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中医基础理论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10721870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中医基础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护理学——中医基础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护理学——中医基础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 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 者是指:A. 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D脏腑2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A. 黄帝内经B.难经C.诸 病源候论D.伤寒杂病论3.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A. 黄帝内经B.证治准绳C.脉经 D.伤寒杂病论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A. 寒与热 B. 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5. 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 注至: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6. 最早记载葱管导尿术的著作是:A. 黄帝内经 B.难经 C.千 金方 D.诸病源候论7. 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 错误的?A. 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C. 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8.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 家是:A. 张子和 B.李杲 C.刘完素D. 朱丹溪9. 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肺主气,司呼吸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D.肺主治节10. 脾统血的含义是:A. 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B. 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C. 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D. 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11.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化火”观点的医家是:A. 张子和 B.李杲 C.刘完素D.朱丹溪12. “金元四大家”中,对温病顾护阴液有深刻影响的医家是:A. 张子和 B.李杲 C.刘完素D.朱丹溪13. 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 赵献可 B.李中梓 C.张介宾D.吴鞠通14. 提出用汗、吐、下攻邪三法的医家是:A. 张子和 B.李杲 C.刘完素D.朱丹溪15. 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A. 整体观念 B.恒动观念C.辨证观念 D.系统观念16. 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张介宾 B.王叔和 C.叶天士D.王清任17. 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取决于:A.精 B.气 C.血 D.津液18. 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作用的主要 是:A.卫气 B.肺气 C.脾气 D.营 气19.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A.脏腑的生理和病理B.经络的生理和病理C.脏腑经络的生理D.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20.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 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21. 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D.陈无择22. 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脉 B.筋 C.髓 D.骨23. 首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 B.叶天士 C.王孟英D.薛生白24. 首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 B.王孟英 C.叶天士D.薛生白25. 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A.阴盛慎用寒药B.阳虚慎用寒药C.冬 季慎用寒药D.假寒慎用寒药26. 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A水谷精微B肾精C冲任气血D.命门之火27. 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 养、化育D清静、收杀28.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A.精气学说 B.阴阳学说 C.五行 学说 D.以上都是29. 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精髓在于:A.证的异同 B.同病异治 C.异病 同治 D.病的异同30. 人体统一性的形成是:A.以五脏为中心B.以六腑为中心C.以 经络为中心D.以脏腑为中心31. 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 哪种病邪?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 邪32. 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A.气滞 B.气逆 C.不降 D.气脱33. 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34. 机体的生长发育主要取决于:A.血液的营养 B.津液的滋润C.水谷精微的充养D.肾中精气的充盈35. “水脏”是指:A肾B脾C肺D膀胱36. 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A.肝的疏泄作用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C.膀胱的气化作用D.肾的气化作用37. 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清稀 的是:A.痰 B.饮 C.水 D.湿38. 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A.湿为阴邪 B.湿性重浊 C.湿性 粘滞 D.湿性趋下39. 