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6篇

上传人:good****022 文档编号:116773891 上传时间:2022-07-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6篇(篇一)我的祖国不知从哪一天起,你的名字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不知从哪一天起,你雄鸡报晓的身影在我眼里越来越清晰。这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名字,中国,我们的中国,这是一片以长江黄河为纽带挽起高山和大海的土地。祖国啊,我的梦里时时飞翔着一群欢乐的鸽子,它们给你带来吉庆与祥和;祖国啊,我的星空里时时闪烁着五彩的星辰,它们预示着你一天天走向繁荣与昌盛。祖国啊,亲爱的祖国,祖国啊,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母亲。几千年来你带着儿女们向着梦想,向着希望前进,终于,你在世界的东方昂首屹立。母亲啊,你穿着簇新的时装看起来风采无比,你迈着矫健的步履青春依旧。改革开放是儿女们给你的最壮观的献礼,“失散”的孩子幸福地回到了你的怀抱,这怎不让你百感交集?怎不让你欢声笑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啊,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母亲。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起,你就是我心中最璀璨的明珠。每当在国旗下庄严地肃立,我的梦想与你的梦想亲切地交织,合二为一。祖国啊,你的儿女勤劳,智慧,善良,为了你的荣光,我们奋斗不息。我们要让你的每一个角落不再有贫穷,在世界的每一片土地都撒播你爱的种子。啊,看今朝,鸟语花香,春光明媚,大江南北,锦绣更新。祝祖国,富强昌盛,人民幸福,长城内外,和平安宁。(篇二)七十华诞话营房军营军队相伴生,一砖一瓦总关情。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我军营房建设发展的7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营房保障便提到了后方勤务的重要日程。全军上下先后组建了营房修建管理部门,以“小米”折算钱,以修缮为重点,在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开展工作。我在北京军区工作时,每年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部队跑,为部队住房、用水、供电、取暖、洗澡“五难”想办法。此期间,我走遍了全区建制团以上部队和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上的每个连队和哨所,一座座老营房和老部队都在我脑海里留下不灭的印记。我记得原27军80师驻石家庄某团,为了解决经费超支,全团愣是一个冬天没有开炉取暖,用省下的取暖费还清了历史欠账,真正体现了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的精神。艰苦创业、勤俭持家,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70年发展前赴后继。我军营房建设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代营房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参照苏军模式,按照建制师团集中部署建设的。1953年至1954年,北京军区集中完成了军委赋予的“十三大营房”建设任务,11个步兵师、2个炮兵师第一批住进了正规制式的新营房。此期间工程规模之大、动用人力物力之多、质量成效之好,在我军都是空前的,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第二代营房是备战备荒的产物。1960年,军委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方针。部署要前推,部队要北上,军区部队最多时达到8个野战军。在供需矛盾异常突出、战备形势异常严峻以及极左思想的影响下,营房建设出现了急于求成、大干快上、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倾向。“山散洞”、 “地下化”、“瓜菜代”、“干打垒”、低造价、“三边工程”遍地开花。许多部队在疏散、防守地域构筑工事营房一体化的土石窑洞和地窝子,以营为片,以连为点,依山就势,阵地建房。如此种种,在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经济条件下,保证了部队及时住用,但也给后来部队管理带来很多后遗症和隐患。许多当年亲手建造的营房十几年后又亲手拆除,教训是深刻的。