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0691642 上传时间:2022-06-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9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名称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专业代码 590201 学校名称 *大学 学校代码 11068 学校举办单位 *市人民政府 学校所在地 * (省份) * (地市) 填表日期 2011 年 10 月 9 日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姓名委员会职务单位名称职务职称主任*省总工会企业安监处处长 高级工程师副主任*大学学院院长 教授委员郑煤集团东风电厂高级工程师委员*大学副教授委员*中谷电子科技公司高级工程师委员*大学教授委员水电部机械设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委员深圳广电银通有限公司工程师委员*大学教授委员*四维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委员*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高级工程师委员*大学副教授委员*物理研究所教授级研究员委员*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高级工程师目 录一、项目背景1二、专业现有基础3三、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6四、建设内容7五、改革举措和保障措施18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项目经费预算、绩效考核指标22七、项目建设预期成果33一、项目背景(一)社会背景分析“十一五”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高速的、健康的增长态势。2010年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了65142亿人民币,增加值达2142亿人民币,占国家GDP收入的7.5%。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支柱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产业规模保持稳步增长态势,预计未来2-3年产业规模将保持3-4%左右的增速;信息技术应用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仍不断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将继续提升。*省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的专业产业园,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批具有突出优势的企业脱颖而出。*省电子信息产业连续六年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1亿元,居全国第12位,同比增长38%;实现软件业务收入77亿元,居全国第15位,同比增长35%。现已形成了洛阳中硅、中光学集团、凯瑞数码、天空能源等一批骨干企业,许继集团、思达科技、新飞集团、安彩集团等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2009年*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指出: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5%,主营业务收入2012年达到1300亿元,2015年达到3500亿元,2020年突破1万亿元。2010年*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市各类电子信息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销售收入156亿元。力争5年的努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要达到800亿元1000亿元。规划提出*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力争实现1000亿元;到2020年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二)行业背景分析1、专业建设背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我国的制造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直属*市,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我校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基础上,依据新形势下*省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大量需求和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于2007年创办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几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紧紧依靠信息产业,跟踪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强同电子行业的联系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省电子信息产业培养了一批高端技能型人才。2、专业建设环境未来几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投入将以18%的速度增长,特别是近两年制造业信息化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市一体化城市”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也为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空间,对电子信息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通过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将对*乃至中原地区现代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三)人才需求状况*作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龙头城市,也是中国主要交通枢纽,在企业自动化技术应用及信息化建设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一是聚集了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具有一定科研实力;二是*省政府非常重视电子信息化建设。*一体化城市带动了*的快速发展,*交通行业和制造业的电子信息化管理、CAD/CAM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和多媒体系统软件开发、IT服务和维护等行业发展,使电子信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电子信息类岗位人才缺口每年达45万人以上;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人才需求还将增大。据全国部分人才市场需求统计,中原地区2010年第一季度电子信息类职位需求9.6万个,占全部人才供求总数的11.2%,大专学历人才需求占60.8%,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据调查,*省现有中等规模以上的设备制造企业1864家。企业岗位分布情况如图1-1所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需求量最大。同时,对我校近2年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电子产品加工岗位占55%,电子产品设计岗位占8%,产品营销占14%,维护岗位占18%,其它岗位占5%。如图1-2所示。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需要*经济、社会发展量的变化,更需要质的飞跃。信息产业独有的高成长性、高渗透性及高智力密集性等特性使其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作用。然而,*信息产业发展的滞后与人才培养的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2010年,*从事信息类专业技术人员为5.83万人,与相邻省份差距较大。从未来的岗位需求趋势看,电子产品开发与维修是首选就业岗位;具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设备制作与编程、设备维护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逐年增加趋势。根据以上分析,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具有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可控编程职业综合能力,适合测量控制岗位群,高质量电子产品加工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发展的趋势。