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中忠实标准的多元取向以朗费罗金色的夕阳的两种翻译为例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02975003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翻译中忠实标准的多元取向以朗费罗金色的夕阳的两种翻译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诗歌翻译中忠实标准的多元取向以朗费罗金色的夕阳的两种翻译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诗歌翻译中忠实标准的多元取向以朗费罗金色的夕阳的两种翻译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9卷第3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6月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 29 No. 32010. 6诗歌翻译中“忠实”标准的多元取向以朗费罗金色的夕阳的两种翻译为例袁帅亚(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 470000)摘要: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于原作。忠实”标准适用于诗歌翻译时会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对朗费罗的一首诗 金色的夕阳的两种截然不同翻译表明 ,诗歌翻译中,由于译 者对诗歌的各种内容与形式因素价值评判不同,“忠实”这一标准的取向是多元的 ,译者对这一客观标准的主观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译作风格。关键词金色的夕阳;诗歌翻译;标准取向;译作分析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1750(2010)03 - 0116- 04- - :一、引言11沁越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诗歌又是最讲究形式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和形式是个浑然一体的有机体。因此诗歌是很难翻译的,因为“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近而 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Nida & Taber, 1969 )意义是就内 容而言的,文体是就形式而言的。忠实于原作也是 评判诗歌翻译的客观标准。诗歌翻译的理想境界 应是与原作形神皆似。然而,在诗歌翻译实践中,很多情况下,难以做到同时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形 式。本文作者把美国诗人朗费罗(H W Longfel2low)的一首名诗金色的夕阳翻译成了形式和风 格截然不同的两个译本。第一个译本把原作译成 了中国传统诗歌形式之一的五言体诗。第二个译本尽可能地在译文里保留了原作的形式因素。文章对这两个译本进行了评析,旨在说明,在具体的 诗歌翻译实践中,由于译者对诗歌中各种内容和形 式因素的价值评判不同,“忠实”作为诗歌翻译的 标准,其取向是多元的,译者的主观标准取向很大 程度上影响译作的风格。二、金色的夕阳原文及两个译本The Golden SunsetThe golden sea its m irror sp reads收稿日期:2010 - 04 - 05作者简介:袁帅亚,男,河南柘城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文学Beneath the golden skies, And but a narrow strip betw eenOf land and shadow lies.The cloud - like rocks, the rock - like clouds D issolved in glory float,And m idway of the radiant fl ood,Hangs silently the boatThe sea is but another sky,The sky a sea as well,And which is earth and which is heaven,The eye can scarcely tell.译本一:薄暮海天苍穹镀金彩,碧海铺明镜。海天交接处,光影一线连。石云两相若,烨烨竞漂浮。滟滟潮水中,依稀孤帆悬。海亦融为天,天亦化作海。 天地浑然同,岂能辨分明。译本二:金色的夕阳金色/夕照下/,海面 金黄,117?994-20; 10 China Academic Jounyal ElccLrcHiic PublishinE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jHkj.riet袁帅亚:诗歌翻译中“忠实”标准的多元取向以朗费罗金色的夕阳勺两种翻译为例铺下/铜镜一面。唯见地面与云影/ 融成,细长依稀勺1勺一线。浮云/像巉岩/,巉岩若浮云辉煌中中標浮回旋。远处滟滟潮水正中,一帆/静静/咼悬。沧海/宛若一片/云天,云天也似侮面。哪是/地面/,哪是云天,眼睛真难分辨。朗费罗(18071882)是19世纪美国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抒情诗、叙事诗、歌谣和诗剧,曾在美国和欧洲广泛流传。金色的夕阳是其名作之一。这里选译的是该诗的 写景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诗写的是万道霞光 辉映下无边无际的大海的景象。第一节写苍穹下, 一碧万顷的大海如一面阔大无比的明镜,金灿灿的夕阳把这面明镜和它映照的苍穹照射得金碧辉煌。诗人极目远眺,只见海天相接之处 ,浮云在水里的 倒影和陆地连在了一起。第二节写岸上的巉岩和 天上的浮云融汇在一起,金碧辉煌,分辨不清哪是巉岩,哪是浮云。波光潋滟中,有一帆船静静地高 悬着,宛若一幅静态的画。第三节写诗人上下观望 的感受,苍穹像是一片大海,大海也宛若苍穹,此刻 二者都是一片金黄。在天映水底、舟悬天际、海天 一色的整幅画面中,哪儿是地上,哪儿是天上,肉眼 已辨不分明了 。该诗韵律严谨、辞采炫丽、简约含 蓄、意境优美,堪与唐诗名篇相媲美。三、对以上两个译本的评析1归化的译文第一个译本从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对一首 诗的阅读期望出发,把原诗翻译成了五言体诗 。这 种五言体译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诗经中早就 有五言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 何 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唐代诗人 更写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最有名的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等。