经历过前30年的曲折发展和探索,我军及时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移到以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百万大裁军后,我军启动了连续14年的营以下部队住房整治,全军建制师旅团普遍受益,官兵住上了水电暖卫配套的新楼房,有力地加强了部队基层建设。为了少花钱多办事,当时最流行的就是“三个一点”,即军委总部在预算内安排70%,各大单位从预算外收入中补贴10%,各部队通过军工自建、劳务换工和自产地材等办法解决20%。其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为了解决自筹资金缺口,部队想了不少办法,有自己烧砖烧灰的,有军车跑运输的,有军工挖地基挖管沟的,还有自己搞设计的,施工方式也多为军工自建、招工自建或包清工。原24军70师210团,只请了几个地方技工负责砌砖把角和指导,战士们自己采砂、挖沟、烧砖、制板、砌墙,三层高的连队宿舍楼就盖起来了。这就是第三代营房的时代特点,紧日子下的温饱水平。70年回首翻天覆地。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世纪新时期,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加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已经成为全军上下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年,在边防新组建的部队营房建设中,率先提出了“基地化部署,集成化建设,一体化配套,生态化环境” 的新概念营房,开展了现代营房的第一波探索与实践。*年11月,总后勤部在成都召开全军后勤工作会议,提出了“集中部署、集成建设、集约保障、科学管理”的现代营房新理念。翌年,军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建设现代营房的意见,将现代营房建设理念和规划推向全军。我在负责总后老干部住房工作时,积极创造条件实施老所改造和加装电梯,指导有关单位先后完成了十多个住房改造和退休干部联建项目。老干部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设施设备一应齐全,所容所貌焕然一新,住房水平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跃上升到21世纪的新时代,把军委和总后党委对老干部的关怀落到了实处。(篇三)定格磨面如今,一家一户的磨面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就像老照片一样定格在了那一历史时段。现在的绝大多数孩子都没有亲历过磨面的场景,更不用说知道石磨、粉碎机和钢磨为何物了。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不用去追寻面粉的前世今生,有些孩子还以为这种天天不离餐桌的食品就出自超市、店铺,跟买一瓶矿泉水没有什么区别。回首往事,我的少年时代却没有这么安逸,推石磨的辛苦我亲身体验了,用粉碎机、钢磨磨面的快捷、高效我也见证了。再后来,不用自己磨面,直接买成品面粉和面条、馍馍的便利我也享受了。从用石磨手工磨面到机器自动化磨面,再到随处可买面粉和成品,既解放了劳动力,减轻了身体的劳累,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可以说,磨面岁月也是社会发展的一道清晰印痕。1968年,我家除父亲留在县城工作外,我和母亲、姐姐、妹妹、弟弟都下乡落户到城关公社南咀大队上庄生产队。母亲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顾了田间顾不了家务,推磨的任务也就自然地落到我们姐弟妹身上了。当时,我们几个都小小年纪,得推着磨杠一圈一圈绕着走,不然就没有面吃。推磨确实是件苦差事,要“周而复始”地围着磨台转,越推觉得磨盘越重,头也越重,晕晕乎乎的。一次磨推下来,脚酸臂困的,乏气半晌也歇不过。当时,石磨属于“大型生产工具”,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并且,安放石磨的地方最不济也要搭个草苫子之类的,用来遮风挡雨,不然的话,风来了、雨来了,不是打湿就是刮走面粉。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就要专门盖一间磨坊,里面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房子正中那圆形的磨台是用土坯砌的,约有一米高,像个倒置的圆台,上面大、下面小。磨台中间是直径相同、上下合缝对应的两爿石磨,下面一爿是固定的,有轴与上合,上面一爿一般是在侧面开凿小孔穿绳圈套磨杠的,平时卸掉磨杠,推磨时就套上去旋转。磨台外面裹一层红浆泥,非常坚硬,也非常光滑。上面一爿磨的中间凿有两个垂直的小圆孔,这就是“进料口”。推磨时,先把粮食如小尖山一样堆放在磨盘上,等石磨旋转起来时,小圆孔中的粮食就逐渐陷落下去,磨台上的面也就匀称地落成了一个小圈,并层层加大加厚。再把陷落下去的粮食拢成尖顶,就又能自行进料了,如是三番。我家没有属于自己的石磨,要磨面只有去亲戚家“蹭”。