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烧造工艺特点名词解释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02469663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0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瓷器烧造工艺特点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瓷器烧造工艺特点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瓷器烧造工艺特点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瓷器烧造工艺特点名词解释三足支钉 解释垫具的一种。使用时三足向下,托面朝上,以便上面放碗、盘等坯件。这种窑具由于自重小,可以多层叠装;但由于重量往往集中在三足尖上,会使足陷件的底部,留下深深的支钉痕。这种垫具三国时比较流行。三角形窑具 解释南朝时的一种窑具,用扁平形的泥条,中间作“Y”岔开;前端再转折成直角,作为支点。轻巧、省料,但由于负重力小,坯件装烧不多。不(音敦)子 解释用瓷石料制瓷,必须将开采来的瓷石用水碓舂细成粉末,再经过淘洗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称之为“石子”或“白不子”。是瓷石制成砖状后的专用名词,中外陶瓷文献上一致的称谓。支圈 解释支圈窑具始创于宋代定窑,其白度为漏斗形匣钵的五分之一。用支圈窑具烧一窑瓷,无论是燃料、时间、产量要比使用漏斗形匣钵增加五倍。为其它瓷窑所仿效。支钉迭烧 解释用高岭土捏成“支钉”,粘于碗盘的圈足边沿,每件912颗,然后把瓷坯放在垫柱上,再把粘有支钉的坯件一个个迭起来,组成一柱入窑焙烧,这种方法称支钉迭烧。支圈迭烧 解释宋代的一种烧造方法。其方法是以泥饼为底,再把瓷泥作成一个断面呈“L”形的圈,套在碗的芒口上;再把碗坯与圈翻过来,覆放在泥饼上。这样一圈一碗的跟着覆盖,然而将圆心下凹的耐火泥饼覆盖在最后一圈上,形成上下一致的圆柱体,迭装入窑,这种方法叫支圈迭烧。长石 解释是陶瓷生产中一种熔剂性原料。在成瓷过程中,长石溶融所形成的乳白色粘稠玻璃体。它在冷却后不再析晶,并能在高温下溶解一部分高岭土分解物与石英颗粒,促进成瓷反应的进行,并可降低烧成温度,减少燃料消耗,这种作用通称为助熔作用。此外,由于高温下的长石溶剂具有较大的粘度,可以起到高温热塑作用与高温胶合作用,防止高温变形。同时,冷却后的长石熔体以透明玻璃体状态存在于瓷体中,构成瓷的玻璃态基质增加透明度,提高光泽与透光度,改善瓷的外观质量与使用效能。长石在陶瓷生产中作坯料、釉料、色料熔剂等,用量很大,作用也很重要。化妆土 解释是一种质地细腻,呈乳白色,用于敷在胎外,以填充胎坯表面的小孔,凹点或其它病疵,使胎面变得光滑;同时能将胎的各种呈色盖住,为坯料开辟广阔的来源。瓷器上使用化妆土始于西晋。升焰窑 解释瓷窑的一种。这种窑温度可达1200 ,硬陶就是在这种窑里烧成的。因为没有烟囱,基本上还是烧氧化气氛;偶而也能烧还原气氛,原始青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烧成。升焰式窑炉有圆形的,椭圆形和方形的。升焰窑虽然没有烟囱,但由于窑内火焰较高,比重小而上浮,因而能把外界冷而重的空气吸进来,使火焰自然向上,这就是所谓“升焰”。火照 解释又称“试片”。是用来测量窑内温度的。宋代的火照是利用碗坯改做的,上平下尖,呈“ ”形,尖端插入盛满砂粒的匣钵内,匣钴置于窑瞠正中,在观火孔内可以看到。当窑工需要测定窑内温度时,只要将长钩伸入观火孔,将火照从匣钵内钩出。