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中学高三语文双周一练试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73211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龙中学高三语文双周一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白龙中学高三语文双周一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白龙中学高三语文双周一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白龙中学高三语文双周一练试题(2)班级 姓名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菲薄(fi) 嬗变(shn) 鞭鞘(sho) 闭目塞听(s) B僭越(jin) 黏土(nin) 叨咕(do) 缀玉连珠(zhu) C炭疽(j) 逶迤(wi) 禁受(jn) 积重难返(zhng) D骄横(hng) 粜米(tio) 遴选(ln) 怏怏不乐(yng)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改革开放30年的壮丽画卷上,上海浦东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每一次突破都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B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合作。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C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全面回归和复兴,过去境遇冷落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歌舞,开始大模大样登上舞台。 D锦绣家 园社区的张大妈是大家公认的热心人,一听说南方遭受严重旱灾,马上义形于色,不仅自己带头捐款,还积极协助动员社区群众参加赈灾行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一年一度的东江市第十五届集邮活动日主会场活动今天在邮电大厦举行,副市长到会表示祝贺。 C为方便广大学生及家长了解国家教育收费政策,接受广大群众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投诉或举报,教育部日前开通了教育乱收费举报电话。 D人的素质的提高,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上,也体现在精神生活和思想素质的提高上。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 19世纪之前,欧洲就出现了长达两百年的“中国热”。 现在到欧洲旅游,不少景点都能发现中国式建筑。 中国其实有不逊于任何民族的优秀文化。 伏尔泰曾说:中华文明昌盛发达的时候,部分欧洲人“还只是一群在森林中流浪的野人”。 回顾历史,可受启发。 A B C D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倡导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现代社会,很多人面对诱惑,渐渐变得浮躁起来;孩子们因沉重的学业负担,往往无暇在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网络文化盛行,使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疏远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中有人因此惊叹:传统阅读的逻辑性遭到了破坏。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名著,既可以拓宽视野,增加文化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基础。这一切应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现在的学校里,许多学生似乎只在读教科书,许多老师也似乎只在读辅导书。以这样的功利性的阅读状态,能读出快乐来吗?因此,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阅读率为365%,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87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的487%降低了14个百分点。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其实,网络可以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就看怎么使用。引导青少年读书,不能排斥网络,关键要看网络阅读在读什么。网络阅读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相容。网络的特点与优势,就是方便、快捷、海量、高效,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与参与的兴趣。而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才会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也才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所以,名著本身,也可以有多种读法,包括网络阅读。我们应该利用网络优势,积极组织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资源上网,鼓励大家多读优秀的东西方文化经典书籍,也就是多读名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时代尤其如此。