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56869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芦花荡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悠闲( ) 疟子( ) 苇塘( ) 撒网( )寒噤( ) 仄歪( ) 泅水( ) 飒飒(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掌出来。( )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那小船很利害地仄歪了一下。(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末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错,船却走不动。 ()3、结合语言环境,试试解释下列词语。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编算: 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她挂花了”。挂花: 4、选词填空。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A撑B划C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A奔B走C超)着东南去了。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A阴森恐怖B阴森黑暗C暗无天日)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A堕落B掉C滴落)下来的样子。弯弯下垂的月亮,(A挂B镶C浮)在水一样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A飒飒B瑟瑟C呼呼)的风响。5、下列句子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情,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B、老头号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C、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D、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6、填空。芦花荡的作者是 ,选自 ,本文是他的“ ”,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 。芦花荡的作者是,他与、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他的小说被称为“”。课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7、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2周年的日子里,“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成了青少年的共识。假如一位抗日老战士来到你的身边,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假如一们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来到你身边,你又将对他说些什么?请围绕“记住历史,珍惜和平”这一主题,根据不同的对象,写下你想说的话。我将对抗日老战士说: 。我将对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说: 。答:三、课外阅读(一)彩蒲台的苇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13、请从第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来,品味其妙处。 答:13、阅读第段文字,概括不同苇的不同用途。 答:14、“苇塘”为什么能成为“冀中名胜”? 答:15、“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更隐含着。16、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请说说其作用。 答:17、全文采用和手法,塑造了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芦花荡精读精练参考答案1略 2撑蹿抹措3盘算受伤4、A 、A B、CC A5、B6、孙犁、孙犁文集、白洋淀纪事之二、抗日战争时期孙犁、赵树理、周立波、柳青、诗化小说、荷花淀7、老爷爷,感谢你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牺牲,祝您健康长寿,生活幸福。爷爷,你的勇气值得敬佩,想信您的这一举动会给贵国一些仍怀军国思想的人以最好的教育。(语气要委婉,对长辈要尊敬)13、“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形象地说出了“人”与“苇”密不可分的关系。14、大白皮和大头栽:织炕席;正草: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15、一方面因为好看,风景优美;另一方面是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16、采蒲台的苇美对这里人民抗日英雄事迹的由衷赞美17、塑造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抒发对抗日根据地人民丰富而崇高的人、情、美的饮佩之情蜡烛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拂( )晓 肃穆( ) 烧灼( ) 瓦砾( ) 地窖( ) 鞠( )躬 精疲力竭( ) 名副其实( ) 天翻地覆( ) 精疲力竭 ( ) 从容不迫 ( ) 颤巍巍 ( ) 永垂不朽( )2、用正楷抄写上面的词组三遍 3、任选其中3-5个词组,组成不少于50字的语段 4、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 出那些水。 (2)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 在老妇人的近旁。(3)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 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5、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问题。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从这几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 二、重点文段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7、(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 8、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 9、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 10、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圣诞夜休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它发生在1944年圣诞夜。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德国亚尔丁森林区有间小木屋,住着一户人家,娘俩是为了逃避轰炸才躲到这来的。这是,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母亲慌忙吹熄蜡烛,打开了门,门外站着头戴钢盔的士兵,身后还有一个人躺在地上,血染红了雪,其中一个人操着听不懂的语言,母亲马上知道他们是美国兵德国的敌人。美国兵听不懂德语,母子俩又不懂英语,幸好双方都能讲几句法语,母亲瞧着那伤得很重的美国兵,终于动了恻隐之心。两个美国兵一个叫杰姆,另一个叫落宾,伤兵叫哈瑞。他们与自己的部队失散了,在森林里乱闯了3天,饥寒交迫,走投无路。母亲吩咐儿子:“去把赫尔曼捉来,还要6个马铃薯。”赫尔曼指的是那只唯一留着的公鸡,本来打算等被征去当民防消防员的父亲回家过节时一同享用的。正布置餐桌时,来了4个德国兵。儿子吓得浑身不能动弹,因为窝藏敌军是要作为叛国罪论处的。