一次,母亲打发我们兄弟俩背了小半袋粮食去大舅家磨。我把粮食倒在磨盘上后,就双手握起磨杠使劲向前推,但因力气小,磨盘只是节奏性地动了几下,后来,我就索性踮起脚尖猛推,石磨才旋转起来了。而一旁的弟弟虽说手握磨杠,却基本上是“扶”着走的,并没有给我助多大的力气。面对傻重冷硬的石磨,我常常幻想,如果能有一个神奇的大口袋,把粮食装进里面自动研磨成面粉该多好!1973年起,生产队里有了一种叫粉碎机的铁家伙,是柴油机带动的。只要把粮食倒进上面的敞口料斗,过不了多长时间,从出料口就会“吐”出面粉来,这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只是粉碎机有一种不足,就是让粮食麸皮也与面粉“浑然一体”了。后来,邻队有了钢磨,我们就用架子车拉上粮食去磨面。钢磨磨面不像粉碎机那样“一气呵成”,而是要磨好几遍,头两遍面装一起,三四遍面装一起,剩下的麸皮另装,面粉就形成了“等级制”,人们最青睐的当然是头二遍面了。自从我们家1978年返城后,我就再没有推过石磨,也没有拉架子车去机房用粉碎机和钢磨磨过面。我们吃的都是现成的面粉。这些年来,生活更是越来越方便,超市和面铺有大袋面粉,也有小袋面粉;一到街上,有卖的饼子、馒头,也有和好的面团及各种各样的鲜面条,真是方便极了。当年手握磨杠一圈一圈地旋转着石磨时,真没想到社会发展是如此的日新月异。(篇四)念奴娇 奋老贺新中国七十华诞陈绍全(游仙)九州酣唱,六合舞,共庆七十华诞。巨变沧桑,举世惊,飞跃三度迭现。当年愚公,今朝健老,笙歌奏凯旋。千秋一梦,换了小康人间。伟哉中国特色,奋进新时代,旌麾漫卷。青山踏遍,心未老,相期第二百年。自信有四,使命在肩,砥砺更向前。当今世界,炎黄日丽中天。(篇五)写在前面这是一个值得品尝和回味的地方。整整三天,我都是在一种阅读中度过。而我所阅读的并非全是“吴中第一镇” 的文化蕴积、园林环境、历史传说,并非全部太湖岛上的旖旎风光、茗香美食、雨中古村,我所阅读的是夏日繁华中半边一角里略带些汗渍与苦涩的笑意,以及两千多年前和两千多年后的这一页浸透着艰辛与浪漫气息的生活画卷。一还是在年初时,就动了去苏州的意念。在那里有着我们15万*人,毋庸置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乃至全部,在这个当今全国最发达的都市里所处的地位,绝不会是显赫的,他们是农民工、打工族,他们住的是工棚或是当地人还没来得及拆除且尚能从这些外地人身上赚取些利益的旧房老屋,他们吃的是当地人早已嗤之以鼻的杂交稻米,他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受的教育,依然要用交学费的形式尽着义务在踏上主题为“展创业风采,抒家乡情怀”苏州采风之旅时,我未能收拾起这种难释的心情,因而,当日下午于木渎永利假日大酒店举行的“苏州寿县创业成功人士座谈会”上,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并不欣赏某些*人特别是某些*的文人,总是沉溺于*多年前(楚考烈王15年、公元前248年)这里曾是楚国令尹春申君的封地,曾是被楚国征服过的地方。而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寿县在苏州务工的人数占全县全部外出务工人数的近四分之一?这其中不可能没有某种内在的关联,而这个关联,除了文化上的相通、相近、和相融,别无其他解释!我似乎感觉到苏州和*至少存在着某种灵魂上的对接,那就是悠久的、有涵养的、诚信的、睿智的和共生共荣的这样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这样说并非牵强附会,它最好的诠释就是在苏州的15万多寿县人!而于现代来说,这个古老厚重而又高度现代化都市的崛起,她的每一步跨越和发展,都无不留下寿县人的足迹。我想,她的摩天大厦的墙体里一定凝结着寿县人搅拌的沙石,她的充满朝气和无限张力的肌体里一定也融入了寿县人的血浆!”二也许我俩认识的太久,彼此有着太多的了解,也许我们都到了知天命的年龄,都不再年轻并且分明已在渐渐老去。六年前,他毅然撇下那顶副镇长的帽子,单枪匹马闯入苏州木渎,当起了木渎镇不拿薪水的“政法委副书记”,挂起了不要县财政一分钱的“寿县驻苏州办事处”的牌子。*年他刚刚站在这片陌生土地上的时候我去过,正遇着他在全力处理一起劳务纠纷,在接待我们的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这起纠纷调处的全过程,他把他那外表的咋呼豪爽与内在的机智精明表现的淋漓尽致!事态平息后,话别时我说,“老弟,你怀里抱着的那块石头可以放下了,因为,你已经淌过了河。”六年过去,他还是那副模样,幽默风趣、一脸春山,尽管他已成为在苏州十几万寿县农民工的主心骨,但至今甚至连一根白发也未平添,看的出他是更加的游刃有余了。我说,有时间我俩单独聊聊,他说,这次恐怕不行,你是领队,我是总办,哪来闲空?再说了,我这点点“须渣”事,那样能逃得过你的眼睛?他表达的是真性情。此次采风,由驻苏办事处和寿县苏州商会联合承办,商会的成立运转,无疑也是他的一大手笔。虽然行程议程由文联与办事处共同议定,但整个过程却是他一手策划操作的。