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比较题解说.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27678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比较题解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比较题解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比较题解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较题解说一般比较的组成:比较主体、比较项,比较要求,比较目的。其标准模式是从XX方面比较X和X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X。如试从背景、斗争对象、主要参加者、领导力量、结果等方面比较项比较19世纪50年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起义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要求并指出它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比较目的特殊比较主要有三类1特点类。如中国抗日战争有哪些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何特点这类命题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粗看像分析题其实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概括出特点。抗日战争的特点可从它与中国以前的反侵略斗争的比较中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也只能从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比较中得出。2对比类。如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有哪些不同之处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有何变化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内容有何变化工业革命前后列强对外扩张的目的、方式和结果有什么不同这类命题实质是要求比较不同点。3“最”字类。如第一国际成立对国际工人运动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罗斯福新政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这类命题要求在同一历史现象内部诸因素中通过比较辨别主次得出结论。秦、隋两个不同朝代的比较它们都在我国历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它们二者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短命的王朝。秦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开始到公元前206年共存在16年时间隋从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隋称帝开始至618年李渊建唐取隋而代之为止共存在了38年。 二秦、隋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大统一。秦统一前是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局面人民深受其害渴望统一。由于封建制生产关系兴起地区经济联系加强统一市场开始形成为国家统一创造了物质条件。民族融合民族共同体形成。秦变法后的力量发展超过六国因而在秦王赢政时兼并六国实现了第一次大统一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隋建立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北对峙分裂时期人民经历长期战乱要求统一民族融合加快北方力量超过南方隋朝结束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大统一。 三秦、隋两朝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统一。秦始皇统一后政治上首建“皇帝”称号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独揽军政财文大权设三公九卿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与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隋在统一后政治上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并增设庸制文化上创立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做官打击了士族制度。秦、隋的这些制度基本上都为其后的王朝汉、唐所沿袭史称所谓“汉承秦制”我们也可以说是“唐承隋制”。 四秦、隋都兴建了规模巨大的建筑工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秦的万里长城隋开通了南北大运河。长城与大运河虽然具有强烈的政治与军事目的但在客观上对经济的交流和繁荣也起到促进作用。五秦、隋都实行了残暴的统冶。秦的徭役和兵役、农民交纳的田租、田赋重。如阿房宫、骊山墓的修建。秦王朝刑法苛严。阶级矛盾更趋激化最后终于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隋炀帝营建东都、开运河、伐木造船等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战争。 六秦、隋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因之而灭亡。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刘邦和项羽继续坚持斗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隋王朝处于分崩离析之中以李渊起兵反隋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唐朝。 七秦、隋灭亡之后继其后建立的汉、唐两代之初的统治者都接受了它们灭亡的历史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其后不久出现了盛世时期。秦、隋两代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它们到底是两个朝代不同的地方也是很多的。具体表现在其一、秦在统一前是七国争雄的割据局面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经济、军事实力增强超过东方六国在秦王赢政时消除了东西的对抗灭掉六国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隋在统一前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割据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经济、军事实力超过南方。隋朝在建立后灭掉南朝陈结束南北对峙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大统一。其二、秦朝实行残暴统治的主要是开国皇帝秦始皇而隋朝实行残暴统治的则主要是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其三、秦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暴政压迫激起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而隋朝与炀帝的暴政同时存在的还有三征高丽的对外战争和连年严重的天灾等等。 对秦、隋二代进行比较从中可以归纳出一系列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其一消除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潮流大势所趋是中华民族人心所向。由于统一经济共同体的形成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共同文化的存在使得我国自古以来统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其二、统一结束分裂统一减少战争统一使人民有了生产生活的安定局面所以在大一统的局面中才有条件发展社会经济才有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其三、民心的向背是一个政权兴衰以至存亡的决定因素。一个政权的统治不管它曾经是多么强大只要它对人民进行过分的压迫和剥削使人民断绝生路以致失去民心那它的灭亡至多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正所谓古语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隋二朝的暴政激起农民起义以致因而灭亡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题例 1. 郑和下西洋与开辟新航路的比较 (相同点太少,不同点太多)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第一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在规模和航海次数方面外国与中国是无法比较的。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第二从目的上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内容是贡赐贸易形式是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西欧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第三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同时其规模、影响越来越大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217-18世纪中西方状况的比较 17-18世纪的东方主要是中国与同时期的西方比较可以得出西方的优势已经形成东、西方的均势被打破的结论。政治上西欧的君主专制是建立在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基础上的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植和保护政策中国则是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自然经济难以解体同时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西方在地理大发现后迅速走向世界进行海外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中国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贸易。意识形态领域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精神动力解除了精神枷锁中国维护、加强传统的儒教大兴文字狱束缚了思想遏制了社会进步。总之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则逐步走向衰落。 3洋务派与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的比较 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二者有明显的区别1从目的上看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西方的长处以加强国防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洋务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同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船炮的威力便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是二者学习西方的目的有本质的区别抵抗派学习西方的目的是抵抗侵略并在民族自卫战争中付诸实施洋务派之中虽不乏抵抗侵略的有志之士然而他们的头面人物搞洋务的根本目的还在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力主“借师助剿”而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妥协退让。2从内容和实践上看抵抗派和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都是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抵抗派由于受到种种压抑和打击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主张未能实现洋务派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其主张付诸实施在中国掀起了长达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3从作用上看二者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抵抗派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条改造社会的有效方案洋务派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4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相互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可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仍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关系。