读书是追求人生的完善,如果把读书功利化,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之所以喜欢网络阅读,很大一个因素,是因为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英国散文家理查斯蒂尔爵士说过:“阅读之于心灵,犹如运动之于身体一样重要。”阅读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不管是书本阅读,还是网络阅读,名著阅读可以形式多样,但本质上来说,阅读没有捷径可走。一本书好不好,值不值得阅读,如何阅读,诸如粗读还是细读,深读还是浅读,只有亲自“下水”读了,才能作出判断,才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提倡全民阅读,首先需要培养的,是善于阅读的心灵。5下列有关“网络阅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网络阅读盛行,使年轻人远离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所以有人认为,网络阅读破坏了传统阅读的逻辑性。 B网络阅读既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的一种工具,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容。 C凭借网络优势,网络阅读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参与的兴趣,符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 D青少年喜欢网络阅读,是因为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6下列不属于“提倡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原因的一项是 ( ) A中国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图书阅读率大幅降低。 B工具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学生通过网络健康阅读,将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C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要求,才会把阅读当作享受。 D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青少年疏远经典阅读亲近网络阅读,与现代社会的环境特点密切相关,其中学业负担过于沉重,是罪魁祸首。 B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功利性的阅读、压力重负下的阅读,使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C利用网络优势,组建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阅读资源,有益于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D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只是阅读形式的不同,并非阅读的捷径,我们首先要具备的还是一颗善于阅读的心灵。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亭林先生神道表清全祖望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务质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乙酉之夏,太安人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事既不克,先生与庄幸得脱。次年,几豫吴胜兆之事,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流,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阴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行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谓钓名者也,其心岂欲见知于人?而力拒之以明节,则吾未之闻矣。”华阴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即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愿以别业居之,且为买田以养,皆不至。辛酉,卒于华阴,无子,年六十九。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王不庵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鲒埼亭集,有删改)【注】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流:比喻遭蹂躏。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时四国多虞 虞: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事 豫:参与 C先生即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遂:实现 D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 见:表被动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 ( ) 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 起兵 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神道表, 主要用来记载死者事迹,并刻在死者墓道前的石碑上,一般多属歌功颂德的应酬之文。本文主要记述了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大师顾炎武的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一生,表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已渐渐消退。 