不说入驻的四星、五星级酒店,不说采风内容安排的如何丰富多彩,不说如何引来苏州多家媒体的关注,不说生活安排上的细腻周到无微不至,不说一个座谈会,竟能请来苏州市、区、镇的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名流和各界人士,也不说在苏创业人员见到家乡亲人去慰问报道他们时的感激与热泪,仅就此次活动的几万元经费筹措就是令人咋舌的了!容易吗?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他却做到了,且做得近乎完美!临别时,他递给我一叠资料,并说,那上面都是报道我们的“胡言乱语”,或许对你写东西有所参考,老兄可别见笑啊!我感觉到,只有在说这种话的时候,他好像才表现出稍稍的“底气不足”。“一世修得几挚朋,三天已显岁寒功。赏尽太湖万顷水,不及回眸一李峰。”这是我在归途中发给他的短信,寥寥28个字,能表达得了我和朋友们的真诚谢意么?李峰老弟,予你,又岂一个“谢”字了得?!三在此之前,与权桂良先生不曾谋面,只从李峰处获得零碎信息,知其是创业成功人士,现为寿县苏州商会会长。当这个中等身材面目清秀,眉宇间透露着睿智的人,我们第一次紧紧相握的那一刻,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流的深化,他的儒雅举止、彬彬有礼以及坦诚低调、不事张扬愈发的显露出来,而留给我们的无疑是一个谦谦君子的深刻印象。我们所分的若干采访小组均被权会长派往别处,而于自己他只说,“你们到我那里看看即可”。在亲自开车接往学校的途中,他没有借此机会介绍自己的成功历程,而是谈起了我,谈起了这个曾经是他的父母官的人,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怎样的好声誉好口碑。一丝暖意掠过,立即岔开话题,转而问及商会,问及学校。他开始侃侃而谈,他说,商会的成立和运作,并非一帆风顺,现在总算走上了正轨,而之所以能够成为维护寿县人在苏州合法权益的民间组织,有效地开展工作,关键在这个组织的核心以及核心层,舍我忘我才能挣得大我,专心公心才能凝聚人心,整合资源、解难释疑,提供服务、甘于奉献,向心力、公信力便不难生成。至于我的学校,无须多说什么,不过是一所比较成熟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罢了。当我们来到他的“苏州市吴中区宝南友好学校”时,也许是“六一”儿童节特殊的日子,也许这就是学校最为寻常的一天,我们遇着了下课,遇着了他的曾受到国家表彰的妻子以及毕业于浙大归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女儿,遇着了吴中区图书馆的同志到他的学校赠书慰问!透过生机盎然的校园,透过一应俱全的设施,透过绽放在来自全国各地1400多名中小学生的幸福笑脸,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农民工学校,什么叫成熟的农民工学校!在面积不大也无什显摆的校长办公室,我们看到了诸多含金量较高的奖牌和匾额,“苏州市外来工子弟合格学校”、“中国儿童基金会阳光图书馆”、“太平洋保险博爱大队部” 显然,他刚刚在车上的轻描淡写是建立在成熟与自信的基础之上的,显然,他们夫妇在诸多荣誉和财富集于一身之后,一切又开始归于一种从容的淡定了吧?四出发前夜李峰来电,说是次日的活动增加一项内容,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六一”演出活动,内容丰富,苏州多家媒体跟踪报道,让家乡去的领导和采风团去“壮壮脸面”,答复当然是肯定的。当我们来到学校面会校长时,我与这位校长面面相觑,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原来他竟是家族内侄李家宏!“姑爷,原来是您呀!”,感觉到紧握着我的那只手在微微颤抖,看得出对视着我的那双眼睛有晶莹的东西在闪动。我赶紧调节气氛,“好家伙,你小子跑到这里发财来啦?还记得给你大姑做的那个不锈钢衣帽架吗?至今还在我们的卧室用着呢!”待情绪平定下来后我又对他说,亲情待有机会再叙,赶紧忙活下午的演出活动吧!多年不通音讯的家宏,如今打拼的有点眉目了,虽然付出妻子误遭杀害的惨重代价,但是这位不苟言笑才思敏捷的汉子终于挺了过来,两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虽不如权会长那样规范,但毕竟打下基础站稳了脚跟,这场“六一”演出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我看到几架摄像机在拍摄,看到数十位志愿者来到现场服务、演出,看到演出背景喷绘上的落款:苏州永和向阳小学、中国在行动公益网、山东人在苏州同乡会、寿县苏州商会、上方武协、DFD街舞室,当然,我们的“脸面”也壮的很够档次安品、玉宝主任和我现场挥毫,共同写下了“团结、诚实、向上”,赠学校惠存。无独有偶,在另一所堪与桂良先生学校媲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我与多年不见、已经75岁高龄的老友杨德林先生相见。尽管这一两天来,他的儿子、商会秘书长杨锐先生一直伴随我们左右,尽管他已告诉我他家老爷子现就在他的学校里,尽管他也同样的告知老爷子我的到来,并转达了我会亲临学校去看望他的意愿,当我们相拥时,他还是忍不住老泪纵横!