译文按照汉诗里五言诗二二 一或二一二的节拍安排句子。第一节前两句“苍穹/镀金彩,碧海铺 明镜”是二一二节拍,后两 句“海天佼接/处,光影 一线连”则变成了二二 一节拍。第二节的节拍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最后一节四句全改成了二二一节拍。这样整个诗的节拍形成了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拍群。不同的节奏在诗中交错运用,句式富于变化,更具音乐感。钟 嵘在诗品?序里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 之有滋味者也 ”(郭绍虞,2001)这个译本也很好 地体现了五言诗的韵味 。其次,在文意和修辞层面,译本一也力图把原 作带入我们的文化传统。原诗题目“ The GoldenSun set侧重于夕阳,而全诗写夕阳照射海平面的 美景,因此题目译成了“薄暮海天”。第一节中 skies翻译成了“苍穹”,golden词由“金彩传达 了出来。第二节描写巉岩、云海、孤舟,其意境让人 联想到我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描绘春天夜晚,江畔潮水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朗费罗这首诗第二节则写云海与 巉岩融于在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景象。此节译文 的“烨烨”一词,意为明亮,光辉灿烂的样子,很符 合原作 glory的意思;而原诗中的 radiant flood翻译 成“滟滟潮水”,则是由张若虚的“滟滟随波千万 里”启发而来。“滟滟”指波光闪动的光彩,也很符 合radiant的意思。最后一节描写天海一体的景 象,译文通过亦”字的重复运用和“浑然”一词,更 好地表现了原文的意境。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因字而成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菁 英,字无妄也”,强调了创作中字句的选择对篇章 起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周振甫,2005)这句话适 用于创作,也适用于翻译。从翻译策略上讲,译本一体现了翻译理论家韦 努蒂(LawranceVenuti )所论述的“归化 ” (domest2 eating translation)翻译法。这种翻译方法要求译者 向译文读者靠拢,采取译文读者习惯的译语和表达 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韦努蒂认为这种翻译法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其实把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ne翻译成一箭双雕 ” 一举两得”把 a ii roads lead to Rome译为“殊途 同归”都是这种翻译方法的体现。2.异化的译文第二个译本是在分析原诗格律基础上进行的。一首英诗往往包含若干诗节,每节分为若干行,每个诗行由若干音步组成。音步则是由一定数目的重读音(扬)节和非重读音节(抑)按照一定的规律 排列而成。音步中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排列 方式构成英诗的格律。常见的英诗的格律有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扬抑抑格等。根据各行音步 的数目,诗行又可以分为一音步、二音步、三音步、 四音步以至更多。英语诗歌的押韵可以根据单词 内音素重复的部位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种类,最常见的有头韵、谐元韵和尾韵。不同的诗押韵形式不 同,同一行诗也可能存在多种押韵形式。朗费罗的这首诗的音步是先轻后重的抑扬格,即每个音步包括两个音节,前一个音节轻读,后一 个音节重读;单数行即第一、三、五、七、九和十一 行,每行四音步,属四音步抑扬格 (iambic tetrame2 tre)。双数行即第二、四、六、八、十和十二行,每行 三音步,属三音步抑扬格(iambic trmetre)。并且,全诗第二行和第四行,第六行和第八行,第十行和 第十二行押韵。在汉语中完全翻译出这种格律形 式来是不可能的。然而,用汉语里类似的语音手段 可以部分地传达出这些声音效果。译本二利用汉语的“音组”或“停顿”来移植英诗里的音步,如第一行“金色夕照下/,海面金黄”四处停顿,第二 行铺下/铜镜一面”三处停顿,与原作第一行四 音步,第二行三音步正相对应。以此类推,译文单 数行每行四顿,双数行每行三顿,整体上与原作对 应。原诗第二行末尾skies与第四行lies押/ aiz/韵,译文则用面”和 线”押韵。其余几行以同 样的方式处理:“旋”与悬”和面”与“辨”的押韵 处与原作对应。这样以来,译本二格律和韵式与原 作大体相同。这个译本,由于用的是现代汉语,也比较容易做到忠实于原作的意义。从翻译策略上讲,译本二体现了韦努蒂所说的 异化” (foreig nizi ng tran slat bn)翻译法。这种翻译 方法通常“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现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 验”。芳译法韦努蒂(1995)描述为一种“背离民族的压力”,其作用是“把外国文 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之中,把读者送到国外去”。换言之,异化翻译法要求向原文作者靠 拢,采取原文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内容,若把 to kill Wo birds with one sbne翻译成一石两 鸟”,把A ll roads lead to Rome译为 条条大路通罗 马”,便是这种翻译方法的体现。四、诗歌翻译中的忠实”标准把同一首诗翻译成形式与风格截然不同的两个版本,那么译者的翻译标准又是什么呢?我国翻译界自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以来,又 有多位翻译理论家提出各自不同的标准,如鲁迅先生的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丰姿”的“兼顾两面”论,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 和“美准则,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三字标准, 等等。(连淑能,2006)虽然措辞不同,但在译文应 该忠实于原作这个最基本的一点上,以上各种观点是有明显的共识的。在当代西方后现代思潮和解 构主义哲学影响下,原作的意义似乎失去了确定 性,译文应忠实于原作的观点也就受到了挑战。但在翻译实践中,“忠实”作为衡量译作的基本准则 的地位则没有任何动摇,也不可能被取代。翻译家 曹明伦(2006)认为“忠实”作为翻译的标准“是由 翻译活动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翻译的本质属性不 变,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就永远不会过时 ”。