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19届高三历史等级考第二次质量调研(二模)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462691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嘉定区2019届高三历史等级考第二次质量调研(二模)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市嘉定区2019届高三历史等级考第二次质量调研(二模)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市嘉定区2019届高三历史等级考第二次质量调研(二模)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嘉定区2019届高三历史等级考第二次质量调研(二模)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牧野”以上材料指向同一事件,两则材料A. 互为印证B. 互相矛盾C. 孤证不立D. 不足采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牧野”可知这两则材料相互印证,故选择A选项;选项B、C、D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故排除。2.左传“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此处鼎的主要功能是A. 生活用品B. 祭祀礼器C. 权力象征D. 生产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鼎在当时是权力的象征,故C选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故排除A、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祭祀的内容,故排除B选项。3.有学者称,“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这里“历史渊源”是指周公制定的A. 分封制B. 礼乐制度C. 宗法制度D. 井田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强化了君臣间等级秩序,有利于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并对后世儒家“礼”的核心思想造成深远影响,故选择B选项;分封制为地方行政体现,与儒家思想产生无关,故排除A选项;宗法制度并非周公制定,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井田制度为西周土地制度,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选项。4.下列历史名人出生于公元前4世纪上半期的是庄子荀子孟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公元前369年公元前313年公元前371年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84年公元前469年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公元前四世纪上半期,应该是从公元前399年到公元前350年,材料中符合这一特点的人物包括,庄子,孟子,亚里士多德,故正确。故选择B选项。故排除ACD。5.汉初推行“与民休息”政策,与之相对应的思想基础是A. 法家思想B. 黄老思想C. 儒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初面临经济恢复和巩固政权,推行“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实质上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黄老思想,故选择B选项;法家思想强调依法治国,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选项;汉初还未采纳儒家思想,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与材料主旨不吻合,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道家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汉初推行“与民休息”政策的背景和实质。6.“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描述的政治制度是A. 三公九卿制B. 内外朝制C. 三省六部制D. 内阁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长官地位都相当于宰相,所以是宰相是集体议政,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故选择C选项;三公九卿制度和内外朝制度都只有一个宰相,与材料中“众多宰相”不符,故排除A、B选项;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内阁制不存在宰相,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选项。7.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某个朝代“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此学者所说的朝代最有可能是A. 西汉B. 唐朝C. 宋朝D. 清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在广州等地设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南宋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一些大的港口设有供外商居住的蕃坊。所以说,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故选择C选项;西汉开启了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但并没有朝着海上强国方向发展,故排除A选项;唐朝的海上贸易虽发达但是比起宋朝还是稍逊一筹,宋朝更加符合题目主旨,故排除B选项;清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实行“海禁政策”,海上贸易日益衰弱,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再进行分析。8.“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中外知识线第二次接触的世界背景是A. 明代朝贡贸易B. 新航路的开辟C. 启蒙运动开展D. 工业革命扩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末大约是16世纪末-17世纪中期,新航路开辟时间为15-17世纪,与材料中“中外知识线第二次接触”时间吻合,且明朝末年出现了早期的西学东渐,使中国在文化上融入世界,开拓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促进了中国数学、天文、地理等学科的发展,故选择B选项;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启朝贡贸易,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明末实行“海禁政策”与朝贡贸易,故排除A选项;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选项;工业革命开展于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故排除D选项。9.“专制”与“自由”、“特权”与“平等”、“神性”与“理性”体现了17-18世纪社会现实与思想观念的对立。这种对立最典型的国家是A. 英国B. 美国C. 日本D. 法国【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7-18世纪法国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勾结,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疯狂残害不同信仰者和有进步思想人们。与专制制度严重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进步力量的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冲破旧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束缚,故材料中“专制”与“自由”、“特权”与“平等”、“神性”与“理性”这种对立最典型的国家是法国,故选择D选项;英国在17世纪建立君主立宪制、美国在18世纪建立三权分立制,对于材料中的对比并不典型,故排除A、B选项;日本在18世纪大力发展经济,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选项。10.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曾对着伦敦街头辉煌灯火发出“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预感,其依据是A.