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825457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一、教学目标: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举例论证的方法。 二、教学要点: 、抓住三个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找出文章的过渡句,培养学生写作注意过渡自然。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课型:综合课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找出文章中心论点,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严谨的结构。 二、教学过程: 导入:问:同学们,你们最羡慕什么? 分别回答,教师总结: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忽略了精神追求,使我们越来越不能满足身边的物质生活条件,不能得到幸福。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精神追求的文章 、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或不明确的生字词写黑板上,同学老师共同解答。 、朗读课文(个人、接力、分组、齐读) 、划生字词:芦苇wei 卑鄙bi 显赫he(赦) 携带xie 缅怀mian 萎缩wei 赫赫显著盛大。 缅怀回忆追想已往的事。 、快速阅读全文,找本文的中心论点(中心句)(标题就是论点型标题) 、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 一共举了几个例子,分别从哪些方面论证? 生命将被 剥夺时 古代 贤哲 外国 紧要时刻 显赫人物 将要提供 帮助时 近代 艺术家 外国 旅行中 现代 普通人 中国 旅行中 由外国到中国,由古代到现代,由贤哲到普通人,由紧要时刻到平常,分别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有说服力。 、在四个例子中,四个主人公分别分别把什么看得最重要?这说明他们共同追求什么? 阿基米得画在地上的圆 第欧根尼阳光 王尔德才华(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少女书 结合中心论点和事例,讨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灵魂究竟指的是什么? 明确:灵魂是指对精神的追求。 一个人失去对精神的追求,就形同于行尸走肉,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可先让找原文) 寻找本文的过渡句,学会过渡 四、拓展提高: 、课文中说:“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你在平时的生活里发现过这样“动人的光彩”吗?说出来,同学们互相交流。 、 幸福是一种能力 有人常常抱怨条件不好,运气不好,幸福离自己很远。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首先要问自己,自己有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也好,苦难也好,是要用灵魂和心灵去感受的。很多时候,人的灵魂会不在现场,比如旅游,有人觉得很美,会激动,会感动,而有人得到的只是一种符号,告诉自己我旅游了,我到了这个地方了。爱情也好,亲情也好,需要我们灵魂在场。能随时随地用心灵去品尝生活的味道,才有幸福可谈。但对于整个人生而言,幸福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评价,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实,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人生应该是有内容的、充实的人生。 推荐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板书: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生命将被 剥夺时 古代 贤哲 外国 紧要时刻 显赫人物 将要提供 帮助时 近代 艺术家 外国 旅行中 现代 普通人 中国 旅行中 善良(第3-4课时) 王蒙【教学目标】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3.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4.启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教学难点】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同学们用两分钟写出一个人最宝贵的五种品质,引出“善良”。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1.运用议论文提炼论点的方法,找出文章的中心观点。明确:我喜欢善良,不喜欢凶恶。2.根据议论文基本结构,理清本文思路。明确:提出问题(14段):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511段):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表明观点(12段):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三、重点研读(一)研读第一部分: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明确: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否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二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体现出作者的反对态度。2.作者是怎样层层追问的?明确:层层追问如下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这样的层层追问是王蒙语言的一大特点,注意引导学生体会。)3.小结: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这种写法叫先破后立。(二)研读第二部分:1.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明确:对比论证(找出所在段落)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述了善良的作用)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从道德、意义上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说明善良的人永远不会丧失信心)对比论证作用: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2.齐读第六段,说说第6段论述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明确:运用排比: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的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3.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会增加文章气势和说服力。第二课时一、课文回顾二、合作探讨,加深理解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明确: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因为“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说“她属于”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有否作进一步的阐述?明确:第十段、十一段进行了阐述: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善良者能坦然、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3.为什么“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明确:小孩子是由于天真,不谙世事而善良。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是出于对社会发展的了解和自觉而善良。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对社会发展只是一知半解而且自以为是,闹出许多可悲的事来,如“文化大革命”时“阶级斗争扩大化”,故而最不善良。三、课堂讨论你的善良有没有获得过别人的感激与称赞?你的善良有没有换回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四、拓展练习1.以“爱心”为陈述对象,分别以“泉水”“灯塔”为喻体,仿照下面的句式再造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2.以“善良”为陈述对象,依照上面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 五、课后延伸1.向学生推荐阅读王蒙的新著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2.当面临人生的两难困境时,我们如何选择?除了为善与不为善之外,我们又面临哪些道德上的困境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两难困境,写一篇随笔。人生的境界(第6-7课时)【教学目标】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二、作者介绍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三、整体感知,筛选信息,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思路。(一)提出默读要求: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二)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明确:人生的境界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3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4人生的境界依据什么来划分?