二、专业现有基础(一)专业总体发展水平良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大学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几年来,面向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实训条件日益完善;在*及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社会声誉良好,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二)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从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根据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拓展专业面向,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课程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1)实施“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践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核心实例贯穿”教学模式。以企业真实产品或生产任务为载体,融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全部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以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和生产性实训为主,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专业基本知识电路功能分析、设计、电路板仿真、制作、简易电子产品制作专业知识电子检测、电子产品智能控制、电子产品工艺、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专业综合知识高等职业素养、电子产品设计、制作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以真实电子产品或生产任务为载体,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按照企业生产要求,承担工作任务,进行生产线作业校外顶岗实习参加电子技能大赛,综合实训应用与创新实训职 业 道 德 与 职 业 素 养图2-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养融入到各个教学实训环节中。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掌握电子技术基本技能;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通过校外顶岗实习,完成从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掌握岗位职业能力;达到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1所示。(2)以拓展专业特色为重点,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了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在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时数占较大比例,将社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之中,实行“多证融通”。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特开设了电工电子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参加兴趣小组,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些兴趣项目。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对电工电子的兴趣高涨,并取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增强了动手能力,在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操作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将;在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操作技能大赛中获得*省二等奖并取得全国三等奖;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三等奖。近三年来,主持和编写了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EDA技术、电子技能与训练等4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建成3门校院级精品课程,其中,“EDA技术”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在*省高等学校多媒体软件设计大赛中,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多媒体课件获一等奖,模拟电子技术多媒体课件获二等奖。对6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较深入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核心实例贯穿”教学法。即以一个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为引导,以该实例设计和改进中的问题为动力,逐步深入、全面展开课程内容。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教学团队建设逐步合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现有专兼任教师28名,其中15名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6人,双师素质教师13名;兼职教师13名,副高以上职称9人。形成了一支专业基础理论坚实,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硕士研究生为教学骨干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素质”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初成规模经过多年投入和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基本满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本专业现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广电银通培训基地、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市级重点实验室:EDA实训室和软件技术综合实验室,以及数字电路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嵌入式开发实训室、测控技术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电机实训室、电工实训室、电工技能实训室、等16个校内实训室,设备总值1300万元。现有广电银通金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洛阳牡丹股份有限公司、富士康集团、广州美的、无锡索尼电子、中达电子等6个校外实训基地。初步形成实验、实训和校外实习三级配套并向校外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训练体系。(五)社会服务能力较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制三年,自2007年首次招生以来,本专业报考率、就业率等指标均保持较高水平,2010届、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3%和96.43%。本专业设有中级电工和计算机辅助设计(PROTEL)技能鉴定站2个,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嵌入式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本专业学生在“双证书”制度的引导下,专业技能证书通过率90以上,为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积极向社会承担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电子设备装接工、维修电工、农电工上岗证等社会培训服务工作,大部分学员经过培训后操作技能均达到合格水平,并取得相应的初、中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自2008年以来,累计为社会培训技术应用人才2000余人。(六)专业群建设逐步完善学校集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嵌入式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优势力量,结合*省支柱产业发展,整合资源,形成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群。