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C. 英国工业革命开展D. 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整个欧洲都走向了衰落,英国的实力也大大的缩减,故选择D选项;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冲破了神学的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自然科学的发展营造了民主的学术空气,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选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出现了长期的政治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和成为工业强国创造了前提。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选项;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英国的生产力大幅提高,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选项。11.1936年12月,对中国无尽内战“提不起兴趣”的美国纽约时报突然在头版连续15篇重量发布中国新闻。与此转变相关的事件是A. 西安事变震惊中外B. 红军长征胜利会师C. 七七事变日本侵华D. 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6年12月”可知这是在描述西安事变,故选择A选项;红军长征胜利会师是在1936年10月,故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选项;七七事变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间在1937年,故排除C、D选项。 12.下表为英国不同年代总就业人口中农业与工商业所占比例,导致这一结构变化直接原因是A. 海外殖民B. 工业革命C. 圈地运动D. 光荣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图表信息可以看出,从1811年到1871年,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而工商业人口所占比重上升,这反映了因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故B正确;农业人口与工商业人口比重的变化,并不是因为海外殖民和光荣革命,排除A、D选项;圈地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口结构的变化,但是并不是工商业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故排除C选项。13.19世纪末因国家统一和工业化导致社会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工业产值迅速上升的国家是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俄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推动了德国工业化进程,故C项正确;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幅提高而成为世界工厂,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19世纪法国并未分裂,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选项;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走上资本主义展道路,但资本主义发展较慢,不可能使工业产值迅速提升,故排除D选项。14.“自由放任”和“国家调控”是资本主义经济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转型的典型标志是A. 第二次工业革命B. 罗斯福新政C. 经济大萧条D. 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是改变了自由放任阶段,走向了国家控制阶段,其主要的标志就是1933年美国开始实行的罗斯福新政,加强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故选择B选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仍是自由放任,并没有朝着“国家调控”转变,故排除A选项;经济大萧条时期胡佛总统仍主要主张自由放任,故排除C选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罗斯福已经开始实施国家调控,故排除D选项。15.“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发出此种呼喊的是A. 魏源B. 严复C. 章学诚D. 梁启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要求史学革命,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批判旧史学,提倡以进化史观研究历史并发动“史学革命”,故选择D选项;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故排除A选项;严复积极发展维新思想,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选项;章学诚主张经世致用,明道世教,与材料不符,故排除C选项。16.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最早阐发到甲午战争结束后渐趋沉寂的近代思潮是A. 中体西用B. 进化论C. 民主共和D. 实业救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861年冯桂芳在校邠庐抗议一书最早阐发到甲午战争结束后渐趋沉寂的近代思潮应该是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故选择A选项;进化论思想是在19世纪中叶后期产生的,但并未在1895年之后沉寂,故排除B选项;民主共和思想是在20世纪初产生的,故排除C选项;实业救国思想是在19世纪末产生的,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体西用,做此题需要找准材料中的关键句进行分析。17.“木制帆船舰队再也无法与蒸汽动力的战船相对抗了”基于此种教训与认识而进行“改变”的国家有A. 英、法、美B. 俄、日、清政府C. 德、俄、美D. 法、德、日本【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木制帆船舰队再也无法与蒸汽动力的战船相对抗了”可以得出: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了其他国家的改变,结合所学知识,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的农奴制改革、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开始改变,故选择B选项;英、法、美在工业革命后都进行对外扩张,并没有因受到侵略而改变,故排除A、C、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需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扩展。18.清末学堂里,学生们从民报上可以看到的是A.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B.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C.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D.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选项A中提到“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代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选择A选项;选项B强调“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故排斥B选项;选项C中的“购买外洋器物”代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故排除C选项;选项D强调“立国之道在人心不在技艺”,反对学习西方科技,是顽固派的主张,故排除D选项。19.二战后它曾是大国合作的试验场,也曾是大国博弈的竞技场。它是A. 德国B. 法国C. 美国D. 苏联【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在两极对峙的过程之中,德国既是两大阵营的前沿,又是两大阵营对峙缓和的重要体现,故选择A选项;二战后法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并没有参与到其他大国的斗争中,故排除B选项;美国在二战后实力大增,不可能成为大国合作的试验场,故排除C选项;二战后苏联近乎疯狂的扩张领土,并不会成为大国博弈的竞技场,故排除D选项。20.1961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找到法国总统戴高乐,言语间浸透热心,“请相信我!