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全书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20674270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会计全书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基础会计全书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基础会计全书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会计全书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第一章总论 重点与难点通过总论的阐述,使学生了解会计的产生、发展及特点、属性,进而掌握会计和会计学的基本概念,会计的对象、基本职能、任务、作用和目标,会计核算的方法与会计学的分支等会计基本理论的有关内容。重点掌握会计对象、会计基本职能及会计方法等问题。 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生产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经济资源耗费的过程。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一定是先有投入(耗费),后有产出(收入)。记录生产过程的耗费与收入,并加以比较,才能判断是否有经济效益,继续生产是否有意义。收入大于耗费,经济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记录耗费与收入的活动即为会计的基本活动。在人类历史上,会计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到奴隶社会繁盛时期称为会计的萌芽阶段或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其特点:一是产生了会计的萌芽,二是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记录。从奴隶社会的繁盛时期到15世纪末称为古代会计时期,其特点: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及其与私有制的结合,造成了私人财富的积累,进而导致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二是单式簿记应运而生。会计的涵义。一直以来对会计涵义的界定主要有两大观点:一是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在企业或其他组织范围内,旨在反映和控制企业或组织的各种经济活动,而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程序、方法和技术所组成,由会计人员加以管理,用以处理经济数据、提供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的有机整体。二是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继承了会计管理工具论的合理内核,吸收了最新的管理科学思想,从而成为在当前国内外会计学界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具有两大基本职能,即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能够按照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将一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会计事项表现出来,以达到揭示会计事项的本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目的。会计的反映职能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其一,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从价值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其二,会计是反映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会计反映经济活动就是要反映其事实,探索并说明其真相,因此,只有在每项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以后,才能取得该项经济业务完成的书面凭证,这种凭证具有可验证性,据以记录账簿,才能保证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其三,会计反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会计反映职能在客观上体现为通过会计的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优化,它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的监督(控制)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会计的监督职能就是监督经济活动按照有关的法规和计划进行。会计监督职能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其一,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它以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为准绳;其二,会计监督具有连续性;其三,会计监督具有完整性。会计监督不仅体现在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方面,还体现在经济业务发生过程中及尚未发生之前,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会计反映是基础,为会计监督提供客观依据,反过来,会计反映必须以会计监督为保证。没有科学、严格的会计监督,会计工作就容易失去控制,也就难以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的具体任务是反映和监督各会计主体对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反映和监督各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营管理;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会计的作用,从正面看主要有四点:一是为国家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信息;二是加强经济核算,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数据;三是保证企业投入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四是为投资者提供财务报告,以便于投资者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会计的目标: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二是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受托责任观认为,受托责任的涵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受托方所交付的资源,受托方承担有效地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资源的受托方承担如实地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义务;资源受托方的管理当局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会计对企、事业、机关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全面地反映和监督所采用的方法。具体包括: 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 。 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在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反映的过程中,不论是采用手工处理方式,还是使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方法,对于日常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首先要取得合法的凭证,按照所设置的账户,采用复式记账方法登记账簿,根据账簿的记录,进行成本计算,通过财产清查,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会计属性是指会计的本质,即会计既有技术性又有社会性。