与卫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肝 B.肺 C.脾 D.肾40.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A.肾精 B.肾气 C.血液 D.天 癸41. 孙络是指:A.十五别络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的络脉42. 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A.易伤人体上部B.易伤人体下部C.易耗气伤津D.易凝滞主痛43. 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经脉是: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冲 脉44. 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 素引起?A.喜伤心 B.怒伤肝 C.思伤脾D.悲伤肺45成人牙齿松动,过早脱落的根本原因在 于:A.肾阳虚衰 B.肾阴亏乏 C.命门虚 寒 D.肾精亏损46. 下列哪项属于肾阳虚的症状:A.脉无力而迟缓 B.午后潮热C.心烦不安 D.舌干红47. 肾所藏之精是指:A.先天之精 B.后天之精 C.先天 和后天之精 D.水谷之精48. 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A.浮脉 B.洪脉 C.弦脉 D.缓 脉49. 素问水热穴论称为“胃之关”的 是:A.脾 B.肾 C.贲门 D.幽门50. 与脑髓充盈关系最密切的脏是:A.心 B.肺 C.脾 D.肾51. “命门火”实际上是指:A.心阳 B.肝阳 C.脾阳 D.肾 阳52. 肺的生理特性是:A.喜润恶燥 B.不耐寒热 C.体阴 用阳 D.喜燥恶湿53. 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 离决 D.阴阳失调54. 四肢肌肉的壮实主要取决于:A.心主血脉功能B.肾主骨的功能C.脾主运化功能D.肺主气的功能55. 脾统血的作用机制是:A.气的固摄作用 B.气的温煦作用C.气的气化作用D.气的卫外作用56. 下肢内踝上八寸以下,循行于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 少阴肾经 D.足阳明胃经57. 足阳明胃经的经气流注于: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 少阴心经 D.手太阴肺经58. 下列哪项与脾相表里:A.胃B.肾C.肝D.三焦59. 脾其华在:A. 口B.唇C.发D.面60. 肺主气的含义是:A.司呼吸 B.宣发卫气 C.调节全身 气机 D.以上都是61. 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A.暑邪 B.热邪 C.痰饮 D.瘀 血62. 对虚实错杂证运用先攻后补治则的主要 根据是:A.先祛邪不会伤正B.先扶正可致留邪C.缓则治其本D.急先治其标63. 下列哪项不属于肺的宣发功能:A.排出体内浊气 B.使全身的血液会 聚于肺C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D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64.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A.肺主一身之气 B.肺司呼吸 C.肺 主宣发和肃降D.肺朝百脉65. 下列哪项有误:A.心在体合脉B.肺在体合鼻 C.脾在体合肉 D.肝在体合筋66. 宣发卫气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67. 对肝主疏泄影响最大的情志活动是:A.喜B.怒C.思D.恐68. 在肝主疏泄各种功能表现中,最基本的 是:A.调畅情志 B.调畅气机C.谓节血量 D.疏通水道69人的视觉功能,与下列哪项关系最为密 切:A.心主血脉功能B.肺主气的功能C.牌 主运化功能D.肝的藏血功能70. 梅核气的形成是由于:A.痰气交阻于咽喉B.痰饮聚于咽喉C. 肿块生于咽喉D.肝气郁于咽喉71. 两目干涩,视物不清,主要责之于:A.肝经风热B.肝火上炎 C.肝风内动 D.肝阴不足72.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脑为髓之海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血海D.胃为水谷之海73. 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医家是:A.李时珍 B.王清任 C.汪昂D. 华佗74. 乙癸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心与肾 B.脾与肾 C.肺与肾D.肝与肾75. 中焦的功能如:A.雾 B.沤 C.渎 D.熏76.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A.化生血液B.运行血液 C.固摄血液 D.营养血液77. 构成血液的物质有:A.津液 B.宗气 C.营气 D.津 液与营气78. 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A.心与肺 B.肺与脾 C.脾与胃D.肝与肺79. 腹胀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多为:A.脾肾阳虚 B.脾胃虚寒 C.肝脾不 调 D.脾气虚80. 六腑中与情志有关的脏腑是:A.大肠 B.小肠 C.胆 D.三焦B型题B. 难经C. 伤寒论D. 金匮要略E. 神农本草经1. 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2. 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A.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B. “春善病鼽衄”C.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E.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3.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4. 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A. 心B. 肺C脾D. 肝E. 肾5. “气之主”是:6. “气之根”是:A. 心B. 肺C脾D. 肝E. 肾7. 称“后天之本”的是:8. 称“封藏之本”的是:9. 称“罢极之本”的是:A. 肝B. 胆C. 三焦D. 心E. 膻中10. “谋虑出焉”是指:11. “喜乐出焉”是指:12. “决断出焉”是指:A.肺13141516171819202122232025C. 三焦D. 肾E膀胱通调水道的是: 主宰水液代谢的是:A. 心B. 命门C. 肾D. 脑E. 膻中称为“生之本”的是:称为“上气海”的是: 称为“元神之府”的是A. 胆B. 脑C. 脉D. 头E骨“精明之府”指的是:“中清之府”指的是:“血之府”指的是:A. 水脏B. 孤脏C刚脏D.孤府E娇脏肝为:脾为:肾为:A. 心B. 肺C脾D. 肝E. 肾称“胃之关”的是: 称“作强之官”的是:A. 元神之府B. 玄府C. 血之府D. 孤府E. 传导之府26. 汗孔又称:27. 三焦为:28. 大肠为:A. 阑门B. 贲门C. 魄门D. 幽门E. 吸门29. 大肠与小肠交接处是:30. 小肠与胃交接处是:31. 会厌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32. 容易伤肺的是:33. 容易侵袭人体上部的是34. 容易侵袭人体下部的是A. 怒B. 喜C. 悲D. 恐E惊35. 伤肝的是:36. 伤肾的是:37. 伤肺的是:A.气上B气缓C. 气乱D气收E. 气耗38. 惊则:39. 劳则:40. 寒则(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是明代的医家:A.