可以说在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而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总之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相互区别1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人民群众抗战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2依*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的200万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3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区域划分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后者是在日军占领区内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4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前者多是兵团大会战打的是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后者是小规模伏击战打的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5战略地位不同前者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后者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两个战场的作用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致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持久战。 5.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2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3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4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5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区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6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主性。7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8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6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异同 相同点1战略构想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试图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革命胜利。2发动群众都是着眼于到农村发动和依*群众壮大革命力量。3根据地建设都是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不同点1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2斗争对象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军、顽固派、伪军。3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4政权性质前者是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后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抗日民主政权。5武装力量前者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工农红军后者是经国共协议按国民革命军序号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6最后结果前者因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根据地大部分丧失红军被迫长征后者在抗击侵华日军和伪军的激烈斗争中得到壮大和发展。 7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的比较 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两次重大调整二者发生的背景、内容、影响有明显差异。从背景和原因来看11953-1956年底我国在农村进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当时我国经过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新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根本好转党和人民面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迫切任务需要把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同时农村土地改革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和剥削现象。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把个体农业引向社会主义大农业实现农业合作化。2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我党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1958年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从过程和内容来看1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按照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过程实现其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由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2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中一哄而起的其核心内容是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其显著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即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公社范围内贫富拉平甚至实行平均主义供给制刮“共产风”。 从结果和影响来看1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五亿多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历史上是巨大的进步。它使个体小农经济成为集体所有制经济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城市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人民公社化实现了政社合一。因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没有生产责任制分配平均化严重地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造成了农村经济陷入混乱状态和长期停滞。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比较 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发展后果迥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之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9台湾问题与南北朝鲜、东西德问题的区别 第一、 问题的产生不同后两者是二战和冷战的产物它们是根据二战期间或二战以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形成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的问题二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已恢复了对台湾的主权。 第二、领土和主权的性质不同后两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领土和主权分属两个独立国家都是联合国会员国。而台湾和大陆的领土主权未分割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第三、问题解决的原则和立场不同德国统一是通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经过谈判达成统一的协议。朝鲜南北方的统一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进程缓慢。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必须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由中国人民按“一国两制”的构想自己来解决绝不允许外国势力加以干涉。 10关于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1原因相同三国爆发革命的原因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资产阶级为掌握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革命。2领导阶级相同三国的革命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3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4结果相同三国的资产阶级都取得了胜利掌握了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是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统治。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参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3特点不同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4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11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1从历史背景来看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当时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力量为推翻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2从思想主张来看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基督教会强调人性。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既指向基督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反封建主张比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更系统、更全面。3从影响来看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两大思想解放运动都为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文艺复兴所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启蒙运动所反对的是封建专制制度所追求的是符合人的“理性”的新思想、新制度它不仅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新制度的建立谋划了蓝图。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世界范围的它的直接后果就是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为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取得胜利作出了思想动员。 12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政治上兴民权。 2不同点其一、作用不同。