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重点与难点在前一章学习的基础上,本章专门阐述会计要素及其相关内容。要求了解和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经济业务类型对会计等式的影响等问题。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以及货币本身。资金运动是企业单位所拥有的资金不是闲置不动的,而是随着物资流的变化而不断地运动、变化的。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它们又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两大类。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该资源在未来一定会给企业带来某种直接或间接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资产的确认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或者说,资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资产是由以往事项所导致的现时权利;(2)资产必须为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者控制;(3)资产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除此之外,资产作为一项经济资源,与其有关的经济利益必须是很可能地流入企业,而且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待摊费用、存货等。非流动资产是指不能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具有如下特征:(1)负债是由以往事项所导致的现时义务;(2)负债在将来必须以债权人所能接受的经济资源来加以清偿;(3)负债与其形成现实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而且在未来流出企业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负债按照其流动性不同,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含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预提费用等。非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所有者权益也称股东权益,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它在数值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其实质是企业从投资者手中所吸收的投入资本及其增值,同时也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本钱”。所有者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企业的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它是企业注册成立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财力保证。企业资本公积也称准资本,主要来源于资本在投入过程中所产生的溢价。资本公积主要用于转增资本(或股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分别是: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留存收益一般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又分为:法定盈余公积,指企业按照公司法规定的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指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后按照规定的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金。企业的盈余公积可以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资本(股本)等。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也可以用盈余公积分派现金股利。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而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收入具有以下特征:(1)收入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2)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3)收入最终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收入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等。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具有如下特征:(1)费用产生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2)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也可能表现为负债的增加,或者二者兼而有之;(3)费用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但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而且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为费用。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具体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会计等式也称为会计平衡公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基本会计等式:资产=权益=负债+ 所有者权益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恒等关系。会计等式反映了这种恒等关系,因而,它始终成立。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第三章会计核算基础 重点与难点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是核算(反映)和监督,而对会计核算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在学习这七种方法之前,有一些基础知识需要掌握,而且这也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本章主要就会计核算的基础进行了讲述,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与计量要求以及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等内容。会计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假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保证条件。根据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以下八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集体化,是反应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会计信息的载体是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由会计要素组成,对会计要素进行报告之前必须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在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1.