D顾炎武三次放弃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第卷(共120分)四、(23分)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务质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5分) 译文: 。(2)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5分)译文: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任选三个小题)(1)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苏轼赤壁赋)(2)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王羲之兰亭集序)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论语卫灵公)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1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虞美人 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1)古人认为这首词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以少总多”,即用典型的小事件贯穿始终,写出了诗人的整个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请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对“以少总多”作一简要鉴赏。(4分) 答: 。 (2)关于词中“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句,有人认为是表达了诗人已达到看破人生世相归于无情的境界;也有人认为是正话反说,“无情”其实 就是“有情”。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雪域夜色 邹济时十月的雪域,杨树叶子已褪去绿色,换成了一身鹅黄的衣裳。从日喀则出发时已是黄昏时分,太阳逐渐消散了所有的炙热,像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抚着行人的皮肤。远处荒凉的山脊统统被镀上了层金黄色的暖意,迭荡在岁月的漩涡深处,直逼人的视线。此刻,浩瀚的广漠与窗外的朔风纠缠在一起,卷动地上堆积的树叶,穿透那牛皮线装书的史帙,令凝滞的美与动态的美在无垠的空间纠缠。车沿着雅鲁藏布江继续在窄窄的柏油路上奔驰,太阳悄然翻过山坳,地面于是便呈显山岭投下的巨大阴影,在光与影的分割线中,“冷竣”从深潜的地府渗了出来,给人的心灵以哆嗦。当太阳被时光拽入玄宇,把所有橘红的辉茫收敛入匣子时,夜的幕帷才轻缓地拉开,令高原顿时失去了白日的生机。飞翔的野鸽早早地收起自己的羽翅,栖身于悬崖或是桥洞里打着盹,聒噪的麻雀也躲到了不知名的地方哑了声,田垅里的虫子在失去青稞的庇护也不再歌唱,周边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安静与宁谧,惟有的仅是车轮辗过路面发出的“唰唰”声。透过车窗望去,蒙胧地可以看到身后迅速消逝的灌木,灌木后面只是一团深邃的黑,因为黑夜遮断视眼。黑,是短暂的。稍时,月牙儿就从前方的山巅羞涩地闪了出来,像海礁上的灯塔散发着淡淡的清辉,却指引着夜行人前行的路。不知何时,月的银色已像泉水涌入车内,塞得满满的,侧身看到同行的人面部都呈现出肃穆安详,皆是眯着眼睛假寐。的确,享受这月下难得的惬意是种幸福。窗外的月铺满了河山,可以借着这清幽令人欣赏到外界另一种非凡的美。河面荡漾着一层银波,碎鳞般地倒映着月牙儿粗糙的轮廓,隔河的山峦像一幅巨大的屏风以淡蓝色的天幕为背景,逶迤伫立,虽然只是黝墨的影像,正前方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月牙儿的周边是一圈银晕,浸润着无际的穹窿,几枚稀疏的星盏遥遥地闲搁在月亮的周际,较往日少了几分颜色。车继续行走,过了曲水县,公路两侧的树林愈加浓密起来,密密匝匝的像一列列古阵中站立的士兵,令路面显得逼仄起来。当车绕过聂当大佛,闯入了开阔的河谷,右侧的拉萨河默无声息的像条墨绿的色带流淌,月出现在河对岸的山巅,清幽而寂寥的在天空中徜徉。突然公路侧几只水鸟,许是被汽笛声所惊扰,鸣叫着窜出栖身的树木,划过天空消逝于茫茫的月色之下。月明、水幽,看着窗外的美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句不由从心隅飘然而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虽月是残月,但毫无疑问,面对此景我无法找到适当的词语加以描述和修饰。雪域夜色之美,大概也就是这种自然之美、纯粹之美,天地和谐之美吧。是夜,枕着那月色清风酣然一梦。(摘自散文百家)14文章第2段写的雪域黄昏时分景色,似乎跟“雪域夜色”没有联系,可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答: 。15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太阳悄然翻过山坳, 地面于是便呈显山岭投下的巨大阴影,在光与影的分割线中,“冷竣”从深潜的地府渗了出来,给人的心灵以哆嗦。答: 。(2)公路两侧的树林愈加浓密起来,密密匝匝的像一列列古阵中站立的士兵,令路面显得逼仄起来。答: 。16作者写雪域夜色做到了“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和主要描写手法。(5分)答: 。17本文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7分)(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雪域奇异的夜色引发了作者多种情愫,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探究。(3分)答: 。(2)谈谈作者在文章中多次写到雪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用意?