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高考命题规律(1)以选择题进行考查(6分),中低档难度。(2)以非选择题进行考查(810分),中低档难度。(3)全国高考有6个命题角度,分布如下表。2020年高考必备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1卷2卷1卷2卷3卷1卷2卷3卷1卷2卷3卷1卷2卷3卷选择题命题角度1种群的特征以及数量变化55A5556命题角度2群落的结构及演替4命题角度3生态系统的结构4A6命题角度4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及保护4BCD55BCD6非选择题命题角度5种群与群落结构、演替的综合考查31(1)(2)31(1)(2)31(1)3131命题角度6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综合考查31(3)31(3)31(2)(3)2931323131命题角度1种群的特征以及数量变化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国理综1卷,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 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本题的切入点为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细菌甲属于异养生物,可将培养基中现成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项正确。培养基更换频率不同,为细菌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项正确。由图中曲线可知,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近似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项正确。比较三组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曲线的初始阶段与其他两条曲线是一致的,即初始阶段种群会呈现J型增长,D项错误。2.(2019江苏,14)下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答案B解析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细菌会消耗大量有机物,导致K值下降,与图中两种情况K值相同不符,A项错误;图中b比a先达到K值,可能是由于接种量b批次高于a批次,B项正确;由题干可知,图示曲线为通气条件下的生长曲线,有氧条件下t1时两批次都不产生乙醇,C项错误;t2时,a、b两种情况下的培养时间相同,但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先达到K值,应消耗更多的营养物质,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项错误。3.(2019浙江,1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答案B解析逻辑斯谛增长的特点是种群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之后增长速度减慢,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A项正确;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同,B项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项正确;自然界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围绕着种群的平衡密度(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D项正确。4.(2018全国理综1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增长情况。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项正确。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越大,则种群增长的速率越小,所以当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密度对种群的制约最大,B项正确,D项错误。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大时,种内斗争加剧,鱼体生长缓慢,每条鱼的质量小;养殖密度小时,种内斗争弱,鱼体生长快,每条鱼的质量大。所以在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可能会出现鱼产量相同的情况,C项正确。5.(2017全国理综3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答案B解析此题解题的切入点是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选用样方法,不需要对个体进行标记,A项错误。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常采用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但个体数量较少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B项正确,C、D两项错误。6.(2017全国理综1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此题解题的切入点是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得最快,故捕获家畜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进行,并使剩余量保持在K/2左右,这样既可较多地获得家畜,又能使家畜数量恢复得最快。由题图可知,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略大于K/2,此时适合捕获。7.(2016全国理综2卷,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不宜采用逐一计数法,而应采用样方法,A项错误;正确的方法是先确定若干个样方(包括样方大小、数量及取样位置等),然后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项正确,B、D两项错误。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2019黑龙江大庆模拟)图1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指的是某种群的总数量B.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C.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D.并非全部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1中的a特征答案A解析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指的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A项错误;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组成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故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B项正确;图2所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由0变得越来越大,则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为了增长型,C项正确;雌雄同体的生物,如豌豆,其种群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D项正确。2.某同学调查正方形样地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用五点取样法取样,下表为各样方的植株数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该同学需要改进的是()样方编号12345数量/株10010A.适当增大样方面积B.适当减少样方数目C.改用等距取样法取样D.改变计数方法答案A解析据表分析可知,五个样方中的样本数量太少,计算出的种群密度误差较大,故需要适当增加样方面积,A项正确;五点取样法的样方数量不能减少,B项错误;正方形的地块可以使用五点取样法,没有必要改用等距取样法,C项错误;样方中样本的计数方法不能改变,D项错误。3.下列关于种群的分析,错误的是()A.若让经济生物保持最快的增长,种群数量应控制在K/2左右B.在资源等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生物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种群中的个体没有年龄组成、种群密度、死亡率和出生率等特征答案C解析一个种群在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快,这可以指导经济生物的采集,让种群密度始终控制在K/2的范围内,对“多余”的进行采集,可以让经济生物保持最快的增长,A项正确;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生物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曲线,B项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项错误;种群中的个体没有年龄组成、种群密度等属于种群层次的特征,D项正确。4.蝴蝶为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动物的统称,全世界有14 000多种。蝴蝶幼虫嗜食叶片,成虫大部分吸食花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16 m2草地上有8只蝴蝶可以表示蝴蝶的种群密度B.若调查一长方形地块中某蝴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可用等距取样法取样C.诱捕某种蝴蝶的雄性个体,会降低该种蝴蝶的种群密度D.