每烧一窑要验火照数次,每次钩出一个火照。火照都上半施釉,只能使用一次。石臼 解释粉碎瓷土时使用的工具。瓷土粉碎首先在石臼内捣细。石臼一般为圆形或长方形,中间为一圆坑。石英 解释是一种硅酸盐工业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原料。它是构成地壳的主要成份。部分以硅酸盐化合物状态存在,构成各种矿物岩石;另一部分则以独立状态存在,成为单独的矿物实体。石辊 解释捣碎瓷土的工具。形式有二类:一为碾砣形,两端中部有一个方形孔。另一种是有齿碾砣形,圆径外有尖状齿,圆径中有方眼。有齿者为初次捣碎时使用,无齿者为第二次加工细粉时使用。石辊配置在石臼上一起使用。石英岩 解释是由单一的硅酸凝胶胶结成的一种砂岩,经过变质作用,脱水之后其中的石英称之为石英岩。这种石英岩含有一定数量的杂质,是制造一般陶瓷的原料,其中杂质含量少的可用作细瓷的原料。龙窑 解释陶瓷窑炉的一种。最早出现于商代,明代以前,南方各产瓷区都广泛使用。龙窑呈长方形倾斜砌筑,由于龙窑需要一定的倾斜度,所以一般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成一长隧道形窑炉,约与地平线构成1020角,窑头的角度较大,约20,中部约15,后部约11,窑头有预热室,窑尾一般不设烟囱,因龙窑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窑长约2080米,宽约1525米,高约162米。横断面以窑头最小,中部最大,窑尾大于窑头而小于中部。顶部有投燃料的孔。龙窑的最大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也可以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故有龙窑是青瓷的摇蓝。影青、黑釉瓷等也大都是在龙窑烧成的。印坯 解释拉成的坯在半干时,为正形起见,在内部用印模印坯。仰烧 解释在烧碗时将垫饼放入已经烧过的匣钵内,然后再将碗坯放入匣钵内,把碗的圈足套装、堆迭起来,进行焙烧,这种方法称之为“仰烧”。托珠 解释在坯件之间放几颗扁圆形的泥珠(即托珠)作为垫隔,既可以增加装烧量,还可节省制作窑具的时间和原料。但托珠往往会粘在器物内底,是其缺点。这种垫烧法始于商周,流行于唐代。多水高岭土 解释高岭土的一种。自然界单独生成的极少,多数是与高岭土或其它粘土矿伴生在一起。多水高岭土的主要性能与高岭土相似,但比高岭土含水率高,而且只能和高岭土混合共用。其色白、质松、腻滑、性脆;干燥时崩裂成细小的尖角碎块,脱水后不再重新吸水复原。我国典型的多水高岭土产于四川省叙永县,山西阳泉的多水高岭土含量也非常丰富。多级垫钵覆烧 解释其方法是用瓷泥作好垫钵,垫钵内壁分作数级;先把口径较小的芒口碗碟扣置在垫钵的最下一级上,再依次扣置直径较大的碗坯,装满后入窑焙烧。这种多级垫钵覆烧法,可减少器物变形,增加装烧密度。其缺点是给碗盘造成芒口,而且只能覆烧大小不同,规格不一的产品。待续。2005-3-9 9:48:53藏品阁古玩艺术品拍卖网开通!点这里进入! 野逸 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 等级:版主 文章:686积分:9289注册:2004-8-20 第 2 楼 红炉 解释烘烧彩绘瓷用的窑炉称“红炉”。炉瞠径、高各一米左右,有底、圆筒,四周砌砖,筒和砖之间留有一圈空隙,为木炭燃烧的地方。烘烧时,将彩绘的瓷件装入炉瞠内,点着炉子四周的木炭由缓而急,至温度达到要求时即行停火。待炉子冷却后,取出瓷器,便完成了彩瓷烧制的最后一道工序。阶级窑 解释瓷窑的一种。依山按1020倾斜砌筑,长1520米。阶级窑最初形式为宋代的分室龙窑,至明代演变成一个个单独的窑室,一窑有可以相互通达的五至七室,后一室窑底高于前一室的窑底。