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备课材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02724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备课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高中生物备课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高中生物备课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石狮第一中学集体备课材料 教 学 设计 科目:高二生物(必修3)备课组成员:张澍斌、岳敏娟、蔡潇娴、吴晓山、修芬莲、张倩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主备人:修芬莲 审核人:张澍斌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教学难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复 备 栏导入新课示图血细胞和草履虫,多媒体显示问题:讨论1:我们看到的都是什么细胞?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讨论3:哪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学生观看并思考后回答(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总结: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中。多媒体显示:学生思考。笔记来进行新课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下面我们重点探讨人体内的细胞。 多媒体显示: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body fluid)。讨论1:细胞内液指什么?讨论2: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相比,谁多谁少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是什么呢?学生看投影及看书后思考回答: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细胞液等。细胞内液多,占2/3。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合作探究】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我们观看下面一段动画,阅读教材P3,思考并讨论:(多媒体显示)讨论1: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异同?学生讨论后回答后老师加以补充: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不同点: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不同点: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讨论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内在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血浆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渗入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也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讨论3: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哪些? 再问: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要求学生形成图示。【总结】1、血浆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2、组织液血浆:毛细血管静脉端。3、组织液淋巴:毛细淋巴管4、淋巴血浆:左右锁骨下静脉。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生疑 人体的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具体到某一个细胞,它的直接生活环境具体是什么呢?生:1、绝大多数细胞组织液。2、血细胞血浆。3、淋巴细胞淋巴。4、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和血浆。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和淋巴。题目训练,问题过渡,媒体展示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个体外环境的“外”而言的。细胞外液的“外”是相对于细胞的“内”而言的。两个内外,着眼点不同。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过渡 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多媒体显示P3血浆的化学组成。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4、HCO3、HPO4可能起什么作用?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生:(观看、阅读讨论)1: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042、SO42、HC0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3:Na+、C1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总结)多媒体显示:过渡HCO3、HPO42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学生回忆以前内容后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 思考:1、为什么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 2、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溶液渗透压。1、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亦然。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总结: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单细胞生物(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生活的环境多细胞生物(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作业:1.教材P7“体温变化规律”的调查。2.完成学案的随堂训练。教后反思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课时)主备人:修芬莲 审核人:张澍斌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教学重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难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复 备 栏旧知回顾:1. 内环境成分包括哪些,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2.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有哪些?3. 血红蛋白,呼吸酶,载体蛋白属不属于内环境成分,为什么? 进行新课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学生看书,完成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1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2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H2CO3H+ + HCO3-。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3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看投影,笔记,理解,完成讨论题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学生看图理解相关内容。弄清几个系统。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并且要依赖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直接与。学生对本课小结后整理板书内容板书设计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后反思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课时)主备人:修芬莲 审核人:张澍斌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内环境稳态;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3.理解稳态调节机制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复 备 栏旧知回顾: 细胞通过细胞膜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里所说的“外界”是什么?“内环境”。细胞就是通过细胞膜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满足代谢的需要。内环境的成分和作用是什么?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学生课前完成“调查家庭成员体温日变化”的调查任务。 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回答问题。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讲述: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进行新课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 教师展示实验结果,提问: 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酸碱度外,还有渗透压,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请同学举例说明。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学生尝试列举事实。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学生观察,回答问题: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水的pH变化明显。可见血浆pH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利用课件,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学生举例说明:多饮多尿、输液必须输生理盐水等。