通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群的建设,在实训基地、课程建设、师资等方面为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七)专业特色日渐突出经过近五年的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逐步形成了 “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核心实例贯穿”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出版了相关的职业化项目教材。特别是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广电银通金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投入780万元设备建立了*大学广电银通培训基地。三、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持新型显示、信息家电、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等发展,建设*、漯河、鹤壁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指导,结合中原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改革创新促进专业建设,增强办学活力,以内涵的全面提升促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以落实工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职业培训、科技创新、产学结合、技术服务促进办学功能的发挥,努力办成特色显著、教育教学水平高、社会竞争力强、人民群众满意,为中原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出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二) 人才培养目标以电子信息领域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分析为前提,以生源分析和办学条件分析为基点,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地满意度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检验标准,按照“适应与超前”相结合的原则,培养拥护共产党领导,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的,各行业和各企业有关电子信息岗位需要的、能胜任职业岗位群工作的,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达到“强生产、熟维修、会设计”的人才培养定位。(三) 专业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体功能区定位的要求,以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实施“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以电子产品设计、生产和维修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两年内建设2门精品课程和4门优质核心课程;并对4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项目教学改革;建设集校企组合生产、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集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就业及教师下厂锻炼和产学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重点培养、合理引进,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努力使本专业成为本地区电子信息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通过资源共享等有效途径带动我校专业群的发展建设,力争本专业在*同类院校电子工程信息技术专业中起示范与引领作用。(1)构建课程新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以中原经济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电子信息技术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积极开展工学结合,制定课程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构建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入、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提高学生取得电工证、三级PC证、PROTEL设计等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使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率达到95%以上。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打造2门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建成4门优质核心课程。大力开展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活动,继续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大赛等重大赛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2)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配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扩展和完善校内原有实训室功能建设,预计新建校内实训室4个。以*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校企共建2个校外综合性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强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3)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双向兼职,形成“双带头人”、“双骨干教师”机制,推进教师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开发与技术服务,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促进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打造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经过2年建设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2人。(4)专业资源库共享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共享中心,形成完整、高效管理和便捷应用的教育资源集群化系统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包括数字图书馆、优质课程资源、虚拟实训室、虚拟课堂、在线教学平台、远程网络教学系统等实训共享平台建设与技术服务平台建设。(5)社会服务发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的优势,积极引进电子信息行业认证机构,提高层次、扩大规模,大力拓展面向社会的电子信息认证培训;与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和自身资源,积极为社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8项,培训农民工、社会人员、中职教师、企业员工1000余人,完成科研成果转化5项。成为中原地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基地。(6)专业群建设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程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培养模式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借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成果和经验,辐射带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嵌入式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相关专业的发展。(7)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建立由企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和研究机构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在国家教育督导评估政策指引下,对本专业教学进行“全员”第三方督导评估。从“第三只眼”的角度观察和评估学校教师教学,体现客观性和公正性,使教学评估有更客观可信的依据,对教学培养、课程、招生、就业等进行全环节的诊断和指导改进,使社会满意度指数达到98%。