母亲虽然也害怕,还是镇静地迎上去:圣诞节快乐!“我们找不到部队,能在这里休息一下么?”带队的下士问。“当然。”母亲说,“还可以吃一顿热饭。可是,这还有位客人,你们也许不会把他们当朋友。我们要过圣诞夜,不准在这里开枪。”“是美国兵吗?”“听着,”母亲严肃地说着,“你们,还有里面的几个,都可以做我的儿子,今夜,让我们忘掉这回事吧。”4个德国兵一时呆住了。母亲说:“话已经说够了,请进,把枪支放在屋角的柴堆上,该吃饭了。”德国兵恍恍惚惚,听话地放下了全部武器,美国兵也照这样做了。德国兵和美国兵紧张地挤在小屋里,表情十分尴尬。母亲神态自若,“这下赫尔曼不够分了,快去拿些马铃薯和燕麦来,孩子们都饿坏了。”当儿子从储藏室回到屋里时,发现一个德国兵正在检查哈瑞的伤口,不共戴天的仇敌仿佛成了一家人。这种奇特的休战一直持续到第天早上。母子俩用尽所有的竹竿和台布制成一副担架,让哈瑞躺上去,随后把客人们送到门外。德国下士指着地图指点美国兵怎样走到自己的防线去,然后,互相握手道别。母亲激动地说:“孩子们,但愿有一天你们都能平安回到自己的家。上帝保佑你们。”德国兵和美国兵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消失在白茫茫的森林里。11、请试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恻隐: 。 (2)尴尬: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13、母亲说:“今夜,让我们忘掉这回事吧。”这句话中的“这回事”指什么?“孩子们都饿坏了”中的“孩子们”指的是谁? 14、“母亲激动地说:孩子们,但愿有一天你们都能回到自己的家。上帝保佑你们!”请说说母亲“激动”的原因是什么。 15、你如何看待文中的德国母亲勇救美国士兵的举动? 四、中考同步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文后问题。谁与我同行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实习课。我家离学校有三里路,白天不觉难,一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山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偏如兜着一只小兔。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有见过。总之,晚上实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汗。 一晚实习回来,刚上山岭时,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了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些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甚害怕的。” 以后,我每天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个火把走在我的前面。我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了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鸟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来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你父亲的火把。16、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7、题目中的“同行”既指_ ,又指 。18、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9、下列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20、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五、片断作文21、“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蜡烛)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像,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参考答案4、(1)舀 (2)打 (3)抄 5、示例:希望和平。必要时会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而战。再次了呼吁和平的心声。7、(1)不多余。“还”字突出德军炮击时间长,老妇人的处境十分危险。(2)“揣”字写出了老妇人对大蜡烛十分珍惜的情态。8、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献给苏联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9、围巾的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10、示例:耐心地、两臂交叉。 11、(1)指对别人的痛苦和不幸表示同情。(2)神态不自然。12、一位德国母亲收留交战的美德士兵,平安地度过了一个圣诞夜。13、“这回事”指相互为交战双方这一事实;“孩子们”指德国兵和美国兵。14、母亲亲眼看到不共戴天的敌人能够友好相处,非常高兴,她相信人民之间没有仇恨,战争会很快结束的,所以很“激动”。15、文中的母亲是个勇敢、慈爱、富有同情心、有着博大胸怀的人。虽然她是德国人,但她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因此,当美国士兵向她求救时,她才会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他们,并杀掉家中唯一的公鸡来款待他们。这位德国母亲是伟大而可敬的。16、为了帮助“我”克服不敢走夜路的胆怯心理,使“我”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一边用语言鼓励“我”,一边在夜间举着火把与“我”同行的故事。17、父亲与“我”一起走夜路 通过夜间同行帮助“我”成长18、是一个用恰当的话语教导和默默的行动帮助,科学、理智地教育关爱孩子的人。 19、A20、示例:原来是父亲用他默默的行动和深沉和帮助我成长。我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练习1.下面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呵护(h) 杀戮(l) 纳粹(cu) 颤(chn)巍巍B.瞥(pi)见 给(j)予 珐琅(f) 赤裸裸(lu)C.闪烁(shu) 肃穆(m) 鞠躬(j) 眼花缭(lio)乱D.箱箧(qi) 憧憬(chng) 瓦砾(l) 片纸只字(zh)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恍惚 荒谬 地窑 不可名状B.脏物 琉璃 晨曦 荡然无存C.匍匐 鞠躬 拂晓 丰功伟迹D.制裁 赔偿 恳切 永垂不朽3.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说是琳琅满目,叫人_,街的两边全是摊点,摆着的挂着的东西万紫千红,令人_,细瞧花盆,那千奇百怪的模样令人_:废暖瓶壳,破旅行杯,掉提手的小塑料桶,用过的可口可乐罐A.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啼笑皆非B.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忍俊不禁C.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啼笑皆非D.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忍俊不禁4.将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沿池环水四周,新筑一道长约600多米的环池路。_还有那修复完美的明代遗迹“临流亭”,四周环水,兀立池中,游客观望,感念不忘。形态各异的飞禽雕塑,浮游水面水上画舫往返,笑声朗朗路面铺设的鹅卵石,在碧波辉映下,色彩鲜艳,晶莹闪烁路边垂柳依依,清风送爽A. B. C. D.5.填写关联词都正确的是( )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_来自于阅读,_来自于直接经验。_我们依然热爱阅读,_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去芜存精,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A.虽然 更 假如 或者 B.因为 也 只要 并且C.不仅 更 假如 并且 D.不仅 也 只要 或者6.