会计要素的确认确认是指决定将交易或事项中的某一项目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告的过程,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程序。确认主要解决某一个项目应否确认、如何确认和何时确认三个问题,它包括在会计记录中的初始确认和在财务报表中的最终确认。凡是确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了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1)初始确认条件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主要包括:符合要素的定义。有关经济业务确认为一项要素,首先必须符合该要素的定义。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这里的“很可能”表示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可能性在50%以上。有关的价值以及流入或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不能可靠计量,确认就没有意义。(2)在报表中列示的条件经过确认、计量之后,会计要素应该在报表中列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而收入、费用、利润在利润表中列示。根据准则规定,在报表中列示的条件是:符合要素定义和要素确认条件的项目,才能列示在报表中,仅仅符合要素定义而不符合要素确认条件的项目,不能在报表中列示。2.会计要素的计量会计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其中,会计计量在会计确认和报告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会计计量主要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二者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计量模式。计量单位至少存在两种形式的选择:一是名义货币单位;二是不变货币单位(一般购买力单位)。会计计量通常使用的是名义货币,即以币值稳定为基本假设。计量属性指计量可予以计量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它是区分不同计价模式的主要标准。会计计量属性的种类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三条还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是对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一种限定性条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如果要用其他计量属性,必须保证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3.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要求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不仅要符合一定的条件,而且还要在确认与计量过程中遵循以下要求: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收入与费用配比、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亦称现收现付制,也叫现金制。它以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归属于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本期没有实际收到款项和付出款项,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但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由于款项的收付实际上以现金收付为准,所以一般称为现金制。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也叫应计制。是指企业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标准,而不是按款项的实际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也就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属于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实际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由于它不管款项的收付,而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归属本期为准,所以也称为应计制。第四章 账户与复式记账 重点与难点账户是由一定的结构形式组成的用以存储会计信息的工具。账户的基本结构是指在账户的全部结构中用来登记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的那部分结构。利用账户可以获取一系列的指标信息。包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账户的期初余额是指在某一会计期间开始时从上一个会计期末结转而来的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是指在本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发生以后记录到账户中增加方的数额合计。本期减少发生额是指在本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发生以后记录到账户中减少方的数额合计。期末余额是指在某一会计期间终了时,经过计算而得到的账户的余额。其基本的计算公式为: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具体项目。设置会计科目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会计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 会计科目按其提供会计指标信息的详细程度,可分为以下两类:(1)总分类科目。(2)明细分类科目。复式记账就是指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借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增减变化的记账方法。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是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无非是涉及资金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每项经济业务发生以后,起码要影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要素、或同一个会计要素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发生增减变化。这种增减变化具有两大规律,其一是:资产要素与权益要素同增或同减,增减金额相等;其二是资产要素内部或权益要素内部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资金运动增减变化的这种规律为复式记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采用复式记账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必须以会计等式作为记账基础。(2)对每项经济业务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等额记录。(3)必须按经济业务影响会计等式的四种类型进行记录。(4)定期汇总的全部账户记录发生额、余额必须各自平衡。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对于借贷记账法应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1)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记账符号是在某一种记账方法下表示“增加”或“减少”意思的符号,借贷记账法中的记账符号为“借”“贷”二字。(2)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这是重点)。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分为“借方”和“贷方”两方,分别用来登记增加数和减少数。