四、建设内容(一)创新校企互嵌“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和劳动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聘请工作任务分析专家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对行业、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形成包含专业核心能力、跨职业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基本素质在内的职业能力开发表,构建专业人才能力与素质培养体系。电子信息行业具有技术应用广泛、技术更新快的特点,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因此,我们需借助*市政府建立办学的有利条件,加强与本地电子信息化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立足真实环境组织一体化教学,与企业一起,面向职场需求实施职业鉴定,为“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为培养电子信息化行专业人才服务。最终建成由政府指导、企业引领、学校推进的“校政企三方联动”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携手广州美的集团、广电银通金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洛阳牡丹股份有限公司与我院共建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把企业引进学校,把基地建在企业”的内涵建设,形成校企互嵌“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校内培养与企业顶岗”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学徒准工人高端技能型型应用人才”的角色渐变,使学生毕业与就业无缝连接。如图4-1所示。图4-1校企互嵌“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通过对电子信息类企业的调研,根据工业电子信息设备系统测试和民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的职业能力的需求,构建主动适应岗位需求的动态过程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把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融入具体工作项目之中,建设2门精品课程、4门具有“2+1”工学结合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和4本优质教材。推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建设内容(1)依托行业、企业制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依托行业和企业,针对电子信息应用行业企业、嵌入式系统开发等领域的企业的岗位工作技能要求、职业职责等内容,参照现有国家对该领域的岗位要求标准,针对本专业所面向的培养电子信息技术行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应掌握的职业技能,确定可行的教学设计、企业岗位实习、实践领域设计、学习领域和学习场景,着力培养学生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如图4-2所示。由行业主管、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同确定岗位能力要求,制定本标准。标准具体内容包含:u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岗位职业名称u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岗位定义u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岗位工作概要u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岗位职责和职业要求u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岗位职业培训及认证图4-2 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与职业能力的关系(2)针对工作岗位解析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采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行业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的“三阶段分析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获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案“三项主要成果”。即“三阶段”课程设计方法,如图4-3所示。图 4-3基于工作过程的“三阶段”课程设计方法(3)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入、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由行业主管、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经过提炼、归纳分解出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明确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确定学习领域的核心课程,最终落实到专业技能学习场景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单元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开发如表4-2所示。表4-2核心课程及能力要求主干课程能力要求模拟电路掌握低频电子电路的组成、分析方法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熟练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应用技巧,编程开发并能进行单片机的开发应用电子线路设计实训电子技术、EDA、传感器等专业课内容综合应用,掌握电子系统的各模块原理和机构,能够设计、制作和调试小型电子系统。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分类,特点、原理及应用EDA技术与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基础、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掌握ARM9的结构、指令系统及开发技巧通过以上课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具有以下能力:u 电子产品设计开发与制作u C语言程序设计u PCB板设计u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u 控制系统设计开发u 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制作u 微控制器开发应用u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4)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包含以下环节: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明确课程目标;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教学观、能力观,以项目化教学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学习情境;通过对各学习情境中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授课方式、师生要求等各项内容的描述规范课程内容;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合,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为载体完成课程实施;最后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查和评价完成对课程的评价考核。课程标准共有七个部分组成,如表4-3。表4-3 课程标准包含的内容课程标准内容包含内容前言部分目的、设计思路、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职业面向、课程能力培养分解课程目标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情境、课程项目单元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包括教学模式、项目参考实例说明课程评价课程考核和课程评价教材编写与使用建议教材编写原则和教材使用建议附录国家职业标准、网络资源、精品课程案例: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说明以无线报警器的产品设计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如图4-4所示。信号采集开关状态监控语音报警手机报警人体红外检测单片机的组成、引脚单片机的时钟电路、复位电路的设计单片机的中断系统使用方法单片机I/O的使用方法单片机存储器分配单片机的C语言程序控制令单片机定时器/计数器的使用方法定时器/计数器控制方法语音录放技术LCD显示电路设计方法键盘设计方法串行通讯的设计方法红外线发射器的使用项目任务课程内容单片机技术与应用能力要求基于传感器技术的采集信号控制 C语言的使用语音芯片的单片机控制红外检测显示电路控制图4-4基于项目导向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开发对于此门课程的设计分三步:首先根据公司产品确定设计任务无线报警器的产品设计;其次,将产品设计按照不同的能力要求分步骤进行项目模块化,共分信号采集、开关状态监控、语音报警、手机报警、人体红外检测五个模块;最后将模块组合完成产品设计。