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9487528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学设计临川二中高中语文组 孙丹【文本分析】赤壁赋写于苏轼贬谪于黄州期间,文章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展现了仕途失意时的苏轼的人生观。全文有诗情、画意、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赤壁赋是我们透视苏轼精神世界的入口。【切入角度】以情感为切入点,抓住苏轼的情感变化太探究这种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教学目标】1、积累古汉语词汇,分辨倒装句和词类活用现象;2、体会本文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从中得到启发。【教学重点】1、分辨倒装句和词类活用现象;2、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教学方法】探究、鉴赏【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让学生搜集苏轼贬谪于黄州期间的诗文,了解赤壁的历史。(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籍解决字词问题。2、教师准备(1)用多媒体教学,收集资料,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2)准备好相关的巩固练习的资料。【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通过欧阳修对苏轼的评价和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导入。内容如下:欧阳修称苏轼“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诚斋诗话)。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1101)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二、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文体介绍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感。 四、【文本探究】 一、 听赤壁赋朗诵,思考如下问题:在茫茫的江面上苏轼泛舟而游,他的心境如何?思路点拨通过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苏轼情感的语句,“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再分析“纵”字流露出的情感。二、苏轼的歌声流露出怎样的情绪?思路点拨引导学生分析“美人”的寓意,再用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来阐释美人的特定意象。三、苏轼为何思慕“美人”?思路点拨引导学生分析苏轼写于1070年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由此来洞察苏轼的内心世界。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1070)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是奉朝廷重大使命)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西夏 )。这首词展现出一个想报国杀敌的英雄形象,渴望被朝廷重用的心境。此时的苏轼被贬谪于黄州远离朝廷,他虽然寄情山水但想建功立业的人生观始终未曾改变,从他的歌声中流露出思慕美人而不得见的惆怅,表明他希望君王能够赏识他,从而来实现人生抱负。四、面对同样的良辰美景,客的箫声流露出怎样的情感?思路点拨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泣”字,以此来把握箫声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五、怎样描写箫声的?思路点拨从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夸张 比喻六、客因何而悲?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难度较大。我采用细化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突破此问题。将此问题细化为以下问题:1、客为何认为曹操诗歌英雄?因为曹操建立功业2、客对英雄持什么情感?而今安在哉体现出英雄不在的感慨,流露出悲凉的情绪。3、客的人生状态是怎样的?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4、客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人生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七、面对客的人生困境,苏轼阐述了怎样的观点?此问题是既是本文的重点又是本文的难点。我将此问题细化为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破解此问题。1、 苏轼如何阐释生命的长短(变与不变)的?2、 如何理解“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 如何理解“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无尽臧也,吾与子之所共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满庭芳译文: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 延伸思考讨论(1)、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生讨论: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2)、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可还有许多问题: (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3、教学小结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箫吹奏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认识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任务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中,满腔悲愤寄寓旷达的风貌之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