“忠实”标准当然也适用于文学翻译,只是文学翻译会牵涉到较多的文化因素 。译文中必须保 留那些源语文化因素、怎样保留,以及必须调整哪 些源语文化因素以适应目的语文化,译者可以根据原作文体、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做出选择。这种情形尤其在诗歌翻译中最为显著,因为诗与形式关系 最为密切,而译者在如何对待诗的内容与形式上看 法不尽一致。如何做到忠实于原作,在哪个层面上 忠实于原作,译者会有自己的理解和取向。诗歌翻译家黄杲忻(1999)认为“格律诗是一种量化的语 言”,“按译作中有无格律或有何种格律的情况,可将其对原作格律的反应程度量化起来”,以此来衡量和评论译作。诗歌中与形式同样重要的还有意 境、神韵和读者的心理感受等。这些因素量化起来 就很难了,如何取舍只有靠译者自己作出抉择了。诗歌翻译中译者虽有很大的选择自由,但这种选择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因为“翻译标准并非是某个翻译家随心所欲地规定出来的,而是译者、读者间长期以来的某种默契的结果”。(辜正坤,2003)诗歌翻译中“忠实”标准的取向也一样 。 长期的翻译实践会使译者发现哪些是读者和当时 社会所需要的,而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在对朗费罗 这首诗的翻译中,译本一抛弃了原作格律形式,把忠实于原作的意境当做译文首要的价值取向。这一做法体现了“归化”翻译法的要求,也符合傅雷 的“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不在 形似,而在神似”的文学翻译主张。(罗新璋, 1984)译本二考虑到诗歌毕竟是最讲究形式的文 学作品,便把忠实于原作的诗学形式作为了译文首 要的价值取向。在详细分析原作格律的基础上,这个译本保留了原作的形式因素。以上两种做法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的,它们体现了移植文化可 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模式 。五、结语翻译的本质和诗歌文体的特殊性都决定了诗歌翻译中“忠实”标准的取向是多元的。“忠实”标 准取向的多元化也是诗歌翻译实践活动中存在的 客观现实。诗歌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性的 活动,译者可以发挥本国文化资源优势 ,生产出极 富创造性的译作。同时,翻译具有“丰富译入语和 译入语国家文学与文化的功能”,“借着翻译输入新的表现法”也是诗歌翻译的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翻译也需有保存原作的形式因素和实观材料 的译作。诗歌翻译中,译者的取向虽各有不同,译文形式也多种多样,然而就“忠实”标准来说又是 殊途同归的。y氓 ll J ,边 6”吨 J%.,参考文献:1 Meyer, M ichael. Poetry: An Introduction M . Boston: Bedford /St. M artin s 2001.2 N ida E A & C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2 lationM . Leiden: E. J. Brill, 1969.3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 istory of Translati on M .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4 曹明伦.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J.中国翻译,2006, (4) : 12 - 195 程俊英.诗经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 傅 雷.高老头 潼译本序A .罗新璋.翻译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7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C.上海:上海古籍岀版社,2001.9 黄杲忻.从柔巴依到坎特伯雷一一英语诗汉译研究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0 连淑能.英汉翻译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岀版社, 2006.11 张美芳.翻译策略二分法透视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3) : 1 - 6.12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2005.责任编校:陈强,王彩红? 119?10 China Academic Jounxal Elcctraffiic PublishinE House. All riylits reserved. hUfiH袁帅亚:诗歌翻译中“忠实”标准的多元取向以朗费罗金色的夕阳勺两种翻译为例? #?10 China Academic Jounxal Elcctraffiic PublishinE House. All riylits reserved. hUfiH袁帅亚:诗歌翻译中“忠实”标准的多元取向以朗费罗金色的夕阳勺两种翻译为例Reflectio ns on the C rite rio n of Fa ithfu In ess in Poetry Tra n slat io nY UAN Shua i2yaAbstract: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is the first and foremost criteri on in translati on. However, the criteri on of faithfulness is flexible in poetry translation. The p resent paper translates one English poem into two different Chinese versions and makes a comment thereupo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in poetry translati on there are multi p le choices in relation to the criteri on of faithfulness, and the translator s choice will influence the style of his translation.Key words: The Golden Sunset; poetry translation; choices in criteri o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10 China Academic Jounxal Elcctraffiic PublishinE House. All riylits reserved. hUfi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