其中资产类和费用类账户用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如果有余额登记在借方(费用类账户在期末时一般没有余额);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和利润账户用贷方登记增加数,借方登记减少数,如果有余额登记在贷方(收入类账户在期末时一般没有余额)。在账户中,余额的方向一般与账户登记增加数的方向是一致的;双重性质账户一般是指在同一个账户中既用来核算资产等要素内容,同时又用来核算负债等要素内容的账户。即在账户的某一方中,既用来登记一种要素的增加数,也用来登记另一种要素的减少数,另一方也是如此。双重性质账户结构相当于是两种不同性质账户结构的叠加。这类账户的期末余额方向应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或为借方余额,或为贷方余额。(3)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其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有借必有贷”指的是经济业务在账户中的登记方向;“借贷必相等” 指的是经济业务在账户中登记的金额。(4)借贷记账法的会计分录及账户对应关系。会计分录是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在登记有关账户之前预先确定应当登记的账户名称、账户登记方向(借方或贷方)和登记金额的一种记录。它是会计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分录是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填写在记账凭证上的。编制会计分录一般应经过分析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内容、确定经济业务应予登记的账户名称、分析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趋势、确定增减变化在账户中的登记方向、确定应予登记的金额等几个基本步骤。(5)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试算平衡是指根据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完整性而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法。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有发生额平衡法和余额平衡法两种。试算平衡公式分别为:全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余额合计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于发生的经济业务不仅要按照复式记账的要求登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总分类账户中,凡是在总分类账户下设有明细分类账户的,还要记入各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这种做法叫做平行登记。进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需要把握以下要点:(1)登记的内容应相同;(2)登记的方向应相同;(3)登记的金额应相等。由于进行平行登记,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的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之间也必然存在着相等关系。为核对平行登记的准确性,可编制“明细分类账户发生额及余额表”,并将其各指标的合计数直接与其所从属的总分类账户的有关指标进行核对。第五章 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是运用我们已经学习并掌握的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知识对制造业企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具体内容,这也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其难点是有关账户的内容及其具体应用。制造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主要有:资金筹集业务、供应过程业务、生产过程业务、产品销售过程业务、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等。企业的资金筹集业务主要有接受投资人投入资本业务和向债权人借入资金业务,这里我们以投入资本和长、短期借款为例,说明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投入资本又包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两部分。实收资本是企业投资者按照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为了核算实收资本的形成及其变化情况,需要设置“实收资本”账户。其一般的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等相关资产类账户 贷:实收资本资本公积是投资者或他人投入到企业、所有权归属投资者并且金额上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为了核算资本公积金的形成及其使用情况,需要设置“资本公积”账户。其一般的会计分录为:借:固定资产等相关账户 贷: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短期借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其生产经营对资金的临时需要而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偿还期限在1年以下(含1年)的各种借款。为了核算短期借款的本金和利息,需要设置“短期借款”、“财务费用”、“应付利息”等账户。其一般的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借: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或应付利息长期借款是企业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偿还期限在1年以上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各种借款。对于按规定的利率和使用期限计算的利息对于长期借款的利息需要区分分期付息和到期一次付息两种情况。对于分期付息的长期借款利息,在没有支付时,需要通过“应付利息”账户进行核算。,一方面应作为“长期借款利息调整”入账(注意此处与短期借款的区别),另一方面要注意利息资本化和费用化的不同。其一般的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等 贷:长期借款(本金) 借:在建工程(资本化的利息) 财务费用(费用化的利息) 贷:长期借款(到期付息)应付利息(分期付息)对于固定资产购入业务,要注意两点,一是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的具体构成内容即买价、税金、包装费、运杂费和安装费等,注意购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涉及到的增值税是可以作为进项税额予以抵扣的;二是购入的固定资产在核算时一定要区分不需要安装和需要安装两种情况。对于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其一般的会计分录为:借:固定资产(机器设备)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对于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其一般的会计分录为:借:在建工程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对于材料采购业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材料可以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的,首先要注意实际成本包括的具体内容,即实际采购成本=实际买价+实际采购费用,其次要注意核算时涉及的账户及账务处理。在材料按照实际成本核算时,对于账户,其难点是对“在途物资”账户、“应交税费”账户的理解和掌握;在材料按照计划成本核算时,对于账户,其难点是“材料采购”账户,“材料采购”账户的用途一是反映材料采购资金的支出情况,二是计算材料的采购成本。