吴鞠通B.吴又可C.张仲景D. 张介宾E.叶天士2. 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C.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E贵贱贫富对人体的影响3. 中医的“证”包括:A.病因B.邪正关系C.病位D病性E药物4. 对肺司呼吸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有:A.心的行血功能B.脾的运化功能C. 肾的纳气功能D. 肝的疏泄功能E.宗气的行呼吸功能5. 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督脉B.任脉 C.带脉 D.冲脉E. 心包经6. 六淫中属于阴邪的有:A.风邪B.寒邪 C.暑邪D.湿邪E. 火邪7. 根据七情分属五脏的理论,下列情志中 属肺所主的是:A.忧 B.怒 C.悲 D.惊 E.恐8. 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A.调节精神情志B.促进消化吸收C. 促进胆汁分泌D. 促进津液输布E.调理生殖功能9.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A.主宰水液代谢B.闭藏先天之精C.贮藏尿液D.闭藏五脏之精E. 主纳气10. 肾中精气不足可出现: 二、简答题1.中医学的主要哲学基础是什么?A.小儿囟门迟闭 B.小儿骨软无力C.牙齿松动脱落D老年人骨质脆弱E.生殖能力低下11. 扶正与祛邪兼用的原则是:A.扶正不留邪B.先攻后补C.祛邪不 伤正D.先补后攻E.攻补兼施12.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A.滋水涵木法B.益火补土法C. 培土制水法D. 金水相生法E.佐金平木法13. 奇恒之腑包括:A.脑 B.筋 C.脉 D.骨E.髓14. 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可产生的病理产 物有:A.痰 B.饮 C.湿 D.气喘E腹胀15. “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16. 以下属于病理性火的有:A.五气化火B.五志化火 C.命门之火 D.少火 E.壮火17. “中气下陷”可表现出:A皮下出血B暧气呃逆C.久泻脱肛 D.恶心呕吐 E.内脏下垂18.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主疏泄 B.开窍于目C.主藏血D主筋 E其华在爪19. 心为:A.神之居 B.脉之宗 C.精之藏 D.气 之主 E.血之主20. 以下那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发为血之余B.爪为筋之余C. 齿为骨之余D. 涎为水之余E.痰为鼻之余2为什么说精气神三者不可分离?3藏象学说有何特点?4何谓脏腑?其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5为何称“肺为娇脏”?6脾主升清的内涵是什么?7肝为刚脏的含义是什么?8简述肾的生理特性及其含义是什么? 9简述肺主气的含义。10经络的主要功能有哪些?1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如何? 12奇经八脉是怎样调节十二经气血的? 13何谓浮络?其分布和功能如何?14何谓孙络?它有何作用?15影响气生成的因素有哪些?16气的生理功能有哪些?17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怎样体现出来?18直接影响宗气生成的因素是什么?19直接影响血生成的因素是什么?20津液的排泄主要依靠什么途径?21怎样理解“精血同源”?22中医学的病因包括哪些内容?23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4寒邪致病的原因有哪些?25六淫致病和七情致病有何不同?26病机的概念如何?有何临床意义?27邪正盛衰出现的虚实变化有哪些?28如何理解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29简述三焦传变的具体规律。30体质差异性构成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具体内容是什么? 31体质具有哪些特点?32体质因素影响疾病的传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3防止外邪侵害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4正治法与反治法有何异同?35举例说明三因制宜是如何指导临床治疗的?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 型题1-10 ADCDB CDDBC 31-40 DBADA DBCBC 61-70 CDBCB DBBDA B 型题1-10 DCCAB ECEDA 31-40 EEADA DCCED11-20 CDBAA DBADC41-50 CCDAD ACCBD71-80 DBADA BDBAC11-20 DBADA EDDAC21-30 DBBAC BCDAA51-60 DBCCA BBABD21-30 CBAEE BDEAD(二)多项选择题1BD 2. BCD 3. ABCD4.CE 5. ABD 6. BD7. AC 8. ABCDE9. ABDE 10ABCDE 11. BDE 12. ABD13. ACDE 14. ABC 15. ABC16. ABE 17. CE 18AC19. ABE 20. ABC二、简答题1答: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2答: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神则统驭精与气,故三者不可分离。精为生命的基础(本原);气为生命活动的动力(维系);神乃生命活动的主宰。3答: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有: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4答:脏腑,即内脏的总称,包括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主要是以生理功能特点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的。5答: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位最高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6答:脾主升清,是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7答:肝为刚脏,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8答:肾的生理特性是主蛰守位。主蛰,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守位,是指肾中相火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 用。9答: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 的场所。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10.答: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具有四大功能:沟通联系作用:沟通脏腑与体表、 脏腑与官窍以及脏腑之间,经脉之间的联系作用;运输渗灌气血作用;感应传导作用; 调节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作用。