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模测预卷.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62721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模测预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模测预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模测预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3题。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有巧夺天工之妙。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1.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B.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C.此联内容很好,有巧夺天工之妙D.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2.第段中空格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不做)3.第段中的咏竹联最恰当的下联是A.万丈凌云无止心B.万丈凌云犹心虚C.万尺凌云仍虚心D.万尺凌云志永存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A、 B、C、 D、5. 韩愈年幼而孤,由长兄、长嫂抚养成人,因此与侄韩老成情如兄弟。贞元十九年,韩老成过世,韩愈撰 祭十二郎文 悼之;若韩愈要为韩老成另撰一幅挽联,最恰当的选项是( )A. 梓里共瞻师道立,我徒怅望哲人萎B. 手足悲值风雨夕,国家忧恸脊令原C. 回首前尘忝居父执,伤心旧梦敬挽幽魂D. 当年砚共芸窗冰雪聪明推第一,此日归真返璞精魂缥缈欲招三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皆可为材且良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C人愚也,则愚矣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拒而莫之与也 / 恐年岁之不吾与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奚重而不更也?(3分)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7分。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7分)塞上听吹笛高 适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听晓角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 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 秋风卷入小单于。注释: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小单于:乐曲名。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通过写边关“听”乐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B. 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C. 高诗尾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D李诗三四两句写秋风中传来了小单于的曲调,就连塞鸿也为之陶醉,盘旋不度。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12.“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并联系其它你熟悉的某一诗句,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200字左右)(12分)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_,凝绝不通声暂歇。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 ,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韩愈师说)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美国人尼古拉斯卡尔写了一本书叫浅薄。他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同时,是否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卡尔认为,互联网虽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但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问题。超级链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文章之间跳来跳去,导致精力的分散。我们在网页上的每一次点击,都标志着专注思想的一次中断,是注意力的一次瓦解。互联网让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而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卡尔在书里引用了一些大脑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会改变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我们正变得更加容易接受支离破碎的“非线性”阅读浏览方式,这一方面是人们应对信息过载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在悄悄变化的直接依据。卡尔的观点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但难道互联网式的阅读就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吗?首先,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以前很多不会用来阅读的时间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很多人正是在开始频繁使用微信后,每天花在阅读文字上的时间才成倍增加。同时,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以我个人的经验,越是大部头的书籍,如果有电子书的辅助越有可能读完。比如我前段时间看的三体和失控,正是利用出差、坐车时的碎片时间,才把它看完的。伴随纸质书籍阅读的有可能是浅层思考,而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度思考。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方式是“碎片化阅读,体系化思考”,也就是从被动的、漫无目的的阅读,转化为有框架、有体系、主动性的阅读。而且,当我们的阅读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的时候,互联网式的非线性阅读就能体现出比纸质书籍这种线性阅读更大的好处。当需要对某一个点进行深度研究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让阅读走得更远更深入。比如看浅薄这本书,我们在看之前可以先去网上查一下其他阅读者对书的评价,了解到作者主要的观点并判断其相对于自己的可读性,在读完之后还可以去查看书里所提到观点的相关文章,去看看作者的博客,也可以进入专门的讨论区间和其他的读者进行交流,这些都能加强阅读的深度。(取材于付伟的拯救阅读,有删改)1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互联网式的阅读,导致人们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B.美国人卡尔认为互联网让人的专注、深思和反省能力正在丧失。C.通过研究大脑结构,卡尔进一步证实了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D.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改变了大脑的神经系统和思维方式。 E.我们在享受互联网时,也要警惕互联网带来的精力分散等问题。15.作者认为互联网式阅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请分条概括。(4分)16.下列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请加以解释。结合上文的相关理论,请你给小学生的网络阅读提一条建议。(4分)多家研究机构联合主办的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显示,有46.7%的小学生把“看书、看报、看期刊”作为自己的主要网络活动之一。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重峦叠嶂间的田园如果把陶渊明也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争斗权谋的无果和无聊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是基本一致的。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他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安静,是一种哲学。历史上许多文人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也曾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这样一个陶渊明,使大家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人们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可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人们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大众的关注之外。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陶渊明成了热门。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大们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然意境,可以看成陶渊明整体风范的代表。但是王安石最推崇的却是前面四句,认为“奇绝不可及”,或许就是因为这几句平实的话语道出了人生哲理:在热闹的“人境”也能找到安静,关键就在于“心远”。正是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什么意味?只可感受,不能细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哲理玄言诗的痕迹。陶渊明让哲理入境,让玄言具象,大大地超越了魏晋名士。但是,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大化,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一切依顺自然,因此所有的喜悦、恐惧、顾虑都被洗涤得干干净净,顺便,把文字也洗干净了。(取材于余秋雨同题散文)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发现得平静、自然、优雅。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E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18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6分)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19文中引用陶渊观的饮酒和形影神赠答诗,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0.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一些常见的意象,它们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含义。试采用“春江”“花”“月”“夜”等意象叙写一段故事。要求:(1)有场景,有人物;(2)有心理描写;(3)至少要采用衬托和比喻两种表现手法(4)不少于200字。(10分)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但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