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由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来源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去思考。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学生举例,如尿毒症、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酸碱中毒等。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2.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注意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板书设计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课后作业:预习第二章学案 本节课时训练教后反思第二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主备人:张澍斌 审核人:张澍斌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概述神经系统的组成。2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3.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教学重点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式。教学难点神经细胞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式。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复 备 栏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欣赏NBA比赛的时候,篮球飞人们飞翔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篮球队员们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学生答)人和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和统一,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第一课时: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进行新课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展示几个神经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完成相关问题。1人体神经系统有哪些结构组成?2人体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学生交流展示课前学习成果。教师评价并展示答案。脑发出脑神经和脊髓发出脊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周围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的组成(2)神经元的结构胞体突起树突轴突脑,脊髓灰质神经元(3)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和处理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作用。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展示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如下问题。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 反射的结构基础?3 什么是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交流展示课前学习成果。教师评价并展示答案。精讲点拨: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部分。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神经中枢:集中于脑和脊髓灰质中的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构成的调节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结构。三、兴奋的传导(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用Flash展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动画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的电位?2神经元在兴奋状态时的电位?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什么形式传导?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如何?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特点如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并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评价并精讲点拨:(1)神经元静息时,Na+通道大多数关闭,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K+可以外流,所以电位表现为外正内外,称为静息电位。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加大,Na+内流,膜内正离子变多,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称为动作电位。(2)由于电位的变化,在兴奋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3)传导的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4)双向传导,如下图: 过渡:当兴奋传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如何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呢?(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思维”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它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2区分几个概念:突触、突触小泡、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突触后膜。3突触的类型?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过程?信号如何变化?5突触传导的方向特点?观看兴奋在突触上传导的动画,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上述问题。(1)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个部分。(3)突触的类型: 轴突树突型;轴突胞体型(4)传导过程: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5)单向传导:方向: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课堂小结再次播放兴奋传导的动画,由学生复述传导的过程。以表格形式总结两种传导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细胞间的传递信号形式电 信 号化 学 信 号传导速度快慢传导方向双 向单 向板书设计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三、兴奋的传导(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教后反思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2课时)主备人:张澍斌 审核人:张澍斌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人脑的组成及其各个部分的功能;2了解人的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教学重点理解人脑的组成及其各个部分的功能。教学难点了解人的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脑模型。教 学 过 程复 备 栏导入新课初中生物课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人的大脑皮层中有神经中枢,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请同学们根据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1中枢神经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2中枢神经与神经中枢相同吗?3人和高等动物的高级神经中枢指什么?学生回顾、思考,交流展示答案。教师评价,并出示答案。脑、脊髓。不相同。大脑皮层。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在人体的生命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而脑是高级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人脑的组成和功能。进行新课一、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0页最后一段,并观察图2-24。完成下列问题。1人脑有哪几部分组成?2各部分功能分别是什么?学生交流展示。教师评价并用课件展示答案。大脑、脑干、小脑。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脑干: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小脑:运动调节中枢,如:躯体的平衡调节。精讲点拨:大脑皮层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无论在控制躯体运动、人类的语言活动和内脏活动方面都是如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教师出示脑模型,并指导学生找到中央前回。刺激中央前回顶部时,可引起下肢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底部时,出现头部器官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其他部位时,可以出现相应器官运动。这不仅说明躯体各部分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都有其代表区,而且二者位置关系倒置。即:中央前回从顶部底部,正好与躯体代表区从下肢头部相对应。课件展示人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功能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面问题。