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时,其一般的会计分录为: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付款) 应付账款(未付款)等科目如果购入的材料尚未到达企业,则作如下会计分录: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待材料到达企业并验收入库时,作如下会计分录: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材料按计划成本组织收发核算时,首先,企业应结合各种原材料的特点、实际采购成本等资料确定原材料的计划单位成本;其次,平时购入或以其他方式取得原材料,按其计划成本和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额分别在有关账户中进行分类登记;再次,平时发出的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月末再将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进行分摊,随同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记入有关账户,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必须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摊。原材料按计划成本组织收、发核算时,应设置“原材料”账户,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设置的“原材料”账户与按实际成本核算设置的“原材料”账户基本相同,只是将其实际成本改为计划成本,即“原材料”账户的借方、贷方和期末余额均表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采购”账户用来核算企业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和结转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并据以计算确定购入材料成本差异额;“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性质是资产类(比较特殊,注意理解!),是用来核算企业库存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超支或节约差异额的增减变动及结余情况的账户。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除上述三个账户外,其他的账户同于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所涉及的相关账户。为了计算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在会计期末,就需要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其方法是运用差异率对计划成本进行调整,以求得实际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100%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100%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涉及的常见会计分录分别为:购入材料时: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材料入库结转成本及差异: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借:材料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差异)借: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超支差异) 贷:材料采购对于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材料成本差异对于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借:材料成本差异 贷: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产品生产过程业务的核算,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生产成本”账户和“制造费用”账户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根据“生产成本”账户所核算的各项直接或间接费用,采用一定的方法即可计算出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并随着完工产品的验收入库,其生产成本也随之转入“库存商品”账户。在生产过程的核算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累计折旧”账户的应用,由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其价值是逐渐转移的,这种转移又不能减少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因而对于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一方面将其作为一种费用记入“制造费用”等有关账户,表示折旧费用的增加,另一方面记入“累计折旧”账户,以便抵减“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余额,求得现有固定资产的净值;第二,薪酬的核算,薪酬作为一种活劳动的耗费,要注意其核算的程序,即提取现金发放工资、月末分配薪酬费用等。当薪酬不能直接记入有关账户时,也可以比照制造费用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产品成本。在将制造费用分配由各种产品成本负担之后,“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归集了各种产品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全部内容。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了。完工产品成本的简单计算公式为:完工产品生产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期末在产品成本销售过程业务的核算内容包括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部分。主营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就是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与计量、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与结转、销售费用的发生与归集、税金及附加的计算与缴纳,以及货款的收回等。销售过程的核算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销售收入的确认与计量的问题,注意五个基本步骤。在计量销售商品产品收入的金额时,应将销售退回、销售折让、销售折扣等作为销售收入的抵减项目记账,即:销售净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销售折扣。企业在销售过程中通过销售商品、产品等,一方面减少了库存的存货,另一方面作为取得主营业务收入而垫支的资金,表明企业发生了费用,我们把这项费用称为主营业务成本。将销售发出的产品成本转为主营业务成本,应遵循配比原则的要求,也就是说,不仅主营业务成本的结转应与主营业务收入在同一会计期间加以确认,而且应与主营业务收入在数量上保持一致。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本期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 财务成果是企业各项收入与各项支出相互配比的结果。为了观察企业各项收支对利润或亏损的影响程度,以便于分析利润构成因素的增减变动情况,企业利润指标是分层次计算确定的,因而必须牢牢记住各项利润指标的计算公式。由于构成企业利润的各项收支业务平时分散在有关损益账户中,期末计算利润时应将各损益账户“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这里又包括“账结法”和“表结法”两种。“本年利润”账户借、贷方金额相抵后,如为贷方余额即为本期实现的净利润,否则即为亏损。这里应注意:在年度中间,“本年利润”账户的余额保留在该账户,表示截至本期,本年度累计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亏损,年末应将该账户余额转入“利润分配”账户。