蝴蝶属于初级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A解析16 m2草地上的8只蝴蝶不一定都是同一种生物,因此不一定表示蝴蝶的种群密度,A项错误;若调查一长方形地块中某蝴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因该蝴蝶幼虫的活动能力较弱,所以可用等距取样法取样,B项正确;诱捕某种蝴蝶的雄性个体,会降低该种蝴蝶的出生率,进而降低其种群密度,C项正确;蝴蝶幼虫嗜食叶片,成虫大部分吸食花蜜,因此蝴蝶属于初级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项正确。5.(2019湖南长沙一模)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答案D解析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零,但是两者的差值为0,A项错误;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B项错误;在种群数量增长到K值时,其在K值上下波动,C项错误;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其天敌的影响,D项正确。6.右图为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与DNA双螺旋模型的类型相同B.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该K值不受季节因素的影响C.图示反映甲种群不存在环境阻力,而乙种群始终存在环境阻力D.图中C点时乙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而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为定值答案C解析图示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为数学模型,而DNA双螺旋模型为物理模型,A项错误;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季节发生改变,该值也会随之改变,B项错误;甲种群对应的是“J”型增长,出现在理想状态下,即不存在环境阻力,而乙种群对应的是“S”型增长,出现在自然条件下,即存在环境阻力,C项正确;甲种群的增长率为定值,但增长速率持续增大,D项错误。7.(2019山东济南调研)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答案B解析甲种群在0t3段内,Nt+1Nt比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后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先是衰退型,后是增长型,A项错误;乙种群在0t1段,Nt+1Nt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项正确;在t2时,乙种群的Nt+1Nt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且在t2之后一直到t3都在减少,则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C项错误;甲种群在t3后,Nt+1Nt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而不是数量稳定,D项错误。8.研究人员在某湖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且距离较远的甲、乙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下图所示结果。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甲岛,且6到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岛上的社鼠属于同一个种群B.对两岛社鼠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样方法C.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数量下降影响因素相同D.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答案D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由于甲、乙两岛距离较远,因此不属于同一种群,A项错误;对两岛社鼠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标志重捕法,B项错误;因为6到8月乙岛上有黄鼠狼活动,在68月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黄鼠狼的捕食,与甲岛影响因素不同,C项错误;两岛社鼠的数量在6月到7月期间都迅速下降,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两岛社鼠在6月到7月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可见两种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D项正确。命题角度2群落的结构及演替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江苏,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A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变异是普遍存在的,A项正确;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发生的都是次生演替,B项错误;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生物之间的竞争会越激烈,对资源不能做到充分利用,C项错误;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是同种生物之间的行为,属于种内关系,不是种间关系,D项错误。2.(2019浙江,6)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A.荒漠B.苔原C.草原D.森林答案A解析荒漠中的优势植物是蒿属植物、藜属灌木、肉质旱生植物和各种仙人掌,它们的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A项正确。3.(2017北京理综,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酸雨会明显影响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而对樟树种群中个体株高的影响不明显,故酸雨对楝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樟树的大,A项正确,B项错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楝树受到酸雨影响后高度降低,由于无法得到足够的光照,楝树会逐渐消失,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度会降低,C项错误;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是否耐酸雨无法判断,D项错误。4.(2017海南,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由题干信息知,由单一种植农作物(甲)改为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农作物长得好,害虫A也被抑制,显然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并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显示乙和害虫A不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5.(2016海南,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答案D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6.(2015全国理综1卷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灌木阶段由草本阶段演替而来,物种数目更丰富,群落的空间结构也更复杂,A、B两项错误;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小取决于生物的种类、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灌木阶段生物的种类较多,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强,C项错误;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增加,通气性也较好,为群落由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演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D项正确。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甲池塘鲫鱼数量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鲫鱼丰富度较高C.经过群落演替,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达到相同水平D.森林中物种数目多于河流,则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河流答案D解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而不是标志重捕法;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与所处环境密切相关,所以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达到不同水平;群落物种丰富度描述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种群中个体数目的多少。2.(2019广东广雅学校模拟)右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B.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数量会超过甲种群C.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淘汰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C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判断甲种群在C点属于增长型,A项错误;据图分析可知,甲、乙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一般情况下,捕食者的数量不会超过被捕食者,B项错误;甲曲线中A点相当于该生态系统中甲生物的最大容纳量K值,D相当于K/2,故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项正确;甲、乙为捕食关系,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数量大量减少,随之乙种群数量也会下降,但不会导致甲种群被淘汰,D项错误。