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总结:从图可以发现,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代表区范围的大小只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而与躯体的大小无关。例如人类最灵巧的手虽然在整个人体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大脑皮层代表区中所占的区域却很大;又如:我们的一张小巧的嘴,却在大脑皮层代表区张开大口占据“地盘”; 人体的躯干虽然占了人体的很大体积,但在大脑皮层代表区的范围却只有很小一部分。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过渡:语言活动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语言功能在大脑皮层有其特定代表区域,称之为言语区。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1页,并观察图2-25。完成下列问题。1控制言语活动的中枢有几种?2各个中枢的功能是什么?3受损后出现什么症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评价并出示答案:精讲点拨:注意两类“失语症”的核心分别为:S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受损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另外,临床资料表明,当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受损,还会造成 失写症、失读症等。补充知识:语言功能是怎么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介绍巴甫洛夫的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三、脑部的防护课件展示问题,师生进行讨论。1交管部门为什么规定骑摩托车要戴头盔?2交通事故中脑部受伤有哪些后果?讨论交流后,教师展示相关材料,进行总结。培养学生注意安全的意识。课堂小结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神经调节的一些的知识,其实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动物体内是同时存在的,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二者这两种调节作用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下节课我们将介绍人体的体液调节。板书设计第二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人脑的组成和功能1人脑的组成2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的特点二、大脑皮层的言语中枢 1各种控制言语活动的中枢 2各中枢受损后症状三、脑部的防护教后反思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第1课时)主备人:张澍斌 审核人:张澍斌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和血糖平衡的调节;2 了解糖尿病的成因及其防治;3 能够说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4 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使学生更加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重点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和血糖平衡的调节;糖尿病的成因;教学难点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和血糖平衡的调节;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复 备 栏引入新课:1为什么有的同学常在第三节课后感到心慌,注意力难以集中?2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常常给运动员买巧克力?3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食?进行新课:一、血糖的来源与去向自学质疑:1 什么是血糖?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是多少?2 血糖来源有几个途径? (1)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消化糖类的场所在哪儿?利用了哪些消化酶? (2)肝糖元分解:什么条件?主要场所在哪? (3)非糖物质转化:条件?能否全部转化?3.血糖的去路有几个途径? (1)氧化分解:(场所?) (2)合成(条件?场所?) (3)转化(条件?)学生互动探究并交流展示教师总结如下图(投影)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学生自学后总结:1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2 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尿或脂肪酸,同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3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调节,使血糖维持在相对恒定的生理范围内,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稳态。三、血糖平衡的调节学生自学并每组绘制血糖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交流并展示:精讲点拨:教师投影血糖平衡调节的示意图:学生讨论该图,并请学生讲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一生: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方面通过作用于胰岛A细胞,使其分泌胰高血糖素;另方面也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直接作用于肝脏加速糖元分解和其它非糖物质转变为血糖;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使血糖浓度升高。一生: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另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迅速使胰岛B细胞的运动增强并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唯能够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它方面能促进肝脏、肌肉等处合成相应糖元,促进葡萄糖转变为非糖物质。另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总的结果是既增加了血糖的去路,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教师小结: 激素除了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变化而发挥调节作用外,还可以接受神经系统的控制,间接发挥调节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过程中共同起拮抗作用,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起协同作用。糖尿病及其预防 糖尿病人除了有高血糖和尿糖的症状外,还具有多尿、多饮和多食的现象,与此同时糖尿病人逐渐消瘦,其原因是由于糖尿病人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在排出糖时,要由水来溶解,因而尿量增加,形成多尿;多尿造成体内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于是口渴、多饮;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分解释放能量的作用,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患者总感受饥饿而导致多食。又由于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使得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机体逐渐消瘦。拓展探究:1糖尿病患者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如何治疗呢?2尿糖如何进行检测?小结本节课板书设计2.2通过激素的调节(血糖调节)一、 血糖的来源与去向二、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三、 血糖平衡的调节四、 糖尿病及其预防教后反思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第2课时)主备人:张澍斌 审核人:张澍斌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5 了解肾的结构及功能;6 理解水和无机盐的调节机制;7 能运用有关知识,对水和无机盐代谢失衡产生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水和无机盐的调节机制。教学难点水和无机盐的调节机制。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复 备 栏引入新课: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吃的东西过咸,会感到口渴;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以饮料代水”的做法会适得其反,越喝越渴;海水为什么越喝越渴?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一、水和无机盐平衡的维持学生讨论:1. 人体内水的来源与去向?2. 人体内无机盐离子的来源与去向(如Na+)?交流展示:1人体内水的来源主要是饮食和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其中饮食摄入的水是主要来源;水分排出的主要途径是泌尿系统,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2无机盐离子主要来源于饮食,可以通过尿液、汗液和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精讲点拨:产生水的物质代谢有: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有氧呼吸等。小结:1. 饮水 来源 食物 物质代谢水的平衡 肾脏排尿 动态平衡 排出 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2. 大肠排便投影肾的结构图;学生自学并展示肾的结构:肾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主要由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肾单位是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正常人的原尿中不会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尿中不会有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和葡萄糖。