对于净利润要进行合理地分配,即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向投资人分配利润等,这些业务本应直接记入“本年利润”账户,直接冲减利润,如此“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余额只能是未分配利润,而不能提供本年累计实现的利润额,为了使“本年利润”账户既能反映利润形成的原始数据,又能借此计算企业的未分配利润余额,就需要专门设置“利润分配”账户,用以反映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以及历年结存的未分配利润。对于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必须重点把握“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两个账户的全部核算内容,特别是这两个账户的具体运用。第六章 账户的分类 重点与难点本章是在第五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账户的分类,掌握各种账户的共性,探讨各账户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各个账户在整个账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各类账户在提供会计信息方面的规律,以达到正确设置和运用账户的目的。每个账户都有其特定的核算内容,运用于特定的经济业务核算,对某一项经济业务的会计数据进行分类记录,从某一个侧面来反映会计要素的变化过程及其结果。因此,任何一个账户都有其独特的经济性质、用途和结构,一般不能用其他账户来代替。为了正确地设置和运用账户,就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各个账户的经济内容、用途结构及其在整个账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了解各账户特性的基础上,了解账户的共性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掌握各账户在提供核算指标方面的规律性,从而正确地设置和运用账户,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为此就必须研究账户分类的问题。账户分类的标志一般有:按账户的经济内容分类、按账户的用途结构分类等。科学地进行账户分类,便于设置完整的账户体系,全面地反映企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和资金运动情况;便于设置会计账簿的格式;便于编制会计报表。账户按其经济内容的分类,实质上是按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资金运动的分类,具体可以分为:(1)资产类账户核算企业各种资产的增减变动及结余情况,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又可以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账户(如“原材料”账户)、反映非流动资产的账户(如“固定资产”账户)。(2)负债类账户核算企业各种负债的增减变动及结余情况的账户,按照负债的还款期不同又可以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账户(如“短期借款”账户)、反映长期负债的账户(如“长期借款”账户)。(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核算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及结余情况,按照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和构成又可以分为反映所有者原始投资的账户(如“实收资本”账户)、反映所有者经营积累的账户(如“盈余公积”账户)、核算所有者其他来源的账户(如“资本公积”账户)。(4)收入类账户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经济利益(注意这里的收入是广义的收入),按照收入的不同性质和内容,又可以分为反映营业收入的账户(如“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反映非营业收入的账户(如“营业外收入”账户)。(5)费用类账户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的账户(这里的费用是指广义的费用),按照费用的不同性质和内容又可以分为反映经营费用的账户(如“生产成本”账户、“管理费用”账户等)、反映非经营费用的账户(如“营业外支出”账户)。(6)利润类账户核算企业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情况的账户,又可以分为反映利润形成情况的账户(如“本年利润”账户)、反映利润分配情况的账户(如“利润分配”账户)。账户按其用途和结构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基本账户、调整账户、成本账户和损益计算账户四大类。基本账户包括:(1)盘存账户核算监督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包括有价证券)的增减变动及其实有数的账户;(2)投资权益账户核算企业投资者投资的增减变动及实有数的账户;(3)结算账户核算和监督企业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往来账款结算业务的账户,具体又可以分为债权结算账户、债务结算账户、债权债务结算账户;(4)跨期摊配账户核算和监督应由若干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摊配于各个相应的会计期间的账户。调整账户包括:(1)抵减账户,也称备抵账户用来抵减相关账户(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的账户,其调整方式是:被调整账户余额-抵减调整账户余额=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2)抵减附加账户,也称备抵附加账户既用来抵减、又用来增加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的账户,其调整方式是:被调整账户余额+调整账户的附加数-调整账户的抵减数=调整后的实有数。成本账户包括:(1)集合分配账户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经营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某种间接费用,借以核算、监督有关间接费用计划执行情况及其分配情况的账户;(2)成本计算账户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经营过程中应计入特定成本计算对象的经营费用,并确定各成本计算对象实际成本的账户;(3)对比账户用来核算企业经营过程中某一阶段某项经济业务按照两种不同的计价标准进行对比,借以确定其业务成果的账户。损益计算账户包括:(1)收入计算账户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在一定时期(月、季或年)内所取得的各种收入和收益的账户;(2)费用计算账户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在一定时期(月、季或年)内所发生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成本和支出的账户;(3)财务成果计算账户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在一定时期(月、季或年)内全部营业活动最终成果的账户。账户除按以上两个主要标志分类外,还可以按账户与会计报表的关系进行分类,分为资产负债表账户和利润表账户等。第七章成本计算 重点与难点本章内容与第五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中的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内容交叉。学习本章,应重点理解成本计算的意义、原理和要求,熟悉成本计算的基本步骤,掌握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以及产品销售成本的计算等内容,其难点是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成本计算,就是归集一定计算对象上的全部费用,借以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费用和成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费用是已耗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用货币来计量,表现为一定量的资金耗费,在会计上称为费用。