3.(2019江苏扬州模拟)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有关,与生物自身特点无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只有人类活动才可以改变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答案C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土壤的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有关,A项错误;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林也存在草本植物、小灌木,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B项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项正确;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仅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还受自然环境的影响,D项错误。4.(2019安徽合肥三模)某坡耕地退耕还林后,经历了草地、灌木、森林阶段的演替。P为生产者同化的太阳能总量,R为所有生物总呼吸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退耕还林是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的生态工程B.群落演替过程中,P和R都逐渐增大,森林阶段P/R小于1C.从灌木到森林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保持相对稳定D.群落演替到草地阶段,只具有水平结构,不具有垂直结构答案A解析退耕还林可以改善环境,利于生物生存,是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的生态工程,A项正确;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的过程中,P和R都逐渐增大,到顶级群落时,P/R=1,此时生态系统比较稳定,B项错误;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生物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C项错误;群落演替到草地阶段,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D项错误。5.下图表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有甲、乙两种小型土著鱼种群。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鱼的食性虽有不同,但二者间仍然存在竞争关系B.该湖泊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只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甲种鱼和乙种鱼C.若因地质变化使该湖泊全部干涸,则该区域可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D.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垂直分布的变化,导致该湖泊只有垂直分层现象答案A解析甲、乙两种鱼的食性虽有不同,但都捕食小型浮游动物,二者存在竞争关系,A项正确;湖泊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甲种鱼、乙种鱼及其他生物,B项错误;因地质变化使该湖泊全部干涸,则该区域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C项错误;植物在水中因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垂直分布的变化,导致该湖泊存在垂直分层现象,但也存在水平结构,D项错误。6.某兴趣小组研究放牧对草场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该地区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B.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不能对采集到的数据取平均值C.过度放牧会导致群落结构改变,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高寒草甸不发生演替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分析,所统计的三个年份中,随放牧强度增加,该地区物种丰富度均呈下降趋势,A项正确;调查物种丰富度时,由于物种只要存在就不能有漏统计的情况,对所统计数据处理不是取平均值,B项正确;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中草被过度采食,而草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过度采食导致生态系统中其他消费者食物来源欠缺而减少,最终影响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生态价值即间接价值,C项正确;群落演替的发生不是因为某一因素的介入而停止,即使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比例适宜,也会发生群落演替,只是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可能与原来有差异,D项错误。命题角度3生态系统的结构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国理综2卷,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答案A解析本题的切入点是数量金字塔的特点。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及两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可知,夏季草原生态系统中体型较大的羊的数量少于草,而森林生态系统中,昆虫的体型很小,其数量会显著多于乔木。所以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2.(2016海南,21)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A.田螺 B.小球藻C.大肠杆菌D.草鱼答案B解析田螺、大肠杆菌、草鱼均属于消费者,不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小球藻具有叶绿体,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3.(2015海南,23)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A.小鱼吃的小虾B.吃小鱼的大鱼C.泥巴中的藻类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答案C解析从理论上分析,第一营养级必须是生产者,所以应为泥巴中的藻类,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4.(2015天津理综,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答案D解析从图示关系可以看出,甲为个体,乙为种群,丙为群落,丁为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不是个体,A项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仍会发生波动,B项错误。群落不仅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包括分解者,C项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项正确。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2019北京朝阳模拟)如图为黄州赤壁公园某一小树林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虫的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这体现出生物影响环境B.图中包含多条食物链,其中一条食物链是植物虫鸟细菌C.阳光、空气等非生物成分,加上该树林全部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D.图中的细菌、真菌都是原核生物,植物、虫、鸟都是真核生物答案C解析虫的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这体现出生物适应环境,而不是生物影响环境,A项错误;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因此图中只有1条食物链,即植物虫鸟,B项错误;该树林中的全部生物加上阳光、空气等非生物成分,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C项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真菌是真核生物,D项错误。2.(2019山东潍坊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C.自养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生产者都是植物答案A解析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少数的动物属于分解者,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A项正确;有些细菌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B项错误;自养生物不一定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等进行化能合成作用,C项错误;硝化细菌是生产者,但不是植物,D项错误。3.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朱鹮位于第三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朱鹮与鱼类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C.