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中语文《朋党论》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2120508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中语文《朋党论》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届高中语文《朋党论》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届高中语文《朋党论》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朋党论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学习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 4、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方法:讨论与自学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 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当时,革新派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以夏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范仲淹等引用朋党。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在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欧阳修一针见血地指出:“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欧阳修写了这篇朋党论。二、分析课文:全文五个段落。1、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观点。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那么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2、第二段进一步论述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区别。讨论:君子和小人的朋党有什么样的区别?1)、君子是真朋,小人是伪朋。从本质上说明小人无朋。这一点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朋党之说。这一段是在前一段基础上的深入剖析。由于小人之朋是从利出发的,所以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朋出于对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终始如一”,所以是真的。2)欧阳修指出了道和利,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小人是以利,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利益相同则相结为党,见“利”则相互反目,“利尽则分道扬镳;而君子是以“道”相互联结,同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道永远不变,则君子之党永远同心。讨论:什么样的朋党才对国家有积极的作用?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3、第三段广泛列举史实,证明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讨论:朋党从什么时间就有的?真的朋党和小人的朋党对国家有什么样的意义?在论证的过程中用了什么手法?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文章先列举尧时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天下大治的例子,然后列举舜用君子之朋而天下也大治的例子,这些是正面举例;接着列举纣因无朋而亡国、周武王因得君子之朋而国兴的事例,这是正反对举;最后再举东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和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事实,这是引用反面事实。作者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反复论证,论证极为有力。4、 第四段在大量引用事实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的道理。先紧接上文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皆“乱亡其国”的结论;然后再对舜被称为圣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5、最后一段收束全文,点明主旨。三、 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历来享有盛名,为人称道。它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政论的风格和特点。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鲜明:(一)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全文自始至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艺术手法,逐层深入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开头第一句作者就针锋相对、单刀直入地指出:“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既切中时弊,又为全文奠定了对比论证的基调。下文紧紧围绕着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步步展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小人无朋”是因其“所好者禄利,所贪者财货”;“君子有朋是由于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小人以利害相交,必然见利忘义,利尽残害。即使暂引以为朋,也是“伪朋”,而君子重“道义”,讲“忠信”,惜“名节”,才能“终始如一”,才是“真朋”。其中,“君子”与“小人”、“同道为朋”与“同利为朋”、“小人无朋”与“君子有朋”、小人之“伪朋”与君子之“真朋”,互相映照,相反相成。在前一部分从事理上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第三段起,作者引证史实,层层对比,进一步深入论证。作者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进行了反复的对比。事与理的结合,对比手法的反复运用,起到了化深奥为浅显,令人不得不信服的艺术效果。(二)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 面对保守派的诽谤,欧阳修的心情是十分激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富有忧患意识的政治家刚正不阿的战斗精神。同时,从其从容不迫、纡徐有致的说理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欧阳修沉着冷静的大将风度。表现在其语言的运用、句式的选择上。在对比论证中,作者多处运用了转折句式。一系列转折句式的运用,不仅突出了对比的效果,而且使论述的笔调趋于舒缓,使文章既明白晓畅,又委婉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所推崇的所谓“责之愈切,则其言愈缓”的风格。同时,此文还多处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增加了文章政论的气势。如第四段,连用五个“莫如”。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使句式长短相问,错落有致,行文时徐时疾,张弛有度,充分展现了欧阳修政论的艺术风格。四、拓展与讨论: 1先翻译下列句子,然后说说哪一句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1)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2)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3)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附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君主能辨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由于共同的道义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是由于共同的利益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啊。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好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财物。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各自争着想先得到,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相互疏远的时候,就反而互相残害,即使他们的兄弟亲戚也不能互相保全。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节操。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道义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治理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作为君王,只要废退小人的假朋党,而任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国家就会大治。 尧的时候,小人共工、罐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则有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废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进用八元八恺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得以大治。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一起在朝廷做官,互相尊重,互相谦让,共计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舜一一任用他们,天下也得以大治。尚书上说:“纣有无数个臣子,无数个臣子各怀着不同的心思;周有臣三千,却只是一颗心。”纣的时候,亿万人心各不相同,可说是不成其为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却因此而兴盛。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所有名士都看成党人而予以囚禁。直到黄巾军起来,汉室大乱这才悔悟,把党人都予释放,可是局面已经无法挽救了。唐朝晚年,又逐渐兴起朋党的说法,到昭宗时,把朝廷上的名臣都杀了,有的还被投到黄河里,说是“这些人自称清流,可以投他们到浊流里去”。唐朝也即随之灭亡了。 那些前代的君主,能让人人各怀异心不结朋党的,没有人赶得上纣;能禁止、断绝贤能的人结为朋党的,没有人赶得上汉献帝;能诛杀清流朋党的,没有人赶得上唐昭宗时代。然而他们的国家都因此致乱而亡国。而彼此称道赞美、推举谦让而自信不疑的,没有人赶得上舜的二十二臣,舜也并不怀疑他们且都予以任用。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讥讽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耳聪目明的圣人,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啊。周武王时代,让他的国内臣子三千人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从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都没有赶得上周的,可是周却因此而兴盛,那是贤能的人虽然多也总觉得不满足。 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主的,可以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