费用是与特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的,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来确定的;成本属于价值的范畴,是新增(或已耗)资产价值的组成部分。成本与特定的计算对象相联系,是根据收益性原理和重要性原理计算出来的。企业单位通过成本计算,可以取得企业的实际成本资料,并据以确定实际成本同计划成本的差异;反映和监督企业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揭露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进行下一期各项成本指标的预测和规划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进行成本计算应遵循直接受益直接分配原则、共同受益间接分配原则、重要性原则。成本计算的基本要求是:(1) 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规章中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2)划清支出、费用和成本的界限。(3)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基础的要求,在各个会计期间合理划分跨期间的费用。(4)做好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5)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结合本企业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其经营特点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成本计算。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包括:(1)收集、整理成本计算资料。(2)确定成本核算中心和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对象就是承担和归集费用的对象。(3)确定成本计算期,即间隔多长时间计算一次成本。(4)确定成本项目,即生产费用按其用途的分类,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5)正确地归集和分配费用。(6)设置和登记明细分类账户、编制成本计算表。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其成本计算的具体内容包括原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计算和产品销售成本的计算等。计算材料采购成本,首先应按材料的品种或类别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并在“原材料”、“在途物资”(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或“材料采购”(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账户下按材料的品种或类别分别设置明细分类账户,用以归集和分配应计入原材料采购成本的各种费用,编制材料采购成本计算表,借以计算确定各种材料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原材料采购成本等于买价加采购费用。其中,买价是指供应单位开具的购货发票上标明的价格,采购费用包括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应负担的税金等。在此需要注意,购入材料所涉及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得计入材料采购成本。计算产品制造成本,首先应确定成本计算期,通常是按月进行的;其次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然后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应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生产费用分配计入各相应产品,从而计算其制造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产品制造成本等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与制造费用之和。为了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企业应设置“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账户。本期生产费用的归集实际上包括以下过程:(1)根据本期产品生产过程中实际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的金额,在“生产成本”账户中予以归集。(2)根据本期各生产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过程实际发生的各种间接费用的金额,在“制造费用”账户中予以归集。(3)将以前发生的应归属本期的生产费用,以及将于以后支付应由本期负担的生产费用,按照实际的摊销额或预提额,在“制造费用”账户中予以归集。结合期初在产品和期末在产品成本资料,即可计算本期完工产品成本。计算产品销售成本,应根据已销售产品的数量乘以产成品平均单位成本计算求得。平均单位成本的确定,可以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计价方法。企业通过“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核算已销售产品的成本。第八章 会计凭证 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阐述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重点掌握会计凭证的含义、分类、基本内容及填制方法、审核以及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其难点是会计凭证按不同的标志进行的分类以及凭证的审核等内容。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和据以登记账簿的一种证明文件。在手工会计条件下,会计凭证一般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会计凭证将主要以电子凭证方式出现。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由经济业务的当事者取得或填制的,载明经济业务具体情况和发生及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原始凭证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自制原始凭证和外来原始凭证。自制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由本单位的经济业务当事者填制的;外来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由外单位的经济业务当事者填制的。自制原始凭证按其填制手续、内容、使用次数不同,可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汇总表)和记账编制凭证四种。外来的原始凭证一般都是一次性的。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包括凭证名称、编制凭证的日期及编号、接受凭证单位的名称、经济业务的数量和金额、填制凭证单位的名称和有关人员的签章等。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是:记录真实、手续完备、内容齐全、书写规范及填制及时。审核原始凭证时要审查它的合法、合规和合理性,审查其填制是否符合要求等。记账凭证是根据原始凭证归类、整理而来,用会计语言表述的会计分录凭证,以书面借、贷会计科目及相关金额形式表现出来。记账凭证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通用记账凭证和专用记账凭证,专用记账凭证按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按填列会计科目的记账方向分类,记账凭证可分为单式记账凭证和复式记账凭证。单式记账凭证按涉及会计科目的借方还是贷方,可分为借项凭证和贷项凭证。按记账凭证包括的内容分类,它还可分为单一的记账凭证、汇总记账凭证、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按汇总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包括:凭证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及凭证编号、经济业务内容摘要、记账符号和账户名称及金额、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填制单位的名称及有关人员的签章。