流入朱鹮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的总能量之和D.大量捕捞鱼类将使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答案A解析据图而言,有6条食物链,但是朱鹮位于第三或第四营养级,所以A项错误;食物网中,朱鹮以鱼类为食物,两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朱鹮与鱼类都以贝类为食物,则两者的种间关系为竞争,B项正确;鱼类和贝类同化的能量大于朱鹮同化的总能量,因为鱼类和贝类同化的能量中绝大部分被自身呼吸消耗,少部分流入朱鹮,少部分流向分解者,C项正确;大量捕捞鱼类,导致鱼类数量减少,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D项正确。4.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鼠属于第二营养级B.大量捕蛇可能会引发鼠灾C.鹰获得的能量最少D.图示生物构成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答案D解析据题图可知,鼠属于第二营养级,A项正确;据图中食物链可知,蛇以鼠为食物,蛇是鼠的天敌,大量捕蛇,会导致鼠的天敌减少,进而鼠会大量繁殖,引发鼠灾,B项正确;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可知,越高的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据图可知鹰属于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C项正确;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中的各种生物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包括该区域内的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而图中缺乏分解者,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D项错误。5.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该生态系统中()A.绿藻、水草吸收的光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轮虫和螺蛳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营养级C.鲫鱼和螺蛳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和捕食D.鲫鱼位于最高营养级,其群体所含的能量最多答案C解析绿藻、水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项错误;轮虫和螺蛳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B项错误;鲫鱼以螺蛳为食物,二者是捕食关系,同时鲫鱼和螺蛳都以水草为食物,二者又属于竞争关系,C项正确;鲫鱼位于最高营养级,由于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其群体所含的能量最少,D项错误。6.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四个营养级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B.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C.该生态系统肯定没有分解者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D项错误。命题角度4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及保护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江苏,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答案C解析由题干可知,叶退化的锁阳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可判断二者为寄生关系,A项错误;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恢复力稳定性一般较高,B项错误;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项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定向的是自然选择,D项错误。2.(2018全国理综3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以及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相关内容。昆虫属于消费者,A项正确。光属于信息种类中的物理信息,B项错误。利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以用来调查某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项正确。可根据诱捕到的昆虫种类情况,探究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项正确。3.(2017海南,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答案D解析在受到保护后,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种群数量恢复,数年后开始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粮食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保护区内资源不足,种内竞争增强,由于食物不足,需要外出觅食。4.(2017江苏,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徐州市实施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使物种多样性显著提高,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其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即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5.(2016全国理综3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食物链及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捕食黄雀,因此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蝉的数量减少,故A项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故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使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增多,但未改变能量流动的方向,C项正确,D项错误。6.(2016全国理综1卷,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能量流动是单向且逐级递减的,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项正确,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体现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项正确。人类对物质的消耗标准要以不破坏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D项正确。7.(2016海南,20)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食物答案C解析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动物应在森林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不能使其适应森林生活。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2019吉林长白山质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太阳光照射到植物体上开始B.次级消费者摄取的食物中的能量即为流入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C.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也就从无机环境输入到了生物群落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植物体固定太阳能开始,A项错误;次级消费者摄取的食物中的能量包括流入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和其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B项错误;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C项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便进入了生物群落,D项正确。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或水库中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B.农业生产中防治稻田害虫的目的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向土壤中投放微生物复合菌剂分解土壤中的残留农药,会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近年来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已经丧失殆尽答案C解析植物可以吸收N、P等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要靠微生物分解,A项错误;防治稻田害虫,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而不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项正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项错误。