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出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维新思想则促成了戊戌变法并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其二、原因不同。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强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13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1从起因上看北美独立战争是由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北美经济的发展与美国宗主国的殖民压迫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南北战争是因为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的矛盾引起的。2从性质上看都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南北战争则带有内战的性质。3从阶段特征看独立战争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南北战争则处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处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统治的时期。3从影响上看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前者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后者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14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分析 1社会背景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2领导力量不同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3政策措施不同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4国际环境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15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十月革命后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意图在一个落后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进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比较好。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俄面临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以及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时实行的一种特殊的政策是带有明显的军事性的非常政策它对于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阶段。2新经济政策所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它着力于发展商品生产活跃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16美德两国为摆脱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采取的两种不同方式的原因及影响 不同方式美国采取新政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德国实行军事化的经济干预和调节建立了一整套军事化经济调节机构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 原因1德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美国具有强烈的民主传统2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极端方法来摆脱危机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国家干预的办法摆脱危机。3德国社会矛盾尖锐纳粹党被看作是镇压革命的理想工具美国的阶级矛盾尚未危及资产阶级统治。4希特勒和罗斯福的个人作用。 影响德国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给自身和人类造成了空前的灾难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新政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功尝试为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 17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反危机措施的比较 在背景方面的共同点是面临的严重经济危机相同面临的政治危机相仿面临的自由放任理论危机相似。不同点在于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政治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在反危机措施和方法方面的共同点是都加强了国家的干预政策各国都力图转嫁危机到国外。不同点是1干预的方法和重点不同如失业问题美国通过举办公共工程和社会保险德日则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和扩军备战。2干预的程度不同美国为全面干预型重在获得经济效果带有试验性德日则是强制性的强化干预型重在取得政治效果。3干预的道路不同美英法是在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国家干预是一种正常的干预道路而德、日、意国家的干预都走上了不正常的法西斯统制经济的轨道。 在目的方面 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都是为了度过经济危机。不同点在于有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和维护法西斯主义制度之别在反危机的后果方面美德影响最大英国影响较小就政治和社会影响而言新政开了非法西斯式的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先河德国和日本的影响则表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相连。 18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特点的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一战相比除战争规模更大给世界带来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更大以外还有两大突出特点1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不一样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德意日和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都与苏联有矛盾德意日与英法美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法美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对抗法西斯势力的扩张直到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战争的目的和性质不同一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一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而二战始终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19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而建立的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4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 不同点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多个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2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帝国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3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4前者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瓦解而后者则是战胜国之间的妥协必然随着一方的解体而瓦解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6维系前者的国际组织是国联维系后者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 20关于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比较 共同点第一都大大促进了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发达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落后国家或地区自觉地如19世纪70年代的日本20世纪后半期的发展中国家或被迫地如独立前的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接受两次革命的影响也都程度不同地加快了自身的社会发展进程。第二都有作为次要方面的消极影响而且这些消极影响的扼制和克服在一定程度上又都依赖于科技革命的深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生。第三都促进了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结合和统一。 不同点 第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不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在1893年-1913年间增长31.44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6%而在1913-1938年间仅增长52%年均增长率不到1.7%。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1946-1970年产值增长4倍年均增长率6%70、80年代的“滞胀”阶段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也从未出现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样的大波动。 第二改变产业结构的内容和方向不同。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了第一产业农业总产值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这些国家的第三产业信息和服务业的总产值都跃居榜首了。 第三导致阶级结构和社会制度演化的后果不同。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社会保持基本稳定。社会主义苏联曾经充分发展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但在以后政策失误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发生重大挫折。中国面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奋力进取发展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四建立的国际关系格局特点不同。第二次科技革命加剧了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之在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却大大制约了战争的因素。90年代以来全球一体化和区域协作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以和平共处、平等互利作为处理关系的准则成为普遍的共识。 第五形成的社会主导意识和生活方式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形成了以下全新概念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兴国科技强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立国之本。生活方式上第二次科技革命只是延长四肢、增进力度的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却是部分取代人类脑力劳动的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