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教与学互动关系的构建

上传人:众众****夺宝 文档编号:116698082 上传时间:2022-07-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述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教与学互动关系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述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教与学互动关系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述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教与学互动关系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述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教与学互动关系的构建【论文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文摘要】现代开放教育理论对传统的“传递一承受武师生关系提出了挑战,强调师生之问教与学的互动。作者结合近年来在开放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理论,以课程教学为例,提出了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思路,并介绍了一些深受学员好评又初见成效的构建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详细操作方法。一、问题的提出知识经济的开展倡导终身教育理念,这为电大、网络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传统的“传递承受式的师生关系提出了挑战。现代教育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给予、被动承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教学是老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相统一的过程,老师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科学调节学生学习与其需要之间的关系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基于Internet的远程网络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情感沟通相对较少,师生之间的准别离以及开放教育学员半工半读的特点使得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变得相对困难。先进的教育需要先进的师生关系,作为电大老师,积极推进互动教育,探究改善教与学之间互动关系的途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进步电大教学效果的必然途径。近年来,笔者在开放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理论与探究,以课程教学为出发点,逐渐提炼出一些在南京电大深受学员好评又初见成效的构建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操作方法。二、互动关系构建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构建过程,学习不是由老师把知识简单传递给学生,而需要学生自己建构才能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老师和学生的作用进展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老师的作用主要表达在四个方面:一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为学生知识构建提供适当的原材料,三是为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提供指导,四是对学生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给予支持或建议。总之,就是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对老师与学生的作用进展准确定位,才能更好地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建立中,老师是主导,是师生之间互动关系的设计者和维护者。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老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开展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多听听学生是怎么想的,及时理解他们的反响和需求;为学生的开展做好各种支持和效劳,竭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环境。在师生之间,老师引导学生,学生促进老师不断思索和进步,学生与老师之间通过合作教学、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三、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根本思路以下以课程教学为例,介绍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根本思路(如图1)。课程教学过程中良好的互动关系最终是为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效劳的,因此互动关系的构建要围绕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老师在充分理解教学对象和课程特点的根底上,对教学过程进展合理设计,同时运用教育心理学和过程评价体系等手段激发和保持学员学习的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为学员的自主学习提供多方位的支持效劳,共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通过各种形式对老师的教进展反响,共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四、开放教育师生互动关系构建的操作方法开放教育中由于学员半工半读,集中面授的时间有限,再加上学员的层次差异性比拟大,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必须采取普遍性和个别性相结合,课内和课外、传统和网络等方式相结合。(一)互动关系构建的根底工作对学生和课程特征进展深化理解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实现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前提,而教学设计的根底工作是要对学员和课程特征进展深化的理解。在理论中,我们在每学期初都要设计问卷,对选修某课程的学生进展调查,问卷调查采用书面和网上两种形式匿名进展,问卷主要对学员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上网条件、以往所学专业、面授辅导等相关情况进展理解。在此根底上。我们针对学员的情况和需求以及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二)学期初通过导学课构建师生充分沟通的平台老师为了使教学结合实际,必须全面理解和他交往、对话的学生,以便在教学理论中,能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出易于与学生沟通理解的“文本,这个“文本源于教材却不同于教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即老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但是老师的教学过程并不是把他所理解的知识简单地“注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去,而是通过学员的自主选择,师生共同构建知识“文本。在师生共同构建知识“文本时,为了使双方的对话和沟通可以有效进展,学生也必须理解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等,即学员也要适应老师的教。因此,师生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适应,才能产生良性互动。在理论中,我们通过上述第一步的工作即对学生和课程特征进展深化调查理解后实现了“因材施教,这个“材包括学生和教材,通过导学课(开放教育中我们通常把第一次课上介绍的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以及课程根本情况称为“导学)实现学生对老师“教的理解。导学课上老师主要是将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进度安排、学习方法、课程知识框架构造、学员自主学习中可以获得的助学方式等介绍给学员,这是学生要适应老师“教的一方面。但是学员对老师的教学设计的承受程度如何?每位学员是否对导学课的内容都很清楚?开放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不强迫学员必须参加每次的面授辅导课,导学课程之后,我们会针对导学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上挂到课程BBS上,让学员来答复,那些没有参加过导学课的学员通过答复下列问题也可以对老师的教学设计、课程的情况有所理解,即到达让学员理解、适应老师的“教,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借此时机理解学员对于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想法,还可以借此时机交流课程学习方法、学习意义等。通过面授和网络等方式确保师生在学期初就“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实现良好的沟通,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矗(三)运用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多角度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师生互动关系发生在老师教学与学员学习的过程之中,学习内容成为师生之间互动的媒介,学员对所学课程内容的兴趣也就成为维系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的一根纽带。在课程的导学课上,老师给学员介绍该课程的知识框架构造、该课程的学科地位和意义。让学员对该课程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同时对课程产生浓重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开放教育学员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开放学员一边学习,一边面临工作、家庭压力,假如不能让他们意识到学习该课程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有任何意义的话就不会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要想学员在导学课上产生的兴趣一直持续到课程的完毕甚至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还需要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兴趣的不断维护。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主要是运用大量的课堂讨论来维护学员的兴趣,课堂讨论可以是案例讨论,也可以是专题讨论,有时是情景模拟,但都要和学员的工作或实际联络严密,让学员自己参与到实际问题中来,学员觉得课程对自己的工作有用或是加深了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从中感觉到收获和快乐。(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学员的自主学习进展全程引导除了在课堂上与学员进展面对面的互动外,我们充分利用播送电视大学系统办学与网络的优势和学员保持全程的互动。为了方便学员,我们每月月初都在课程BBS上公布该月的面授辅导方案及学习要求,学员可以根据该方案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学习安排:是否来参加面授辅导课,不能参加面授辅导课也可以根据面授辅导进度借助网上资源及时安排自主学习。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课程讨论版上提出来,老师在24小时之内对学员疑难问题进展解答。局部课程内容选择网络授课的形式,对于不能及时来参加面授辅导的学员来说,课程网页为师生互动创造了条件。(五)关注学员的反响评价,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承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对老师所传授知识以及教学方法进展判断和选择,以此来反作用于老师的教学活动。作为老师,妻注意搜集学员的反响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也是老师和学生互相进步的过程,即“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可以通过面授辅导、网络教学平台、课程BBS讨论版等形式理解学员的需求和想法;学期末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理解学员一学期下来学习该课程的一些想法:对老师教学设计的看法、教学中可以改良的地方、对老师的教学的一些好的建议、对网络资源的评价等等。老师对学员反响回来的这些信息认真处理,作为下一年度教学改良的根据。(六)通过形成性考核鼓励学员参与教学互动在教与学的互动关系中,老师是互动关系的设计者和维护者,在互动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学生是互动关系的主体,只有学生的参与才能产生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这就要求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鼓励、帮助学员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中来。在理论中,为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我们把这些互动环节设计为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形式,学生只有参与互动才能获得该局部形成性考核成绩,形成性考核合格之后才能参加该课程的考试,课程总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和期末终结考试成绩构成,在教学互动中表现突出的学员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局部成绩将获得高分。这样,一方面我们通过给学员施加压力,必须参与教学互动才能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另一方面,作为老师,要科学设计互动的形式,让学员感觉到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真正收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