让咱们把欧洲团结起来吧,亲爱的兄弟!咱们三自己能够一同干:您、我和(西德总理)阿登纳。”英国要表达的是A. 抵制美苏冷战B. 参与欧洲联合C. 控制欧洲市场D. 实现欧洲自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表达出要有团结欧洲的愿望,当时法国和德国已经开始走向联合,所以可以体现出是英国想要参与到欧洲的联合之中,故选择B选项;英国想要加入是为了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并不是为了抵制美苏冷战和实现欧洲自强,故排除A、D选项;二战后英国的实力大减,已经无力控制欧洲市场,故排除C选项;二、综合分析题(一)外交七十年21.中国走向世界: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一边倒”外交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拓展外交舞台,致力于全方位的外交关系,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请将图片下字母按表格内逻辑关系填入适当位置。外交历程主要表现“一边倒”外交初登国际舞台外交舞台的拓展全方位的外交【答案】E/C/BD/AF【解析】【详解】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过程并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实现一边倒外交战略的主要表现为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故选择E选项;而新中国登上国际外交舞台的主要体现为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选择C选项;外交舞台的扩展主要体现为1971年尼克松访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选择B、D;全方位外交主要体现为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创立上海合作组织,选择A、F。22.观察下图,新中国建交三个高峰期分别是什么时段?简要说明第三高峰期出现的国际国内背景。【答案】建国后初期、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调整外交政策。【解析】【详解】从材料图片明显可以看出,新中国三次外交高潮分别是1949年到50年代初,70年代初期,89年到90年代中期,其中第3次高峰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其主要的原因应该是由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中国同更多的苏联解体出来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国内的原因是中国进一步推行改革开放。(二)国际秩序大调整20世纪是国际政治秩序大调整时期,但上半期与下半期调整形式迥异,国际秩序各不相同。 23.概括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特征,完成下表时间主要调整形式调整的主要结果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下半叶【答案】时间调整的主要形式调整的主要结果20世纪上半叶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20世纪下半叶冷战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为了稳定战后的世界格局,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进入冷战阶段,世界呈现两极格局,随着欧洲一体化、日本和中国的逐渐崛起,世界局势调整为多极化趋势。24.如果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两极争霸格局形成进行梳理,正确排序是:A.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崛起B.北约与华约的对峙C.雅尔塔体系的建立D.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主导地位形成【答案】DACB【解析】【详解】二战结束后,由于美国领土并未承受大量的战争且因收到大量军火订单而快速发展,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地位,故先选择D;苏联战后积极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宣传共产主义,使自己的威望大幅提升,使自己的力量崛起,故第二个顺序为A;1945年,美国与英国、苏联建立雅尔塔体系,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故第三个选择C选项;1949年,西欧和北美12国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签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建立;1955年,东欧苏联8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统称华约公约签订,以苏联为首的7个国家社会主义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故最后选择B。25.你如何看待20世纪国际秩序调整形式的差异?【答案】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应对国际矛盾处理机制不健全:军国主义传统、民族主义及法西斯势力。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形成冷战对峙、国际法及机制保障、人类对战争的反思、全球化的发展与合作。【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从政治角度,分析各国的政治制度的变化和政治传统;当时处于冷战时期,可以分析在冷战过程中和冷战之后国际秩序的变化。(三)一七九三年代26.1792年7月,英国马嘎尔尼携带国王乔治三世的国书,率贸易使团从朴次茅斯港启程访华,1793年抵达中国。材料一 英国马嘎尔尼贸易使团访华铩羽而归英国使团准备清政府态度祝寿礼品天文仪器、地球仪、望远镜、秒表;战舰模型、毛瑟枪、连珠枪、利剑;有关城市、教堂、城堡、陆战与海战、船坞、赛马等的写生画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被视为“奇巧”之物未被重视。具体要求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准在北京常驻外交使节等。“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所属。”“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材料二:法国大革命的夺目烈焰闪耀欧洲大陆1793 年处死路易十六材料三 “如果这两个国家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火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阿兰佩雷菲特(法国1989.5)著王国卿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问题:(1)根据材料一,马嘎尔尼贸易使团对华具体要求涉及哪些方面?(2)材料一、二中英法两国1793年代社会诉求存在怎样的差异?简述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3)结合材料一、三,谈谈你对阿兰佩雷菲特关于中英交往评价的认识。【答案】(1)通商、土地、关税、使节。(2)英国拓展海外市场,法国推翻君主专制进行政治革命。英国完成政治革命,工业革命正在进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开拓国际市场;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动员、资本主义发展、等级制度的存在,社会矛盾激化。(3)能够辩证综合分析,提出观点或认识,结合历史背景与史实进行分析说明。【解析】【详解】(1) 方面:通过材料“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粵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准在北京常驻外交使节等”可以得出英国对华要求主要涉及: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增加通商口岸、调整税额、租借土地等。(2) 差异;通过材料一可以看出英国此时的诉求是开辟海外市场;通过材料二处死路易十六可以看出法国的社会诉求是追求民主,推翻专制统治。原因;可以从两国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代议制发展水平的角度去回答。(3) 认识:通过材料三可以看出阿兰佩雷菲特认为中英接触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强大。对于这一事件的评价结合材料一从英国加紧对外殖民扩张、清政府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角度去分析回答。- 1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