他乡遇故知,不尽万语千言,我们牵着手在校园里边走边叙,叙七十年代各自濒临绝境的家庭,叙80年代我们在一起品茗邀酒猜拳行令的惬意,叙他家老屋里那只当年由我亲自安装的电表,叙十几年来互不相见各自的风风雨雨依依惜别时,他才开始告诉我,这片由他开辟的天地如今已由孩子们打理,他只是看看门,提提醒,每日三餐,提壶小酌,并一再要求我在这里住上几日,好好叙叙我们的车子已经开出老远,回头犹见那只告别的胳膊依然在正午的阳光下摆动第二天下午告别苏州时,杨锐秘书长递给我一包价格不菲的碧螺春茶,并说这是老爷子嘱办的,要“邵军老弟无论如何得收下”!往事并不如烟,捧着这份沉甸甸的礼物,眼前浮现出前夜我为这位忘年交老兄书写的隶书条幅,它所寄予的是多少个花开花落的日子?德林兄,乘着身体还健朗,适当的时候还是回故乡走走看看,你该不会把故乡亦当作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旧梦了吧?!五此次采风活动行程紧凑、内容丰富,其中5月31日下午的“苏州寿县创业成功人士座谈会”规格相对较高,形式别开生面,内容丰富多彩,气氛轻松热烈,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其中不乏苏州与会各级领导对在苏寿县劳动大军的高度评价;不乏一直在苏工作且落户苏州的寿县籍老领导道出的“激动、惭愧、伏枥”的心声;不乏苏州文化界知名人士发出的由衷感慨和建议;更不乏在苏创业成功人士的殷殷乡情与颇多遗憾。而采风团用艺术家们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相赠,以及连续两个夜晚与苏州部分艺术家联袂的书画笔会,则将整个采风活动推向了高潮。当然,身处木渎,我们没有放过体验一下这个据说是江南唯一一座园林古镇的机会,没有放过香港大公报驻江苏记者站首席记者张明敏先生为我们精心安排的太湖三岛半日游,更没有放过与苏州市原文化局长、德艺双馨的著名书法家周文祥先生的交流讨教。只可惜时间太紧,连囫囵吞枣都来不及,可谓真正的走马观花了。尽管如此,大家已感到满足,毕竟,采风团的主要任务是“展创业风采,抒家乡情怀”,遍布木渎古镇和太湖三岛的名胜古迹,建筑、园林、宗教、民俗等多种文化,众多的历史名人、人文典故以及所谓的“真山真水之趣,小桥流水之幽”,只能留待“君再来”或是网上查阅了,好在我们得到了初次的切身体验,好在我们拍下了大量的图片,好在我们的采风活动还在继续是到了该要离开的时候了,但我的阅读却不会中断。这夏日繁华中半边一角里略带些汗渍与苦涩的笑意,我的在苏州打拼的亲人们,我的渐次疏朗的情绪,终归被湮没在我的那句真诚问候过后溢满你们眼眶的晶莹中,而于两千多年前和两千多年后的这一页浸透着艰辛与浪漫气息的沧桑,犹如正在燃烧的灯盏将永远照我心亮。(篇六)为伟大时代讴歌(我和我的祖国)欣逢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在这大喜之年里,我要由衷说出身为一名曲艺工作者的心声曲艺人当为时代而说唱。从1980年夏天进入苏州评弹学校学习算起,我在苏州评话演员的岗位上已经工作快四十年了,这期间经历传统曲艺发展的起起落落,我兴奋过、失落过、自豪过、沉思过。我深刻感到,传统文化的每一次兴盛发展,都和时代前进的脚步紧紧相连,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号角吹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党和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文化的提升也极为重视。如何让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代代相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议题。而时代给了我们这代人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正所谓生逢其时。恢复成立苏州评弹学校,用专业的学校制成批培养青年一代评弹演员,党和国家领导人、酷爱评弹的陈云老首长还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我有幸赶上了这个好时代,成了72名首届学生中的一员。在学校学习的三年时间,我们得到了众多苏州评话大师面对面的悉心指导和点拨,如:顾宏伯、张鸿声、金声伯、吴君玉、强逸麟等,都常驻学校教授书技,为我们这一代演员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大师们所传授的说、表、噱、演等说书技巧,在我们今天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中都起到了极大作用,受益终身。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重视、离开了时代的推动,我们怎么可能在如此专业的曲艺艺术学校,跟随一批大师级的名家学艺成长?毕业后不久,我来到了上海市黄浦区新长征评弹团工作,整整十年的一线演出经历,让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在演出中,把自己的所学付诸实践,也使自己的艺术逐渐成熟起来。