课程五个模块的设计思路是:由于上一学期开设了传感器技术,根据传感器的应用确定了处理数据来源;根据公司通用设计语言采用C语言完成设计要求,同时将C语言整合至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中;根据单片机控制对象的多元化,选取了语音芯片、红外检测、LCD屏以及手机模块来完成一整套的报警系统,使学生充分的发挥单片机的设计并为后续的维修课程打下基础。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项综合技能实践三级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低于50%)。发挥校外实训基地作用,大力推进学生顶岗实习,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如图4-5所示。校企考核评估及过程考核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4-5 实践教学体系3、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结合本专业岗位技能要求建设8门优质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发掘课程内涵、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专业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见表4-4。表4-4 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规划表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完成时间1模拟电路张璐璐2013年2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孙建延2013年3电子线路设计李立凯2013年4传感器原理及应用郭晨鲜2013年4、精品课程建设建设4门校级以上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完成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学生提供开放性自主学习平台。具体规划见表4-5。表4-5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规划序号课 程负责人建设等级完成时间1 EDA技术计及应用刘爱荣省级2013年2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孙建延省级2013年5、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建设依据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校企联合编写4本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积极开发与之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见表4-6);完善6门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见表4-7)。表4-6 特色教材建设序号教材名称负责人类型完成时间1模拟电路何淑霞任务驱动教材2013年2EDA技术及应用刘爱荣任务驱动教材2013年3嵌入式系统开发李立凯任务驱动教材2013年4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孙建延任务驱动教材2013年表4-7 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序号课件名称负责人完成时间1电路分析基础单国全2013年2C语言程序设计黄继海2013年3protel电路设计与pcb制作叶建森2013年4C+程序设计赵建勋2013年5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马耀锋2013年6计算机基础教程王浩川2013年6、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在学院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总体架构下,积极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开发专业门户网站,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教材课件、实训项目、精品案例等资源共享,实现课堂教学与网上教学相融相促,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7、典型岗位重点培养(1)典型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先后通过生产线实地参观、一线员工座谈、历届毕业学生、人事主管座谈等方式进行大量调研,完成了行业、企业统计信息,调研15家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确定了典型工作岗位。企业调研主要情况如表4-8所示:表4-8 企业调研情况企业名称调研主题调研对象调研方法调研结论岗位群广州美的集团电子产品工艺,电路版焊接技术一线员工、人事主管观察法咨询法实现单一员工单一产品全程负责制,需要员工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及专业综合专业技能工艺技术员、焊接技术、售后服务技术工程师富士康集团质量检测一线员工、线长观察法问卷法需要员工有归属感,品质保障意识,较高综合专业技能质检员、产品维护员、车间技术员*中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子产品装配一线员工、总经理观察法咨询法众多同类企业、合作企业急需高职业素质的电子装配技能人才装配员、测试技术员、销售工程师广电银通金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操作一线员工、历届专业学生、线长观察法问卷法咨询法历届本专业学生素质高,生产线需要较高专业基本技能操作技工、编程员、硬件开发员、销售工程师在调研基础上,分析岗位群情况,获取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4-9所示:表4-9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典型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典型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操作技工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子产品的焊接电子产品的装配电子电路的分析硬件开发员电子线路绘图印刷电路板设计小型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质检员电子产品组装与布线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产品异常分析电子电路的分析嵌入式产品的性能调试工艺技术员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过程管理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编写工艺文件现场工艺管理外来样品工艺分析产品的调试测试夹具制作提出工艺改进产品维护员嵌入式产品技术指标的检验电子产品技术指标的测试电子产品故障分析与检修销售工程师用户需求了解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客诉处理跟踪样品信息车间技术员解决现场技术问题产品质量监测工艺过程跟踪生产记录的整理指导工人操作售后服务技术工程师售后培训售后维护产品测试、安装、调试编制售后服务条款编制故障处理流程技术支持(2)典型岗核心能力根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确定相应核心课程。确定在产品设计、仿真、制作、组装、测量等各个环节中,以示波器,万用表和逻辑分析仪为载体,贯穿各教学环节,为核心能力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核心能力实施与目标分析如表4-10所示:表4-10 核心能力的实施与目标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实施制造服务集成小型电子产品设计与实践能力第一年完成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数字电子、EDA(CPLD)、电子CAD等知识学习,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示波器为典型产品引入虚拟仿真,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电子测量及实施能力与中达电子合作共同开发教学情境、考核标准及教材,以计算机主板为载体,以智能检测平台为主要测量仪器,实现芯片级故障相关参数检测的能力,并进行电子设备的维修、常用仪器和智能仪器使用等相关项目实训。