11答:十二经脉的走向有一定规律可循:手三阴经从胸腔内脏走向手指端,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指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交足三阴经;足 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部或胸部,交手三阴经。12答:奇经八脉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当十二经气血满溢时,就会流入奇经, 蓄以备用;当十二经气血不足时,奇经中所涵蓄的气血则溢出补充十二经气血,以维持十二 经气血的相对恒定。所以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是以蓄入和溢出方式进行双向性调节的。13答: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浮而常见”的络脉。其分布广泛,没有定位,起 着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14答:孙络是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孙络在人体内有“溢 奇邪”、“通荣卫”的作用。15答:除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的营养及自然界环境等有关外,主要与肺、脾胃、肾的生 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协调平衡有关。16.答:推动与调控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17答: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得以具体体现。18答: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19答:饮食营养的优劣与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营气和津液由脾上输于心,与肺吸入的清 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化赤为血。肾藏精,精化生为血。20答:主要依靠汗、尿、呼气和粪便等途径。21答: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二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转化,都具 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而且藏于脏腑中的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血脉中的血液不断输送 到脏腑中充养脏腑之精。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精血之间互相滋生、互相 转化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又称为“肝肾同源”。22答: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等。23.答: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24答:不注意防寒保暖;淋雨涉水;汗出当风;贪凉露宿;饮食过于寒凉。25.答:六淫自肌表口鼻而人,侵犯人体,属外来之邪,故称“外感六淫”;七情是直 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病由内生。故称“内伤七情”。26答: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亦即病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机体某一部位 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 且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其临床意义在于:病机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 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根据。27. 答: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虚实转化的病理变化。 虚实真假的病理变化。28. 答:阴阳失调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 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从而形成阴或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理变 化。主要表现为: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阴阳亡失等几方 面。29答:主要是上下相传,即病位由上而下传,或由下而上传。其具体的传变是“向上”还 是“向下”传变,与感邪的性质密切相关。病变由上焦依次传入中焦、下焦的为顺传;若病 邪由肺直接传人心包的为逆传。30答: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方面的差异性构成,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主 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以躯体形态为基础,与内部脏器结构密切相关,首先表现为体表 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生理功能的差异性反映了脏腑功能的盛衰偏颇,表现为脏 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的强弱差异;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人格、气质、性 格等差异。31答:体质的特点有四:体质是人体身心特征的概括;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复 杂性;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32答:疾病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体质因素,体质一方面通过影响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 与否和影响传变。如体质强壮者,一般不易感邪发病,即使发病,也不易传变;体质虚弱者, 不但易于感邪,且易深入传变。另一方面通过决定病邪的“从化”而影响传变,如偏阳质者, 感邪易从阳化热,疾病多向实热和虚热方面发展;偏阴质者,疾病多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实 寒或虚寒方面转化。33答:二者都包含着防治疾病、增进人类健康臻于长寿的理论与方法。预防包含着对疾病 的有效预防活动;治则治法的确立和方药及其它治疗手段的实施,促进了疾病治愈和机体康 复,有利于预防目标的实现。34答:相同点:两者都是针对其疾病的真象本质而治的法则。故原则上均属于“治病求本” 的范畴。不同点:正治是逆其疾病征象而治;反治是从其疾病假象而治,故在方法上有逆从 之分。35答:“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便是因时制宜的体现;江南及两广一带,温暖潮湿,外感 常用桑、菊、薄荷之类,西北地区,天寒地燥,外感常用麻黄、桂枝之类,这是因地制宜的 体现;老弱幼,其用药量有异,妇女经带胎产尤应考虑,这是因人制宜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