室与室之间的隔墙下部有通火孔,在烧前一室时,火焰自窑顶倒向窑底,经隔墙下部通火孔进入次室,并依次通过以后的各室,最后自窑尾排出。所以它既是一个较大的龙窑,而每一室又是一个个半倒焰馒头窑,它既有龙窑的优点,又比单个馒头窑优越。匣钵 解释置放坯体的窑具。单件匣钵只放一件碗,因碗坯不承受任何重量,因此碗底,碗身在修坯时可尽量修薄,从而使瓷器出现轻薄灵巧的器皿。还原焰 解释窑内瓷器烧成过程中,使窑内产品不与氧气接触,等窑内器物冷却后,才开窑,这种气氛烧瓷称还原焰。在还原焰中,铁元素可烧制出青绿色,铜元素则可烧成红色。2005-3-9 12:40:03藏品阁古玩艺术品拍卖网开通!点这里进入! 野逸 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 等级:版主 文章:686积分:9289注册:2004-8-20 第 3 楼 作坊 解释制作瓷器的场所。从瓷土的加工、器型的塑成、釉料的配制、纹样的绘制等一整套生产程序都在作坊中完成。利坯 解释将印过的坯再放在辘轳上,对外部进行修削,使坯的外部厚薄适中,表面光洁,这道工序称利坯。沟火 解释在窑的两旁及窑尾等边缘部分,往往由于燃烧不到而温度不够,窑工必须将火引伸过去,谓之“沟火”,意即沟通火焰。一般采用泼水的办法把火焰引过去,是很见成效的沟火方法。2005-3-9 12:40:20论坛举行“超级买家”评选活动点这里去投票! 野逸 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 等级:版主 文章:686积分:9289注册:2004-8-20 第 4 楼 坯 解释胎在末烧之前称“坯”。拉坯 解释将作坯用的瓷泥团置于辘轳上,在辘轳转动中,以手和刮板把坯拉成所需形状,如盘、碗等,这一工序称为拉坯。盂形垫具 解释垫具。盂形、直口、平底。使用时口朝下,底朝上,放在坯件的内底;然后再在其上装放坯件。南朝时流行。直筒型垫具 解释垫具的一种。直筒形,腰部作弧形微束;托面有内折平唇。大小规格不等,按所装器物而定。是三国时期一种主要垫具。2005-3-9 12:40:32藏品阁古玩艺术品拍卖网开通!点这里进入! 野逸 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 等级:版主 文章:686积分:9289注册:2004-8-20 第 5 楼 齿形窑具 解释这种窑具着力点多,重量分散,由于齿端呈小平面,受重后不会陷入坯里,叠装时,齿口朝下,放入坯件的内底里,上面再叠装碗盏之类。这种窑具是西晋时窑工们的一种创造。倒焰窑 解释倒焰窑的排烟孔虽然仍在*近窑的侧墙上,但在窑底用垫柱和砖砌了轮时吸火孔和支烟道,火焰自窑顶全部倒向窑底。这就是为什么叫倒焰窑的原因。从考古发现,我国的倒焰窑要比欧洲至少早一千余年。同时,北宋耀州窑已采用耐火材料砌筑炉栅,烧煤。可见我国用煤烧窑比欧洲也早一千年以上。垫饼 解释用泥坯制成,形状各异,如浅盘形、盏形、碗形、臼形和环形。使用时,只要将垫饼的托面托住器物的圈足,这样,器物可以满釉。宋代采用仰烧法时,就使用过比碗、盘圈足小而高的垫饼。垫环 解释垫环是在采用覆烧法时,支垫在器物口边的用具。环为正圆形,断面为磬折形。烧成的瓷器,口边无釉。垫托 解释放在器底和匣钵之间垫烧的窑具称垫托,其形有灯状、环形、圆饼式浅碟式等。2005-3-9 12:40:45藏品阁古玩艺术品拍卖网开通!点这里进入! 野逸 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 等级:版主 文章:686积分:9289注册:2004-8-20 第 6 楼 齿形窑具 解释这种窑具着力点多,重量分散,由于齿端呈小平面,受重后不会陷入坯里,叠装时,齿口朝下,放入坯件的内底里,上面再叠装碗盏之类。这种窑具是西晋时窑工们的一种创造。倒焰窑 解释倒焰窑的排烟孔虽然仍在*近窑的侧墙上,但在窑底用垫柱和砖砌了轮时吸火孔和支烟道,火焰自窑顶全部倒向窑底。