明确:“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5文章是怎样阐释四种人生境界的?明确:自然境界:一个人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其动机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道德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天地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明确: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7.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列举一到两位属于不同境界的典型人物。觉解的程度做事的动机做事的意义自然境界最低蒙昧的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功利境界较低利己的有功利的意义道德境界较高为了社会的利益有道德的意义天地境界最高为了全宇宙的利益有超道德的价值和意义8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什么?明确:中国哲学是既入世又出世的。9文章是按什么思路来行文的?明确:文章先阐述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有几个等级、有什么不同,从而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于是顺理成章的提出如何成为圣人的方法问题,然后从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角度阐述,总结了中国哲学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从文章的整个思路看,是层层深入的纵向思路。四、重点揣摩,难点突破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请问它是哪个词?明确: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2请依据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提示:“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3.品故事,加深对“觉解”的理解。值钱的东西有一个小偷到良宽禅师的茅庐偷东西,结果发现没有一样值钱的。良宽禅师被小偷惊醒,脱下身上的衣服,递给小偷,说:“你远道而来,不该让你空手而回,这件衣服你带走吧。”小偷大惊失色,落荒而逃。良宽禅师叹道:“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讨论明确:在小偷眼里,值钱的东西是金银财宝,而在禅师眼里,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可贵。对事物不同的体会与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4“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这样就构成了人们不同的人生境界。请说说下面的事例各属于什么样的人生境界。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开头故事里的三个泥水匠。儿童仰望天空数星星;诗人张若虚仰望月亮;思索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讨论明确: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数星星的儿童属于自然境界;而张若虚因为诗句中所显现的对宇宙、世界的追问和哲思而使他达到了天地境界。5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C、“先天下之忧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遵循自然法则,但对这些法则并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心念天下苍生,是道德境界。6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示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岳飞 。顾炎武 。文天祥 。林则徐 。谭嗣同 。周恩来 。提示: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7.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明确: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8.文中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该怎么理解?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9怎么理解“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明确: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雷锋只是一个土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王宝森、郑筱萸等人身为高级干部,但却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10听故事“洗钵去”,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我们平凡的人生达到更高的境界?有一个人到寺庙去出家,并拜见了方丈赵州。那人说:“请师傅教我修行。”赵州问:“你吃过粥没有?”那人回答:“吃过了。”赵州说:“那么,先去把碗洗一洗。”引导:修行就是从寒暄、洗脸、吃饭等生活细节开始的。诚意的完成每件事而使之与真理产生共鸣,这就是修行。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五、联系现实,读出自己1.听故事:“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以下一段对话:“你放羊为的是什么?”“卖钱。”“卖了钱干什么?”“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孩子。”“有了孩子呢?”“放羊。”记者默然。2. 思考:坐在教室里的我们,各自属于哪种境界?科学是美丽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3.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学习科技文研读的方法。【教学难点】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方法】质疑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电教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象。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二、质疑科学美1教师列举例子: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他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明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2.学生讨论:科学到底美不美?3.教师归纳: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但阿姆斯特朗从登月仓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难道不美吗?至于玉兔、吴刚、嫦娥,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美国太空总署于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下找到大量冰水,人类移居月球更有希望。三、感受科学美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所说的科学美,教师展示相应图片加以应证。原子中的电子云具有“云深不知处”的朦胧美;生命之源叶绿素的神秘美;生命之梯DNA双螺旋的活力美;“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机构的精致美女孩爱钻石碳的特殊形态美奇幻迷离千变万化的分形美2.进一步展示图片,让学生体会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作品(课件展示一系列图片),告诉我你们的感受。谁会想到这些令人大为诧异图片其实是原子的结构图:二氧化硅纳米丝具有令人大为诧异的习惯能自行组成精美的图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教授郝少康(S.K. Hark)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看二氧化硅纳米丝时,一幅金色向日葵的画面呈现在他的眼前。与植物不同,它们的“肥料”是镓和金催化剂,能让它们长到长度只有几微米,同时直径保持在10纳米左右。郝少康教授给这幅获奖作品着色,令它们与真实的向日葵看上去更加相似。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学者杨慧英(音译)在检查氧化锌纳米针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幅颇为神奇的图片:中国古典油画描绘的山川。为了使这幅图画同真实的山川更为相像,杨慧英给这个场景着色,同时又凭借其独特的想象,增加了一部分的绘画。美国斯坦福大学鲍哲楠及其研究小组通力合作,使有机晶体管成为更为先进的电子装置。鲍哲楠所指导的研究生刘紫红(音译)用正交极化光显微镜检查这组细微转换。在刘紫红眼中,图片的明亮之处看上去像是山川湖泊,而金电极则像是一堵篱笆墙。3.学生谈感受。教师归纳。四、走近作者正如作者沈致远所说,科学是如此的美不胜收。那么,这个颠覆了人们对科学的传统认识、让我们领略到科学之美的沈致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沈致远,江苏溧阳人。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五、理清思路速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结构。1.知识回顾:议论文的基本思路(结构)是什么?明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2.请你按照这一思路划出课文结构。