收、付款凭证是根据反映货币资金收付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的;转账凭证是根据反映非货币资金收付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的;有的转账凭证是根据账簿记录编制的。汇总收款凭证是按相关收款凭证的借方科目设置,按贷方科目归类汇总的;汇总付款凭证是按相关付款凭证的贷方科目设置,按借方科目归类汇总的;汇总转账凭证也是按相关付款凭证的贷方科目设置,按借方科目归类汇总的。记账凭证在填制时摘要要简明扼要,科目运用要恰当,金额计量要正确,应连续编号,附件要齐全,有关项目的填列要完整。记账凭证在平时应合理传递,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加工速度和质量。期末要及时装订成册并妥善保管,借阅记账凭证时应按相关手续办理,保管期满要按有关规定销毁。 第九章 会计账簿 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阐述会计账簿的意义及种类、账簿的格式与登记、记账规则、错账的更正以及结账和对账等问题。账簿是指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序时、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企业、机关和事业等单位经济活动全部过程的簿籍。账簿按用途分为序时账、分类账、备查账簿;按外表形式分为订本账、活页账、卡片账。不同的账簿,应使用不同的账页格式反映相关的内容。目前,应用较广泛的特种日记日记账一般有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页格式有三栏式和多栏式两种。“三栏”是指借方栏(或收入栏)、贷方栏(或付出栏)及结余栏。多栏式账页格式是按借方和贷方对应的会计科目来设置专栏的,账页设计原理雷同于分栏式日记账账页,因此大中型企业一般也不运用多栏式日记账。总账只反映货币计量指标,不反映实物计量指标。因此,总账的格式一般为三栏式。三栏式总账的登记,可按记账凭证逐笔登记,也可按一定的方法,或编制科目汇总表,或编制汇总记账凭证,按日、按旬或按月汇总登记。总账的格式也可按会计科目(或按经济业务性质)设置专栏,设置多栏式账页,但如上述的多栏式账页的缺点,很少有企业使用这种账页格式的。明细分类账的格式,按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不同,有三栏式,数量金额式和多栏式之分。三栏式明细账适用于那些只需提供货币计量指标,不需(或不能)提供实物计量指标的经济业务(如应收、应付账款明细账等);数量金额式明细账则适用于那些既需提供货币计量指标,又需提供实物计量指标的经济业务(如固定资产、原材料明细账等);多栏式明细账则适用于那些需按经济业务明细项目提供详细资料的经济业务(如制造费用明细账、管理费用明细账等)。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质量,会计应遵循账簿启用规则、账簿交接规则和账簿登记规则。账簿记录发生错误时要加以更正。有四种账簿记录错误:一是会计凭证没有错误,在登记账簿时发生错误;二是记账凭证上的会计科目运用错误;三是记账凭证上的金额大于正确的金额;四是记账凭证上金额小于正确的金额。对于第一种错误,可用划线更正法更正,对于第二和第三种错误,可用红字更正法更正,对于第四种错误,可用补充更正法更正。在每个会计期末(月末、季末和年末),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总结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企业要进行对账和结账。所谓对账,是指采用核对、盘存和查询的方法,对财产物资(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进行检查,查明其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一致,并根据实存数修正账面记录的会计方法。对账的内容有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等内容。对账时,要注意将全部经济业务内容及时入账。对账之后,在账簿记录正确的基础上,要进行结账。所谓结账,是把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计算出每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如果有余额的话),并将余额结转下期的会计方法。按结账的时间不同,结账可分为月结、季结和年结三种。年度终了时要将主要会计账簿更换为新账簿。旧账簿应妥善保管,定期归档。保管期满的会计账簿,应按规定的手续销毁。第十章 财产清查 重点与难点财产清查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也是财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为了核算和监督账簿记录的真实性和财产保管使用的合理性而进行的。本章的重点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财产清查的概念、必要性和种类,以及进行全部清查的几种情况。(二)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和存货的盘存制度。存货的盘存制度包括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两种。如何确定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售或耗用成本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三)财产清查的内容和方法。财产清查主要包括货币资金清查、银行存款的清查、实物财产的清查和应收应付款的清查。其中,银行存款的清查是重点内容之一。对在银行存款清查时出现的未达账项,可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来调整,但该表只起到对账作用,不能做为调节账面余额的原始凭证。(四)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该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应注意存货与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结果处理的区别。本章的难点主要包括如何确认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未达账项的四种情况,以及如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同时,按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确认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售或耗用成本也是本章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存货本期销售或耗用成本的计价方法需要掌握,如何在永续盘存制下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等计算销售或耗用成本,并对其计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是个难点问题,也是一个重点问题。这里,需要正确地运用“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并且认知该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因此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没有列示此项目。此外,需要正确地区分各项资产的清查结果会计处理的不同点,尤其是固定资产与存货的清查结果的不同处理。第十一章 财务报告 重点与难点本章通过对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及具体要求的阐述,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各种会计报表的结构原理和编制方法。本章重点阐述了以下几个内容:(一)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作用与种类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报告的主要作用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真实、公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