这就是为什么叫倒焰窑的原因。从考古发现,我国的倒焰窑要比欧洲至少早一千余年。同时,北宋耀州窑已采用耐火材料砌筑炉栅,烧煤。可见我国用煤烧窑比欧洲也早一千年以上。垫饼 解释用泥坯制成,形状各异,如浅盘形、盏形、碗形、臼形和环形。使用时,只要将垫饼的托面托住器物的圈足,这样,器物可以满釉。宋代采用仰烧法时,就使用过比碗、盘圈足小而高的垫饼。垫环 解释垫环是在采用覆烧法时,支垫在器物口边的用具。环为正圆形,断面为磬折形。烧成的瓷器,口边无釉。垫托 解释放在器底和匣钵之间垫烧的窑具称垫托,其形有灯状、环形、圆饼式浅碟式等。2005-3-9 12:40:57论坛举行“超级买家”评选活动点这里去投票! 野逸 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 等级:版主 文章:686积分:9289注册:2004-8-20 第 7 楼 胎 解释在尚未涂施釉料的瓷器胎骨称之为胎。由于做胎的泥有精粗之分,故胎的名目也各异。如普通瓷泥所用的称瓷胎;用泥捣水中,取其未沉的细粉澄之而做的为浆胎;粗的为瓦胎;笨重而坚朴的为石胎;胎质呈铁色的叫铁胎。胎泥 解释是指制瓷胎的泥。它是用高岭土、瓷石二种原料配制而成,其配比成分是以所制器物的形状、大小、厚薄和烧成温度来决定。如高岭土成分愈多,则所需的烧成温度也愈高,成品的变形率也愈少。因此,大件的盘、碗、薄胎器皿都采用高岭土成分较高的配比。我国制瓷胎的配方与国外不同,只用高岭土和瓷石配比而成,是我国传统制瓷工艺的一个特征。脉石英 解释石英在成矿的过程中,除了极少数的二氧化硅晶为水晶外,大量的二氧化硅热水溶液被渗透填入在岩石裂隙中,待冷却凝固后成为致块状结晶态石英,或者凝固为玻璃态石英,并呈矿脉状,这种石英就称为脉石英。由于脉石英含杂质少,是生产细瓷的良好材料。重合迭烧 解释不用支钉间隔,而是把碗盘底心的釉面旋出一个露胎的涩圈,再把上一个碗、盘的不挂釉的底足搁置在涩圈上,这样依次重迭至十个左右装入桶形匣钵,这种方法就叫重合迭烧。元人采用这种方法,装窑度大,耐火材料消耗少,露胎的缺陷仅在碗底,是生产日用粗瓷的好办法。泥条盘筑 解释一种原始的陶器成型方法。先将泥拉成长圆条,按器型大小将泥条一圈一圈盘筑成器型,然后用拍子拍打,再用手蘸水里外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器物,内部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瓷器中的大件圆形器,如瓷缸一类,都采用这种方法。捏塑法 解释就是将泥料捏塑成器的一种方法。一般制作较小的器物多采用此法。制成的器皿上,往往留有陶工的指纹。2005-3-9 12:43:47论坛举行“超级买家”评选活动点这里去投票! 野逸 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 等级:版主 文章:686积分:9289注册:2004-8-20 第 8 楼 莫来石 解释因在苏格兰的莫来岛首次被发现,故名。又称富铝红柱石。无色,晶体呈柱状或针状,熔融温度约为1910,是陶瓷制品的主要成分。紧火 解释溜火阶段过后,窑柴燃烧加快,火势增大,谓之“紧火”。圆筒形垫具 解释垫具的一种。圆筒形,中空;上下端都有内折的的环形平唇,作为坯件的托面。高不足十厘米,是放在直筒形垫具之上,再装坯件。三国时期主要使用这类垫具。氧化焰 解释在烧窑时供给窑内充分的氧气,烧成后把炉门打开,使产品与空气接触,这种气氛下烧瓷,称氧化焰。如含铜的釉在氧化焰中会成绿色或青色。含铁的釉在氧化焰中则泛黄。钾长石 解释在瓷坯组成中主要采用的原料。它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随温度变化的速度慢,熔融范围宽,有利于瓷化的形成,并可保证在成瓷温度下提供足够的玻璃相,使坯体得以良好烧结,防止产品变形。