微型智能产品控制能力包含单片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及EDA技术,使学生学会常用传感器的使用和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开发调试,能够利用专用软件输入程序、通过编程器把程序下载到51芯片中,完成单片机控制系统的项目电子产品工艺和生产管理能力与光电银通金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及考核标准,在企业和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实施教学,聘请企业专家进行电子产品组装、调试和生产管理实践电子产品服务能力与中达电子、广电银通金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无锡索尼公司等企业合作,提供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敬业精神(三)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根据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实训基地教学、培训、实训、技术服务的功能要求,建设及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实训基地的需求、论证、实施、管理、维护都要围绕着“面向岗位、对应课程、训练能力、服务社会”的原则进行建设,在实训基地规划设计时,按照课程需求建立尽量满足教学需要,能力培养的工厂化环境的实训室,从工位的布局、设备的配置等方面充分借鉴工厂、公司的形式,达到实训基地工厂化;在做好实训基地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内涵建设,从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引入企业文化并形成自己文化,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技能提高基地使用效率又能充分锻炼学生能力的实训课程、实训手册、能力开发训练包、教学资源平台、考评机制等内容。通过工厂化的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和配套的内涵建设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模拟和仿真实训和全程职业训练。配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和健全校内实验实训室功能;校企合作新建实训室4个,为技能培训、技术开发、小规模实际生产创造条件。强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通过科学管理,建成融教学、培训、技能认证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范学生校外实践过程的管理和成绩考核,计划校企共建2个校外综合性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期内完成电子产品创新设计实训室、PCB制版实训室、电子线路实训和高频电子实训中心等4个实训基地的建设,每个实训(室)中心一次可容纳6070人同时进行实训。继续完善嵌入式系统实训室、SOPC实训室等其它实训室的建设,力争达到国内同类型企业的水平。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期内,新增校企共建校外综合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2个,合作程度进一步密切,合作项目进一步拓宽,合作效果进一步改善,促进基地功能及示范作用大幅度提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详见表6-3。(四)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骨干教师2名。达到专业教师100%具备双师资质。建成一支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专兼结构合理、行业内有影响的教学团队。1、专业带头人建设(2人)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参加国内外业务进修和专业培训,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工程项目开发和技术改造,从政策层面促进其在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工程项目技术改造、技术应用开发和教学研究与改革,并主要负责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教学团队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2、培养骨干教师(2人)(1)选拔素质好、进取心强、专业基础扎实、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承担工程项目和技术革新,通过工程项目锻炼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技能。(2)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专家作为专业兼职骨干教师,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项目开发和实践教学指导工作。3、培养“双师型”教师(1)采取措施落实轮岗、轮训制度,安排教师下校办工厂、合作企业直接参与工厂管理、产品研发和销售等环节的应用系统开发、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系统安装管理与维护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2)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基地企业合作,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兼岗,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育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使他们尽快承担起核心教学重任。(五)社会服务依托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嵌入式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组成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群的技术实力,开发三大平台的综合服务功能,即: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和对口服务,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发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群的优势,积极引进电子信息行业认证机构,提高层次、扩大规模,大力拓展面向社会的电子信息认证培训;与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和自身资源,积极为社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成为立足*、辐射*乃至中原地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基地。1、提升社会培训功能加大电子信息、软件、网络、信息管理等专业认证推广力度,形成初中高多层次、全考种培训体系,实现面向社会和公众的培训,每年培训考证300人左右。秉承服务社会与社区的宗旨,与*市就业安置中心合作,每年培训下岗职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200人。2、加强师资培训功能依托专业师资和校内外实训中心,积极进行区域内师资培训,每年举办12期中职骨干教师短期培训班。3、积极进行信息化服务面向社会推广普及信息化技术,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每年争取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技术服务4项,切实解决企业难题。抓住国家发展中原经济区,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持新型显示、信息家电、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等发展,建设*、漯河、鹤壁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战略规划,结合中原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每年转化科技成果23项。(六)专业群建设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嵌入式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组成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为龙头,以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借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成果和经验,辐射带动嵌入式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相关专业的发展。(七)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一整套第三方评价体系。聘请由企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和研究机构组成的督导组,在国家教育督导评估政策指引下,对本专业教学进行“全员”第三方督导评估。从“第三只眼”的角度观察和评估学校教师教学,体现客观性和公正性,使教学评估有更客观可信的依据。