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学案、预习案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01102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父学案、预习案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渔父学案、预习案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渔父学案、预习案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渔父预习案答案一、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一)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三)一词多义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而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于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以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四)文言句式 (1)省略句 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是以见放 二、诵读课文,自主探究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通过文中语句探究人物形象)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2、渔父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塑造屈原的形象有何作用?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3、你怎样看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为人处事的态度的?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渔父学案答案二、问题自主、合作、探究1、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类别 屈原 渔父 肖像 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莞尔而笑 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鼓枻而去 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而能与世推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的形象: A.肖像 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用柳永的话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个“伊”指的是自己的眷恋国家和颠沛流离的百姓。 B.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 C.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总结: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的形象: A、肖像 动作 “莞尔而笑”,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 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B、语言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 弦外音:世道既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曲直可分?还不如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个知天达命的明哲。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总结: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 教师评点:每一位同学都说得相当到位,大家经过讨论对两个人物形象有了准确的把握。综合大家的发言,我们现在来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直观展现出来。 教师出示结论: 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 道家 入世 出世 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2、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3、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4、文章的结尾,屈原有没有听从渔父的建议呢?三、能力提升谈谈本文运用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修辞、语言等方面)。1、多层面的鲜明对比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在对比中体现出来的。这对比,可以从整体构思和具体阐说两个层面来看。作者没有单一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夫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这就使文章内涵全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在这个构架中,至少包容着三个方面的对比关系: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入世,渔父乐在出世。实质上一个是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济世;一个是从个人出发,意图在于全生。两相比较,谁积极谁消极,不言自明。 二是两种“入世”态度的比较。屈原坚持入世,那个假设的“淈泥扬波”、“餔糟歠醨”者也是入世,但目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个是明辨是非、高洁白奉,而且至死不渝;一个是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乃至混水模鱼。两相比较,孰高尚孰鄙陋亦是不言而喻。三是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用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万分;渔父消极避世、钓鱼江滨,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枻高歌,欣然自乐。这两种情景的对比、诱惑,恐非意志特强者所难以自持。然而屈原却非但能够持志不移,而且锐意于以身殉国,这样,他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就在层层对比中显得更加璀璨夺目了。 文章在具体阐说人生态度时,也每每用对比手法。例如,“浊”与“清”、“醉”与“醒”、“身之察察”与“物之汶汶”、“皓皓之白”与“世俗之尘埃”、“濯吾缨”与“濯吾足”是明显的直接并置对比,“深思高举”与“众人皆醉”、“举世皆浊”之间,“我独清”、“我独醒”与“物之汶汶”、“世俗之尘埃”之间等等,则是隐在的间接交叉对比。这些对比,纵横交织在文章的意理之中,相反相成,相生相长,把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格比照、衬托得十分鲜明清晰。2、寓意丰富而深微的比喻这篇文章以议论为主,讲的是人生道理,如果采用抽象理论的方法,恐怕难免于空洞枯燥。于是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将丰富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形象生动的喻体之中,让人思而得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用水的清浊比喻人的品格高下,用喝酒的醉醒比喻人的认识明暗,借以彰明世道的黑暗、世人的昏聩和屈原的“深思高举”。“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这是用把泥水搅得更混,让酒醉得更加沉重,来比喻那些“混世”者的丑恶灵魂和卑劣行径。“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这是用洗澡涤污、振衣去尘,比喻人要不断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免精神污染,借以彰明屈原的高洁白奉。“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以身体的清爽洁白比喻精神道德的高尚,以污垢沾物、尘埃蒙世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借以彰明屈原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格。“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也是一个隐喻,用水清濯缨比喻明世则仕,用水浊濯足比喻昏世则隐,两种社会情况,两条人生道路,皆鲜明可见。可以说,本文的全部说理,都是在比喻中进行的。这些比喻的运用,基本上都收到了通俗易懂、鲜明生动、言近旨远、含蓄有味、启发读者思考的艺术效果。3、语言形式体现了由辞到赋的过渡 这是一首楚辞,但在语言形式上更加接近散文化的汉赋。文章假设了屈原与渔父的问答,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以便于陈事说理、直抒胸臆,这似乎开启了汉赋惯用的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基本表达形式。在句式上,多用对偶、排比辞格,凝练集中,有概括力,强化了作品的气势和感情色彩;但也时而穿插一些散化自由句,以造成句式的参差和语气的张弛。在韵律上,由于多用了对偶、排比,强化了音节的整齐匀称,因而读起来节律铿锵上口,气韵起伏有致;但不讲究句尾押韵,则不近于诗而更近于散文。可以说,渔父的种种形式特点,体现了诗体楚辞向散体汉赋的过渡,如果把它看作是一篇散文诗,那倒是颇为贴切的。四、思维拓展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呢?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五、写作小试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 选择。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1、屈原的伟大更令我敬佩,古人向来推崇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屈原便是如此,而且他的爱国热情是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比的,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2、我比较欣赏渔父,他虽然没有前面两者那样高尚的情操,生活方式也似乎很消极,但他身上仍然有我敬佩的东西,就是当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常常是茫然或退缩,而渔父那种洒脱,镇定,沉着,潇洒的处世态度正是我们青年人所缺少的,我们常常表现出浮躁,应具备一些渔父的精神。教师:同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很多同学或许也想,二位人物,我都欣赏,其实我们这次讨论不是要争出一个高下来,他们身上都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在他们影响下,后世涌现出一批在生存还是毁灭面前做出自己庄严选择的人,文革的时候就有同样很多人面临生死的抉择。【总结】每一种选择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正如屈原选择了投江而死,他们的这种选择不是轻生,不是苟活,不是怯懦,不是逃避,恰恰相反,这种选择里折射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崇高理想的捍卫。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唤的庄严承诺,他们也因此而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小结】屈原短暂的生命历程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思索的东西,他高举着一颗燃烧的心,在寂寞中奔跑、呼号。我们仰慕他,但高山不能仅仅是仰止,我们要走进高山,感受他的精神气息,将他的精神养分内化为一种动力。 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呢?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