可吞食毛囊上皮细胞,引起毛囊扩张,上皮变性。虫多时可引起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真皮层毛细血管增生并扩张。寄生在皮脂腺的螨还可引起皮脂腺分泌阻塞。此外虫体的代谢产物可引起变态反应,虫体的进出活动可携带病原微生物,引起毛囊周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临床上表现为鼻尖、鼻翼两侧、颊、须眉间等处血管扩张。患处轻度潮红,继而皮肤出现弥漫性潮红、充血,继发红斑湿疹或散在针尖大小至粟粒大小红色痤疮状丘疹、脓疮、结痂及脱屑,皮肤有痒感及烧灼感。另外,酒渣鼻、毛囊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和睑缘炎等皮肤病患者的蠕形螨感染率及感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及一般皮肤病人,可能与蠕形螨的感染有关。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蠕形螨感染者均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虫者。常用的蠕形螨检查方法有两种:挤压涂片法:通常采用痤疮压迫器刮取,或用手挤压,或用弯镊子、曲别针、沾水笔尖后端等器材刮取受检部位皮肤,将刮出物置于载玻片上,加1滴甘油,铺开,加盖玻片镜检;透明胶纸粘贴法:用透明胶纸于晚上睡前,粘贴于面部的额、鼻、鼻沟、颧及颏部等处,至次晨取下贴于载玻片上镜检。【流行与防治】人体蠕形螨呈世界性分布,国外学者报告人群感染率为27%100%。国内人群感染率在0.8%81.0%之间。人体蠕形螨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口服灭滴灵及维生素B2,兼外用2%灭滴灵霜、10%硫磺软膏、苯甲酸苄酯乳剂或二氯苯醚菊酯霜剂等可有疗效。第七节 尘螨尘螨(dust mite)属于真螨目,蚍螨科(Pyroglyphidae),已记录34种,其中与人类过敏性疾病有关的主要种类有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和埋内欧螨(Euroglyphus maynei)等。【形态】成虫椭圆形,大小约0.20.50.10.4mm。颚体位于躯体前端,螯肢钳状。躯体表面有细密或粗皱的指纹状皮纹。躯体背面前端有狭长盾板。雄虫体背后部还有后盾板,肩部有一对长鬃,后端有2对长鬃。生殖孔在腹面中央。肛门靠近后端,雄螨肛侧有肛吸盘。足4对,跗节末端具钟形吸盘(图15-14)。图15-14 屋尘螨雄性成虫(A.背面;B.腹面)(第四版教材P227图19-17)【生活史与行为】1生活史 尘螨的生活史分卵、幼虫、第一期若虫、第二期若虫和成虫五个时期。幼虫有足3对。第一若虫足4对,具生殖乳突1对。第二若虫足4对,具生殖乳突2对,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其他特征基本与成虫相同。成虫13天内进行交配。雌虫一生产卵2040个,产卵期为一个月左右。雄螨存活60天左右,雌螨可长达150天。2孳生习性 尘螨普遍存在于人类居所,分布广泛,大多营自生生活。屋尘螨主要孳生于卧室内的枕头、褥被、软垫和家具中。粉尘螨还可在面粉厂、棉纺厂及食品仓库、中药仓库等的地面大量孳生。尘螨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2,相对湿度80%左右。因此一般在春秋季大量繁殖,秋后数量下降。由于各地的气温不同,同一地区各年的平均气温可有差异,因而尘螨的季节消长亦各不相同。【与疾病关系】尘螨性过敏属于外源性变态反应,病人往往有家族过敏史或个人过敏史。尘螨过敏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哮喘和过敏性鼻炎。1尘螨性哮喘 属吸入型哮喘,初发往往在幼年时期,有婴儿湿疹史,或兼有慢性细支气管炎史。突然、反复发作为本症候的特征表现,随之出现胸闷气急,不能平卧,呼气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因缺氧而口唇、指端出现紫绀。每次发作往往症状较重而持续时间较短,并可突然消失。春秋季好发,可能与环境中的尘螨数量增多有关。发作常在睡后或晨起。2过敏性鼻炎 一旦接触过敏原可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与接触时间和量的多少有关,症状消失也快。表现为鼻塞、鼻内奇痒,连续喷嚏和大量清水鼻涕。鼻涕中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检查时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诊断】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免疫诊断。常用的免疫诊断方法有皮内试验,皮肤挑刺试验,粘膜激发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流行与防治】尘螨分布呈全世界性,国内分布也极为广泛。尘螨性过敏发病因素很多,通常与地区、职业、接触和遗传等因素有关。据上海对哮喘患者皮试结果,其中对尘螨浸液产生阳性反应者达85%90%,与国外报导类似。尘螨过敏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比成人为高,患者中约半数以上在12岁前发病。尘螨性哮喘好发于春秋两季,少数病例可终年发作。防制原则主要是注意清洁卫生,经常清除室内尘埃,勤洗衣被床单,勤晒被褥床垫;卧室、仓库要保持通风、干燥、少尘。使用杀螨剂如7%尼帕净(nipagin)、1%林丹、虫螨磷等灭螨有一定作用。治疗主要是脱敏疗法,剂量由小到大,每周一次,15周为一疗程,有效率可达70%以上。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