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应用举例说明.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49439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应用举例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应用举例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应用举例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点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一、之 1、 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宫中之事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补充音节: 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3、动词:到 往 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如: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以彰其咎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2、表语气 其真不知马耶(表反问) 其真不知马也 (表猜测) 三、以1、 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例: 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2、 连词 表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将以攻宋 表结果:译为、以致。 例: 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3、 其它 以为:译为、认为 例:或以为死 所以: a、用来之意,例: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 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例: 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 悠悠乎与灏气俱 五、虽 1、即使之意。例: 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例: 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 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例: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七、或 1、有的人:如: 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 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2、动词:如: 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文 言 虚 词之 其 而 以 于 乃 则之一、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具答之。 亲戚畔之。 彼竭我盈,故克之。 又数刀毙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译为“我”)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渔为甚异之。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二、作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3、音节助词,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A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B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格式为:中心语+之+定语。例如:马之千里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去”。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一、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十则)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其一犬坐于前。二、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相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放在“如何”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表反问语气;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汝其勿悲!(与妻书)(表祈愿希望语气)三、作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而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l、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溪深而鱼肥 2、表承接,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日出而林霏开 3、表递进,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表修饰,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面山而居。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表转折),译作“但是”“可是”“却”。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助词,表示时间的副词词尾。如:既而儿醒,大啼 俄而百千儿哭以一、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按照”等。如:1.屠惧,投以骨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2.能以径寸之木,为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3.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4.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根据5.以弱为强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 5.计日以还相当于“而”三、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1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愚以为营中之事四、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于作介词,主要用法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对于”、“同”、“给”、“到”等。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贫者语于富者。(为学)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故在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二章)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苛政猛于虎也4、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乃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3、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则A.作一般连词,可译为“那么”“就”。例如:蝉则千转不穷。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B.表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表转折,可译为“却”。 例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D.表假设,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入则无法家拂士商榷之处 诚请赐教20100427 LJP会员:松鼠老爷 友情提供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用法例举 之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菊之爱,陱后鲜有闻。水陆草木之花。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菊,花之隐逸者也。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公将鼓之。久之,目似暝,意暇甚。怅恨久之。二、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具答之。亲戚畔之。彼竭我盈,故克之。又数刀毙之。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渔为甚异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四、语法作用。(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马之千里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死国可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如:在乎山水之间也颓然乎其间者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如:悠悠乎与灏气俱 者一、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二、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1皆以美于徐公。2或以为死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四、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而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面山而居。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学而不思则罔 其一、代词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复前行,欲穷其林。其一犬坐于前。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为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i,被。)不足为外人道也。(wi“向”“对”)为楚造云梯之械。(wi,“给”)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i,“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i,因为,由于)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为宫室、器皿。(雕刻)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于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欲报之于陛下也(向)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皆以美于徐公。 焉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2、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三、助词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