学生讨论后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尿液的形成包括三个连续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和分泌排泄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一般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物质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透过它们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等,最后形成尿液。二、水平衡的调节复习渗透压的有关知识;自学质疑:1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的途径?2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如何进行调节?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投影仪展示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降低途径以及机体的调节过程,由学生根据以上知识自行讨论总结并展示。精讲点拨:与水平衡的调节关系最密切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的肽类激素。合成后,运送并贮存在垂体后叶的神经末梢颗粒中。受到刺激时,神经末梢就将它释放到血液中。即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从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三、无机盐的调节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展示无机盐的平衡调节:精讲点拨: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和K+的分泌。由于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水的被动重吸收增加,结果细胞外液的Na+增多,从而也保存了细胞外液的水。概括地说,醛固酮的作用有三点: 1.促进钠的重吸收,2.促进钾的分泌排出,3.促进水的重吸收。前两个作用可单独完成,后一个作用是派生功能。简单的说就是保钠排钾。小结本节课板书设计2.2通过激素的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一、 水和无机盐的来源与去向1 水的来源与去向二、 无机盐的来源与去向三、 水平衡的调节机制抗利尿激素四、 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机制醛固酮教后反思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第3课时)主备人:张澍斌 审核人:张澍斌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及意义;2理解体温调节的过程;3.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并绘制直观图;4培养化繁为简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体温平衡的意义及其调节2,4,6;教学难点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复 备 栏课前引言:1910年英国斯科特(Scott Robert Falcon l8681912)探险队和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都宣布将向南极点进军,两支探险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阿蒙森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经过千辛万苦于1911年12月14日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而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他们用雪橇拉着设备,顶风冒雪经过82天,于1912年1月16日终于到达南极点。斯科特探险队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 km之后,归途中因饥饿劳累倒下。 两支探险队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极艰难跋涉,阿蒙森队的胜利表明人类可以战胜严寒,而斯科特队永远留在了南极也表明如果严寒加上饥饿、疲惫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命。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60 ,低至零下70 。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一、人体的体温学生活动:用三种常用测体温的方法,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到底哪个是体温呢? 教师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上述的三种方法测出的都是体表温度,用于代替体温。指导学生绘制全班同学的体温直观图,提出问题,学生自学: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3选择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投影展示并得出结论:1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不超过一度。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3体温会有个体差异。4体温会因活动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被试者应处于平静状态中进行测量。二、人体的产热与散热自学质疑: 1为什么斯科特探险队因饥饿劳累冻死在南极? 2体温是哪来的?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3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什么? 4产热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5产热的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6人体散热的结构有哪些?学生交流展示得出结论:体温是机体代谢活动的结果,也是生命活动必需的条件。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状态下以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 产热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产热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人体散热主要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完成。教师小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下面等式成立:产热=散热三、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请大家分析: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怎样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将全班同学分为2组,寒冷组和炎热组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展示。学生活动:1 寒冷组(代表发言):寒冷环境中必须增加产热,如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如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从而减少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也可减少热量散失。2 炎热组(代表发言):炎热环境中必须减少产热,如减少运动;炎热环境中可以减少产热,但不产热是不可能的,故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机体的这种产热和散热过程受到谁的控制和调节呢?学生自主发言讲解;精讲点拨: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时,血液温度降至37以下,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主要通过战栗产热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温度。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时,血液温度升至37以上,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温度。教师指导学生绘制如下体温调节的直观图.并请学生补充完整下面这个图形。代谢水平提高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寒冷环境 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肾上腺垂体 温觉感受器 炎热环境拓展延伸:1发热后体温一般不超过40 。体温高于40 ,称为体温过高,体温高达445 而能生存的已是罕见。一般认为人的最高致死体温大约是455 。而人体细胞冷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比如在治疗不育症时使用的精子冷冻、卵子冷冻、胚胎冷冻技术。人体冷冻技术使人的太空旅行有了实现的可能。目前不能确定人的最低致死体温。 2动物会寻求温度适中的环境,如在冷环境中趋向热源,热环境中迁到风口等。动物还有姿势的变更,如暑热时伸展肢体,严寒时则个体蜷缩、拱肩缩背或拥挤成群、踏步或跑动等。人为保温御寒、降温避暑的方法有添衣、脱衣,甚至有安装空调等主动影响环境的行为。本课小结:打个不怎么恰当的比方,人体像一个自动控温的空调器。在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人体的体温通常是通过自身调节和行为调节来保持相对的平衡。不过人体体温的自我调节是有限度的,任何情况引起的体温变动超过了人体自身调节的能力,就会给人体造成实质性的损害,甚至死亡。所以会有中暑、冻死等不幸事故发生。板书设计2.2通过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1 体温 2.体温恒定的维持 3.体温调节机制教后反思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第4课时)主备人:张澍斌 审核人:张澍斌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定义及相互关系;2理解重要激素的分泌部位和主要作用;3了解一些激素分泌失调机体表现的症状。教学重点理解重要激素分泌部位和主要作用。2,4,6教学难点理解重要激素分泌部位和主要作用。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复 备 栏导入新课播放“2009年泰国人妖选美大赛”视频片段。学生观看视频,猜测人妖是如何形成的?学生交流回答:从小注射雌性激素造成的。教师:从人妖的形成可以看出:激素对人体的作用是很大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激素调节。进行新课一、体液调节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的相关问题。体液调节的概念是什么?体液调节包括哪些内容?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交流展示,教师评价并出示答案。