(4分) 答; .六、(15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尝试续写一个鲜明、生动的结尾。(4分)天下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别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爷的事”。人的烦恼是因为: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所以,想要轻松自在,很简单:_。19以下面一篇新闻主体内容为依据,补写导语: 北京狠治公路“三乱”本报讯: 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政府纠风办组织协调,组成治理“三乱”领导小组,对“三乱”采取明察暗访、协调裁决的做法,先后撤消了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检查站36处,合并了业务相似、重复收费的收费站21个,拆除或责令停止整顿的汽车清洗站6个,使北京地区公路上基本无“三乱”现象。这些做法,受到群众赞扬。 20以下是从某中学生的作文中摘录的片断,它可以代表近几年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请从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性质的角度,评论这种语言现象。要求观点鲜明,有说服力,不要 超过70字。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是“偶”非常“稀饭”的。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昨晚,我的JJ带着她的青蛙BF到我家来吃饭,饭桌上,JJ的BF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说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PLMM。真是好BT啊,7456 七、(6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泰山高1 524 米,但一般人都能攀登;但是一个5米高的峭壁,没有专用的工具,没有经过训练就很难上去。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不能攀登的高山,只有上不去的台阶。学习上也是如此,有些内容你可能学不会,很可能是难度的梯度太大,只要设法 给自己搭好台阶,力图在感到困难的地方多搭几个矮一点的台阶,循序渐进,经过努力我们是可以攀登上学习的高山的。请以“台阶”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白龙中学2012级高三双周一练语文试题(二)参考答案 1D(骄横的“横”应读hng)2A (A项,“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此句是比喻用法。B项,墙倒众人推:比喻趁别人受挫折时,一齐来打击他,可改为“众人拾柴火焰高”。C项,大模大样:形容傲慢、自大的样子;或形容洋洋得意,神气十足的样子。此处可改用“大 行其道”,并删去句中“登上舞台”的文字。 D“义形于色”是指义愤之气显露在脸上。不合语境) 3C A:搭配不当;B:去掉“一年一度”;D:“生活水平”与“改善”不搭配,“精神生活”与“提高”不搭配4D(第句总说。第句引出下文,第、句式用概括性事实来证明第句,第句是引用名言来进一步证明第句。)5 C(A“网络阅读盛行”,原文为“网络文化盛行”,内涵有异;“网络文化盛行”是因,“网络阅读”是果;“使年轻人”与原文“使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表述不同。B原文“网络是的工具”并非“网络阅读是工具”,“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有别于原文“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D“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是青少年喜欢网络阅读的“很大一个因素”,并非唯一原因。)6 D(该项谈现代社会对人才、对阅读的要求,是人们要阅读的原因,不是“提倡全民阅读 不必排斥网络阅读”的原因。)7 A(答案在首段。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孩子们往往无暇在课外阅读经典名著”;但“疏远经典阅读亲近网络阅读的罪魁祸首”这一判断,于文无据。)8D(见:称代副词,我。见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句。)9B(记叙现状;是写救济他人。)10C(应是“未灭”,他经营垦田,目的是以便起兵之用)11(顾炎武)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的虚而不实的话。得分点:务:力求。(1分)质:评定。(1分)泥古:拘泥于古代。(1分)空言:虚而不实的话,空话。(1分)他的高足吴江人潘耒收藏他遗留下来的书稿,作序并发行了它们。得分点:高弟:高足,高徒。(1分) 遗书:遗留下来的书稿。(1分) 序:名词作动词,作序。12江流天地外 余音袅袅,不绝于缕 情随事迁 虽九死其犹未悔 有杀身以成仁 海内存知己 似曾相识燕归来 杨柳依依13(1)诗人仅仅通过三 次“听雨”情景的描写,就把少年的浪漫多情、中年的流离奔波、晚年的悲苦凄凉等人生况味全部表现出来了,文字很少,容量极大,诗人以极少的文字浓缩了一生的命运。 (2)考生可任选一种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14(5分)不可以。(1分)内容上,描绘了黄昏时分的雪域高原的荒凉、冷峻、浩瀚、坚毅的特点;(2分)结构上,为下文写夜色降临后雪域高原的清幽与安谧作烘托、铺垫。(2分)(言之成理即可)15(6分)(1)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夕阳西下时的景色给 作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上的极大震撼,表达了高原的庄严和肃穆给作者带来的崇敬 、敬仰之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 (2)运用比喻、叠词的修辞手法,(1分)通过“密密匝匝”“一列列”的叠词强化了夜色中树林阴森的氛围,描绘了雪域高原的清幽之景。