利用社会力量,一是有利于实现由“重督向重导”转型,“督”是手段,“导”是目的,强调指导性、服务性,逐渐做到“只导不督、以导来督”;二是有利于实现由检查、监督、评比向评价、指导、服务、解释、理解、帮助转型,积极引导学校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引导教师实现教学专业化,引导学生明确“能力本位”,促进学校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转变教师的“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完善毕业生信息跟踪制度,定期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网络平台等,开展“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测量评估”活动,了解毕业生的月收入、专业对口率、职业吻合度、离职率、就业流向等就业状态。完善有效的企业满意度指数测评管理机制,定期进行企业对学生满意度调查,以召开企业管理人员座谈会、网络调查和电话回访方式,听取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反馈,分析本专业培养质量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情况,最终将培养结果的反馈回溯到培养过程,对教学培养、课程、招生、就业等进行全环节的诊断和指导改进。五、改革举措和保障措施学校高度重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建立了专业建设管理机构组织专业建设、有政策倾斜、有制度保障、有经费支持、有条件保障。本项目持续时间为2年,分2个阶段,预计总资金投入约500万元,项目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采取的主要方法如下: 1、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政策支持、统筹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及提高教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2、采取的主要办法为了切实做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保证专业建设取得实效,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细化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密切专业与社会的联系,为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认真组织制定检查验收方案,确保专业建设圆满完成。为了保证项目的圆满完成,采取的改革举措和保障措施如下:(一)改革举措1、实施“2+1”工学结合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和企业的校企互嵌“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七个方面嵌入人才培养建设:(1)嵌入人才培养环节。由学院与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确定“2+1”工学结合的培养环节,第一、二学期为学习;第三学期为工作;第四、五学期为学习;第六学期为工作。(2)嵌入课程体系。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入、教学做一体化”的思路,学院和企业共同来确定课程的设置,做到课程面向企业实际,达到所学即所用的目的。(3)嵌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由学院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企业提供全部或部分设备,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业务和管理,达到共享,共赢的目的。(4)嵌入课程教学。在第三和第六学期由企业负责生产线上实践教学,学院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第五学期中技能课程企业直接派出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必需的理论知识课程由学院教师教学。另外聘请企业的部分人员作为学院的客座教授。(5)嵌入优质核心课程。由企业生产一线的骨干和学院教学一线的骨干共同合作,将生产技术和职教经验有机地结合,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利用该课程,企业可以培训员工,学院可以用来培养学生。(6)嵌入技能鉴定。面向职场需求,实施能力鉴定,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普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鉴定工作,如电子线路装接工职业资格证等,由企业组织如版图设计师、嵌入式开发工程师、FPGA助理工程师等企业专项认证证书。(7)嵌入学生的就业。学生只要按此培养模式合格毕业后,大部分可以进入该企业工作,使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其他同学由学院和企业共同推荐到与专业相关的其他企业就业。把企业引进学校,实现“校中厂”引入广电银通金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ATM机生产线,把企业引进学校,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可直接聘请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并指导学生顶岗实习;通过引入企业生产管理、工艺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企业文化,让学生上生产线实践、达到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目的,同时也为企业完成部分任务量。把基地建在企业,实现“厂中校”把基地建在企业,将“2+1”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环节嵌入企业,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无缝连接。广州美的集团和富士康科技集团是国际著名企业,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企业可以直接选拔优秀的毕业生成为自己的员工,富士康科技集团也成为了学院的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机会。2、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建设、“2+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积极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严格保证培养质量。通过信息反馈和实践经验,积极探索特色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1)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不同企业用人需求的特点,采用多方向模块的形式,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用灵活的课程结构满足企业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宗旨,改革传统的、旧的教学方法,以职业岗位群的核心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本位,实行“核心实例贯穿”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2)考核方法的改革通过学生互评、小组互评、教师把关,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既强调结果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着重职业能力的评价。逐步减少了部分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技能、重竞争轻合作等本末倒置的不良现象。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标准和制度。(3)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室与设计室统一,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发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建立课程网站,通过网络提供教学资源、技术资料和教学辅导(作业批阅、答疑),实现远程互动教学。具体措施如下: 以专业团队为主,按照职业化人才培养要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生产一线员工、毕业学生参与指导课程开发,确保教材的适用性和前瞻性。完成配套教材(讲义)、教学课件、工程案例和考核评价标准等教学资源建设,将教学资源通过课程网站向外发布,供社会各界参考和交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整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和教材,与企业共建先进的生产工艺,编写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级别职业技能的实用教材。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采用融教、学、做、考核为一体的任务驱动型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和现场教学手段。3、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