而此时传统曲艺又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所在的新长征评弹团是一个区级小团,由于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冲击,濒临解散的边缘,我和一些同事也做好了转业的思想准备。就在此时,上海市的领导提出了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传统艺术、爱护艺术人才的指示,我们作为优秀人才和紧缺人才有幸从一个区级小团被调入了上海评弹团,由此,不但继续了自己的艺术之路,还踏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走入了一片更宽阔的天地。这对我的艺术生涯来说是一次决定性的转折,如此幸运全仰仗党和政府对文化艺术的关怀,全仰仗时代的呵护。虽然此事过去二十多年了,但今天说起来,我的内心依然充满着激动和感激。1996年年初,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上海评弹团,来到了我儿时心中的艺术殿堂,那一年我31岁。剧团花了大力气培养我们这一年龄段的年轻人。记得当时各级领导对我们的要求是:希望你们牢记你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要多多学习、好好学习,现在你们是评弹舞台的可塑之才,未来是传授书艺的师资力量,年轻人,加油!我们记住了领导的嘱咐,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在以后的学习演出和实践中踏踏实实地钻研艺术。如今,我们这一代人终于可以说,我们没有辜负时代的重任,当年的青年演员已经成长为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和艺术上的传承者。现在的上海评弹团是直属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戏曲中心领导的国有剧团,剧团老中青三代演员结构合理、作品丰富、演出众多,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我们的幸运在于赶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近几年,我除了做好演出和传承教学工作之外,还一直在做一件事情:不断尝试着为苏州评话寻找更多的演出题材和演出样式,为评话艺术讴歌时代作出各种探索。我想,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应尽的责任。编演中篇苏州评话,是近些年来我一直尝试摸索的一种新型的演出模式。我们创作并上演了野狼谷传奇战马赤兔唐三彩三部作品,取得了较好的评价,今年的第四部中篇,讲述中国海军故事的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也即将在国庆节期间推出,我创作演出中篇评话的初衷,就是想尽可能吸引年轻人走进书场来听我们说书。年轻人因为工作学习繁忙,已经很少有大量时间来听每天一场的长篇连续书目了。而花两个小时听一个精彩故事,中篇评话在篇幅上相对符合年轻人的喜好和需求。我在创作新的中篇时,特别注重作品的时代性和正能量。战马赤兔是通过吕布、曹操、关羽对于赤兔胭脂马的不同态度和不同故事,诠释了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如何对它,它就如何对你的道理。在作品中的这面镜子其实就是战马赤兔。在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中,我想大胆尝试用苏州评话讲述当代军人的动人故事。作品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诞生为切入点,让讲惯了大漠孤烟金戈铁马等传统题材的评话,也能用说书的方式描写当代军人可歌可泣的事迹,讴歌伟大时代中军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尝试或许能为评话找到一种新思路、新说法。只有作品符合年轻人心理审美和欣赏习惯,才有可能吸引他们走进书场听一场评话。这些年来,我还着力创作了很多讴歌英雄、讴歌时代的短篇评话,有赞美新四军女战士的夜走狼山,赞颂为祖国坚守海岛32年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妻的孤岛夫妻哨等,这些作品在各种场合演出超过一百场,努力做到用评话艺术的样式讲好时代楷模和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用他们的精神鼓舞人、激励人。我想,这正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要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党的文艺工作者,尽我所能讲好中国故事,说唱伟大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合同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