同时,钾长石还可使瓷器的音韵洪亮。旋坯 解释旋车与拉坯车相仿,中心多一木桩,其顶浑圆,包以丝绵。将坯置合桩上,拨轮旋转,使坯内外更平整光亮。涩圈 解释瓷坯在叠烧时,将下面的器物内底刮掉一圈釉药,这样,器底中心有釉,而相叠处无釉;烧成后,无釉处即成“涩圈”。2005-3-9 12:45:35藏品阁古玩艺术品拍卖网开通!点这里进入! 野逸 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 等级:版主 文章:686积分:9289注册:2004-8-20 第 9 楼 高岭土 解释制瓷原料,亦称“瓷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土组成的粘土,得名于江西省浮梁县高岭村。色白或浅灰,无光泽,硬度1,比重26,有滑腻感,易手捏成粉末,干燥时有吸水性,潮湿时可塑性良好。是长石和各种结晶经过完全风化后,生成高岭土。我国高岭土储量大,分布极广,品种繁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江西星子高岭,江苏苏州高岭,湖南大德岭高岭等。瓷石 解释一种制瓷原料。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并含有若干高岭土、长石等的岩状矿物。由于其本身就含有构成瓷的各种成分,并具有制瓷工艺与烧成所需要的性质,在我国和日本很早就用来生产瓷器。烧成温度 解释指瓷坯烧结成器所需要的温度,叫烧成温度。瓷器烧结一般要求温度在1300以上,但我国瓷器由于白云母、绢云母及还原气氛的影响,在1200时就可以烧结。绢云母瓷 解释绢云母质瓷是我国传统的日用瓷质之一。为绢云母熔剂的“绢云母石英高岭土”系统瓷。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尤其是景德镇地区广为生产,是历史悠久的中国瓷的代表。这种利用瓷石所含绢云母的特性及其熔融后形成高粘度玻璃的性质,并利用其本身含石英的特点,加入一定比例的高岭土组成坯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烧后成瓷。钵形垫具 解释垫具的一种,流行于晋。常见的有二种,一是口大底小,腹壁斜张,口部有内折平唇,唇面承放盆,洗等一类器底较大的器物;另一种腹壁较直,平底,底的中心有一圆孔,使用时口向下,底朝上,上面放置器形较大的坯件。粘土 解释烧制瓷器的原料。要求纯度高,质量好,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是地壳含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的。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与结合性,即形成性能与烧成性能。粘土加水后调成软泥,经塑造成形,施釉加彩,高温焙烧等工艺流程后即成为致密坚硬的陶瓷器皿。窑窑炉 解释窑是焙烧陶瓷制品的一种设施。窑炉的建筑均为平地起砌。窑炉是由窑门、火瞠、炉床、烟囱四大部分组成。2005-3-9 12:47:19论坛举行“超级买家”评选活动点这里去投票! 野逸 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 等级:版主 文章:686积分:9289注册:2004-8-20 第 10 楼 窑棒露烧 解释这种烧造方法是将许多窑柱(亦称窑棒,砂缸腿)均匀地排列在窑床上,底部用耐火材料加工固定,窑顶部放置方形垫砖;垫砖上面再放圆形垫饼,然后器物用窑具支放在方形垫砖上,这就是窑棒露烧法。葫芦形窑 解释瓷窑的一种。窑分前后两室,前室高、后室低。前面有烧火门,后有一个单独的烟囱,窑顶两侧各有一排投柴孔(天窗口孔)保持了龙窑的形状。