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导学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79931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导学单 主备人:方春生 审稿人:张 舒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1、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 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 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 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 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 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4、探寻背景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 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 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 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 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班级 组别 姓名 等次梳理探究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听朗读,熟读并疏通课文A传道( ) 句读( ) 针砭( ) 阿谀( ) 巫( )医 郯子( ) 苌弘 ( ) 师襄( ) 老聃( ) 经传( ) 李蟠( ) 或不焉( ) 贻( ) 从师( ) 传道 ( )二、语言知识积累 B1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通_,意思是_ ) 或师焉,或不焉(_通_,意思是_) 2 给下列的古今异义词加以解释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 今义:_。 句读之不知。 古义:_。 今义:_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古义:_。今义:_。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古义:_。今义:_。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_。 今义:_。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 今义:_。 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道相似也( ) 余嘉其能行古道( ) 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贤:其贤不及孔子(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 吾从而师之( ) 吾师道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4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现象并加以解释例: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或师焉( ) 不耻相师( ) 吾从而师之( ) 而耻学于师( ) 孔子师郯子(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 5 解释虚词“之”“其”的用法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作代词 择师而教之。 _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_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古之学者 _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_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_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_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君将哀而生之乎 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_吾欲之南海 _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_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_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_余嘉其能行古道 _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_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_6、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不拘于时(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而耻学于师。( ) 不拘于时,学于余。(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 则群居而笑之。( ) 5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三、内容探究1、全文四段,试概括各段内容。C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2、朗读并分析第1段:C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2提出从师的原则是:_.。3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2、分析第2段: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分析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3、分析第3段:C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4、分析第4段:C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四、难点探讨D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五、课后练习1、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各句的句式特点。 C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C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C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D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 余嘉其能行古道 六、熟读并背诵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