精讲点拨: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H+调节、CO2调节等,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传送。微量高效。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作用靶器官、靶细胞。二、人体的激素调节1激素的分泌部位和主要作用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2页表格内容。对照人体内分泌系统彩图,由学生指出内分泌腺名称、位置、分泌的激素。利用课件展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加以区分。教师精讲点拨:外分泌腺又称有导管腺,其分泌物不进入血液,且由导管流出。如肝脏产生胆汁,通过总胆管流到十二指肠。唾液腺、汗腺、皮指腺、胃腺、肠腺、肝、等均属于外分泌腺。内分泌腺又称无导管腺,它们所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直接进入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管中,由血液和淋巴液将激素输送到全身。特别注意:胰脏是一种特殊的腺体,其外分泌部能产生胰液,由胰管流入十二指肠,属外分泌腺;内分泌部称为胰岛,其中的B细胞能产生胰岛素,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它们通过体内的血管运到全身各处,因此胰岛属于内分泌腺。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上“积极思维”部分,教师用课件以表格形式展现三组对照实验并出示问题:3个玻璃缸中的蝌蚪发育情况不同,说明了什么?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教师评价并作补充总结。甲状腺素可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和促进代谢活动。精讲点拨:通过对各种激素的作用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某些内分泌起调节、管理作用的是垂体,而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下丘脑。3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的症状教师用课件出示五位病人的图片、介绍其症状。病人A:男,年龄28岁,身高85厘米,勤劳又善良,聪明又大方,已结婚生子。病人B:女,16岁,身高2.41米,身体素质很差,各方面功能都很脆弱,抵抗力十分差,经常生病。病人C:身材矮小、智力低下、没有生殖能力。 病人D:家住在西北山区,常年吃不到海带,脖子一天比一天大,呼吸一天比一天短,心跳一天比一天快,无法劳动。病人E:呼吸快,心跳快,特别容易激动,食量惊人、身体消瘦、眼球突出。学生讨论,扮演医生进行专家会诊。A:侏儒症,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B:巨人症,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C:呆小症,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D:地方性甲状腺肿,饮食中缺碘;E:甲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教师简评、适当补充。三、激素分泌的调节和相关激素间的关系1激素的分泌(以甲状腺激素分泌为例)学生观察课本图2-27,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增多,那么甲亢病人会因为天冷增多吗,为什么?(2)在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中涉及到哪几种激素?(3)这几种激素是由什么部位产生?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精讲点拨: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或人处于过度紧张状态时,人体接受的刺激传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引起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从而调节、控制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而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从而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调节方式是一种反馈调节。课件展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示意图。2相关激素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相关材料,展示问题。(1)侏儒症和呆小症的病因是什么?(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学生交流展示后,师生共同总结: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四、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课件展示表格,师生共同完成。作用途径作用范围反应速度作用时间神经调节反射弧准确、比较局限迅速短暂体液调节体液运输较广泛较缓慢比较长课堂小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中相互协调,总的来说,神经调节控制体液调节(强调下丘脑的作用),体液调节影响神经调节。板书设计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一、体液调节的概念二、人体的激素调节1激素分泌的部位和功能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3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的症状三、甲状腺功能调节四、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后反思第三节 免疫调节(第1课时)主备人:张澍斌 审核人:张澍斌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8 了解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9 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10 理解抗原和抗体的知识;11 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教学重点1抗原和抗体;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复 备 栏课前准备:把知识点分成6点分别由6组学生分别准备引入新课: 教师用投影展示:中国古代种人痘和詹纳种牛痘的图。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人通过穿患者的衣服、用痘痂研细吹入鼻孔的方法预防天花,这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是一大创举,而詹纳的工作开创了免疫疗法的先河。教师提问:为什么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由于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的结构很相似,牛痘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与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相似,所以能用牛痘病毒刺激人体产生对抗天花病毒的抗体。我们就把天花病毒、牛痘病毒都称为抗原。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介绍抗原与抗体的概念及发现过程。进行新课(在课前预习的情况下由学生讲解):一组学生展示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二组学生展示人体的免疫系统:三组展示: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四组展示: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即对病原体不具有选择性或特异性。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针对某种病原体由特异性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参与的防御作用。五组展示: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淋巴细胞,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六组展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解:体液免疫过程图解:细胞免疫过程图解:精讲点拨:1 体液免疫的两个关键过程是:产生高效而短命的效应B细胞,由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产生寿命长的记忆细胞,在血液和淋巴中循环,随时“监察”,如有同样抗原再度入侵,立即发生免疫反应以消灭之(二次反应)。2 淋巴细胞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有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而成的淋巴细胞,叫做B淋巴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的淋巴细胞,叫做T淋巴细胞。【典例】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须将灭毒的蛇毒液注人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特异性免疫、抗原B.特异性免疫、抗体C.非特异性免疫、抗原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小结本节课板书设计2.3免疫调节一、 免疫的概念及免疫系统的组成二、 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三、 体液免疫的过程四、 细胞免疫的过程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教后反思第三节 免疫调节(第2课时)主备人:张澍斌 审核人:张澍斌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说出关于艾滋病的一些常识;2能够解释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教学重点免疫缺陷病机理及预防,过敏反应的机理;教学难点过敏发炎的机理;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复 备 栏导入新课目前有一个让我们“谈之色变”的疾病艾滋病,它是由于免疫功能缺陷造成的,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能造成严重的疾病,那么是不是免疫功能越强大越好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进行新课一、艾滋病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思考完成相关问题。1同学们,关于艾滋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