考古资料表明,葫芦形窑早在宋代就已出现,是和分室龙窑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域出现的。其目的是为了适应釉中氧化钾含量高,而需要把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结合起来的缘故。随着制瓷技术的发展,到了明末清初,葫芦形窑的第二个小室取消了,成了只有一个较大窑室的蛋形窑。喇叭形垫具 解释垫具的一种。流行于两晋。大多小而高,托面平,承装碗、盘、唾壶、水盂等小件用。装烧 解释使用某种窑具,把坯件间隔,堆叠起来,然后放进窑室以待焙烧,这一道工序、叫做装烧。2005-3-9 12:49:12论坛举行“超级买家”评选活动点这里去投票! 野逸 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 等级:版主 文章:686积分:9289注册:2004-8-20 第 11 楼 满窑 解释将匣钵装进窑内,叫“满窑”。由于窑的各部位的温度很不平衡,相差很大,因此,在满窑时,应根据各种瓷坯烧成温度的不同,分别放置在窑的各个部位,以使火路畅通。模制法 解释将泥料装填在模子内制坯成型的一种方法。模子是根据不同器型要求制作。有的模子还在内壁刻上所需花纹。用模子成型的器皿、器形一致,规范化,纹饰也很清晰。馒头窑 解释亦称半倒烟式馒头窑,陶瓷窑炉的一种。始于战国,宋以后烧煤,是最早以煤为燃烧的陶瓷窑。所谓馒头窑,是指火瞠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名。点火后,火焰自火瞠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后墙内的烟囱排出。所谓半倒焰,是对近代全倒焰而言。2005-3-9 12:50:12论坛举行“超级买家”评选活动点这里去投票! 野逸 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 等级:版主 文章:686积分:9289注册:2004-8-20 第 12 楼 辘轳 解释古称陶钧,是制作圆形器的传统工具。它的构件是一块圆形木板做成的旋轮,底面中心部嵌一个瓷制轮轴帽,并将它覆盖在一根埋在土内的直轴之顶端,使轴能平稳地旋转,操作时只要用复干拨动旋轮。拉坯时,通过陶工双手和一片弧形瓷刮板,刮成所需形状。碾轮 解释碾制釉料的工具。状如铁饼,中厚,边缘薄,中间有一圆孔,可按把手,配置在碾槽上使用。碾槽 解释碾制釉料的工具。外形狭长状如船形,两头微微上翘,中间有凹槽可置碾轮,可来回滚动碾压。2005-3-9 12:51:09藏品阁古玩艺术品拍卖网开通!点这里进入! 野逸 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 等级:版主 文章:686积分:9289注册:2004-8-20 第 13 楼 膨润土 解释是一种由蒙脱石构成的粘土。能吸附大量水份,吸水后体积膨胀,呈胶泥状,有较强的结合性。膨润土也称浆土、膨土岩等。擂钵 解释加工釉粉叶使用的器皿。造型有敞口、撇口之分;器外施釉至口沿,器内刻有很深的直条纹,呈带饰的鱼纹和莲花纹。始于唐,盛于宋。爆汗 解释坯体在窑内燃烧时,由于温度较高,发生收缩,使器物表面出现一层极薄的“光亮面”,人们称之为“天然釉”,景德镇窑工则称之为“爆汗”,这是坯体在高温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人们受到这种“爆汗”现象的启发,经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釉。溜火 解释窑在点火后的开始阶段,由于窑柴燃烧比较慢,谓之“溜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