明确: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提出论点科学是美丽的。第二部分(3-14自然段):分析论证。第三部分(15-17自然段):得出结论。六、布置作业1.收集关于科学美(如物理学之美、化学之美、生物学之美等)的文章、资料、图片,进一步“认识科学之美”。2.根据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写一段话,描写其展示的科学之美。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展示同学收集的图片等资料,分享同学对科学之美的认识和描述,再次体会科学的美不胜收。二、研读课文,学习文章的写法。1.作者是如何提出“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明确:第一段从反面入题,在常人眼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常人眼中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形象是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的;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段从正面立论,点明论点:科学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这与上文“深奥的、严格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2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分析、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明确: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来证明观点。3.为了证明论点,作者重点举了什么例子?引用了什么?明确:重点举了旧金山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威廉斯用写科学诗和科学歌舞表演的方式展示科学之美。引用了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爱之力、黑洞之歌、物质化女孩四首诗,层层深入地进行了评论分析。4.诵读威廉斯的科学诗,体会其意味。朗读碳是女孩之最爱,思考:这首科普小诗告诉我们什么科普知识?讨论、明确:碳是钻石的构成元素;碳是生命之源,天外来客;碳可以在大气中循环;碳是煤炭、石油的构成元素;现代社会离不开碳纳米管。朗读爱之力这首科普小诗并体会其意味。讨论、明确:威廉斯的这首小诗充满着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在科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有了爱的科学会更加美丽!朗读并品味黑洞之歌。明确:也许我们对这首诗还有着疑惑,还没有读懂,但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威廉斯竭尽自己之所能来传播她一生挚爱的科学的巨大热情,这份热情让我们感动。领悟了这份热情,我们就会向科学又迈近了一步。5.文章还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证科学之美?明确:还以数学之美为例来论证。作者分别列举了:人体的曲线美,雕塑家和画家的几何视觉美,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来加以论证。6作者认为科学之美源于何处?明确: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了鲜明对照。7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一般议论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一般议论文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而本文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而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所以作者不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科学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8.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明确:文章的语言既讲究准确、严密,又追求生动、活泼。如多处使用设问句、反问句:“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爱之力凌驾一切!科学家想到过吗?”“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等。9.归纳本文写作特色。主要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语言准确、严密,而且生动、活泼,如设问句、反问句就有10多句。三、小结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所领略了科学之美。科学是美丽的,攀登科学巅峰、发现科学之美并乐在其中的科学家也是美丽的。科学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科学研究对象的美、科学研究过程的美、科学研究成果的美、科学理论应用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悟。四、作业1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科学馆等地方,走近科学,感受科学之美。2.说说你所学的专业美吗?美在何处?六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教学目标】1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理清思路,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2.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了解在说明文中大量引用史料和诗文的作用。3.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中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研究的精神和写作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2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教学难点】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教学方法】问答法、小组竞赛学习法【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布置】1.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2.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图片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荔枝的外形和味道。然后介绍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请学生比较自己和白居易的描绘,谁说得更形象、更优美?最后引出贾祖璋对白居易的质疑,明确白居易的描写美则美矣,却不够准确。二、解题1.课题出自明朝陈辉的荔枝诗(补充诗歌全文),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荔枝(明)陈辉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讨论明确:南州荔枝的产地,泛指我国南部地区。六月荔枝的成熟期。“六月”指的是荔枝成熟的季节,生活中观察很仔细的人就会发现实际上六月根本就没有荔枝,而是到七、八月份才会上市。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的六月实际上是指阴历的六月;荔枝丹说的是荔枝成熟后的颜色。2.提问:文章用诗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明确:好处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既说明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又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3.明确文体,复习说明文知识。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说明文相关知识复习。常见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空间顺序即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如:整体局部 上下 外内 远近事理顺序即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如:一般个别 主要次要 原因结果 现象本质总述分说 简单复杂 特征功用常用说明方法: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画图表、举例子、打比方、引用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词褐(h)色 红缯(zng) 醴(l)酪(lo) 绛(jing)贮(zh)藏 宠(chng)幸 妃(fi) 瓤(rng)囊(nng) 襄(xing) 粤(yu) 阙(qu)啖(dn) 蘖(ni) 龟(jn)裂四、概括要点,理清思路1学生自主阅读,通过抓中心句概括并列出要点。2教师明确结构图:(课件演示)3根据所列的内容要点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本文作者在充分掌握荔枝的外形特征及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将多种写作顺序汇于一体。从全文看,作者是按照设疑问讲知识提建议的顺序进行说明的。由于作者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所以,从文章主体部分看,又是按果实花产地及栽培史古代讲荔枝的书习性及生长北限这样一种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进行说明的(主要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次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即壳膜肉(假种皮)核(种子)。