上物理课时,老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学知识,写下一副有趣的对联,它的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副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 )A.液体凝固、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B.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C.气体液化、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D.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7.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05年5月28日,全国第十五届书市在天津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B.据报道,在芬兰,有18%的中学生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单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C.日前,法国和荷兰先后就是否批准欧盟宪法条约举行全民公决,由于反对票过半,而且未获通过。D.联合国把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8.下面句子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A.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B.女主人不好意思地说:“您的心意我们领了,我们以后一定”C.我以为言就是花的香气,行就是花的形象和花期的久暂。D.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二)课内文段阅读: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1.解释下列词语。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箧:2.请你找出选段中的两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1)对比:_和_作用:_ _(2)对比:_和_作用:_ _3.第2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表现中心意思起到了什么作用?_4.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三)课外拓展阅读:1944年春,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诺曼底空投了伞兵,青年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安道特着陆后,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农舍,他朝那房子奔去,急急地敲门。开门的是一个三十岁的法国女人。“我是一个美国兵。”安道特说,“你愿意收藏我吗?”“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把他带进屋里。她的丈夫和三个孩子坐在饭桌旁,惊异地盯着他。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搜查这附近唯一的一间农舍,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伞兵。德国人按惯例,不加审讯,就把那个法国女人的丈夫拉到院子里枪毙了。妻子和孩子大哭起来。_于是把安道特暂时关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锁上。棚屋后边有个窗户,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德国人发现了他,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从当时的情况看,逃跑毫无希望。他刚跑进树林悉心经营的,没有什么灌木、杂树的法国树林子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喊。看来抓住他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不,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一注。他往回跑,再次越过田野,来到小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法国男人的尸体。他敲着厨房的门,女人来得很快。她满脸苍白,眼泪模糊。他们面对面,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你愿意收藏我吗?”他问。“哦,当然啦。快!”她毫不迟疑地又一次把他送到壁炉边的碗橱里。德国士兵没有再来到这户人家。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1.在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哪一句?( )A.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倒有一场争议,而争议又无结果。B.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因为有一场争议。C.对于如何处置这个战俘的问题,德国士兵争了起来。2.文中法国女人说的两次话中都有“当然啦”,对这句话,下面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我应该保护你,因为你为解放我们而战。”B.从道义上讲应该保护这个美国兵,但可能因此而家破人亡,这个法国女人只好用这样模棱两可的话来回答。C.第一次是模棱两可的,第二次是十分肯定的。D.“我十分欢迎你,因为你是盟军。”3.法国女人第二次的话比第一次的多了一个字:“快”,这表现了她的_。4.从上下文看,“盟军”包括_国和_国的军队;而敌对的一方是_。5.第五段中“唯一的一间农舍”中“唯一的”能不能去掉?你怎么看?_6.第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两个破折号之间部分是_描写,它的作用是_。7.第七段中“押了一注”指的是_。8.第八段中“她满脸苍白,眼泪模糊”是_描写,说明她处在_之中。接着,作者加上了一句:“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其用意是_。9.如果要为这篇文章加标题,你认为下面的题目各是从什么角度来定的,请选择。(1)第二次选择 ( )(2)自我牺牲 ( )(3)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法国女人 ( )A.主人公 B.情节 C.所表达的主题10.给这篇文章加个议论性的结尾吧。_【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B 2. D 3. B 4. C 5. C 6. A 7. C 8. C (二)课内文段阅读: 1.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盛大。 箧:箱子一类的东西。 2. (1)老额尔金和小额尔金,揭露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 (2)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揭示英法联军的野蛮和中国人的文明。 3. 反语。使对英法联军的揭露更深刻,鞭笞更有力,也使中心意思表达得更鲜明突出。 4. 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滔天罪行的愤怒与不满。 (三)课外拓展阅读: 1. A 2. A 3. 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4. 美 法 德军 5. 不能。正是由于“唯一”德国士兵才会如此快速地来到法国女人家进行搜查。 6. 解释说明 环境 推动情节发展 7. 再次回到那农舍中藏起来 8. 肖像 失去丈夫的极度悲痛 强调法国女人的牺牲精神 9. (1)B(2)C(3)A 10. 德国士兵想不到要再来搜查这栋房子,因而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做过一次牺牲后,她毫不犹豫地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