3.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有人登岛牧羊,捕食狐和野兔,狐也捕食羊羔,第5年,岛上的狐濒临灭绝,但野兔的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登岛前岛屿上只存在两个种群B.5年间野兔的种内斗争逐渐减弱C.狐的存在对于羊和野兔始终不利D.5年后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答案D解析人登岛前岛屿上除存在狐和野兔两个动物种群,还存在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种群,A项错误;人登岛以后,狐濒临灭亡,野兔数量大大增加,导致其食物、空间等竞争加剧,则其种内斗争加强,B项错误;狐可以捕食羊和野兔的老弱个体,维持种群的健康发展,C项错误;5年后植食性动物羊和兔的数量增加,植物减少,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D项正确。4.(2019河南周口模拟)下图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B.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较小C.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占摄入量的10%20%D.由图示可知,能量在营养级之间不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答案A解析由于摄入量=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即同化量)+粪便量,所以图中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A项正确;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较大,B项错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占同化量的10%20%,C项错误;由图示可知,能量在营养级之间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D项错误。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C.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答案B解析用黑光灯诱捕昆虫,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利用了光这种物理信息,是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应用,A项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项错误;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项正确;短日照作物黄麻控制生长期是通过接受光这种物理信息来实现的,D项正确。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是()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B.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对生态系统的消耗标准C.利用生物防治农田、森林等病虫害,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D.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答案D解析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延长了食物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项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对生态系统的消耗标准,避免过度消耗,破坏生态环境,B项正确。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可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C项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项错误。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也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B.封山育林、治理沙漠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湖泊中的群落区别于森林中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答案D解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A项正确;人类实施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的行为,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项正确;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项错误。8.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丙和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B.若缺少甲和丁该生态系统将会崩溃C.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D.照射在甲上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答案D解析甲为生产者,乙和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乙和丙都能以甲为食物,同时丙又捕食甲,A、B两项正确;碳循环是在每个生态系统独特的营养结构基础上实现的,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C项正确;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仅是生产者接收到的太阳能的很小一部分,D项错误。9.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AB.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C.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1+B1+C1+D1)/C100%D.蚕丝中所含的能量来自蚕中的B1答案D解析A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净光合作用量C=总光合作用量A-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C将用于桑树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A项错误;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桑树同化的总能量减去桑树呼吸消耗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和流入蚕的能量后剩余的能量,B项错误;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蚕的同化量桑树的同化量)100%=(A1+B1+C1+D1)/A100%,C项错误;蚕丝中所含的能量来自B1,D项正确。10.(2019江苏南通模拟)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之和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和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C.图中与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D.该生态系统中狐的营养级别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多答案B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太阳能的总量,A项错误;和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B项正确;图中与的比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狐的营养级别最高,获能最少,D项错误。命题角度5种群与群落结构、演替的综合考查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国理综3卷,3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型,且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最快。(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答案(1)Sa/2(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增长规律,旨在考查科学思维与模型构建能力。(1)由题意可知,该种群存在数量的最大值a(K值),即种群中个体的繁殖受到环境条件等的限制,因此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在a/2(K/2)时,种群增长最快。(2)由于培养基M的量减少,单细胞菌获得的营养物质减少,因此其K值减小。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不受接种量的限制,因此增加接种量时K值仍然不变。2.(2017全国理综2卷,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解析(1)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2)药物灭鼠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有死亡率升高及环境恶化导致的个体的迁出等。(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4)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3.(2017天津理综,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