细而言之,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第二课时一、说明方法分析从说明方法的分析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色:内容的科学性和笔调的文艺性。1.明确常用说明方法的基本作用。2.学生判断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体会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说明方法,明确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的具体作用。打比方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等等。列数字使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20多克”等等。举实例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说明荔枝的颜色时,就举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为例,为了说明荔枝肉质易变、不耐贮运,用了唐明皇为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都体现了作者注重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4.重点分析引用的作用。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下列古诗和文献资料具体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完成练习:(小组合作)飞焰欲横天(荔枝成熟时的颜色)“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红云几万重(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荔枝不耐贮藏)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古代历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时以飞马运荔枝供宫中享用的情形)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说明荔枝的大小重量)从作用来看,这些引用大致可分几类?明确:分为两类。引用诗文,增强文学性。如“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引用古籍、史料,增强科学性,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如引四川果树良种图谱的数字。小结:引用众多的资料,不仅为了充实内容、增添文采,也是为了纠正历来有关荔枝的记载中不实的或误传的成分,是出于科学性的考虑,是说明的需要,而不是无端炫耀知识的广博。同时,作者这么写正是体现了本文科学小品的体裁特点。二、品味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的第一要求是准确。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文章的科学性。1.语言的准确一是表现在限定性词语的运用上。说说下面句子加横线的词语的作用。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明确:“通常”限定了范围,表示一般情况如此,但不排除特殊情况;“稍”、“微微”表明了小的程度和突起的程度;“浑圆”和“尖圆”则区别了两种不同程度的圆。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明确:用“现在知道的”加以限定,使说明更加客观、准确,因为“13种”仅是从目前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明确:用“大多数”限定范围,不排除特殊情况,使说明更客观、准确。2.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词的运用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 “重达四五十克”等等。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三、总结写作特点1.条理分明,层次清楚,结构严密,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2.引用诗文,生动形象,富于文采;3.事实确凿,数字具体,科学性强。四、拓展阅读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五、课堂小结1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2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培养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六、布置作业1.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写作顺序;运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有意识地打比方、作引用,使文章通俗生动。2积累并尝试背诵下列古诗文:苏轼惠州一绝、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白居易荔枝图序、陈辉荔枝、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徵明新荔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学习新闻的写作方法。3. 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关系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念。【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教学难点】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教学方法】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则优秀的新闻报道。课文针对中国航天事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在教学中材料分析和引导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能使直观而深刻地了解文章主旨和所包含的精神内涵。【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一、查阅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等资料,了解作者这篇新闻报道的写作背景。(学生查询、师生交流、教师引导。)二、带着问题阅读文章:1.读完这篇新闻报道后你有什么感受? 2. 这篇新闻报道在有什么写作特色?你能大概了解新闻报道写作的一些特点吗? 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初步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梳理并掌握课文的内容,概括本则新闻报道的事件,回顾中国航天史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一般结构,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一、课文导入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二、写作背景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三、初读作品,畅谈感受1.学生活动:请谈一谈你读完这则新闻报道后的感受。(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所欲言)2.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梳理总结学生感受。参考资料:一、什么是载人航天: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1961年5月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二、课文第14节提到的“4位著名科学家”:王大珩(hng),应用光学家。 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王淦(gn)昌,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 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杨嘉墀(ch), 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四、扫清障碍,理清情节1.识记字词耸入云天 翌日 扭转乾坤 横亘2.整体感知文章思考:(1)新闻报道有几个要素?点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联系本文中的这几个要素,让学生找出来)。(2)你能读完课文后按时间的顺序列出中国航天史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吗?点拨: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3)你能找出文章中的导语、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吗?点拨: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3. 内容分析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本则新闻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写发射的环境、写到杨利伟以及描写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中国人在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激情澎湃,对祖国的发展充满了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这种描写式导语的写法容易起到引人入胜效果。本文的第一部分即导语中,作者对这个航天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