(2分)(言之成理即可)16(6分)文章以时间、行踪为序采取移步换景的手法,(1分)写出夜幕降临时雪域高原的安静宁谧与深邃的黑暗、月牙初现时河面天宇的清幽之美、开阔的河谷的苍茫月色(3分)。全文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1分)从光线的变化、鸟蛙声音的有无、河谷高原天宇的特征写出雪域高原的夜色之美。(1分)17(8分) (1)示例:面对壮美的自然的震撼崇敬之情;面对安静的景色的惬意之情;面对清幽月色的愉悦之情;面对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兴之情;面对明月引发的思古之情;面对没有被破坏的自然的欣慰之情。(4分。就一个角度进行阐述即可。如果另选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2)示例:作者笔下的高原景色,有着丝毫没有被破坏的安静与宁谧,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的一分子,旨在希望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4分。言之成理即可。)18(4分)示例:打理好“自己的事”,不要管“别人的事”,甭操心“老天爷的事”。(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19导语是新闻报道的开头,常用一句话概括消息的基本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导语的特点是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提纲挈领,统帅全篇。故本题答案为:北京市对公路“三乱”的问题,深入调查,采取有力措施,严加治理,深得群众好评。20(1)持批评态度。如:这段流行于青少年当中的网络“新语言”,生吞活剥地“拿来”方言西方语言参合在汉语中,不知所云。这种行为是对我们母语的一种污染和羞辱,损害了汉语的纯洁性,这样下午,汉语将是一个连本国人都不认识的“怪语”。 (2)持一分为二的态度,如:语言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汲取方言和外来的语言精华,补充新词汇,可使汉语更充满活力。但是,生吞活剥地“拿来”,不知所云,只能把汉语弄得不伦不类,起不到汉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应有作用。 (3)持完全赞同观点的不给分。21写作指导:台阶能使人登高望远,开阔眼界。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台阶的含义表现在:捷径;扎实;进步;困难。要写好这篇文章,需要注意题目要求中的关键之处抓住“台阶”的特性。从以上几个特性,我们就可以引申出如下立意:踏实地走,一步一个台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困难,登上人生的高峰等等。有了这些立意,再以生活中的实事、真情为素材,加上适当点题,就会是一篇佳作。 【文言文参考译文】先生字宁人,后改名为炎武,学者称他亭林先生。顾炎武年少时高超不凡,有远大的志向,不与人苟且迎合,性格正直,超出世俗。和同乡归庄非常友好,一起游学复社。对于书籍没有不看的,特别注重治理世事的学问。当时国内有很多忧虑之事,他叹息天下缺少有才能的人以致国家败亡。他广泛阅读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随即记录下来,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虚而不实的话。晚年更加专注于记述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更加是先生终身学术研究最高境界的书,凡是经书和史书中精妙的话语全部收录在书中。乙酉年夏天,顾炎武母亲六十岁,到常熟的郊外躲避战争,她对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一个妇道人家,然而承受朝廷的恩宠,果真国家有大的变故,我就为国而死。”给后人遗言不要侍奉二主。先生正响应昆山县令杨永言的征召,和嘉定生员吴其沆以及归庄一起起兵抗清,到吴地跟随夏文忠公。第二年,几次参与吴胜兆的起兵,更想到海上组织抗清,因为道路阻隔,没有能够前行。先生怀抱故国的悲伤,国土遭受清人蹂躏,每天没有一刻能够安宁。游遍沿江一带的山水,来观赏旧都周围的美景。戊戌年,又游遍北都周围的地方。一直到山海关外,来观赏大东的美景。丁巳年,第六次拜谒思陵,开始选择定居在陕西的华阴。当初先生游遍观赏四方,他对明朝忠诚的心愿并没有丢下,先生在华阴购买五十亩田地以供早晚辛勤耕种,而开垦收获所得,另外贮藏起来,以备起兵之用。大学士方孝感用信召见先生作为他的助手,先生说:“希望以死推辞,最下的想法是逃到世外。”方孝感听后惊恐,就停止召见他。戊午年朝廷大规模选拨人才,皇帝诏书下达,众官员争相想招致他,先生预先让在京城的众门生推辞,并且说:“刀绳都有,不要让我快速死去!”第二年朝廷大修明史,众官员又想推荐他,他写信给学士叶訒庵,请求一死而得以免去编修的职务。有人说:“先生为何不让人推荐自己,只是不出去就任,那样名声会更大。”先生笑着说:“这就是所谓的沽名钓誉。”华阴的诸生请求他讲学,他也推辞了。先生拥有为世所用的谋略,却不能得到实现。尚书徐乾兄弟是先生的外甥,当他们还没有做官时,先生救济他们,等到他们富贵了,多次写信迎接先生南归,愿意把别墅给他居住,并且买田来供养他,他都没有去。先生死在华阴,死时六十九岁。先生没有子女,徐尚书把先生的从孙顾洪慎立为他的孙子,以便祭祀先生。他的高足吴江人潘耒收藏他遗留下来的书稿,作序并发行,又另外编辑了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为广泛流传。徐尚书的长孙徐涵在广东做官,从数千里外写信给我,嘱咐我给先生写表文。我沉吟思考很久,等到读到王不庵的话:“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到处奔波,流离失所,到老都没有儿子,他过着隐居孤寂的生活,数十年没有吐露过的思想,竟然不能够一吐为快,却让后起的少年从他的文集中增长见闻,那委屈已够大的了,怎么能够不回望故乡,甘心死在外地啊?哎,实在哀痛啊!”这话,大概能够用来为先生的墓作表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